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合集下载

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

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

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的收缩性,常会出现裂缝问题,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和安全性。

因此,如何有效处理混凝土收缩裂缝成为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原因1.混凝土自身性质: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水分的蒸发和水泥水化反应会引起体积缩减,导致混凝土收缩。

2.温度变化:由于环境温度的变化,混凝土会因热胀冷缩而引起收缩裂缝。

3.混凝土使用过程中的荷载: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荷载会使混凝土产生变形,从而引起收缩裂缝的产生。

三、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1.预防性措施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性措施来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1)加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矿物掺合料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性,从而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

(2)增加混凝土的含水量:增加混凝土的含水量可以使混凝土在固化过程中体积缩减减少,从而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

(3)施工过程中加强防护:在混凝土固化过程中,加强防护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性。

2.治理性措施当混凝土收缩裂缝已经产生时,需要采取治理性措施来修复裂缝。

(1)填缝法:填缝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

可先清理裂缝,然后用填缝剂进行填缝,使裂缝得到有效的封堵。

(2)加筋法:加筋法是在混凝土收缩裂缝上加装钢筋或纤维增强材料,以增加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从而减少收缩裂缝的扩展。

(3)加固法:加固法是在混凝土收缩裂缝上加装钢板、钢筋网或玻璃纤维布等材料,使裂缝得到加固,从而减少裂缝的扩展。

(4)填充法:填充法是在混凝土收缩裂缝中注入特定的填充材料,如聚氨酯、聚合物等,使混凝土收缩裂缝得到填充和封堵。

四、结论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有预防性措施和治理性措施。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预防性措施来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当混凝土收缩裂缝已经产生时,需要采取治理性措施来修复裂缝。

常用的混凝土收缩裂缝处理方法包括填缝法、加筋法、加固法和填充法等。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中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混凝土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温度变化: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收缩,而在水分稳定后会膨胀。

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混凝土受热后膨胀,受冷后收缩,容易产生裂缝。

2.过早干燥:在混凝土表面脱水速度过快而导致混凝土变干燥过快,会引起表面和内部的应力不均匀,从而产生裂缝。

3.混凝土成分问题: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掺入的掺合材料质量不合格,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静载荷:施工过程中如果超载、区域集中、不均匀等情况产生,都会给混凝土的结构强度带来不均衡的应力分布,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预防混凝土裂缝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合理设计配合比:根据施工环境、工程要求和材料实际情况,合理配比混凝土,确保混凝土的性能和稳定性,从而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

2.控制混凝土的含水量:通过加水量、养护等措施,使混凝土的水分含量控制在适当范围内,避免过早干燥导致的裂缝。

3.加入抗裂措施:可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材料,例如聚丙烯纤维、钢纤维等,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4.控制温度变化:在施工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温度控制设备,如覆盖保温材料、使用冷却水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从而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5.控制静载荷: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工序、控制施工速度等,以确保混凝土受力均匀,避免因静载荷过大而引发裂缝。

6.加强养护工作:混凝土浇筑后需进行养护,如覆盖保湿膜、定期喷水等,以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和温度,避免裂缝的产生。

7.做好施工质量管控:施工中要加强对混凝土质量的把控,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导致的裂缝。

在建筑施工中,避免混凝土裂缝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还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因此,需要在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都加以重视,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发生。

混凝土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干缩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水分蒸发引起体积收缩:混凝土中的水分在硬化过程中会逐渐蒸发,水分的蒸发会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从而引起干缩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孔隙结构变化:混凝土中存在大量的孔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孔隙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混凝土体积产生缩小,进而形成干缩裂缝。

3.温度变化引起体积变化:混凝土中的水分在蒸发过程中不仅会引起体积收缩,同时也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温度的变化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或收缩,进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为了防止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控制混凝土中的水灰比:水灰比是指混凝土中水的用量与水泥用量之比。

适当控制水灰比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性,降低干缩裂缝的产生。

2.使用膨胀剂或缩微剂:添加适量的膨胀剂或缩微剂可以改变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减轻混凝土的干缩性,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

3.执行正确的养护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养护。

养护措施包括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避免混凝土过快干燥,以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

4.选择适当的施工时间: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气温和湿度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避免在高温和低湿的环境下施工,以减少混凝土的干缩性。

5.加强混凝土的配筋:适当加强混凝土的配筋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

总的来说,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引起的体积收缩所致。

为了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控制水灰比、使用膨胀剂或缩微剂、执行正确的养护措施、选择适当的施工时间和加强混凝土的配筋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发生。

