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拓展阅读
新材料作文“断舍离”导写示例

新材料作文“断舍离”导写示例【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断舍离”是《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断”就是不买、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舍”就是舍弃对自己没用的东西。
人通过“断”和“舍”达到“离”的状态,即脱离不需要和没用的物品的包围,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的空间。
很多人有收纳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习惯,即使用不上的物品也要买来存放着,以备不时之需;收拾自己的物品时,自己不需要的或早已不用的物品也不会轻易舍弃,因为它们还有用,扔掉太可惜。
于是,各种物品占据了大量空间。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注意“无用”“不需要”两个关键词):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依赖。
“断舍离”这个主题,虽然在材料中体现的是整理房间,立意时可以化实为虚,可以写到人生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等。
【“断舍离”作文讲评】本材料审题应该抓住关键词“断舍离”。
“断舍离”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观念。
所谓断舍离,就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利用收拾家里的杂物来整理內心的废物,让人生转而开心的方法。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依赖。
“断舍离”这个主题,虽然在材料中体现的是整理房间,立意时可以化实为虚,可以写到人生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等。
具体拟题写作写作时候,可以有“断舍离”出现,例如:“断舍离,释放心灵”“抛却羁绊,放飞心灵”;可以用材料中的“做减法”来写,如:“学做减法,轻松生活”、“为生活做减法”也可以没有材料的关键词出现,而内容彰显“断舍离”的内蕴,如:“释放心灵,收获自由”、“洗去浮华,释放心灵”“清理人生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断舍离”理念与“舍弃”是不同的,材料强调舍弃不必要的束缚或者自己的依赖,而泛泛谈论“舍弃”扩大了内涵,大多忽视了不必要的这一限制,比如舍弃了双臂,留住了生命。
断舍离读书心得

断舍离读书心得
《断舍离》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它教会了我如何摆脱
物质的束缚,让生活更加简单、清爽。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断
舍离的三个步骤,即断掉不必要的物品、舍弃多余的物品、以及离
开不需要的物品。
这些步骤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家里的杂物,还
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自己拥有太多不必要的物品,这些
物品不仅占据了我的空间,还给我带来了很多负担。
因此,我开始
按照书中的方法,逐步清理家里的杂物,只保留我真正需要和喜爱
的物品。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轻松和自在,不再为
琐事烦恼,也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
除此之外,《断舍离》还教会了我如何更加理智地消费,不再
盲目跟风购买不必要的物品。
我开始更加注重物品的实用性和品质,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潮和时尚。
这不仅让我在购物时更加省钱,还
让我拥有了更加简单而舒适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断舍离》后,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
识和理解。
我学会了如何摆脱物质的束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
清爽。
我也意识到,拥有更少的物品并不意味着我会失去什么,相反,它让我更加专注于自己真正关心的事情,让我拥有了更加丰富和充实的生活。
因此,我会继续坚持断舍离的理念,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而美好。
断舍离范文申论

断舍离范文申论咱都知道,现在这生活啊,就像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大仓库,东西多得都快没处下脚了。
这时候啊,“断舍离”就像一阵清风,能给咱这乱糟糟的生活好好吹一吹,吹走那些没用的东西,让生活变得清爽又自在。
啥是断舍离呢?简单来说,断就是断绝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进入咱们的生活。
你看,每次逛街,那些花花绿绿的小玩意儿,看着好像挺可爱,商家再一忽悠,咱脑子一热就买回家了。
结果呢,回家就扔在角落里吃灰,这就是没做好“断”。
咱们得像个守门员似的,对于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坚决不让它们进门。
比如说那些功能重复的小摆件啊,根本用不上几次的廉价小饰品啊,统统say no。
舍呢,就是舍弃那些已经在咱们生活里,但是却没啥用的东西。
打开咱们的衣柜,是不是有好些衣服,几年都没穿过一次,不是过时了,就是不合身了。
每次收拾的时候想扔又舍不得,总觉得说不定哪天还能穿呢。
可实际上呢,它们就一直在那占着地方。
还有那些旧书报杂志,堆得高高的,除了落灰好像也没啥别的用处了。
这时候就得狠下心来,把这些东西清理出去。
你就想啊,这些东西放在那也是浪费空间,还不如送给有需要的人或者直接扔掉,给家里腾出点地方,看着心里都敞亮。
离呢,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咱们有时候啊,对东西有一种奇怪的情感,觉得东西越多就越有安全感。
就像有些老人,家里啥破烂都留着,那些旧瓶子、旧纸盒,堆得像小山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种对物品过度的执着。
咱们得明白,东西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咱们不能被这些东西给束缚住了,要学会从这种执着里走出来。
生活的质量不是看咱有多少东西,而是看咱过得舒不舒服、开不开心。
断舍离的好处那可多了去了。
