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内NHL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指南

合集下载

乳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1

乳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1

内乳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部位及 腋淋巴结状态
Veronesi,1954,1976,1981
内乳淋巴结转移
• 腋淋巴结阴性的T1/T2 患者,无论原发肿瘤 的部位,内乳淋巴结的转移率均<10% • 扩大根治术发现内乳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 20%左右,但实际上临床上出现明显内乳 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仅为4%左右。 • 临床上发现的内乳淋巴结转移率并不能代 表内乳淋巴结的实际转移率和复发率
Noguchi et al,1991,1992
内乳淋巴结转移与腋淋巴结转移
• 腋淋巴结阴性者—内乳淋巴结转移 12.9%(4/31) • 腋淋巴结阳性者—内乳淋巴结转移 36.7%(11/30)
– ALN1-3个:2/5 – ALN4-10个:5/14 – ALN>10个:4/11
Yu JM,Li G, L JB,2005
与乳房切除术后靶区确定相关的局部 /区域复发概述
summary of locoregional relapse relative to target definition after mastectomy
局部区域复发部位分布
腋淋巴结阴性原发肿瘤≥5cm乳房切 除术后未放疗者胸壁复发
• 10年累积单纯局部区域失败率(LRF)7.1%、 LRF并远处转移10%、单纯远处转移23.6% • LRF作为首发者,肿瘤5cm为7%,肿瘤>5cm为 7.2%
乳房切除术后放疗靶区确定 irradiated target definition after mastectomy
Fletcher提出的乳房切除术后放疗靶 区确定指引
• 病变位于外象限、直径<5cm、无腋淋巴结转移者不需术 后放疗 • 病变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直径<2 cm、组织学检查无腋 淋巴结转移者仅术后照射内乳区 • 腋淋巴结转移,但转移率<20%,或病变位于中央区及内 象限,直径>2 cm,照射内乳区、锁骨上区及腋顶区 • 腋淋巴结转移>20%者,无论原发肿瘤大小及病变位置如 何均照射胸壁、内乳区、锁骨上及腋顶 • 如果腋窝清扫不完全或腋淋巴结>2.5 cm或结外受侵,则 照射腋窝。肿瘤>5cm及肿瘤侵及皮肤或肿瘤侵及血管及 淋巴管也是照射腋窝的相对指征

放疗靶区勾画课件食管癌靶区勾画建议与原则

放疗靶区勾画课件食管癌靶区勾画建议与原则

PTV
IGRT
X-造影 /体检 CT扫描/ FOE EUS PET—CT
呼吸门控等
T -上下界?
靶位误差 器官运动
淋巴引流区? 不确定因素
C T V 三种靶区的勾画方式
C T V G T V 外扩-0 .6 -0 .8 c m 上下3 - 5cm
G T V + G T V n d -0 .6 -0 .8 c m 上下3 - 5cm
1例 0.9% 1例 0.9% 6例 85.7%
pT3N3-6
1例 14.3%
各期别
临床 VS 病理
临床分期 cT1N+ (n=8例)
cT2N+ (n=9例)
病理N分期
N+ (n=5例, 62.5%)
N0 (n=3例, 37.5%)
N+ (n=8例, 88.9%)
N0 (n=1例, 11.1%)
cT3N+ (n=38例) N+ (n=30例, 78.9%)
4310(病变≤3cm) 43.9%
52 (普查发现) 73.1%
27 (普查发现) 59.3%
193(病变≤3cm) 30.1%
40
52.5%
手术 5年 OS-43-92.6%; 放疗5y OS 30-73%
可手术食管癌手术切除与 放疗疗效比较
资料来源
手术时间(年) 例数
5年生存率
例数

*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
临床分期 过低估计 11.4%-32.1% 过高估计 11.1%-37.5%
影像学判断LN是否转移 定性相对容易,具体到淋巴结区域
“错区”现象
放疗靶区的设计——考虑淋巴结引流区域及淋 巴结高转区域的临近区域