混凝土收缩裂缝原理

混凝土收缩裂缝原理

混凝土收缩裂缝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收缩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一种缺陷现象,它的出现不仅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美观性,还会降低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因此,对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原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二、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定义混凝土收缩是指由于水泥浆在硬化过程中水分蒸发或吸收,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的现象。

混凝土收缩裂缝是指由于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内部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在混凝土表面或内部形成的裂缝。

三、混凝土收缩的类型混凝土收缩分为两种类型:干缩和水泥基材料自收缩。

1.干缩干缩是指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或被吸收,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

干缩又可分为早期干缩和后期干缩两种。

(1)早期干缩早期干缩是指混凝土硬化后的最初阶段,由于水泥浆中的水分蒸发导致混凝土的体积缩小。

早期干缩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前几天内发生,是混凝土收缩中最大的一部分。

(2)后期干缩后期干缩是指混凝土硬化后的长期缩小,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在长时间内缓慢蒸发或被吸收,导致混凝土的体积缩小。

后期干缩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几个月内发生,是混凝土收缩中较小的一部分。

2.水泥基材料自收缩水泥基材料自收缩是指由于水泥浆中的水分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

水泥基材料自收缩是混凝土收缩中较小的一部分,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长时间内发生。

四、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原理混凝土的收缩会引起内部应力的变化,当内部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在表面或内部形成裂缝。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主要原理是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内部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1.混凝土收缩引起的内部应力混凝土收缩会引起内部应力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应力:(1)直接应力直接应力是指由于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混凝土内部应力,是混凝土收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

直接应力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的收缩量、混凝土的尺寸和混凝土的性质。

(2)渗透应力渗透应力是指由于混凝土收缩导致混凝土内部水分的移动而引起的应力,通常在混凝土的早期干缩中发生。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处理方法混凝土结构中的收缩裂缝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它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往往是由于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而引起的。

因此,在混凝土施工中,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混凝土的收缩裂缝,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1.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是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配合比设计中,应该尽量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含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率。

同时,选用合适的水泥种类和掺合料,如矿渣粉、煤灰等,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收缩。

2. 混凝土的预应力处理预应力处理是另一种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方法。

通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预应力钢筋,可以在混凝土早期的龄期内施加压力,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这种方法需要对混凝土施工和预应力钢筋的布置进行精细的计算和设计。

3. 混凝土的加筋处理在混凝土结构中加筋处理也是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一种有效方法。

加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同时,加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能力,从而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出现。

4. 混凝土的预制加工混凝土的预制加工是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另一种方法。

预制混凝土构件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控制混凝土的水分含量和龄期,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同时,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质量稳定性也可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

5. 混凝土表面处理混凝土表面处理也是处理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一种方法。

在混凝土施工后,可以在混凝土表面涂覆一层防水涂料或者密封剂,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蒸发,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同时,表面处理还可以增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美观度。

6. 混凝土的补强处理如果混凝土已经出现了收缩裂缝,需要进行补强处理。

补强处理的方法包括钢筋加固、预应力加固、碳纤维加固等。

在进行补强处理时,需要对混凝土的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合适的加固方法。

综上所述,处理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和施工条件。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原理及防治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原理及防治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原理及防治一、引言混凝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它的优点包括强度高、耐久性好、易于施工等。

然而,混凝土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收缩裂缝。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原理、类型和防治方法。

二、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原理混凝土的收缩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逐渐蒸发或被吸收,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而引起的。

这种收缩会产生内部应力,如果应力超过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形成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是一个长期过程,通常会持续数年,因此混凝土结构的裂缝也可能在数年之后才出现。

三、混凝土收缩裂缝的类型混凝土收缩裂缝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干缩裂缝:干缩裂缝是由于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导致的收缩裂缝。

这种裂缝通常是沿混凝土表面方向出现的,形状呈现为网状或多边形。

2. 基底裂缝:基底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基底的收缩引起的。

这种裂缝通常是沿混凝土基底方向出现的,形状呈现为细长条状。

3. 沉降裂缝:沉降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基础沉降导致的。

这种裂缝通常是沿混凝土表面方向出现的,形状呈现为弧形或V形。

4. 热裂缝:热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受热而膨胀引起的。

这种裂缝通常是在混凝土中心附近出现的,形状呈现为弧形或V形。

四、混凝土收缩裂缝的防治为了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控制混凝土中的水分含量: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中的水分含量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例如,在混凝土浇筑之前,可以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量的化学物质来减少水分的蒸发。

2. 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的温度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例如,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可以通过覆盖混凝土表面来减少混凝土的热损失,从而减少混凝土的热膨胀。