从生活环境上来说,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了,空间变大了。
再也不用在一堆杂物里翻找东西了,找个钥匙、找本书,一下子就能找到。
而且啊,一个整洁的环境还能让咱们的心情变好呢。
你想啊,每天回到家,看到的是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房间,那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温馨的小天堂,一天的疲惫都能消除不少。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这本书讲述了一种简单生活的哲学,即通过断开与
物品的情感联系,舍弃不必要的物品,最终实现心灵的解放和生活
的简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心得感悟。
首先,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意识到物品不应该
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而是应该为我们所用。
我们经常陷入购买物
品的怪圈,不断追求新的物品,却很少去思考这些物品是否真的对
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因此,我意识到需要审视自己的购买行为,
学会拒绝不必要的物品,避免过度消费。
其次,书中提到了断舍离的重要性。
断舍离并不只是简单地扔
掉一些物品,而是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
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割舍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
清爽,也才能让自己更加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
最后,通过阅读《断舍离》,我深刻体会到了简单生活的美好。
当我们不再被物品所困扰,不再被繁杂的生活所累,我们才能真正
拥有自由和幸福。
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贫乏,而是意味着更多的
内心宁静和快乐。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断舍离》,我意识到了简单生活的重要性,也学会了如何断舍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幸福。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对待物品,追求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房间整理必读《断舍离》

房间整理必读《断舍离》体会:物品要用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总结:《断舍离》一本关于整理物品的书籍,凭借一己之力打造出可以款待自己的空间。
从两个维度思考如何取舍物品:1、我与物品的关系轴2、当下这条时间轴,只有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须才留在自己的空间里。
断:物品要用才有价值,舍:物品在此时、当下、应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离: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
我们80%的时间都是在使用20%的物品,其他限制的物品反而容易分散我们的注意力,采用751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通道,这也算是一种环境影响论,因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把它们收拾整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碗柜、餐具架之类,从空间和美感上来看放五成最佳。
最常用的桌子上放一成即可,从专注考虑,多了会容易转移注意力。
整理的秘诀:只集中于一点,把它做完美,已此提高动机,最重要的是三分法,不断的重复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时所造成的混乱。
体现在生活中: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内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我觉得在双十一,双十二等盛大购物前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防止败家!利用七、五、一的总量限制原则,打造充裕的空间: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只能放满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间,是因为这会让人有把它收拾整齐的欲望和心情,空出来的那三成空间就能成为物品出入通道,这也是算是一种环境影响论,因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们就会想要把它们收拾整齐。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碗柜、餐具架之类,从空间和美感上来看放五成最佳。
最常用的桌子上放一成即可,从专注考虑,多了会容易转移注意力。
通过限制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作
者在书中提出了“断舍离”这一理念,即要学会断掉不必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负担,最终实现心灵的解放。
这个理念对我而言,不仅
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拥有
太多不必要的物品和情感包袱。
我总是囤积各种东西,不舍得扔掉,觉得它们或许会在某个时刻派上用场。
然而,这些物品却成为了我
的负担,占据了我的空间和精力。
于是,我开始学会断掉这些不必
要的东西,将它们捐赠或丢弃,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和轻盈。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情感上的包袱。
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
挫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无法真正放下。
通过阅读《断舍离》,我
明白了舍弃这些负面情绪对于自己心灵的重要性。
我开始学会释放
过去的烦恼,接受并珍惜当下的幸福。
