红外控制报警器
红外对射报警器工作原理

红外对射报警器工作原理
红外对射报警器是一种常用的安防设备,它通过红外对射原理来检测目标物体是否被阻挡。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红外对射报警器由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红外发射器发出一束红外光束,而红外接收器用于接收这束光。
2. 发射与接收的对射: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被放置在报警器的两侧,彼此之间呈对射状。
红外光束从发射器发出后,会直线传输到接收器。
3. 目标物体的干扰检测:当目标物体经过红外对射的路径时,目标物体会阻挡光束的传输,使得接收器接收到的光线强度下降。
4. 报警触发:红外接收器接收到光线强度下降后,会向报警器的控制系统发送信号,触发报警器的报警功能。
5. 报警信号处理:报警器的控制系统会对收到的报警信号进行处理,例如发出警报声音、闪烁警示灯等,同时也会发送报警信号给监控中心或拥有者的手机等设备。
红外对射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红外光束的传输特性以及目标物体对光束的阻挡作用。
通过检测光线强度的变化,它能够准确地感知到目标物体的存在与否,从而实现报警功能,提高安全防护水平。
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
红外线报警器是一种常用的安防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传感技术。
红外线是一种电磁波,位于可见光谱和微波之间的频率范围内。
红外线报警器通常由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两个部分组成。
红外线发射器会发射一束红外线,而红外线接收器则会接收这束红外线。
当没有物体阻挡红外线传播时,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会直接照射到红外线接收器上。
此时,红外线接收器会正常工作且不会产生报警信号。
然而,当有物体进入红外线传感器的监测范围内时,物体会阻挡红外线的传播。
经过物体后,残余的红外线会重新照射到红外线接收器上。
由于被物体阻挡后的红外线能量较弱,红外线接收器会检测到红外线能量的变化,进而将这一变化转化为电信号。
接着,这个电信号会被红外线报警器内部的电路所处理,如果电路判断出这个变化超过了设定的报警阈值,红外线报警器将发出警报信号,如声音或光线闪烁,以提醒人们有可疑物体进入监测区域。
总体来说,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红外线的发射和接收来检测物体是否进入了监测区域,并根据红外线能量的变化
判断是否触发报警。
这一工作原理使得红外线报警器在安全防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红外对射报警器 原理

红外对射报警器原理
红外对射报警器是一种常用于安防系统中的装置,它基于红外射线的原理来实现远程监测和报警功能。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两部分。
发送器通过红外光源发射一束红外射线,而接收器则装有红外光敏元件,用于接收来自发送器的红外射线。
当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红外射线受到遮挡时,接收器会检测不到红外光信号,从而触发报警系统。
红外对射报警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遮挡检测。
当没有人或物体遮挡红外射线时,发送器发出的红外射线会直接照射到接收器上,接收器会将此作为正常状态。
而当有人或物体进入红外射线之间时,红外射线会被遮挡,接收器检测不到红外光信号,将判定为异常状态并触发报警系统。
红外对射报警器具有高灵敏度和可靠性的特点。
它可以通过调节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
通常情况下,发送器和接收器被分别安装在需要保护的区域的两侧,如门、窗户或走廊等位置。
除了用于室内安防系统外,红外对射报警器还广泛应用于室外环境中,如墙壁、围墙等。
在这些情况下,红外对射报警器可以提供有效的安全防护,及时发现入侵者并触发报警,起到保护人员和财产的作用。
总的来说,红外对射报警器通过红外射线的遮挡检测来实现对
入侵行为的感知和报警。
它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安防设备,在提供有效保护的同时也易于安装和操作。
红外线报警器方案

红外线报警器方案红外线报警器是一种通过感应红外线信号来实现报警功能的安全设备,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种适用于家庭使用的红外线报警器方案,通过对方案的详细描述,帮助读者了解如何选择和使用红外线报警器。
1. 方案概述红外线报警器是一种使用红外线接收器和发射器的设备,通过对红外线信号的接收和解码,监测目标物体的移动与变化,并在检测到异常情况时触发报警。
2. 红外线报警器的组成(1)红外线接收器:用于接收红外线信号,并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2)红外线发射器:用于发射红外线信号;(3)控制器:用于接收红外线接收器传来的信号,进行解码和处理,并触发报警信号;(4)报警器:当报警信号触发时,发出声音或光亮的警报。