3. 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例如,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量的钢筋可以增加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4. 使用防裂剂:防裂剂可以在混凝土中形成一定的支撑力,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混凝土收缩裂缝为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收缩裂缝为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强度和耐久性使其成为建筑业中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然而,由于混凝土的特性,其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收缩裂缝的产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一、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主要是由于水泥水化反应引起的体积变化所致。

当混凝土中水泥水化时,水泥石充分成长,导致混凝土体积减小,从而产生收缩。

环境温度、相对湿度、混凝土配合比等因素也会影响混凝土的收缩性能。

二、收缩裂缝的影响收缩裂缝的产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

裂缝会降低混凝土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裂缝还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渗水性能和抗渗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三、预防措施1. 控制混凝土收缩可以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使用高效的减水剂和外加剂、遵循适当的施工工艺等方法来减小混凝土的收缩性能,从而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

2. 合理设置控制缝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控制缝,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通过在混凝土浇筑时在预定位置设置控制缝,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3. 使用预应力技术预应力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时可以通过预应力杆或钢绞线施加预应力,从而减小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降低裂缝的产生。

结语收缩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性能所导致。

这些收缩裂缝会对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为了预防和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混凝土收缩、合理设置控制缝、使用预应力技术等方法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混凝土收缩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问题,其产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的介绍,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以期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控制方法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控制方法

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控制方法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具有承重、耐久、防火、隔音、隔热等优点。

但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出现收缩现象,这种收缩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影响其力学性能和外观。

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二、混凝土的收缩原因混凝土的收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水泥凝胶收缩:水泥凝胶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结材料,其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收缩,这是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原因。

2.水分蒸发收缩:混凝土中的水分在硬化过程中会逐渐蒸发,这也是混凝土收缩的原因之一。

3.混凝土内部自由水的收缩:混凝土中的自由水也会在干燥过程中逐渐收缩,导致混凝土收缩。

4.温度变化引起的收缩: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也会出现收缩现象。

三、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方法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

一般来说,减少水泥用量、添加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同时,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使其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收缩。

2.施工工艺的优化在混凝土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浇注前应对模板做好防水处理,以减少混凝土与模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混凝土收缩过程中的限制效应。

(2)浇注时应采用分层浇筑、浇筑间隔时间适当延长的工艺,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差异和收缩应力。

(3)浇筑后应及时进行养护,保持混凝土内部湿润状态,以减缓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速度,减少混凝土收缩。

3.添加收缩剂在混凝土中添加收缩剂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混凝土收缩裂缝的方法。

收缩剂可以减缓混凝土的收缩速度,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从而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

4.添加纤维素纤维添加纤维素纤维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

纤维素纤维具有很好的抗拉强度和韧性,能够承受混凝土内部的收缩应力,减缓混凝土收缩速度,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

5.添加膨胀剂在混凝土中添加膨胀剂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收缩裂缝怎么形成?引起混凝土收缩的驱动力可分为两类:温度作用与湿度作用。

温度作用引起的早期收缩包括水化热与昼夜温差引起的温降收缩,其中前者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尤为显著。

湿度作用引起的早期收缩包括塑性收缩、自收缩与干燥收缩。

值得注意的是,温度作用与湿度作用引起的收缩是同时发生,相互作用的,因此使得研究的难度增大。

1、水化热引起的温度收缩温度收缩主要是混凝土在水泥水化放热出现温峰后的降温过程中产生的。

水泥在早期水化过程中将放出大量的热,一般每克水泥可放出502J热量,在绝对条件下,每45kg 水泥水化将产生5~8℃绝热温升。

在没有缓凝剂的条件下,通常在开始的12h左右出现温度峰值。

随后,由于水化放缓放热减小,在与外界环境热交换下温度开始下降。

由于混凝土内、外散热条件的不一致,表层混凝土温度降低得快,沿混凝土截面出现温度梯度,使得温降过程中出现收缩沿截面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表层混凝土受拉,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产生温度裂缝。

这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温升可高达60℃,是造成这类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主要因素。

另外需要解释的是水化温升阶段通常不会出现胀裂,因为温升膨胀过程中混凝土尚处于流塑性状态,且温升过程迅速,沿截面也相对均匀。

而随后的散热温降过程由于较为缓慢、均匀性又较差,且混凝土已逐渐硬化,往往容易在此时出现温度收缩裂缝。

2、昼夜温差引起的温度收缩昼夜温差也会引起相应的温度变形。

如对于混凝土板,在早晨太阳的照射下,表层混凝土的温度显著升高,其膨胀受到底层混凝土的限制而使表层拱起;在白天,随着全截面温度趋于相同,变形表现为自由伸长;而夜晚,随着表层温度的开始降低,又出现表层弯起的现象。