这种心境让我感到轻松和愉悦,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断舍离》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心灵有了新的
认识。
我学会了断掉不必要的物品和情感包袱,舍弃多余的负担,
最终实现了心灵的解放。
这本书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得更加简单和快乐。
《断舍离》(一)

《断舍离》(一)1、全书导读从早年风靡一时的物品收纳术,到如今备受推崇的极简主义生活,不难看出,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如何打造一个清爽舒适的居住空间,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
如果你房间里的杂物越积越多,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如果你总是抑制不住自己的购物冲动或者习惯性拖延,那么《断舍离》这本书会给到你想要的解决方案。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家居整理概念,但它又不仅仅局限于家居的整理收纳,更是一种活在当下的人生整理观。
二十多年前,山下英子在高野山的寺庙借宿,在观察修行僧的生活中,她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之后又通过瑜伽学习中的“断行”“舍行”“离行”,提炼出“断舍离”的概念。
书中既分析了我们扔不掉东西的心理成因,也有大量的实践技巧及案例。
虽然部分内容略有重复啰嗦之瑕,但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提升生活智慧。
2、什么是“断舍离”什么是“断舍离”?山下英子认为,“断舍离”是一种通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行动技术。
你需要做的就是,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我们在收拾物品的时候,通常会以“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作为考虑的重点,而忽略掉它是否还适合自己。
也就是说,我们要问当下的自己与这件物品是否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选择和取舍,不能因为“这东西还能用,所以留下”,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如果只是把不用的东西放进储藏室的话,那不过是移动物品的位置,不叫收拾。
而断舍离所提倡的收拾是,通过筛选只留下当下适合自己且是必需的,而把用不着的东西彻底扔掉。
从行动上讲,这种扔掉就是“舍”,最终“舍”的结果就是——使留在你自己空间里的,都是对自己合适的,也确实是在用的东西。
只要认真地收拾下去,你就会在买东西时只关注生活的必需品,而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我们就能达到“断”的状态。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断舍离》是一本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书籍。
在阅读
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之道,以及如何通过断
舍离来减少物质负担,提升生活品质。
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自己拥有太多不必要的物品,这些物
品不仅占据了我的空间,还给我带来了心理负担。
于是我开始进行
断舍离,将那些长时间不用的物品进行分类,有些捐赠给需要的人,有些则直接丢弃。
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到一种解脱和轻松,也更加
珍惜自己拥有的物品和空间。
除了物质上的断舍离,我也在精神层面进行了调整。
书中提到
了如何断舍离负能量的人和事,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清净和平静。
我
开始学会拒绝那些消极的情绪和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宁静。
同时,我也学会了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人和事,让自己的生活更
加充实和幸福。
通过断舍离,我不仅减少了物质上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找到了
内心的平衡和宁静。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断舍离,我们才能拥有
更加美好和充实的生活。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帮助,我会继续
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其中的理念,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简单、纯粹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舍离》拓展阅读第一章让你活在当下,成为一个快乐而又真实的自我!《断舍离》这本书曾经风靡全球,它的出现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作者:山下英子曾经是一名杂物管理师,她从多年收拾家居的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一套理论,并上升到行为哲学的高度,取大了巨大的成功。
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生改变可以从收拾破烂开始。
那么,什么是断舍离呢?简单地说,断舍离是一门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
换句话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
从断舍离三个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如果还不好理解,换一个现在流行的叫法,则是人生整理术。
为什么要断舍离?——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
走上街,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
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情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断舍离所做的,看起来只不过是一个劲儿地扔掉没用的东西而已。