3. 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1)红外线传输原理:红外线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可见光波段的下方。
红外线传感器能够接收到人体或物体所放射出的热能,通过对红外线的监测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2)红外线报警器工作原理:红外线报警器通过红外线发射器将红外线信号发射出去,并由红外线接收器接收返回的红外线信号。
当有人或物体经过时,红外线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会发生变化,控制器根据这些变化来判断是否触发报警。
4. 红外线报警器的选择与布置(1)选择合适的红外线报警器:在选择红外线报警器时,需考虑使用环境、监测范围和灵敏度等因素。
对于家庭使用,一般选择监测范围较小,灵敏度适中的红外线报警器。
(2)布置红外线报警器:根据家庭的布局和需要监测的区域,合理布置红外线报警器。
通常可将红外线报警器安装在进入户室的门窗周边或重要通道位置,以便及时感知异常情况。
5. 红外线报警器的使用与注意事项(1)正确安装和设置报警器:根据红外线报警器的使用说明,正确安装和设置报警器,保证其正常工作。
(2)保持环境整洁:定期清理和维护红外线接收器和发射器,以免灰尘或污物影响其正常工作。
(3)测试红外线报警器:定期测试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状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红外报警器原理

红外报警器原理
红外报警器是一种使用红外线技术来监测目标物体的存在或活动,并在其检测到异常时发出报警信号的安全设备。
其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传感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发射红外信号:红外报警器内置有红外发射器,会发射一束红外线信号。
这些红外线通常不可见,其波长在0.76微米至1,000微米之间。
2. 接收反射信号:红外报警器也包含一个接收器,用于接收从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红外信号。
当目标物体进入红外线的探测范围时,它会反射回一部分信号。
3. 检测信号变化:红外报警器通过对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通常,这些报警器会根据环境中的固定红外背景进行校准,以便在有目标物体进入时能够检测到信号的变化。
4. 触发警报:如果红外报警器检测到接收到的反射信号与背景信号存在显著差异,即有目标物体存在,那么它将会触发警报。
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电子元件和电路实现。
红外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目标物体对红外线的反射特性,通过检测信号的变化判断目标物体的存在与否,并发出相应的警报。
这使得它在许多场景下都具有重要的安全应用,如室内安防、入侵检测等。
红外报警器

红外报警器
简介
红外报警器是一种应用于安防领域的设备,可以检测人体红外热量,当有人移动或停留时,就会发出警报。
基本原理
红外报警器基于热释电效应工作。
当有物体(如人体)通过红外热辐射时,热辐射会通过探测器引起一定程度的温度变化,从而产生所谓的热释电效应。
热释电元件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温度变化,产生微弱电流信号,然后通过信号放大电路和报警电路输出报警信号。
工作原理
红外报警器主要由红外探测器、信号处理模块、放大电路和报警电路组成。
当有人移动或静止时,人体在红外热辐射波段中就会产生微量信号,通过红外探测器进行接收,并通过信号处理模块对信号进行分析。
分析处理后,如果检测到人体移动或静止,就会通过报警电路和声光报警器等设备输出报警信号。
分类
根据使用应用,红外报警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室内型:主要用于室内安防监控。
•室外型:主要用于室外环境监测,例如围墙、人行道、公园等场所。
•微波红外探测器:主要是从微波信号和红外热辐射两个方面来对目标进行检测和监测。
应用领域
红外报警器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公寓、商场等地的安全报警系统。
•重要区域、工程项目、大型会展、警车、消防车等场所的防盗报警系统。
•银行、金库、贵重物品保管库房、密码室等重要安全场所的防盗、备份防范系统。
•第一道防线的工厂、仓库、办公场所等的安防系统。
结语
红外报警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安全防范能力,它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但是,在选择使用红外报警器时,需要考虑到其灵敏度、鲁棒性、可靠性等因素,以确保其安全、稳定地运行。
红外线报警器原理

红外线报警器原理
红外线报警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进行监测和报警的安防设备。