因此对于新浇筑的混凝土,昼夜温差大时极易出现早期的这类温度裂缝。

3、塑性收缩塑性收缩发生在混凝土终凝前的塑性阶段,通常在浇筑后4~15h 左右出现,绝大部分发生在初凝前的流塑性阶段。

这一阶段水泥水化反应激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水分急剧蒸发以及骨料与浆体的不均匀沉降等现象。

因此,塑性收缩又可以细分为失水凝缩、化学减缩、沉降收缩三类。

失水凝缩是新拌混凝土水化过程中因泌水等因素水分从混凝土内部向外迁移,并在表面迅速蒸发造成的,多发生在干热与刮风天气中;化学减缩在此特指早期塑性阶段表现出的由于水化反应前后生成物的平均密度比反应物小而产生的体系宏观体积的收缩;沉降收缩是混凝土在浇捣后各组成材料发生不均匀沉落,出现分层离析,粗骨料下沉,水泥净浆上浮,当受到钢筋等阻挡时使混凝土相互分离造成开裂的现象。

相对而言塑性收缩造成的早期裂缝较为容易处理,即通常在施工中振捣充分且做好养护是可以避免这类收缩裂缝的,一旦出现,采用二次抹压或二次浇灌层加以平整即可,不会影响后期的结构耐久性能。

4、干燥收缩干燥收缩通常是混凝土停止养护后,在不饱和的空气中失去内部毛细孔和凝胶孔的吸附水而发生的不可逆收缩,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水泥浆体的干缩增大。

干缩机理与水泥浆体内部孔隙有关,水泥水化的结果是生成水化硅酸钙及在内部形成大量被水填充的微细孔(>5nm的毛细孔与0.5~2.5nm的凝胶孔),这些微细孔中储存有水化未消耗的多余水分。

混凝土干燥的时候,混凝土表层水的蒸发速度可能超过混凝土向外泌水的速度,因此,表层的水面降低,并随着蒸发的继续,水分的失去从表层逐渐向混凝土内部不断发展,毛细孔与凝胶孔中的吸附水相继失去。

这些微细孔内水分的失去将在孔中产生毛细管负压,并促使气液弯月面的形成,从而对孔壁(也即水化硅酸钙凝胶骨架) 产生拉应力,造成水泥浆体收缩。

以往通常认为干缩主要发生在浇筑后3~90天龄期内,事实上,若早期不及时养护,加水搅拌起龄期3 天内的干缩相当大,文献对此曾有专门研究。

对水灰比分别为0.42、0.32 的OTC3、OTC4两组试件在初凝后敞开干燥条件下测得的龄期3d 内的各种变形曲线,其中OTC3未掺减水剂,OTC4则掺了1.8% 的脂肪族高效减水剂,从测试的结果看,两者龄期3d时的干燥收缩均非常大,前者约5 85×10-6m/m,而后者则约1110×10-6m/m,几乎是前者的2倍。

而通常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仅有300×10-6m/m左右,可见浇筑后若早期不及时做好密封或保湿养护,干燥收缩足以导致早期收缩裂缝的产生。

5、自收缩混凝土的自收缩是指混凝土在没有与周围环境发生湿度交换的情况下由于混凝土的自干燥引起的体积变化。

所谓自干燥是指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由于没有外界水供应或外界水通过毛细孔迁移到体系内部的速度小于水化耗水的速度时,水化所需的水分将从毛细孔中吸收,于是在毛细孔中形成气液弯月面,同时水化反应绝对体积的减小将以在内部形成微细孔的形式得到补偿。

而毛细孔水的降低使混凝土内部饱和蒸气压也随之降低,即相对湿度将降低,但毛细孔水的减少并没有使水泥石的质量发生损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自干燥。

可见自干燥对于自收缩的作用机理与干燥收缩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与失水造成的毛细孔压力有关系,所不同的是两者的失水方式不同。

值得说明的是自干燥在任何水灰比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只是不同混凝土在表现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

当水灰比较低时,这一微观现象在毛细孔中的普遍发生将表现为宏观上的自收缩;而当水灰比较高时,自干燥现象仅在局部毛细孔中发生,而在宏观上则可以忽略。

对于W/C≥0.42的不掺减水剂的普通混凝土,置于干燥环境下的收缩主要是干燥收缩,自收缩可以忽略。

应该注意到混凝土早期的这一自收缩量值已经相当大,若再加之水化热引起的温降收缩,单这两个收缩量值之和便很容易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应变,由此也不难理解,当前一些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即使在恒温水养的过程中早期也出现裂缝。