然而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它会带来行为的改观,有时候甚至会让人生出现重大转折。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的家务事构成的。
因此,想要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清爽的环境,神圣的空间,不就是重复做这些家务吗?不需要闭上眼睛,也不需要静静打坐,只要坦然面对物品,也就是坦然面对自己。
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
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只要有所行动,心灵就会跟上脚步。
因此,断舍离也是一种动禅。
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
在断舍离里,收拾是最重要的,所以在这里,我必须首先明确给出收拾的定义。
收拾,是一种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
在筛选必要物品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两个维度,一个是我与物品的关系这条关系轴,另一个是当下这条时间轴。
换句话说,收拾就是要扪心自问某件物品与当下的自己是不是确实有关系,进而对物品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
从关系轴和时间轴看物品,可能我们中很多人都是在漫不经心地收拾,从来没考虑过“当下的我”与物品真正的关系。
如此一来,倘若关系轴或时间轴是错位的,那么即便是收拾了,也没办法区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没用的破烂。
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虽然用不着,但也丢不掉;某样东西,总觉得迟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场,但那一天直到今天还是没到来;明明知道这个东西毫无用处,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
诸如此类的东西,就是关系轴或时间轴错位的产物,即在考虑如何处理这些东西时,我们把轴线错位在了物品与他人、不确定的未来和已经成为过去的过去上。
因此,对于一件物品,判断是否需要扔掉,就需要思考,这件物品对我有用吗?然后再继续,是对我现在有用吗?如果不是,那就果断的扔掉。
在思考的过程中,你逐渐会认清,原来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着那么多没用的东西。
与此同时,你就会只关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绝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这种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你就真正实现了“断”的状态。
而断舍离的含义就是,在“断”与“舍”的交替里,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状态。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断舍离只是整理房间的办法而已,那么断舍离与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把房间弄干净为目的,而是要通过收拾的过程了解并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感。
断舍离并不强求非得把房间收拾得规规矩矩一尘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会获得额外的好处。
第二,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虑的是“我自己”还需不需要它。
“扔了很可惜,还是留下来吧”这种想法,就是拿物品当主角。
一般的整理收纳术总是将着眼点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断舍离则是以不断地循环代谢为前提,让居住空间永远保持着变动流转的状态。
只要常常自问“这件东西与我的关系还存在不存在”,不断筛选物品的数量,这样就可以了。
第三,“断舍离”这三个字是从瑜伽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中得来,比起“整理”、“收纳”这种词语,更能给人种自我修行的印象。
而且,“断含离”这三个字的发音本身似乎就拥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充满了神奇的力量。
我甚至觉得,这三个字本身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传达了它所要实行的内容和所包含的意识了。
编者感悟:这篇文章让我印象中最深的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失恋的人去剪头发,从而开始新的生活。
仿佛剪头发与下一场大的决心有关。
内心强大的人,并不需要行动来左右心灵,而内心脆弱的人,往往需要其他形式来帮助与引导心灵的变化。
只是,内心强大的人并不多,而且,每个人都会有内心脆弱的时候。
而这时候,行动,就是改变的开始。
第二章断舍离可以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断舍离的机制是将自己不需要的、不合适的、不舒服的物品换成需要的、合适的、舒服的物品。
从而脱离执念、了解自己,保持心情的愉悦。
在了解了断舍离的大概含义之后,我们会发现,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理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选择。
那么问题来了,选哪个不选哪个一定有理由,而这个过程一定有着心理上的挣扎,筛选物品仅仅只是对于物品的选择吗?背后是不是与我们的性格有关?实行了断舍离后,会给我们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首先在断舍离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有效的了解自己观察自己。
前文说过,在筛选物品时,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判断这些物品是否是我们需要的,是否是当下的必需品。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而且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
认识到了自我形象,反过来就会开始想把现在用的东西替换掉。