放疗靶区勾画课件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勾画

放疗靶区勾画课件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勾画

97
93
84.2
92.4
85.8
90.8
84 (EFS) 88 87
88 (10) 85 84
早期HL化疗后的受野淋巴结照射 (INRT)
加拿大: 结果
Campbell BA, et al. JCO, 26:5170-5174, 2008
HD照射野定义
扩大野(EF): 根治性放疗
全淋巴结照射(TNI) 次全淋巴结照射(STNI) 倒Y野: 锄形野+盆腔野 斗蓬野、锄形野、盆腔野
IF: 盆腔野
侵犯部位:双盆腔和腹股沟淋巴结 上界: L4下缘,
靶区:盆腔和双腹股沟
中线左右各旁开4 cm
外界: 股骨大转子垂直向下
下界: 股骨小转子下5 cm
内界: 闭孔中线,
耻骨联合上缘上2 cm
INRT和ISRT的基本原则
放疗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CT、PET/CT或MRI定位 根据化疗前CT或PET确定GTV侵犯区域 CTV根据化疗前GTV范围外放2-5 cm
受累野(IFRT): 化疗后放疗 受累淋巴结照射(INRT) 受累部位照射(ISRT)
HD扩大野照射
TNI
STNI
受累野定义基本原则
治疗一个区域,而非治疗具体的淋巴结。 主要受累野区域:单侧颈部、纵隔和肺门、腋窝(包括锁骨 上下淋巴结)、脾、腹主动脉旁和腹股沟淋巴结. 使用化疗前受侵部位和体积概念。 纵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应使用化疗后缩小的体积。 锁骨上淋巴结被认为是颈淋巴区域的一部分。 所有界线必须容易钩划,大部分为骨性标记。 确定射野时,需明确化疗前和化疗后淋巴结部位和大小。
早期HD的综合治疗
最少最有效化疗周期数
预后好早期:2周期和4周期ABVD方案相同 GHSG HD10

【放疗 靶区 勾画 课件】直肠癌靶区勾画和示例

【放疗 靶区 勾画 课件】直肠癌靶区勾画和示例

靶区定义-直肠癌区域淋巴引流特点
上1/3:上行至直肠上和肠系膜下淋巴引流 中1/3:向两侧经侧韧带内至髂内淋巴引流 下1/3:经坐骨直肠窝向上至髂内淋巴引流 肛管受侵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直肠前方器官受侵可出现髂外淋巴结转移 下1/3阴道受侵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Gunderson LL. 1st ed.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03.p. 187–197 Steup WH, Moriya Y, van de Velde CJH. Eur J Cancer 2006 38:911–918
直肠系膜区
占复发病人
-
比例
占全部病人
-
比例
盆腔后区 (骶前区)
49%
22%
盆腔侧壁 盆腔下区 盆腔前区 (坐骨直肠窝)
21%
12%
17%
6%
4%
5%
*吻合口复发占局部总复发比例:10-21% *直肠系膜区与直肠系膜淋巴结区一并讨论
• 后界--毗邻骶前区
Roels S.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6; 65(4):1129-42
靶区定义-CTV
欧洲指南(比利时Roels教授)
盆腔后区(PPS):骶骨前方区域
(蓝色线所示)
• 上界--骶岬 • 下界--尾骨 • 侧界--骶骨侧界,盆侧淋巴结后部 • 前界--直肠系膜筋膜(or骶骨前1cm)
靶区定义-CTV
欧洲指南(比利时Roels教授)
直肠系膜区(MS):
全部直肠系膜区+直肠系膜筋膜 (红色线所示)
• 上界--直乙交界
(or肠系膜下A分支为乙状结肠A 和直肠上A处)

【放疗 靶区 勾画 课件】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勾画

【放疗 靶区 勾画 课件】淋巴瘤放疗原则和靶区勾画

85.3 (5) 81.1* 87.0 86.8
*P<0.05
4 ABVD + IF (30 Gy) 2 BEACOPP+2 ABVD + IF
87.7 (5) 94.8
P<0.001
10年OS (%)
88 (10年) 85 84
94.3 (5) 93.8 94.6 95.1
P>0.05
97.0 (5) 97.0
727 704
研究方案
10年EFS (%)
6 ABVD + IF (36 Gy) 4 ABVD + IF 4 BEACOPP + IF
84 (5年) 88 87
4 ABVD + IF (30 Gy) 4 ABVD + IF (20 Gy) 4 BEACOPP + IF (30 Gy) 4 BEACOPP + IF (20 Gy)
Engert A, et al. NEJM, 363:640-652, 2010
预后好早期HD综合治疗放疗剂量RCT GHSG HD10:放疗剂量比较
Engert A, et al. NEJM, 363:640-652, 2010
预后不良早期HD化疗方案RCT
ABVD vs BEACOPP (3)
P=0.7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后不良早期HD综合治疗化疗周期数RCT GHSG HD11:化疗方案和剂量比较
Eich HT, et al. JCO, 28:4199, 2010
早期HD的综合治疗
最少最有效化疗周期数
预后好早期:2周期和4周期ABVD方案相同 GHSG HD10