讲讲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开裂出现于混凝土浇筑后数小时内,通常在表面收光前。

正如它的名字暗示的那样,这类开裂发生在混凝土尚处于塑性状态时,其原因是混凝土表面收缩引起的。

塑性收缩开裂主要发生在混凝土平板结构上,如地坪、楼板、路面等处,也可以发生在其他水平结构的表面,如梁体、基础、和墙体的顶部。

塑性收缩开裂形成的裂缝大部分为相互平行、长短不一,相距0.3米到1米左右。

当然也会看到各种各样其他形状的裂缝,通常不会是贯通裂缝。

塑性收缩开裂通常都是表层的浅缝,一般对结构的安全没有影响,很少需要维修。

但影响观感。

另外,也可能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钢筋混凝土,潜在的危害更大。

环境和施工因素1、施工环境和施工条件:风速大于10km/hr,相对湿度较低,环境温度和(或)混凝土温度较高等。

2、养护不正确、不及时、不彻底:养护是避免出现塑性收缩开裂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手段,正确、及时、彻底的养护是唯一能避免出现塑性收缩开裂的办法。

3、表面抹平和收光的工具和工艺:如果抹平和收光的工具和工艺正确,则可以避免并修复塑性开裂。

反之,可能会加剧塑性收缩开裂的严重程度。

4、气候寒冷或基层温度较低,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固化时间,从而加大出现塑性收缩开裂的风险。

混凝土本身因素1、硅酸盐水泥的用量和种类会影响到泌水及内部温度,因此也会影响到塑性收缩开裂出现的几率和严重程度。

2、矿物外掺料--如粉煤灰、硅粉等,在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的同时,也降低了泌水率,因此此类混凝土更易发生塑性收缩开裂。

3、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比如缓凝剂延缓了混凝土的固化时间,因此加大了出现塑性收缩开裂的风险。

4、水灰比过高也会延缓混凝土的固化时间,从而加大出现塑性收缩开裂的风险。

事实上,塑性收缩开裂往往是多因素所致,而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但控制混凝土表面水分的蒸发速度是避免塑性收缩开裂的重要手段。

对于普通硅酸盐混凝土来说,要控制表面蒸发量小于1kg/m2/hr。

但对于掺加了超细矿物外掺料的混凝土,要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具体情况,尽量降低表面蒸发速度。

可供参考的蒸发量包括750g/m2/hr,500g/m2/hr,250g/m2/hr等。

再强调一次,正确、及时、彻底的养护是避免出现塑性收缩开裂最简单、最有效的手段,即使混凝土或施工环境存在先天不足,养护都可以纠正这些不足,即使不能彻底消除塑性收缩开裂,至少可以大大减轻塑性收缩开裂的严重程度。

因此,在避免出现塑性收缩开裂这个问题上,施工单位要承担起主要责任,必须加强管理,做到正确、及时、彻底的养护。

混凝土供应商要及时将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提前通报给施工单位,如是否掺加了可能影响混凝土泌水的外掺料等,并与施工单位共同制定养护方案,督促施工单位按照方案进行养护。

预防措施控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度是避免出现塑性收缩开裂的重要手段。

控制蒸发速度的措施包括:1,正确、及时、彻底地对混凝土进行养护;2,设置临时的挡风墙,避免混凝土表面直接受到风吹;3,设置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混凝土表面;4,在混凝土表面喷洒保湿剂;5,在混凝土表面喷水雾;6,用保湿膜覆盖混凝土表面等;其他措施还包括:1,预湿润模板;2,通过用凉水和加入碎冰块降低混凝土的温度;3,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纤维;再次强调,任何预防措施都不能取代“正确、及时、彻底的养护”,养护是最简单、最有效、最便宜的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保湿剂通常是用一份有效成分加9分水配置而成,含水较多,因此一定要在混凝土表面收光后再使用。

否则保湿剂中的水分进入混凝土表面,会改变表面混凝土的水灰比,对混凝土的耐久性产生负面的影响。

喷水雾时也要谨慎,防止混凝土表面积水,这样也会改变表层混凝土的水灰比。

另外,要防止直接向混凝土表面喷水,这样有可能破坏混凝土表面。

直接向表面喷水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塑性收缩开裂:如果养护水温度比混凝土表面温度低较多,喷在混凝土表面,会使表面发生剧烈收缩,导致出现龟纹状开裂。

最后要提醒的是,不要把塑性收缩裂缝与其他早期裂缝混淆,如塑性沉降裂缝、模板位移裂缝、早期温度裂缝、早期温度梯度裂缝和早期不均沉降裂缝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