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标准
中国粉尘浓度标准

中国粉尘浓度标准:中国对于不同场所的粉尘浓度标准有不同的规定。
一般来说,大部分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不得超过10mg/m³。
对于车间空气中的粉尘,其最高允许浓度通常为10mg/m³。
当粉尘中含有10%以上的游离二氧化硅时,这个标准会更加严格,最高允许浓度降至2mg/m³。
对于呼吸性粉尘,其最高允许浓度根据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有所不同,通常在1-3.5mg/m³之间。
这些标准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因长期吸入高浓度粉尘而导致的职业病,如肺尘病(尘肺、矽肺)等。
因此,在相关的工作场所,必须严格遵守这些粉尘浓度标准,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粉尘浓度,保护工人的健康。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

国标:煤矿作业场所粉尘接触浓度管理限值判定标准如下:粉尘种类游离SiO2含量(%)呼吸性粉尘浓度(mg/m3)煤尘≤5 5.0岩尘5~10 2.510~30 1.030~50 0.5≥500.2水泥尘<10 1.5煤尘(游离SiO2 含量<10%) Coal dust(free SiO2<10%)总尘 4 6呼尘 2.5 3.5小型水全气动止回阀:[推荐]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试行)(90)中煤总安字第171号文附件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贯彻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关于防治粉尘危害的各项规定,消除井下粉尘危害,防止煤尘爆炸事故发生,珍惜职工的安全和身体壮健,杀青安全分娩,特制定《煤矿井下粉尘防治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矿务局、矿在防治粉尘危害及粉尘检测处事中必需执行本规范。
第2条矿务局局长,矿长是防治粉尘危害的第一责任者,矿务局及矿的总工程师(包括主任工程师、主管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对粉尘的防治处事负技术责任,矿务局透风防尘治理部分对各矿的粉尘防治处事负业务治理责任。
第3条创立防尘齐抓共管制度。
采煤、掘进、机电、通防各职能部分都要在本职处事范围内对防治粉尘危害实行岗位责任制度,重点是采掘颖匦氚巡汕陀纺防尘装备管好用好、充足发挥效?SPAN lperg=EN-US>,把粉尘浓度降到规定目标以下;机电部分要保证所负责维护的防尘机电设施的完好率;运输部分要负责运输道内防尘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率,并把粉尘浓度降到规定目标以下;要有分析防尘岗位责任制,并有正经的赏罚制度和考核想法。
第4条矿透风科(区)必需创立防尘专业队伍,配备专职测尘员,负责本矿的粉尘防治设施的安装和测尘处事。
第5条安全监察部分负责监视本规范的执行,并行使监察权即有权对粉尘防治设计措施及其计划进行查察;有权对技术措施的实施情状进行检查;有权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及提出办理私见。
第6条矿务局每季度、矿每月必需分别由局长、矿长负责组织有关职员参加对《矿井分析防尘标准》的执行情状进行一次全体大检查,凡分析防尘未达标准的矿井,同期不得评为特级矿井,并在矿井总平均分数中扣除10分;分析防尘未达标准的采掘处事面,同期的工程质量等级降低一级。
空间粉尘浓度标准

空间粉尘浓度标准
空间粉尘浓度标准通常根据不同行业和作业环境而有
所不同。
一般来说,有限空间的粉尘浓度应符合以下标准:
1.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不应超过10%。
2. 粉尘浓度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即每立方米空气中总粉尘的含量不超过10mg,呼吸性粉尘的含量不超过
3.5mg。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和作业环境,如煤矿、水泥厂、钢铁冶炼等,其粉尘浓度标准可能更加严格。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作业环境来确定空间粉尘浓度的标准。
如果粉尘浓度超标,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降低。
井下防尘要求

煤矿综合防尘基本要求第三十六条粉尘监测采用定点或者个体方法进行,推广实时在线监测系统。
粉尘监测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总粉尘浓度,煤矿井下每月测定2次或者采用实时在线监测,地面及露天煤矿每月测定1次或者采用实时在线监测;(二)呼吸性粉尘浓度每月测定1次;(三)粉尘分散度每6个月监测1次;含量,每6个月测定1次,在变更工作面时也应当测定1次。
(四)粉尘中游离SiO2第三十七条煤矿应当使用粉尘采样器、直读式粉尘浓度测定仪等仪器设备进行粉尘浓度的测定。
井工煤矿的采煤工作面回风巷、掘进工作面回风侧应当设置粉尘浓度传感器,并接入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第三十八条井工煤矿必须建立防尘洒水系统。
永久性防尘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贮水量不得小于井下连续2h的用水量,备用水池贮水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尘水池的50%。
防尘管路应当敷设到所有能产生粉尘和沉积粉尘的地点,没有防尘供水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
静压供水管路管径应当满足矿井防尘用水量的要求,强度应当满足静压水压力的要求。
防尘用水水质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30mg/L,粒径不大于0.3mm,水的pH值应当在6~9范围内,水的碳酸盐硬度不超过3mmol/L。
使用降尘剂时,降尘剂应当无毒、无腐蚀、不污染环境。
第三十九条井工煤矿掘进井巷和硐室时,必须采用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冲洗井壁巷帮,爆破过程中采用高压喷雾(喷雾压力不低于8MPa)或者压气喷雾降尘、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第四十条井工煤矿在煤、岩层中钻孔,应当采取湿式作业。
煤(岩)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者软煤层中难以采取湿式钻孔时,可以采取干式钻孔,但必须采取除尘器捕尘、除尘,除尘器的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不得低于90%。
第四十一条井工煤矿炮采工作面应当采取湿式钻眼,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应当冲洗煤壁,爆破时应当采用高压喷雾(喷雾压力不低于8MPa)或者压气喷雾降尘,出煤时应当洒水降尘。
第四十二条井工煤矿采煤机作业时,必须使用内、外喷雾装置。
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