淋巴瘤放射治疗累及野的范围及靶区勾画

淋巴瘤放射治疗累及野的范围及靶区勾画

淋巴瘤放射治疗累及野的范围及靶区勾画
腹主动脉旁区域标准累及野的建议边界
上界:T11上缘或化疗前病灶上至少2cm。

下界: L4下缘或化疗前病灶下至少2cm。

外界:包括椎体横突或化疗前病灶旁开至少2cm。

脾:只有当治疗前影像提示脾累及时才考虑治疗。

化疗后体积加1.5cm边界作为治疗体积。

可采用4DCT评价脾脏因呼吸产生的运动度。

如患者脾已切除,治疗野可扩展到脾门区域,该区域可在手术时以放射显影的材料标记。

如无银夹标记,则将治疗野拓展到T12~L1,脾门淋巴结在该区域内沿脾血管走行。

肝门:只有当治疗前影像提示该区域累及时才考虑治疗。

盆腔区域标准累及野的建议边界
上界:骶髂关节中点或化疗前病灶是至少2cm。

下界:化疗前病灶下至少2cm或下转子下5cm。

内界:化疗前病灶向内至少2cm或包括闭孔的内缘。

外界:化疗前病灶向外至少2cm或包括大转子。

髂总:如髂总淋巴结受累,上界提高至L4~L5间隙或化疗前累及淋巴结是至少2cm。

8---直肠癌靶区勾画及相关问题(

8---直肠癌靶区勾画及相关问题(
直肠下动脉多起自髂内动脉前干,经直 肠侧韧带进入直肠下部,主要分布于直肠 。骶正中动脉有分支经直肠后面分布于直 肠后壁。
直肠的淋巴多伴随相应的血管回流,直 肠上部的淋巴管沿直肠上血管引流,向上 注入肠系膜下淋巴结。直肠下部的淋巴管 向两侧沿直肠下血管注入髂内淋巴结;部 分淋巴管向后注入骶淋巴结;部分淋巴管 穿肛提肌至坐骨直肠窝。
定位前的准备
嘱患者于定位前1 小时排空膀胱
碘海醇溶于1000ml 饮用水中,于定位 前1小时饮入,充 盈膀胱
定位前的准备
定位时,患者俯卧位于有孔腹盆 定位架
定位前的准备
小肠──剂量限制器官
定位前的准备
BELLY-BOARD+充盈膀胱
Group BELLYBOARD 充盈膀胱 小肠受照射体下降 P值
上1/3:上行至直肠上和肠系膜下淋巴 引流
中1/3:向两侧经侧韧带内至髂内淋巴 引流
下1/3:经坐骨直肠窝向上至髂内淋巴 引流
靶区定义──淋巴结引流
直肠上动脉为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 ,行于乙状结肠系膜根内,经骶骨岬左前 方下降至第3骶椎高度分为左、右两支, 由直肠后面绕至两侧下行,分支前与乙状 结肠动脉之间有吻合,分布于直肠。
股骨头
V50≤5%
正常组织勾画2
我院正常组织限量:
膀胱
V50≤50%
小肠和结肠 V50≤10%
Dmax≤52Gy
股骨头
V50≤5%
正常组织勾画3
肛门缘 股骨头 V50≤5%
靶区定义──局部复发
直肠癌局部浸润特点
沿肠管纵轴上下浸润超过大体肿瘤边 界2.5cm<2.5%
靶区定义──局部复发
直肠癌淋巴引流的特点
靶区定义──局部复发