了解自己,放下过去的自己,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这些都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
筛选物品的同时,也改变了人际关系。
先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到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上,之后就能看到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
接下来,还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他都能用那样的东西,穿那样的衣服,那随便拿个东西当礼物送他就行了。
”一旦通过断舍离提升了自我形象,那么别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他生活得那么精致,可不能随便拿个粗陋的东西送他就了事了。
”慢慢地,你就会感觉到,周围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可见,这种筛选物品的工作,也具有改变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力量。
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费掉的一切。
一旦开始着手收拾了,那么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物品杂乱的现状。
了解了断舍离,人就会发现,自己居住的地方一直以来竟然堆积了那么多的垃圾和废物。
到底在这些废物身上浪费了多少时间、空间和管理维护的能量,真是不可知。
除此之外,恐怕也没少花钱。
在最初阶段,你要先分析自己到底被这些物品夺去了多少能量,然后通过筛选物品的行为,实现自我完善。
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靠自己的判断和行动就能做到。
这就像是改善体质,抛掉以往那些治标不治本的疗法,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利用住所这种与自己最亲密的环境,从根本上完善自己。
这么一想的话,自然就充满行动的力量了。
断舍离可以帮助我们去除自己的执念。
以整理衣柜、扔掉不穿的衣服为例:生活中最明显的就是,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觉得自己没衣服穿,可是衣柜里明明已经塞满了衣服。
这就是典型的“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
如果丢掉这些衣服,是不是就等于丢掉执念的行动呢?每个人都可以抱着这样的心态试试看,从那些不穿的衣服着手,去除自己的执念。
断舍离能带来意识、环境、气场的变化。
在断舍离前,我们无法成为物品的主人,反而被物品所束缚与奴役。
而在断舍离后,整个环境更为清爽,舒适自在的空间给我们带来气场的上升,从而人生与从前大不相同。
断舍离可以磨砺我们内在的感应力。
“断”和“舍”都需要doing,也就是行动,action。
不断重复doing之后,就能抵达感觉的世界,也就是达到being的状态。
打个比方,多数时候,食物本身本来并没有好坏,人都是因为自己吃东西的方式不对才出现问题。
所以,并非物品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冗余堆积,导致自己行动困难。
一切的错误都源于自己的感应能力出了错。
断舍离正是一种磨砺感应能力的技术。
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能力叫做内在智慧。
过多的物品令自己心烦不已,内在智慧就会变得迟钝,所以必须通过行动让它重回生机。
而所谓行动,正是将家里“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替换成“需要、合适、舒服”的东西。
要是这么想,你所做的一切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扔掉家里的一件垃圾,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磨砺你的内在智慧。
不管是食物还是居住环境,我们都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保证它们是正确的、让我们觉得是舒适的。
这就是断舍离磨砺的内在感应力。
在了解断舍离对我们带来的变化后,再来看看意识是如何跟着转变的。
根据书中的论述,我们把断舍离分为几个阶段:初级阶段:最初的阶段是“舍”,要彻底地筛选物品。
要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判断标准来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开始,人势必会觉得迷茫。
已经下决心要把不用的东西丢进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怜悯。
因为迷茫,所以总是不能把东西干脆利落地扔掉,身边的东西仍然还是很多,很杂乱。
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设法与这种觉得可惜的想法作斗争,反复坚持实施舍离。
中级阶段:判断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慢慢地,人就不会再以可惜为借口,把用不着的东西留在身边了。
做到了这一点之后,就到了果断下判断与下狠心的阶段。
此时,人就能用“把这个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确的选择。
高级阶段:如此反复下去,那么身边就会只留下适量的物品。
所谓适量,它的程度会因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总而言之,就是会让你有“自己能够掌控”这种感觉的量,包括你能掌控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它们能够物尽其用。
在断舍离里,到了这一阶段,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住所”。
在这以前,你的家到处都充斥着用不着的破烂,就算你把它们收拾得再整齐,也没有任何意义。
实施收纳术,应该从这个阶段之后开始。
最终阶段:和物品交朋友,也就是说,要开始做精挑细选的工作了,这才是真正的高级、大师级的水平。
不但确保每样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确实用到它,还要和它成为好朋友——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话,就是达到了“断”。
在买东西的时候会反复思量,让物品物尽其用,并且确保它能把它的功效发挥到极致,一直到用完,这就是断舍离的最终阶段。
到了这个阶段,其实都可以抛掉“住所”的称谓,改叫“自在空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