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一节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第一节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长度的测量工具有直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刻度尺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2.认识刻度尺(1)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在端,是否磨损。

(2)量程:即测量范围,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

(3)分度值: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

3.刻度尺的使用实际测量时,并不是测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能达到测量精度要求就可以了。

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侧要紧靠被测物体,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已经磨损,可使其整数刻度线对齐物体的一端,读出长度后再减去这一整数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体的长度。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即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视。

读数时,要注意区分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对刻度尺读数时,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是“0”时不能省略,如读数时3.50cm,小数点后的“0”是估读的,不能省略。

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字,还必须注明测量量的单位。

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4.长度的估测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需要对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或采用一些简便的方法粗略测量物体的长度,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一些常见物体的尺度以便于进行估测。

例如,一只新铅笔的尺度大约是18cm,一层住宅楼的高度大约是3m,课桌的高度大约是0.75m等。

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2)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时间的测量工具(1)古代测量工具:沙漏、日晷、滴漏等。

(2)现代测量工具:机械停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停表等。

3.机械停表(1)认识机械停表机械停表是测量时间的仪器。

它有两个表盘,一个是长针(秒针)和一个短针(分针),常见的型号有两种,15ˊ/30"型(小表盘量程15min,大表盘量程30s)和30ˊ/60"(小表盘量程30min,大表盘量程60s)。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3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3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彩3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篇一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一、物态1、物质存在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物态变化跟温度有关: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当物质处于固态时,引力作用较强,分子排列紧密,分子之间空隙很小,每个分子只能在原位置附近振动,所以固态物质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固体的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加剧,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的运动足以使它们离开原来的位置,而在其他分子之间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液态的形式存在。

如果温度再升高,分子运动更加剧烈,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分子会摆脱其他分子的作用而自由地运动,这时物质便以气态的形式存在。

二、温度的测量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2、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大气压为1.01×105Pa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温度计的使用:(1)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时再读数。

(2)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4)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三、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吸热)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

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沥青、松香、玻璃。

四、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吸热)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1 km = 1000 m ;1 m = 10 dm ;1 dm = 10 cm ;1 cm = 10 mm ;1 mm = 1000 μm ;1 μm = 1000 nm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平行,不能歪斜。

读:视线要正对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基本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单位换算:1 h = 60 min ;1 min = 60 s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钟表、停表5. 误差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定义: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

公式:\(v = \frac{s}{t}\)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单位换算:1 m/s = 3.6 km/h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

3. 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物理八年级上册1—3章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八年级上册1—3章基础知识总结

物理(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1—3章 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 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20Hz —20000 Hz ; 超声波:高于2000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次声波:低于20 Hz 的声音,人耳不能听到。

3、噪声的来源: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声音强弱的单位:分贝(dB )。

声音强弱的等级:(1)小于90分贝,保护人的听力; (2)小于70分贝,保证工作和学习; (3)小于50分贝,保证休息和睡眠。

控制噪声的方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4、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利用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纳。

利用声纳系统,能够探知海洋的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在捕鱼时,能够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能够准确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2)传递能量声波能够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能够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二章 光现象1、光源:太阳、电灯等物体能够发光,这些物体就是光源。

2、光线: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叫光线。

3、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速度为:c=3*108m/s,它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的3/4。

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的2/3。

4、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5、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6、光的色散(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全部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

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因此声音必需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凹凸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打算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用来辨别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抱负的宁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点1 长度的单位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 m 1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1m=10dm 1dm=10cm 1cm=10mm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103-运算离方法规律:对于物理学中所有的单位换算类题目,都可以用“单位换算三部曲”解决: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知识点2 长度的测量a、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2)看刻度尺的量程;(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2)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3)会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单位。

考察题型:1、对长度的估计方法规律:一臂展≈身高,一步幅≈一拃≈20cm;1指宽≈1cm。

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

看题目里面对精确度的要求。

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1毫米。

3、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

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cm)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

当估读数字为0时,也不能漏掉。

4、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如何在中国地图上测出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大致长度?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弯曲的,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长度,可采用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解决。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ppt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知识点.ppt

• 10、Life is measured by thought and action, not by time. ——Lubbock 衡量生命的尺度是思想和行为,而不是时间。8.5.20208.5.202011:0311:0311:03:1011:03:10
• 11、To make a lasting marriage we have to overcome self-centeredness.要使婚姻长久,就需克服自我中心意识。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8/5/2020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Wednesday, August 5, 2020August 20Wednesday, August 5, 20208/5/2020
小思 26.05 18.41
平均值(cm) 26.05 18.43