肺癌的靶区勾画可修改文字

肺癌的靶区勾画可修改文字
V20<30%, V5<60-70% – 单纯放疗 V20<30% V30<20% 一叶肺切除术后
V20<20% ;同步放疗 V20<28% V30<20%
• 心脏
– 平均剂量<30-40Gy, V50<50% – 单纯放疗 V40<40% V30<50% ;同步V40<30%
V30<40%
正常组织的勾画和剂量限制
– GTV 都外放5- 8 mm 。除非确有外侵存在, CTV 不应超 出解剖学边界。不进行淋巴引流区选择性预防照射。 但是应包括阳性淋巴结所在的淋巴引流区。
– 有阻塞性肺不张,应考虑将不张的部分置于 GTV 以外。 CT 和 PET 均可作为排除不张的依据。经过 3-4 周的治疗, 不张的肺可能已经张开,这时候应该重新进行模拟定 位。
术后适形放疗剂量: 阴性切缘:
50Gy,分割剂量 1.8-2.0Gy 淋巴结包膜外侵犯处或有镜下残留处:
54-60Gy,分割剂量 1.8-2.0Gy 有肉眼可见残留病灶:
可达 66-70Gy,分割剂量 1.8-2.0Gy
• 多数时候术后放疗没有 GTV 的概念。切缘 阳性, CT 、 PET 、手术纪录以及病理报告 可见到的大体残留情况下, GTV 定义同根 治性放疗。
肺癌的靶区勾画
NSCLC的放疗指征
• 根治性放疗 • 术后放疗 • 姑息性放疗
根治性放疗
• I/II期单纯根治性放疗
– 拒绝手术者 – 一般情况不允许手术,如肺功能差,近期心肌
梗塞史,出血倾向等等
• IIIA/IIIB期同步放化疗
• 放疗的剂量:
– 60-66Gy/30-33fx 2Gy/fx – 对 T1N0,T2N0, 周围型病变,建议行SBRT大分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内NHL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指南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协作组(ILROG)现代放射治疗靶区勾画及剂量指南———结内NHL前言国际淋巴瘤放射治疗协作组(ILROG)在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并分析目前的相关医学证据后,制定了本指南。

既往以淋巴结区为靶区的扩大野和累及野照射已经被小野照射所取代,照射范围仅包括确诊时查见的淋巴结累及部位。

累及部位放疗(ISRT)是一个新的概念,本指南明确定义了ISRT的CTV范围。

对于惰性NHL,单纯放疗常作为根治手段,因此应考虑更大的照射野。

为了既实现肿瘤LC这一主要目标,又降低正常组织损伤的风险,IMRT、呼吸门控、IGRT、四维图像等先进治疗技术都应使用于临床。

放疗被广泛应用于恶性淋巴瘤的治疗,而且是很多早期患者的根治手段。

放疗作为单一的根治手段在一部分淋巴瘤的治疗中依然举足轻重。

目前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免疫治疗提高了很多B细胞来源NHL疗效,并且成为了其主要治疗方法。

对于很多早期患者以及经过挑选的大肿块、结外、分期较晚、侵袭性的NHL患者,放疗仍然能够提高LC率,在综合治疗中仍旧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大多数早期惰性淋巴瘤只需行单纯放疗。

对根治性治疗方案的晚期不良反应和存活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越来越多。

因此,最重要的是:既要保证较好的长期LC率,又要尽量降低对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辐射暴露。

而且大多数淋巴瘤治疗后复发都位于先前的受累部位,而放疗对减少随后的局部复发非常有效。

既往的淋巴瘤放疗指南制定年代较早,而今,现代图像学技术可以识别显性(大体)病灶,而且有效的化疗可以杀灭隐匿性(亚临床)病灶。

受累野是以解剖学标志及周围未受累淋巴结构成的,以之为基础的淋巴瘤放疗指南已不再适用于现代放疗。

现代放疗的重点更多在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

尽管目前仍然缺乏随机研究的证据来支持缩小照射野,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出缩野后LC依然很好。

指南主要关注局限期结内NHL的成年患者,也包括晚期的大肿块及残存病变的患者。

指南包含了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治疗方案。

指南还讨论了放疗在晚期NHL、复发淋巴瘤、结外NHL姑息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靶区设计原则淋巴瘤现代放疗计划的设定基于ICRU83号报告所阐述的靶区概念,即GTV、CTV、以及由GTV、CTV外扩而成的PTV。

PTV用于确定剂量覆盖范围。

该方法允许直接比较诊断图像,提高了淋巴结定位的准确性。

将放疗作为单一治疗手段还是巩固治疗手段,这对确定靶区很重要。

当化疗抗拒而对显性病灶、亚临床或隐匿性病灶都不能杀灭时,或许应对抗拒或残留的淋巴瘤病灶采用高量大野放疗,以期获得持久的LC。

放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单纯放疗可作为局限期惰性淋巴瘤的根治治疗。

局限性侵袭性结内NHL患者因严重的并发症而不能耐受化疗为主的治疗时,给予单纯放疗也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局部放疗对于化疗抗拒的局限性病变也是非常适合的。

