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书心得感悟7篇

断舍离读书心得感悟7篇读书力求三性:韧性、记性、悟性。
有韧性没有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有悟性,书是死书。
三性具备,堪称知识富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断舍离读书心得感悟,供大家参考。
断舍离读书心得感悟1《断舍离》是一本推崇现代家居整理的书。
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离——离开对物质的执念,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的要点之一在于,要以思考自我真正需求为中心,而不是成为物的附庸,从而达成人生清爽高效的自有境界。
生活中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书中传授的整理技巧,果断”断、舍、离“,家里自然干净整洁。
怕就怕知易行难,下不得狠心决心。
女人天生爱购物,网购方便快捷更是刺激了购买欲,不断买进的同时也引发了存储问题,再多的容纳空间也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购买能力。
东西越买越多,空间越来越满,房间越来越乱,心情越来越烦。
当时因为头脑一热所以购买,到手了之后却并不觉得有多需要,这种情况太多了,舍不掉的”鸡肋“也积累的太多了。
果断舍弃用不到的物品虽然是个亡羊补牢的办法,但是如果能够做到冷静购物,不迷恋物欲,不因一时兴起而盲目消费,不将许多不大需要的东西弄回家,从根源上斩断购买欲才是治标治本的好方法。
生活中的居家整理该如此果决断舍离,对于情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尽快整理好心境,舍弃那些让自己感觉不快的负面情绪,心境越来越开朗,生命越来越积极。
断舍离是源自瑜伽和佛学的哲学观念,与其它鸡血汤不同之处在于,它想告诉我们:人生整理不在于贴标签式的整理本身,而是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房间和人生,到底哪些是多余之物,鉴别出来就要毫不犹豫的丢掉,由此发现真正自己的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想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活得精彩。
林肯说过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中的岁月,而是岁月中的生命。
问题是:现代人大致都陷入了一种全民式的焦虑:拖延症导致的焦虑,信息过载导致的焦虑,还有失眠,还有选择恐惧症等等。
《断舍离》读后感(精选22篇)

《断舍离》读后感(精选22篇)《断舍离》读后感(精选22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断舍离》读后感篇1断舍离是不一样的一些内容,断是断掉一些不必要的购买,不要添置不需要的东西;舍是指只留下必须的物品;离是用过断舍提升生活品质,认清自我,愉悦心情。
断可以让你节约一些不必要的支出,让节省下来的金钱购买一些更有品质的必须之物;舍可以让你的储物之所腾出空间,不仅能让你找东西提升效率,而且可以让你的居所更加整洁舒适,有一定的呼吸之感。
所谓流水不腐,户牗不蠹。
这个世界所有有发展的东西都是要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更新与迭代才可以做到。
就要有进有出,及时更新,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好。
离是一种境界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品及空间的舒适感;二是生活中自己对物品购买的思考及品味会提升,东西有限,就会有进有出,不再纯粹的为了购买而购买;也会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及朋友眼中的地位;三是精神层面的转变,断舍的过程中可以不断的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甚至提升自己的敏锐的感知力。
通过对断舍离的理解和践行,最终可以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遇见更好。
《断舍离》读后感篇2“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出美感。
”这几句话出现在这本书的末端。
咳咳,我觉得呢,《断舍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感觉比较的啰嗦,干货总结可以更加简洁明了一些,不过这也许就是日本人的特点吧,日本人比较多话,废话很多,话痨国家的特色。
(看日剧多了以后是这样觉得的)我认为也有一部分和日文翻译成为中文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说实话翻译了,语句上来说总会有一点奇怪的。
从整理自己的空间来整理自己的人生,这应该是一种哲学,我们的空间之所以乱,并且有很多自己不需要了的物件,还不是因为我们对着自己想要什么还有不想要什么而不懂取舍,生活中有许多人都是这样,买东西的时候也并不是什么都能够很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走到超市里面,销售员一推销就很容易被影响,之后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断舍离》名著读后感(精选13篇)

《断舍离》名著读后感(精选13篇)《断舍离》名著读后感一、《断舍离》创作背景山下英子出生在东京,家中成员有父母和一个大她6岁的姐姐。
因为时代所限制,山下英子从两位主妇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影响。
一个是她的母亲另一个是她婆婆。
妈妈非常讨厌主妇的工作,婆婆不一样,她非常执着于主妇的工作,但除此之外她并没有找到其他任何的人生意义。
”山下英子对于这两种生活状态的不认同,给了山下英子写下《断舍离》的契机。
山下英子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学瑜珈的道场,被传授了“断舍离”的理念。
但在十年之后才开始意识到“断舍离”确实可以运用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于是作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实施“断舍离”,在不断的失败和体验中,总结出来“断舍离”理念,就开始写博客,最后被出版商看到。
二、《断舍离》名著读后感(精选1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断舍离》名著读后感(精选13篇),欢迎大家阅读。
《断舍离》名著读后感1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断舍离》读后感6篇