Q/FKB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2013-06-30 发布2013-07-01 实施肥矿集团白庄煤矿发布矿井粉尘防治技术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矿井粉尘防治技术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白庄煤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涉及规范性引用文件,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煤矿安全规程AQ1020-2006煤矿井下粉尘综合防治技术规范AQ1083-2011煤矿建设安全规范安监总煤调﹝2010﹞121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规定(试行)的通知煤矿质量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办法(试行)煤安监行管〔2013〕1号3 技术要求3.1井下及地面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符合下表中的标准。
3.2 井下及地面作业场所产尘点降尘率必须达到以下标准: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15 m 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1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10m~1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1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4)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转载及运输环节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3.3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的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3.4 个体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个防尘用具。
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

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
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是指在生产作业中,针对粉尘浓度所制定的标准,其目
的是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减少粉尘对人体的危害。
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颗粒,包括矿物粉尘、金属粉尘、有机粉尘等。
在生产作业中,粉尘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质,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规范粉尘浓度。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不同作业场所对粉尘浓度有着不同的标准
要求。
一般来说,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允许浓度,即在一定时间内允许的粉尘浓度上限;二是防护标准,即对于超过允许浓度的作业场所,应采取何种防护措施以减少粉尘对工人的危害。
在制定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作业场所的特点,不同的作业场所产生的粉尘种类和浓度都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标准制定。
其次是工人的健康状况,不同的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危害程度来确定相应的标准要求。
最后是防护措施的可行性,有些作业场所可能很难达到规定的粉尘浓度标准,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减少粉尘对工人的危害。
在实际生产作业中,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的执行至关重要。
一方面,作业场
所需要定期对粉尘浓度进行监测,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另一方面,作业场所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换气、佩戴防护口罩等,以减少粉尘对工人的危害。
总的来说,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护工人健康至关重要。
只有严格执行标准要求,才能有效减少粉尘对工人的危害,保障工人的健康。
因此,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标准不仅仅是一纸文件,更是对工人健康的有力保障,应得到重视和执行。
煤矿国家卫生标准

作业场所国家卫生标准(煤矿)煤矿生产与其他企业生产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可以知道煤矿生产中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可包括以下几类:一、粉尘,煤矿生产现场及职业危害中最主要的有害因素;二、井下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三、三硝基甲苯,铅、苯、汞等生产性有毒物质;四、噪声、振动、高温高湿等物理因素。
其中可于现场检测的有害因素为上述一、二、四类,第三类生产性有毒物质的检测一般都需要较大型专业分析仪器才能完成,通常不在现场进行检测。
第一节粉尘的测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且能够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称为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污染劳动环境,影响工人健康的职业性有害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某些生产性粉尘会引起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尘肺(silicosis)。
如游离SiO2→矽肺,石棉尘→石棉肺,等。
在煤矿的生产作业过程中,如机采、综采、炮采、回采、锚喷、装运、选煤等工序,均可产生大量的粉尘。
呼吸性粉尘是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中的一部分,工人长期在高煤尘浓度的环境中作业,吸入呼吸性煤尘可引起尘肺,严重危害着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
为了评价工作场所粉尘的危害、加强防尘措施的科学管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需对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进行检测。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包括以下三种:作业场所总粉尘浓度、工班个体和定点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
一、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及卫生学意义(一)粉尘的浓度粉尘浓度愈大,对人体危害愈严重。
含游离二氧化硅10%以上的粉尘比含量在10%以下的粉尘对肺组织的病变发展影响更大。
(二)粉尘的分散度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大小不同的粉尘粒子的百分组成表示。
粉尘分散度愈高,形成的气溶胶体系越稳定,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越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越多;粉尘分散度愈高,比表面积也越大,越容易参与理化反应,对人体危害越大。
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标准

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标准介绍如下:
掘进工作面是煤矿井下采煤作业的主要场所,由于采煤过程中煤粉、岩石粉尘、烟尘等物质的产生,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国家标准《煤矿井下通风与防尘规程》(GB/T 15706-2019)规定,掘进工作面粉尘浓度的限值应按以下要求控制:
1.一般掘进工作面:煤尘浓度不得超过10mg/m³,岩尘浓度不得超过6mg/m³。
2.特殊掘进工作面:如巷道顶板顶钻,煤尘浓度不得超过5mg/m³,岩尘浓度不得超过
3mg/m³。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根据煤层性质、掘进工艺、掘进机具类型等因素制定更为严格的控制标准。
对于煤尘和岩尘超标的掘进工作面,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增加通风量、湿法喷雾等,以降低粉尘浓度,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