它主要由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信号处理电路和报警装置等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红外线的特性来监测目标物体的活动,并在发现异常时触发报警。
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红外感应和信号处理。
首先是红外感应部分。
红外感应是利用红外线发射器发射一束红外线,然后由红外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
当有物体进入红外线的监测范围内时,会影响红外线的传播,导致接收器接收到的红外线信号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会被传输到信号处理电路中进行处理。
其次是信号处理部分。
信号处理电路会对接收到的红外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和比较处理,以确保信号的稳定和可靠。
一旦检测到异常信号,比如有人或动物进入监测范围,信号处理电路会立即触发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信号。
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红外线的特性和物体的活动,因此它在安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家庭、商业、工业等各种场所的安防监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红外线报警器利用红外感应和信号处理的原理来监测和报警,通过对红外信号的处理和比较,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异常情况并触发报警。
它的工作原理简单而有效,适用范围广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安防设备。
红外线报警器工作原理

红外线报警器工作原理红外线报警器(Infrared Alarm)是一种常用的入侵报警系统,具有高灵敏度、低功耗、易安装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子防盗、建筑物安全、智能家居等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红外线报警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知识。
一、红外线报警器的组成红外线报警器主要由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信号处理器和报警器组成。
红外发射器和红外接收器是红外线报警器的核心部件,信号处理器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报警器则根据处理后的信号进行报警。
红外线报警器的原理是通过红外线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探测,当有人或物体经过时,会遮挡红外线,从而触发报警。
具体来说,红外线报警器工作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发射和接收。
1. 红外发射红外发射器是红外线报警器最先发挥作用的部件,它通过产生高频脉冲信号来驱动红外发射管,将电能转换为红外辐射。
红外辐射是一种电磁波,它的波长在0.76~1000微米之间,可分为近红外、远红外和热辐射三种类型。
红外发射器通常发出的是近红外波段的红外线,其波长范围在0.76~1.5微米之间。
2. 红外接收红外接收器是红外线报警器的另一个核心部件,它负责接收反射回来的红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当有人或物体经过时,遮挡了红外线的一部分,导致接收器测量到的光强度下降。
接收器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器进行处理后,输出给报警器。
红外线报警器广泛应用于安防领域,包括电子防盗、建筑物安全、智能家居等领域。
电子防盗是红外线报警器最主要的应用之一。
电子防盗系统通常采用多个红外线报警器组合成一个传感器网,实现对目标物体的全方位探测。
红外线报警器还可用于室内智能家居系统中,通过感应人的存在实现自动照明、空调控制等功能。
优点:①灵敏度高,可探测到微小的物体入侵,减少了误报率;②低功耗,不需要外接电源,可使用独立电源或太阳能电池等,降低了运行成本;③易安装,只需安装在需要监控的地方,不需要改变任何物理结构,方便快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名称:模拟电路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红外控制报警器学院名称: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评分:教师:20 年月日学年第学期第第周查。
2、课程设计结束后与“课程设计小结”、“学生成绩单”一并交院教务存档摘要红外线是一种光线,是太阳光中众多不可见光中的一种,具有普通光的性质,可以以光速直线传播。
红外线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线辐射(Infrared radiation)。
