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决定论;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局限性
作为一种抽象的观念,无法提出具体的模式和可行的方 法解决复杂的人地关系。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因果关系。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 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启示
(五)适应论
观点: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代表人物: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四、人地关系的协调论(Harmony)
(一)背景
1、经验与社会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2、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二)观点
人地关系包括两方面:合理利用…优化调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共生和谐关系。 协调论的基本含义—人地关系的本质: 1、系统性 2、对立统一性 3、人的主体性与人地之间的互动性 人对地有依赖;人是主体 4、发展动态性
夏朝即有“有夏服天命”, 春秋有“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战国时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汉代有“土地各以类生,是故山气多男,泽气多 女,障气多暗,风气多聋。……坚土人刚,弱土 人肥,垆土人细,息土人美,耗土人丑”等。
代表人物:拉采尔、森普尔
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条件 生理特征 心理特征 生活方式 生活习俗
地
理 环 境
人 文 环 境 ( 人 工 环 境 )
(自 天然 然环 背境 景 )
未经人类改造和破坏 的原始天然环境,如 天文、水文、植被等
地质学、地貌学、 水文学、植地、 综自、气候气象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理学]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1cf7107fd5360cbb1adb1a.png)
h
22
(4)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 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 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h
23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 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 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h
26
h
27
h
28
h
29
2、迁移扩散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文化。
h
9
(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
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 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强调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可能论:注重于人对 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其它的文化生态关系--还有生态论、环境感 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
h
3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方法论

1999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曲线图
集中指数
1
0.95
0.9
0.85
0.8 1949 1952 1957 1962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图1 山东省耕地利用结构集中指数变化过程
• 社会地理学领域
根如据归自属身感或,他地人方感赋应予的人环的境安来全推感知、历地史位上在 多等种。因人素本下主产义生地的理机学制研。究地方观念的形
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
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大环意境义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
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
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
归纳、概括
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解释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感知经验
真实世界结构的映像
一种先期模式 (映像的正式表现)
负
正
反
假设
反
馈
实验设计
馈
(定义、分类、量度)
数据
检验程序 (统计检验等)
法则和理论的建立
解释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
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
• 历史地理学领域 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
第3节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
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
• 地理社会调查 • 科技文献资料 •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 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
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经验主义方法论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经验主义认为世界要通过经验才能认识, 人们所经过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
经验主义的模式
•
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知经验
统
经
杂乱的事物
验
主 义
定义、分类、量度
模
2、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文化,社会 地理学等领域,突出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3、评价: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忽视人这 个主体)的不足,最大的弱点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
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 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才是有意义的。结构主 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 实来解释现实。
主要数学模型
◦ 统计分析模型 ◦ 规划与管理模型 ◦ 系统分析模型
主要数学方法
◦ 分布型分析 ◦ 网络分析 ◦ 相互关系分析 ◦ 趋势面分析 ◦ 类型研究 ◦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
现象学方法 时间地理方法 社会生态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模型方法
•社会调查: •文献资料法: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S技术和方法 •遥感方法
•区域地理方法等:描述、比较、归纳
演绎法是基础。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演变过程是提出假设——假设检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地理对于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ppt

人文地理学ppt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空间关系。
通过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探寻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下面,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对地理学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的分布与空间关系。
例如,城市的发展、农业的布局、交通网络的建设等都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的文化和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原理。
3. 地理空间的意义与效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地理空间也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4. 人文地理学的方法:人文地理学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来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从而理解和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特征。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与城市化:研究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的功能分工、城市空间结构等。
关注城市的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2. 农业与农村地理:研究农业活动的分布、农村社会的结构与转型,以及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化、农村地域差异和城乡关系等问题。
3. 交通与通信:研究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交通运输对地理空间的影响,以及通信技术对地域间联系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4. 文化地理学:研究不同文化形式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和演变,揭示文化现象与地理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区域发展与规划: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差异,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章 文化地理学——文化区