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分度值不够小时,可将较小的 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累积法
0
1
2
3
4
5
6
7
8
9
10
2、如何测量硬币直径
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 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1h=
1min=
注意:60光m年in是长度单6位0而s 不是时间单位
1光年=9.46 × 1015m
小盘: 分度值0.5min 大盘: 分度值0.1s 时间: 3min 38.3s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_机械运动》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_机械运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梳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 m=m,1m=dm=cm=mm=um=nm,。

还有英尺、码、光年等也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 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 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 mm。

7、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答:。

1h= min= s;1min= s;30min= h(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广西柳城县沙埔中学覃海媛教学内容提要: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来处理第一部分: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使学生了解到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都在运动,通过分析画面上运动物体的特点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然后教师设计小环节让学生相互讨论,归纳出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条件,然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机械运动的事例,以此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第二部分:通过学习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用多媒体展示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图和原子核结构模型图,让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

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和分析原子结构模型图,让学生知道微观粒子也在运动。

以此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参考资料及文献1.分子对于分子的定义,化学上认为,分子是物质中独立地、相对稳定地存在并保持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而分子动理论中,把“做热运动并遵从相同规律”的微粒统称为分子,它包括了化学上的分子、离子、原子。

人们对于分子的热运动的研究在19世纪中期后进入了理论化阶段。

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1822—1888)、麦克斯韦(J.C.Maxwell,1831—1879)、玻尔兹曼(L.Boltzmann,1844—1906)、范德瓦尔斯(J.D.Van der Waals,1837—1923)等人运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定量地讨论了有关气体的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范德瓦尔斯还因为建立了非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获得了1910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统计平均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理论的定量部分采用了概率统计的数学工具。

2.原子结构学说1803年,英国的一位化学教师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在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物质是由具有一定质量的原子构成的;原子是化学作用的最小单位”的著名论断,现代原子学说问世。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伽德罗(A Avogadro ,1776—1856)在原子学说中引进了“分子”的概念,关于物质组成的原子分子学说得以确立。

随后人们对原子内部结构进行了持久而艰苦地研究。

20世纪前期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理论基础,原子核内部的研究,又描绘出了一层层结构。

对于原子结构及其运动,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认识。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每个质子与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一般情况下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数目相等,故原子带电量代数和为零,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密度很大,原子质量主要由核的质量来决定。

核外电子一方面围绕原子核转动,一面不停的自转。

这样的运动与太阳系中各个行星围绕太阳的旋转相似。

原子核外的电子以不同层次及不同轨道按规律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总是不停地在自己轨道上运动,电子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动能,电子被核吸引又具有一定势能,二者决定了原子轨道的能量级别。

当原子内的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整个原子内能量就发生变化。

一般正常情况下大多数原子都处于低能级,只有少数在高能级。

当外界有足够的力量作用于基态的原子时,就可以使基态原子中的电子从它所在的轨道能级跃迁到外层高能级的轨道。

这种由低能级跳跃到高能级过程叫激发。

激发态的电子不稳定,会有自动地从高能级回到低能级,以致回到基态的趋势。

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把所吸收的能量以光波的形式发散出来,就形成了发光现象。

跃迁过程中原子所吸收的能量或者原子所放出的能量,都只能是相应能级上的能量之差,这是微观世界量子化的表现。

教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宏观的、微观的各种各样的运动,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2)知道机械运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自然界、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宏观的、微观的运动,让学生认识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机械运动(三)难点:微观世界的运动(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归纳法(五)教学用具:课件、多媒体设备、烧杯、空气清新剂、红墨水、水(六)教学活动过程:1.引入新课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多角度展示运动的世界,并配有音乐[投影1] [投影2] [投影3]师:以上画面展示了我们生活周围的物体都在怎样?生:运动(齐答)。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运动。

板书: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2.新课教学师;什么叫宏观物体?什么叫微观物体?生:大的物体叫宏观物体,小的物体叫微观物体。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生:人、车、房子、树木等都叫宏观物体,分子、细胞、细菌等叫微观物体。

师:看来你科学知识挺丰富的,人、车、房子、树木这些物体用肉眼都可以直接看见,而分子、细胞、细菌这些粒子都不能用肉眼直接看见,而要借助一些高倍显微仪器才能看得见,凡是肉眼能直接看得见的物体叫宏观物体,肉眼不能直接看得见的物体叫做微观物体,我们先来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板书:1.宏观物体的运动。