红外线可分为三部分,即近红外线,波长为0.75-1.50μm之间;中红外线,波长为1.50-6.0μm之间;远红外线,波长为6.0-1000μm之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线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通讯、军事、航天、医疗、考古、天文、探测等科学领域,即使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也广泛应用到红外技术。
如红外线取暖器、红外自动干手器、红外线报警器、远红外粮食烘干等。
红外报警器的制作意义则体现在报警上,首先设计电路图,该电路图由一个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构成。
经过仿真软件仿真,元件排版焊接,最终实现报警功能。
为了深入的学习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并将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于生活,本报警器可以实现对局部通道的监控报警作用,也可用来对重要物品的保护。
关键词:红外线控制报警(1)课程设计报告目录目录前言 (1)第一章系统设计方案及选择 (2)1.1方案简介 (2)1.2方案特点及选择 (3)第二章系统组成及系统原理 (4)2.1 系统的组成 (4)2.2 工作原理 (5)2.2.1 红外发射电路 (5)2.2.2 红外接收电路 (7)2.2.3 蜂鸣器 (8)2.2.4 放大电路 (8)2.2.5 整流开关电路 (9)2.2.6 多谐振荡器的工作状态 (10)第三章电路仿真与结果分析 (11)3.1 软件仿真和实物调试 (11)3.2 实物制作与实测波形 (13)3.3 实验调试 (15)第四章结论与心得 (16)参考文献 (17)前言很多电路要使用NE555来产生一个脉冲,NE555定时器是一种模拟和数字功能相结合的中规模集成器件,在电路应用中主要用来做定时器,可构成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和单稳态触发器。
本次课程设计中,就是使用了NE555多谐振荡器,自激多谐振荡器产生30KHZ的不对称脉冲,此脉冲为红外光的调制脉冲,调制脉冲经功率放大后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脉冲。
红外接受信号由红外光敏晶体二极管放大、整流、报警电路组成。
把红外脉冲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即解调出调制脉冲,然后把此信号放大,整流变成直流信号,控制报警电路器不工作,有人挡住红外光线时报警器发出声音。
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防盗需要借助于外物。
报警器应运而生。
红外报警器的优点在于对于很多空间都能进行防范,优势颇大。
报警器的运用已深入到各行各业,比如银行、学校及一些保密行业。
红外报警器的应用广泛,抗干扰能力强,原理也并不算复杂,深受人们青睐。
做这个课程设计,是很有实用性的,可以将它应用到很多非常地区,并起到非比寻常的作用。
第一章方案设计1.1方案简介方案一地球上的物质都会辐射红外线,有的强烈有的平静,当有人进入探测器范围内,探测器探测到人体发出的较强的红外热辐射,经过光电转换,引起报警系统报警。
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是直接根据对外界红外能量的探测来判断是否有人移动的。
人的体温一般在37度左右,会释放波长约为10μm的红外线,这种红外能量不同于周围环境中的,一旦报警器在它的防范区域内探测到波长为10μm左右的红外线,分析处理后便会发出警报信号。
分析如下:人体发射出的红外线首先通过菲涅尔滤光片进行增强,增强之后聚集在红外感源(一般采用热释电元件)上,而热释电元件一旦接受到人体红外线,温度便会发生变化,并释放电荷使得电荷不守恒,在电路中一旦检测到这种情况便确定有人入侵,产生报警信号。
方案二在探测区域范围内,红外光由发射端发射到接收端。
当有人进入区域内,挡住红外光线,接收端接受不到红外光线,以此引起接收系统中报警电路的反应,报警系统报警。
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就是利用发射机发射红外线,而接收机接收红外线来工作的。
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形成了一条红外警戒线,在正常情况下,发射机发射红外线,而接收机接收到稳定的光信号。
而一旦报警器防范区域内有人入侵时,由发射机发射出的红外线光束被遮挡,接收机接收到的不再是稳定的光信号,而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经分析处理后传送至报警控制器,使之发出报警信号。
1.2方案特点及选择两个方案都具有以下红外遥控报警器的特点:特点一:具备多个独立的无线防区,每个防区可以单独撒布防,既方便又实用;特点二:其探测器与主机之间可以无线对码,学习式的编码使系统具有强扩展性;特点三:报警声音的时长及音量可控;特点四:其主机可定时开关,并具有开关机状态指示;特点五:具备存储功能,可查询报警信息,包括具体的时间和位置;特点六:内置电源,以实现停电时的安防;特点七:内含拨号模块,具备紧急拨打报警电话的功能。
方案二的优点:1)安全系数全面提高。
2)操作简单、方便,可全天候布防。
3)准确性高。
4)业主活动空间大。
仓库内的员工可自由走动,不影响工作效率。