汉方言分区图
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里海。 所有的这些地理界限都为大家所熟悉,而且都在 俄罗斯境内。 乌拉尔山是一个天然的界限,但是,俄罗斯民族, 突破了这条界限,在空间上拥有更为广大的疆域 和空间范围。 但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在空间上拥有一种跨越自 然界限的能力。
中国文化的南北差异要目
南楼北陵
黄鹤楼
岳阳楼
南繁北齐——汉语方言区分布特征
汉方言区人口简表(2004年)
汉方言分区图
三 、 中 国 的 文 化 区
阅读书目:
王恩涌《文化地理学导论》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
C.恩伯《文化的变异》
思考题:
选取某一个中国文化区,分析 该文化区的区域文化特征及其 成因。
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受政治、经济或社会职能的影响, 内部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文化空间分布范围。 职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在空间上是均匀的。 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一个中心。 一般来说,功能文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界,但并非 每个功能文化区都有明显的边界。 职能文化区有时是相互重叠的。 功能文化区和形式文化区由于形成机制的不同在 某些情况下会相互重叠。
自二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现以文 化为其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 支的现象 。 几乎在所有人文地理学的教材中都把文化 列为核心理论,放在重要的地位。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人 文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影响到人文地理学 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但是人地关系理论往往过 于笼统。以文化为切入点,会对人与环境的人 地关系有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适应
1、生物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发展中,
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 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例如直立行走、 脑容量增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30
3、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 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 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 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 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 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文化。
h
9
(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
内涵:
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
特点:
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 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
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
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 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
h
10
(3)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 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 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在 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 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 心理文化。
h
11
第3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第1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h
1
第1节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一、文化概念
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 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定义侧重文化中的软件,强调文化的多样统一。
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 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 功能文化区。
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 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
(2)界限确切性。
(3)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 文化辐射)
h
20
h
21
(3)乡土文化区
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 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 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表现:(1)感情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古老文化的发生地。世 界古文明中心有5个: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 的印度、西亚两河流域的: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h
24
1、扩展扩散
内涵: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 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 程。
h
4
工具发展(物质文化) (新旧)石器文化 青铜文化 铁器文化
h
5
h
6
二、文化结构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制度 文化和精神文化。
h
7
1、文化结构图
结构分层:
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
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强调 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可能论:注重于人对 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其它的文化生态关系--还有生态论、环境感 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论等观点。
h
33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 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 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h
26
h
27
h
28
h
29
2、迁移扩散
内涵:文化主体的迁移、流动对文化的 引进与传播引致文化扩散。
特点: (1)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
h
46
e.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既 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
f.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g.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
h
47
2、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
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 聚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 (1)聚落型式
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 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h
48
(2)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 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 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 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 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 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
文化。
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
文 化
非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h
8
2、文化内容
(1)物质文化:
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 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 现载体;
(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
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h
15
评价: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
性为主要特征。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 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 然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 的人工影响烙印。
h
16
h
17
h
18
h
19
(2)功能文化区
内涵: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
(2)符号
h
22
(4)三种文化区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 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 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 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 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 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h
23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 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 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 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 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 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h
2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
(3)建筑
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
筑和职业建筑。
h
49
h
36
h
37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 协调
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
各又可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 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
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
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
第2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 文化扩散 三、文化生态学 ——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四、文化整合 ——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h
12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1.文化区的概念 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
b.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自然条件对文 化景观的物质内容的基础作用,同时对文化 景观的形成的潜移默化的背景影响。
h
45
c.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 人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
d. 文 化 景 物 ( 物 质 因 素 ) 是 文 化 景 观 躯 干 (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 观的外在形式、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 是物质的,而其所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 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义,是文化景观的神、 气所在。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
(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
类型:
接触扩散(传染扩散)
等级扩散(等级性)
刺激扩散(刺激—反应)
h
25
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 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 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 而实现了其扩散。
h
39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二者相互冲击 与包容、进而整合而演进,区域文化观念在 与经济的互动中显示出巨大效应。可以说, 经济领域和文化观念领域的改革具有同步性 、一致性,二者构成了两条改革主线,而二 者的复合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h
40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
定义的三个层次: a.文化是行为模型; b.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 c.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定义侧重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作用功能特点
h
3
文化的表现:
工具发展 :(新、旧)石器、 青铜、铁器文化 主导产业 :农业、 工业、 信息产业文明 时间角度 :古代、 近代、 现代文明 宗教角度 :基督教、 佛教、伊斯兰教文化 地域角度 :东方、 西方文化 起源角度 :大河、 山(玛雅)、 海文化 颜色角度 :黄色、 蓝色文明 国家角度 :华夏、大和、 美国文化 内容角度 :物质、 制度、 精神文化 文化主体 :精英、 大众文化 社会形态 :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生活 :游牧、 农业、商业文化
h
31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起源于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 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 互作用及其对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