对大多数需以放疗为主要治疗方式的放疗准备中,推荐使用静脉增强剂以保证GTV能够被很好地显影。

对于未接受化疗的病例,CTV的范围应该更大一些,需覆盖毗邻的淋巴结(即使是正常大小)。

因为对这些亚临床病灶而言,放疗是唯一的治疗手段。

而且对于未接受有效全身治疗的患者,放疗剂量也应该有所调整。

放疗作为综合治疗中的组成部分放疗常作为局限性侵袭性结内NHL综合治疗的组成部分,用作系统化疗后的巩固治疗。

老年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对于降低了化疗强度的这部分患者而言,放疗的作用更加显著。

大量老年患者不能耐受足量、足疗程的化疗,需要对化疗的药物剂量、方案、周期数做出调整或者减少。

许多这类病变局限的患者采用简化化疗和巩固放疗后能够被治愈。

考虑到这类患者一旦复发就没有有效的挽救方案,所以放疗的作用尤为重要。

最近的研究数据表明初始大肿块和结外病变患者,甚至化疗后达CR的晚期患者,接受巩固放疗均可改善预后。

这类患者的GTV在化疗后会明显改变,所以进行巩固ISRT时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复习化疗前的图像资料,在模拟CT上勾画出“化疗前GTV”。

淋巴瘤放疗靶区范围定义1.ROI获得:淋巴瘤的放疗计划基于CT模拟、PET?CT模拟或者MRI模拟的三维图像。

如果PET或PET?CT图像不是模拟定位取得的,就必须与CT模拟图像进行融合,这样最初的感兴趣区才能够在模拟图像上显示。

如果融合无法实现,可进行仔细的人工勾画。

最理想的是,采用治疗体位以及相应固定装置获得所有图像。

2.化疗前(或术前)GTV:在任何会影响肿瘤体积的治疗开始前,图像上显示的淋巴瘤侵犯范围都应当在模拟定位图像上勾画出来,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区域必须包含在CTV中。

3.未化疗或化疗后GTV:未治疗或者化疗后GTV的图像应当在模拟定位图像上勾画出来,其通常作为CTV的一部分。

(1)CTV定义:CTV原则上应覆盖最初的GTV(任何治疗之前),即便是超出了受侵的组织或器官。

但是如肺、肾、肌肉等即使先前被GTV占据,如果正常结构确未受侵时,也应根据临床判断排除在CTV之外。

勾画CTV时应考虑以下几点: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肿瘤的侵犯模式、潜在的亚临床病灶、邻近器官的照射限量。

如果有数个淋巴结受侵,但彼此距离<5cm,可考虑只用一个CTV将它们覆盖;但如果有数个淋巴结受侵,彼此距离>5cm,则分别用它们各自的CTV逐一覆盖,CTV外扩为PTV的指导意见参见下文。

(2)ITV定义:依据ICRU第62号报告,考虑到患者体内CTV的大小、形状、位置的不确定性,所以外扩CTV形成ITV。

ITV大多与靶区运动有关,而靶区运动基本出现于受呼吸影响的胸部和上腹部。

四维CT是明确ITV边界的最佳方法。

通过X线透视或者资深医生经验性判断也可作为替代方法。

胸部或上腹部的ITV需要在头脚方向外扩1.5~2cm。

在放疗的分次内或分次间照射时,如果靶区不易出现形状或位置改变(例如头颈部),就不必需要外扩ITV。

(3)PTV定义:PTV包括CTV(相关时也包括ITV)以及由摆位造成的患者位置与射线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存在于放疗计划设计、治疗各个环节。

各个放疗中心对PTV范围的设置是不同的。

医师和/或物理师设置的PTV及其外扩边界取决于对摆位误差的估计。

固定装置的性能、体位、内部器官运动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都会影响摆位误差。

原则上,外扩边界建立于概率之上。

外扩边界不应是线性增加,因为这将导致根据很少发生的极端情况产生很大的外扩边界。

(4)OAR定义:OAR是指能出现放射不良反应(一般与放射剂量相关)的重要正常器官。

OAR与治疗计划或处方剂量有关,必须在模拟定位图像上勾画出来。

物理师应当计算DVH,放疗计划评估必须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

放疗剂量设置对于结内NHL,传统的照射剂量范围为30~55Gy,采用1.8~2Gy的常规单次分割剂量。

对于侵袭性NHL,化疗后给予最高40~55Gy的剂量已经在临床研究中使用。

大多数回顾性研究中,对滤泡淋巴瘤和边缘区淋巴瘤单纯放疗的剂量分别为35~45Gy和30Gy。

目前研究发现最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的相对放射敏感性存在差异。

英国开展的一项大型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对“低度放射敏感”(基本为滤泡淋巴瘤)采用24Gy及40Gy两种剂量对比,对“高度放射敏感”(基本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30Gy及40Gy两种剂量对比。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大多数患者均已接受化疗,放疗为巩固治疗。