5)防剪、防破坏功能。
方案一的缺点:1).容易受到动物体温辐射、阳光照射、热气流温度辐射等多种因素干扰而引发误报警;2).当气温与人体温度接近或高于人体温度时,这一类探测器将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并且由于主动式红外线报警器具有很远的防范距离,是被动式红外线报警器防范距离的十几倍,目前已有广泛应用。
并且通过分析和比较,方案一的可行性不是很好,其设计的内容超出我们所学知识的范围,所以本次的设计选择方案二。
它的原因是控制范围要求在2米以上,就要求红外发射器功率不能太小,且报警器的灵敏度是判断报警器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灵敏度越高越好。
但是要考虑到报警器对飘浮物和微小动物的误报,另外还要考虑白天黑夜光线的影响。
另外,在选择器件时还要从经济上考虑,由于是学校模拟电路设计报告,所以最好选用一些常用芯片器件。
第二章系统组成及系统原理2.1系统的组成该系统由一个红外发射电路以及一个接收电路构成。
其中红外发射电路:由震荡脉冲发生电路和功放电路构成。
其电路示意图(图2.1):图(2.1)红外信号发射电路红外接收电路:由集成运算放大电路和整流电路结合成。
其电路示意图(图2.2)图(2.2)红外接收电路2.2工作原理本设计是通过将脉冲信号放大、整流以控制三极管通断从而控制蜂鸣器是否工作发声,达到报警的目的。
红外报警器由报警主机和红外探测器组成报警系统。
探测一旦探测到人入侵,红外报警器就立即把报警入侵信号无线密码传输给主机,主机接收到报警信号后,就立即启动蜂鸣器报警。
2.2.1红外发射电路此电路主要由一个NE555芯片和两个三极管构成(如图2.2.1)。
其中NE555芯片自激振荡会产生脉冲波,其频率由R1、R2和电容Cf确定,该信号可通过由两个三极管构成的复合管放大后控制红外发光二极管发出所需的30KHz的红外脉冲信号,电容C是为了提高NE555芯片的抗干扰能力,另外,为了给三极管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选取一个电阻R3。
图(2.2.1)红外遥控报警发射电路红外发射电路本身并不难只要给与发射头足够的频率就能驱动它发射出红外信号。
可以选择两种最基本的方法设计电路图,第一种是用单片机直接发射30KHZ 的方波信号,用三极管来驱动发射头工作,这就是要求我们用程序来发射30K 的方波;第二种是用NE555芯片来设计成多谐振荡器,发射出30KHZ 的方波。
不管是在软件和硬件上,第二种设计方法都占优势,所以我们选择第二种电路来设计。
设计电路如图2.2.2图2.2.2NE555基本电路对于上图,要求使用者自己确定参数R1、R2和C1。
计算时有输出高电平时间为:1211/)(*693.0C R R T +=输出低电平的时间为:122**693.0C R T =所以其输出周期为:12121*)2(*693.0C R R T T T +=+=其频率有: 占空比为)/(211T T T +从上面的公式中带入30KHZ 的频率就能确定各个参数。
为此我们取1C 为10nf ,1R 为Ω5102R 取2K ,从而达到30KHZ 的频率。
2.2.2 红外光敏接收器电路此电路由一个远红外光敏二极管和一个耦合电容C1构成。
其原理如下:红外发射器由自激多谐振荡器产生30KHz 的不对称脉冲红外信号,远红外光敏二极管对红外线敏感,当无人遮挡时,红外线照射使远红外光敏二极管导通,同时将脉冲红外光信号转化为交流电信号(如图2.2.3)。
而耦合电容C1起传递信号以供放大和隔绝供电源之直流信号作用。
图(2.2.3)红外光敏接收器电路接收部分采用的是TSOP1838,图2.2.4就是它的内部接收电路图:图(2.2.4) TSOP1838内部结构它的内部集成了放大电路和带通滤波,具有高选择性,而且这对本次的设计无疑是一大方便,不用自己加运算放大器。
接收器的作用是接收发射器发出的红外脉动光,完成光电转换,经过放大、滤波等电路把正确的信号可靠的传感到报警器安全系统的接口电路中。
为了此次设计,所选的光敏二极管为普通型远红外光敏二极管。
为了保护二极管,选用R6为30kΩ。
NE555构成多谐振荡器取R4=10kΩ,R5=4kΩ,C3=100nF ,此时可以达到所要求的800HZ频率。
C4的作用是为了提高NE555芯片的抗干扰能力,取C4=10nf。
理论计算结果如下:f1=1.43/[(R4+2R5)C]=794H z2.2.3 蜂鸣器蜂鸣器需要一个三极管用来驱动。
其输出信号经三极管推动蜂鸣器,PR为控制信号,当PR为高电平时,多谐振荡器工作,反之电路停振。
2.2.4 放大电路放大电路是个两极放大.主要由集成运算放大器LM555、耦合电容C2构成。
原理如下:交流电信号经R3流入LM555进行放大,放大倍数由R7/R3的值控制。
考虑到此时LM741单电源供电,在其管脚3处接入分压偏置电阻R1、R2以减小3管脚的输入电压从而利于放大。
电信号经管脚6进入耦合电容C2滤去了供电源带来的直流信号直达三极管进行二次放大,使信号显著增强。
2.2.5 整流开关电路整流开关电路由电阻R4和三极管Q2构成。
其原理如下:放大信号由LM555发出后经过电阻再到三极管Q2,放大后的交流信号经电容C5滤去由供电源带来的直流成份后分成两支:其正半周经二极管D3流入充电电容C4和作为开关作用的三极管Q2中,使三极管Q2导通,同时给C4充电,因为信号负半周不经过三极管Q2,会导致信号间断半个周期,所以这里充电后的电容C4就会相当于一个供电源,起一个延时的作用,给三极管Q2供电以使其导通时间延长,Q2导通则蜂鸣器会被旁路而不发声;其负半周通过二极管D2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