《断舍离》读后感6篇《断舍离》读后感1记得毕业时那会,来上海参加工作的一次大迁移,把这学校住宿所有的用品包括:(教材书本、作业本、校服、个人电器等等----)能带的,都打包起来装满了二个大箱子和一个背包,当时如果意识到有些东西,可能以后都不会需要用到了,进行适当的物品分类,能送人的送人,不能送人的当垃圾处理,去上海的路途中就会轻松许多,也不会导致后来的恶性循环,物品越堆越多。
工作后住的环境比学校环境改善很多,使用面积也大了很多,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经济充裕了,难免会有非理性的消费,物品只进不出,截止到的上半年,鞋子堆了十几双,衣服快要把衣柜挤满了,合算下来平时常穿的衣服三到四套左右,常穿的鞋子不超过三双,学校带来的书本、衣服、其他杂碎的东西,来上海后一直没动过,堆在房间里。
每次搬家对我来说像是一场噩梦,一直觉得,东西多了,信息就多,会影响人,分散人的注意力,让人不能安宁,静不下心专注的、持续做一件事。
我是一个比较怀旧的人,一直对自己内心说,每件物品都有一段回忆,丢弃了或遗失了,是对记忆的遗忘,当观念相互发生冲突时,好难取舍,可是物品越来越多,有时感觉都超出了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有段时间特别的压抑,除了休息,很反感待在很多杂物的房间里。
5月份左右,有次听苹果App播客,主持人聊到断舍离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当即就在亚马逊购买了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著作的(断舍离)书籍,加以深刻、详细的学习,六月份刚好房东把房子卖了,需要寻找新的住处,是我大胆出手的机会来了。
“断舍离”的概念非常简单、易懂,断:是断绝实际上不需要的物品,但有很想买回来,舍:是舍弃家里不需要的物品,离: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由空间,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
断舍离读后感(精选6篇)

断舍离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舍离读后感1古语说:少则得,多则惑。
这句话的智慧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知识焦虑,本质上是因为关注的信息太多太杂,虽然每天花很多时间浏览网页,有种什么都知道的错觉,却很难专注于某件事、某项技能;冲动消费买的在线课程、打折商品囤了一堆,却从来没有真正用过;女生们永远在说衣服不够穿,其实衣柜已经被塞得满满的。
占有物品的同时,物品也在分散我们的精力。
看了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后,我觉得这些看似很麻烦的事,其实通过断舍离的概念就能解决。
首先我们来讲讲什么是断舍离。
“断、舍、离”其实是三个概念,“断”掉不需要的物品,“舍”去多余的物品,从而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达到精神自由的状态。
它是一种极简生活方式,只保留少而精的东西,没用的就扔掉。
极简生活方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乔布斯的房间就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一盏灯和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
他把“极简”带入了苹果的设计中,1997年回到苹果时,他砍掉了70%的项目,90%的产品,做iPhone4时,他的要求是把最复杂最强大的功能最简单化。
众所周知,苹果开创了智能手机时代。
相比于一般的整理术,断舍离关注的是人本身,用人和物的关系来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在整理房间时,面对那些没用的东西总有这样的心理:丢了太可惜了,留着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到。
这种心理是以物品为中心,而断舍离主张,判断一个东西该不该扔或者该不该买时,应该以人为中心:我现在真的需要它么?其实我们身边的物品也符合二八定律,用断舍离的思维去看待它们,会发现大多是没什么用的。
比如,买回来一次没穿过的衣服,报了名却从来没学过的线上课程,它们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空间,却没有发挥任何价值,和垃圾没有差别。
《断舍离》提倡在清理物品的同时清理内心,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碗鸡汤,没什么实际的作用。
《断舍离》读后感10篇

