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故事原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

中国历史文化小故事通用5篇历史小故事篇一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
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
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
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
“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历史小故事篇二从字面来看,这条成语的意思很好理解:然后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
从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的意思。
掩耳盗铃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记载的一则寓言,然后原文是这样描述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很形象地描述了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但钟太大了,背不动。
于是他就用锤去把钟打碎,这时钟发出了巨大的响声。
这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和他来抢夺这只钟,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
害怕别人听见,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这就太荒谬了。
从故事的出处来看,掩耳盗铃其实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盗钟。
然后至于钟最后为何演变成铃,笔者也有所不知了,我们大家可以发挥想象,揣测一下。
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看着非常可笑,但是我们在笑的同时,有没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发生过同样的故事呢?如果做错事自己假装不知道,自己欺骗自己,岂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了呢。
如果我们希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经常读读这个故事。
历史小故事篇三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
历史人物成功的故事经典

历史人物成功的故事经典成功的路上,苦恼和喜悦是一对孪生兄弟,当苦恼出现时,请你相信喜悦会紧随而来。
店铺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历史人物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人物成功的故事篇1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历史人物成功的故事篇2在二次大战期间,丘吉尔已经60多岁了,但他却能够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年一年地指挥英国作战,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的秘诀在哪里呢?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点,看报告、口述命令、打电话,甚至在床上举行很重要的会议。
吃过午饭以后,他要再上床去睡一个小时。
到晚上,在8点钟吃晚饭以前,他要再上床去睡2个小时。
他并不是要消除疲劳,因为他根本不必去消除,他事先就防止了。
因为他经常休息,所以他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半夜之后。
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化学公司——杜邦公司的总裁格劳福特·格林瓦特每天挤出一小时来研究一种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最新经典历史小故事大全【五篇】(精选)

【篇一】经典历史小故事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
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
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
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
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
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
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
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
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
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则】

中国古代历史故事【5则】了解历史的作用:了解历史,能够让青年更加了解国家的文化传承、人文风情,以及各个阶段发生的事情对国家命运的扭转,历史的重要功能还有一个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故事,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故事(一)晋文公退避三舍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
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
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
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
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
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
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别人恐怕不中用。
”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
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
”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
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
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
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
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
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
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
中华二十四史故事_历史故事

中华二十四史故事历史故事具有历史性、真实性、生动性、启发性和篇幅适宜等特点,那么中华二十四史你了解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华二十四史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华二十四史故事篇一:奔走救国当时四处都有反叛的人,会稽太守浔阳王刘子房和东面各郡都起兵造反。
明帝加封太祖为辅国将军,率军东征。
大军到晋陵(今江苏常州)时,和叛军前锋遭遇,一天攻破叛军十二座营寨。
太祖分兵平定各县,晋陵太守袁摽弃城逃走,东部各城叛军相继溃散。
徐州刺史薛安都在彭城(今江苏徐州)谋反,他的侄子薛索儿领兵进犯淮阴(今江苏淮安市),山阳太守程天祚也据城谋反,徐州刺史申令孙又投降了叛军。
明帝命太祖前往征讨。
当时太祖刚平定了东部叛乱回朝,现又到南部平叛,军队出城后驻扎在新亭,派前锋军队先行。
薛索儿打败官军将领高道庆后准备西归。
王宽与官军将领任农夫先一步占据了白鹄涧,张永派太祖到王宽部督军。
薛索儿领军阻击太祖,使太祖无法行进。
太祖击鼓结成战阵,径直进入了王宽部营垒,薛索儿望见后不敢再发兵。
过了几天,薛索儿率军停留在石梁,太祖追击到葛冢,出去侦察的骑兵说敌军将要到了,于是太祖停军在引管,分派两支骑兵布防在营地两侧,等候敌军。
过了会儿,敌人马步军赶到,推着火战车攻杀过来,双方鏖战很久,太祖命轻装部队攻击敌军西侧,又命马步军合力在敌军后方进攻,终于大败敌军,追获军器辎重无数。
接着太祖进驻石梁涧之北。
薛索儿派了千余人趁夜前来偷袭,军营陷入惊慌之中,太祖躺着没有起身,下令身边的人巡视军营,禁止军士骚动,不久,敌军就散去了。
太祖打算在石梁的西南方高地修筑营垒,打通南路,以截断叛军退路。
薛索儿派兵前来争夺高地,被高祖大败,薛索儿率部逃往钟离,太祖追击到黯地后返回。
朝廷封太祖为骁骑将军,西阳县侯,食邑六百户。
不久又升为巴陵王卫军司马,随军镇守会稽。
江州刺史晋安王刘子勋派临川内史张淹进犯三吴地区,明帝派太祖领军三千讨伐。
当时朝廷的军备都供给了南伐的军队,太祖军的装备很缺乏。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岳飞抗金辽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举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
金国建国后,洞悉北宋朝政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便于天会三年十月,发兵十余万,分两路南下攻宋。
九月,贡献太原后,转兵向东,进攻东京。
金东路军在完颜宗望率领下,攻克了重镇真定府等地。
十一月,金东西两路军进至东京城下,对东京形成合围之势。
宋钦宗急忙派遣康王赵构赴金营求和,许诺以黄河为界,金军不答应,向东京发起猛攻。
十一月,东京城破,宋钦宗降金。
五年四月,北宋被金国灭亡。
金兵虽然南下,攻克汴梁,但河北各州县大半还在宋军手中,虽然士气低沉,但是民气高涨。
康王几经生死,最后终于到达应天府即帝位,历史上被称为南宋,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
南宋建立以后,宋金之间的战争进入南北对峙阶段,先是金兀术撤路过镇江,被韩世忠败于黄天荡;另一支金兵在攻陕西时,为宋将吴玠阻于和尚原。
岳飞也在广德境内开始堵截金兵,六战六胜,擒获金兵头目,于是,岳家军的名字开始在金兵中流传。
待金兀术北返,再遭岳飞截击,在镇江东清水亭的战斗中,致使金兵横尸15里,收复了健康。
收复建康的岳飞,是南宋抗金的名将,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民族英雄。
岳飞是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出生那年,黄河决口,家乡闹了一场水灾,家里生活很困苦。
岳飞从小刻苦读书,尤其爱读兵法。
他力气大,十几岁的时候就能拉300斤的大弓。
后来,他听说同乡老人周同武艺高强,岳飞就拜周同做老师,学得一手好箭,能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后来,岳飞从了军。
金兵南下的时候,他在东京当小军官。
有一次,他带了一百多名骑兵,在黄河边练兵,忽然对面来了大股金兵,兵士们都吓呆了,岳飞却不慌不忙地说:敌人虽然多,但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多少。
我们可以趁他们没准备的时候击败他们。
说着,就带头冲向敌阵,斩了金军一名将领。
兵士们受到岳飞的鼓励,也冲上去,果然把金军杀得七零八落。
这一来,岳飞的勇敢出了名。
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