1000余名患者被随机分组,中位随访5.6年后,这两种淋巴瘤亚型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疗效无差别。

放疗计划1.图像在放疗计划中的作用:淋巴瘤的分期和疗效评价均依靠三维图像,包括CT和功能图像(氟代脱氧葡萄糖PET)。

这些图像最好采用放疗体位并在肿瘤放疗医师的参与下取得。

推荐使用增强CT以利于勾画淋巴结并与血管相区分。

若放疗中心可行增强PET?CT检查,则无须再行增强CT。

PET/CT的增强显影不受衰减校正的影响。

对腹部、盆腔扫描应使用口服显影剂显影肠道。

模拟定位时使用的四维CT有助于确定受呼吸运动影响部位的ITV。

高质量的图像是高质量放疗计划的基础。

2.体位固定:必须对患者身体合适地固定后才能进行CT模拟定位。

病变位于头颈部的患者,应使用定制的热塑面模。

对感兴趣区连续扫描的扫描层厚不得大于3~5mm。

3.放疗技术:肿瘤放疗医师应在比较不同放疗技术的计划和DVH图后决定采用何种技术做治疗。

一些情况下,传统的前后野对穿照射技术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因为即便给予足量处方剂量也对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很小。

而另一些情况下,IMRT、VMAT、TOMO等更为适形的技术能更好地保护OAR,但是其代价是使更多正常组织受到低剂量照射。

质子放疗对淋巴瘤治疗的潜在获益及风险目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对于具体病例的放疗技术选择很难进行推荐,但临床医师必须基于将患者严重晚期不良反应风险降至最低这一标准去审慎考量。

4.三维计划和放疗方案:在定义CTV、PTV和OARs时勾画其三维轮廓非常必要。

标准的3DCRT适用于很多病例。

但是对于一些患者使用IMRT时,必须采用有着显著优势的呼吸控制技术和IGRT。

当靶区毗邻关键的剂量限制正常组织时(尤其是在再程放疗时),可使用IGRT进行验证。

5.IMRT:与3DCRT相比,IMRT的PTV的覆盖更好(Dmean、V95、均一性指数)。

在筛选的纵隔受侵患者中,IMRT降低了肺毒性预测指标值(Dmean和V20更低),对心脏和冠状动脉的保护更好。

IMRT的剂量学优势在累及前纵隔且PTV范围较大的情况时体现得更加明显。

IMRT具有靶区剂量覆盖适形度良好、毗邻正常组织的剂量梯度陡峭等优势。

但是与常规放疗相比,IMRT在靶区定义勾画、放疗计划实施验证等方面必须要更为小心谨慎,以避免肿瘤的漏照以及随之而来的肿瘤控制率下降。

可以采用图像引导保证在治疗过程中靶区的覆盖能达到最佳。

在纵隔淋巴瘤的IMRT放疗中,四维CT对模拟定位和治疗中的呼吸运动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再程放疗中采用高度适形的放疗技术,可以使脊髓等关键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控制在限制范围内。

胸部肿瘤运动控制技术对于受呼吸运动影响较大的肿瘤部位,鼓励使用四维CT和深吸气屏气技术。

纵隔受侵患者通常需要照射纵隔。

多项研究证实患者吸气时放疗可明显减少心肺受照。

推荐在经挑择的患者中应用深吸气屏气技术。

剂量限制根据既往50年间的治疗经验,患者接受大野高量照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

因此,应选择下述ISRT技术进行治疗,并选择预期远期并发症风险最低的治疗计划。

选择过程中同时应考虑性别、年龄和合并症等因素。

对不同正常组织进行剂量限制是适形放疗计划计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由于淋巴瘤放疗剂量较低,所以大多数实体瘤放疗使用的剂量限制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淋巴瘤。

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应该是越低越好,尽可能将远期并发症风险降至最低,不过各种正常组织的重要性并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