《断舍离》读后感《断舍离》读后感10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断舍离》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断舍离》读后感1《断舍离》并不是对物品收纳整理的书籍,主要是强调人与物品的关系,把原来以物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人、人与生活的关系。
“断”是从源头上限制物品进入自己的家,购买物品时要三思,考虑物品是否是真的“需要、舒服、合适”?注意时间轴是当下,而非过去或者将来。
当然我认为如果真的必要且不久的日子一定会用到(正好有优惠),可以允许自己购买(毕竟家庭主妇是要为家里省钱的!),但是不要囤积。
囤积的动作一般是来源于不安全感,要笃定地相信,将来会有将来的机会和办法。
这样由行动来影响思维方式,人也会变得更加有信心。
延伸到人与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尽量减少无用社交。
有的人认为在人群中才会体现自身价值,但无用社交虽然可能热闹,对生活是一种消耗。
对于我来说需要远离流于形式、粗俗而无意义的社交活动。
在参与社交之前做一定甄选鉴别,只专注有助于自我成长或加强所重视亲密联结的活动。
在观念和想法上,“断”意味着停止消极的想法和评判。
在负面想法闪现的一瞬间,尽力去掐断,因为这样的想法无益也无意义,只会自寻烦恼。
关注问题本身,关注解决问题,就事论事,以结果为导向。
“舍”是指舍弃对自己无用的物品。
时间轴同样放在当下,站在人自身的角度去考虑物品是否对你来说是有价值的?注意不是“这个东西还很好”而是“它对我来说是有用的,我需要它。
”这样筛选出来“无用”的物品,可以选择转赠给需要它或者能珍惜它的人,或者直接丢弃。
比如,我自己有一些物质购买欲泛滥时期留下的品质并不好的衣物,每次穿在身上就觉得没有自信,浑身不舒服,但是由于没穿几次,觉得浪费舍不得扔。
在践行“断舍离”过程中,果断处理掉,这个衣物虽然可能还有货币价值,但是在生活中早已无价值,还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断舍离》读后感3篇

【导语】读完⼀本书以后,⼤家⼼中⼀定有很多感想,来写⼀篇读后感吧!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欢迎阅读!1.《断舍离》读后感 有⼀些⼈让⾃⼰⼼情愉快的⽅法很简单,那就是做家务或者整理⾐柜,通过扫地,拖地,让整个房间窗明⼏净,整个⼈的⼼情是舒畅通透的,通过把⾐柜⾥的⾐服品类都整理好,不仅物品⼀⽬了然,⼈的⼼情也跟着明朗起来。
为什么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能够改变⼀个⼈糟糕的⼼情呢?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断舍离》⼀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也会有⼈质疑“整理收拾房间和管理⼈⽣有重要关系”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整理房间就可以做好⼈⽣管理的话,那么⼈⼈都可以做得到。
但,在《断舍离》⼀书中,却告诉了我们:“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并不是⼼灵改变了⾏动,⽽是⾏动带来了⼼灵的变化。
可以说,断舍离就是⼀种动禅。
”我们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得到了⼼灵的成长和⼈际关系的改变,从⽽从以前⼀团糟的⽣活状态中剥离出来,找到⼀个全新的⾃⼰。
通过对⽣活空间的整理,重新认识物品 作为⼥⽣,总爱买买买,同款式的⾐服,要买不同颜⾊的,鞋⼦也要买好⼏双来搭配⾐服,久⽽久之⾐柜和鞋柜再也装不下了。
⾃从读了《断舍离》后,我开始对⾃⼰的⾐柜来了⾰命般的整理,不仅整理出了很多不穿的⾐服,让整个⾐柜空出了很多地⽅,⽽且让我重新认识了物品的定义。
物品要以我们为媒介才能实现其价值,⽐如你需要穿这件⾐服,或者这件裙⼦,⽽不是放在那⾥将其束之⾼阁,不穿也不送⼈。
运⽤书中提到的⽅法,不断地在⽣活中实现《断舍离》,你将会重新审视⾃⼰与物品的关系,从对物品本⾝的珍惜转化成⾃⼰是否需要这个物品,在不断的筛选和剥离过程中,让⾃⼰所⽣活的空间更加的明朗,循序渐进地改善你的⼼灵环境,从看不见的世界⾥,⼀点⼀滴地改变看得见的世界。
清晰需求,管理⾃我 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才是⾃⼰需要的。
⽐如在整理⾐柜的时候,你会惊⼈的发现⾃⼰有很多条类似的裙⼦或者⾐服,每次遇到剁⼿节时,就会⼿不听使唤地买买买,满⾜了当下了购物欲,却从来都没有静下来⼼来问⾃⼰是不是⾃⼰需要的。
《断舍离》读后感(精选5篇)