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中华文化历史长远,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000年以上,华夏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幕幕激烈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欢送查阅。
经典历史故事七年级1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化,特殊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腐贿赂的风气非常紧要;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
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状况才有了点变更。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
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夫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觉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
这个农夫又气又伤心,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追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夫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夫原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
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夫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
其次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揭发那农夫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状况,马上沉下脸,叫卖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诚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夫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揭发牛主子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了一些冤案。
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
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
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贿赂赂。
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化的风气整顿一下。
遵照宋朝的规则,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博是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音乐家之一。他从小热爱音乐,18岁就进入了当时最为著名的柏林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与交响乐指挥。当时的音乐学院每天都有两堂体力课,因为在这之前的100多年里,指挥并没有什么象征性的工具,有的乐队指挥喜欢用脚蹬地,踏出节奏,有的则喜欢挥动手绢,而当时最为流行的是用一种大约5公斤重的铁棒指挥,指挥师提着铁棒按节奏捅地面,发出砰砰砰的声音。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商丘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南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1820年,史博跟随乐队去英国伦敦进行一场皇家演出。刚一到英国,乐队的指挥师就生病了,别说拎那么重的一根铁棒,就是站都站不稳。乐队虽然有几个替补的音乐师跟随,可是指挥师却只有一个,演出的计划又不能因此而耽搁,怎么办?正在所有人都为此而忧心忡忡时,史博对指挥师说:“让我来指挥吧。”
尽管指挥师对这个“懒惰”的年轻人有些排斥,但是身在异国,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答应了他。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注: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经典历史故事原文
篇一:经典历史故事原文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表演的那天,史博并没有拿着那根铁棒上场,而是手执一根精心制作的小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根小木棒非常轻盈,能够在空中划出非常优美的旋律线。因为身体不受铁棒的束缚,他还配上了非常优美的肢体动作。
结果,史博的指挥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表演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一次的成功表演,让史博迅速成为乐队的新指挥师,而史博就一直用这种质轻的韧性白色木棒作为指挥工具。这种指挥工具很快被全世界的指挥师借鉴和模仿,从此风靡世界乐坛,成了一个不朽的经典。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被打败了。
所以,当时的乐队指挥每完成一场表演,都会累得腰酸臂痛,因此学院里对学生们的体力训练要求也非常高。每当老师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史博都会从内心里讨厌这根铁棒——一个指挥师花这么大的力气在这根铁棒上,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他觉得这根铁棒拿着这么累,指挥师们哪还能聚精会神把精力全部用到音乐指挥上!
当史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铁棒是最神圣的指挥工具,哪个指挥家离得开它?”老师还告诉学生们说,法国有个音乐家曾经带病指挥,结果体力不支,不小心把铁棒砸到自己的脚背上,后来还因伤口感染而送了性命。
史博嘴上不回应,心里却想:虽然那位音乐家的精神很值得肯定,遭遇很值得同情,但是他的牺牲值得吗?史博心里有自己的答案。
从那以后,每次大家在上臂力课时,史博就装生病,躲在教室或者宿舍里研究音乐。他的臂力虽然比不上同学们,但是因为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音乐上,所以他的造诣远远高过了其他同学。
毕业后,史博凭着自己高超的音乐才华,进入了德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成了一名小提琴演奏师和幕后的音乐创作者。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