师:根据刚才运动的画面,不知同学们能否看出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什么在不断的改变?生:位置在不断的改变.师:正确.在物理学中,这些物体的运动叫机械运动,什么叫机械运动?生:(背出概念)板书: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师:他们答得好不好?生:好!师:好在哪里?生:记得很清楚.师:是的,可见这两位同学看书认真且用心识记,对表现出好的同学我每位发一份奖品,奖品是柳城县沙埔镇农贸市场赛虎超市销售的铅笔芯一盒,刚才两位从座位到台上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做出回答.生:位置改变了.生:做机械运动.生:位置改变,做机械运动.师:哪位说得最全面?生:齐答师:这位同学,你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是什么?生:位置是否改变.师:答得非常好,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就看物体的位置是否改变,如改变说明物体做机械运动,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生:草原上奔腾的马群.生:都市里滚滚的车流.生:地震形成的滑坡.生:银河系在运动.生:树叶在摆动.师: 怎样知道列举的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生:因为这些物体位置都在改变.师:看来同学们对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道习题:《同步练习》第10页课时演练第9题。

(学生做题,后叫同桌相互对照答案)师:甲同学你的答案是什么?生:位置改变,都做机械运动。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齐答)师: 这一道题目应用到什么知识?生:机械运动的概念。

师:答得很好,可见这位同学上课很专心,我们认识了宏观物体的运动,还有什么的运动没有认识?板书:2 .微观世界的运动师: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生:分子。

师:正确,很久以前,人们就猜想物体内部应该存在微小结构,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证实了这种猜想,一切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子组成的。

既然分子看不见,怎么知道它是运动还是静止?请看以下实验。

演示实验1:在装有水的杯子中滴几滴红色墨水,让学生观察现象。

生:整杯水变红师:这种现象叫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生: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师:正确。

演示实验2:在教室中一个角喷洒空气清新剂。

师:大家闻到什么了?生:闻到香味了。

师:这也是扩散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分子在运动。

师:正确,我们知道,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下分子的运动有何特点呢?(多媒体展示课本图2-1-5)师:据图哪种状态下分子运动最活跃?其次是哪个?最后是哪个?生:气态、液态、固态。

师:讲得非常好,物质有三种状态是因为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生:不是。

师:那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生:原子。

师:这么说,原子才是最小的微粒,是吗?生:不是。

师:那原子又由什么组成?(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图)原子结构师: 由图你们看出原子由什么组成?生: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师:核外电子有什么特点?生: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不停的运动。

师:由此可见微观粒子也在怎样?生:在运动。

师:正确,分子很小,原子核就不知小到什么程度了,不过,物理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核还有内部结构。

(多媒体展示原子核结构模型图)原子核结构师:由图你们能看出原子核由什么组成?生:质子和中子。

师:很好,那质子和中子又由什么组成?生:夸克。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具体说出物质的组成和分析微观粒子的特点?生:(答略)、板书板书②微观粒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师:这位同学归纳得非常好,可见她上课很专心,请同学们将掌声送给她。

(同学们热烈鼓掌)师:讲到原子核你们会联想到什么?生:核电站、原子核、核武器。

师:这些都是物理学家对原子核内部结构及运动的研究而发展的核技术。

各种电现象、磁现象和光现象都与电子的运动有关,半导体技术、超导体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都基于电子运动的有关理论,还有,我们家庭每一样家用电器坏了,只有懂得物理知识的人才能维修。

因此,物理知识对我们生活、生产作用大不大?生:大。

师:你们对学好物理有没有信心?生:有。

师:这节课我们了解到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都在运动,由此你们对物质世界有什么认识?生: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板书3: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3.归纳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我知道什么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一种最常见、最简单的运动。

生:我了解了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也在不停地运动,物质有三种状态是因为分子运动情况不同。

生:我知道了物质的组成,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师:这几位同学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都归纳出来了。

4.课堂练习⑴巩固宏观物体的运动《同步练习》P10课时演练3⑵巩固微观粒子运动和物质组成《同步练习》P10课时演练8拓展计划1(学生练习反馈,检测学习情况)5.布置作业《同步练习》P9要点:1、3、4《同步练习》P9课时演练16.板书设计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认识运动1.宏观物体的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②微观粒子也在不停的运动3.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2008年9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