《断舍离》读后感《断舍离》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舍离》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断舍离》读后感1山下英子的《断舍离》曾经风靡一时。
日本是个以会收纳为荣的国家,每个成年人都要必须学会多种收纳方式,特别是女性。
这一点,从很多书籍和影视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妈妈们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节分门别类收拾整理,就连垃圾也要按类别分好整理。
断舍离非常适合不太会收拾的人,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的确是这样,泛滥的物品,收拾起来耗损了我们大部分精力,让我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很累。
学会了断舍离,就是学会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从最小的一个空间开始,如一个抽屉。
然后从自己经常用的物品着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
看看自己哪些东西是每天都用的,每周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几年偶尔用的物品。
那些每年都难得用上一次的东西,就可以舍弃了。
学会断舍离,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也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书中提到的故事:香织本来对生活感到茫然,连看电视也是不停地换台,后来毅然将四十英寸的电视舍弃掉,整个人从此豁然开朗。
在本书中我学到了精髓。
物品要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物品服务,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东西,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断:购物时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东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须的物品。
舍:收拾没用的破烂儿,卖掉、赠送物品,缩小喜好范围。
离:脱离执念,了解自己,爱上自己,心情愉悅。
书上说:物质过度的泛滥容易让人感到疲惫,从而感受不到快乐。
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1、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这一点必须铭刻在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舍离》读后感
篇一:让生活变得更加轻盈——读《断舍离》有感这本书虽然是在讲物品整理,但却胜在没有落进整理物品具体方法的藩篱中,而是从意识和理念层面,借助瑜伽中的“断行”、“舍行”、“离行”,对面对物品时,人们的心理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和调整。
随着时间的积累,房间中堆积的物品会越来越多,有对我们而言意义深刻的纪念品,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有为了应商场打折的气氛拿下的战利品,还有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愤怒、委屈而糊里糊涂收入囊中的安慰品……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真的全部有用吗?作者山下英子用她”断舍离”的理念让我们沉静下来去重新审视。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房间。
“舍”=舍弃家中累积的废物。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身处宽裕而自在的空间。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发现最难做到的就是时时刻刻以“自己”和“现在”两个轴去不断审视物品。
无论是“断”,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复问自己这个东西对于现在的我到底有用吗?是现在就能用还是仅仅只是未来的某个时候或许才会派上用场?是为了填补内心匮乏的安全感、满足别人对高品质生活的定义、遮盖心中的自卑情绪,还是真的为了自己才留下这件物品?面对物品,其实就是在面对自己!原本以为堆积在墙角或塞在柜子深处的一件件东西只是由于自身的懒惰,亦或缺乏收纳整理的方法,当真正着手面对时,才发现他们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
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纳方式的缺少,而是没有勇气丢掉物品背后的真正原因。
所以,运用“断舍离”去清理物品,不单单是在整理凌乱的房间,而是在对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进行着梳理和调整。
对曾经发挥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线的物品说声“谢谢”,对冲动购物却搁置墙角没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说声“对不起”,然后再去舍弃,或许就会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现在”两个轴不仅能帮我们整理物品,甚至对于身边环绕的人和事都可以进行重新审视。
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隐藏在看似和谐景象下的问题,却像鸵鸟一下将头扎在地里装聋作哑,维持表面光鲜而不敢面对。
陪伴你的朋友曾经和你有无数的欢声笑语,而现在却由于生活轨迹的不同,待人处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却硬要佯装以前的美好硬着头皮坚持见面。
一件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你已经看到了方向的错误,却为了害怕经历更改路线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而继续沿老路前进……对于这些,静下心来,用“自己”和“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其实我们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需要的只是坦诚和勇气,去面对存在的问题,断绝已不合时宜的关系,积极做出调整,脱离对过去、对他人的执着。
在践行了的“断舍离”后,你会发现屋子的内部空间变得开阔和清爽,内心空间也在不断扩大和强韧。
执着于外在的人事物,不能
让我们内心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将关注力聚焦于自身,精力放在当下,才能换来生活的真正轻盈。
如此这般,快乐和幸福便会如期而至。
篇二:《断舍离》读后感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欢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屉,在整理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干净、整洁成为心灵纯净的标志了,通常心情不好时,我也会通过整理屋子、整理抽屉的朴素方式,来平复心情。
近年来,人们关注了一种新型的生活观念——“断舍离”,正是这种观念的极大扩散,悄悄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
不说与现今中国反几风的政治话题,这种朴素、简洁的生活信念,通过心灵的净化能够让生活更清爽,让心灵更自由,这是信息社会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回归,现代人对生活本质的回归。
读这本书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朴素的行为中有一种“禅意”蕴含其中,“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只有有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断舍离就是一种动禅”。
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一句话,“人类最大的罪是不快活”。
快活的维持也是需要环境浸润的,用心经营自己生活空间,通过筛选保留必要的物品,以个体为主体,好好维护舒服简洁的小小空间,从此起步,开始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整体净化、梳理,保持断舍离的意识,成为自我生活的主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