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

合集下载

李世民典故成语

李世民典故成语

李世民典故成语中国古代历史上,李世民(598年-683年)是唐朝的一位杰出的皇帝。

他的典故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经常被用作比喻来讲述一些故事和表达一些含义。

李世民作为一位伟大的皇帝,他的治理智慧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尊敬。

以下是一些与李世民有关的典故成语,它们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使用。

一、玉不琢不成器: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只有通过刻苦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一个人才能变得更加完善和有用。

与之相关的典故是,李世民小时候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这使得他在成年后能够成为一位有能力和明智的统治者。

二、明察秋毫: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细微的变化。

相传,有一次,李世民在一次狩猎途中,发现一只飞落在树上的鸟的羽毛上有一根刺。

他通过观察这根刺,判断出这只鸟可能已经受伤不能飞行了。

这个典故展示了李世民的聪明才智和敏锐的观察力。

三、一言九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说的话有着极大的权威和影响力。

据说有一次,李世民听说他的近臣因行为不端被处罚,并对此感到不满。

他当即对大臣们说:“我不会按照谣言来审判人。

如果你们有证据,那就拿出来。

”大臣们都默然无语,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证据。

李世民的这番话明确表达了他对公正和谨慎的承诺,也体现了他的公正和明智。

四、龙马精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个人具有坚韧不拔、努力奋斗、有无限活力和创造力的精神。

相传李世民在即位前为人所不屑,但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做到最好,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

这个典故成语常用来描述那些有着强大意志力和不屈精神的人。

以上是一些与李世民有关的典故成语。

这些成语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些典故我们可以看到李世民作为一位杰出的统治者的智慧和品质。

这些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和赞美其他人或事物,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不仅仅是政治史的创造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很多成语直接和帝王有关,或者就是某个帝王创造的。

我在这篇长文中汇集了从夏桀开始到宋太宗赵光义为止,和25位帝王有关的50个有趣的成语及其典故介绍给大家。

这个时间跨度和汉语成语的出现、形成、稳定是相吻合的,宋以后汉语成语基本上就没有新产生的了。

我的搜集肯定有不少遗漏,请博友们补充,以后修订完善。

一、夏桀1【桀骜不驯】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

骜:马不驯良。

驯:驯服。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二、商汤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

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

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

“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皇帝的帝的成语

皇帝的帝的成语

皇帝的帝的成语
皇帝的帝的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含义的固定词组,常用于表达某种观点、理念或情感。

其中,有一类成语与皇帝或帝王相关联。

这些成语常常以皇帝的形象和历史典故为背景,寓意深远,用以形容权力、统治、荣誉等方面的事物。

1.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出自《左传》中的典故。

古代皇帝在重大决策时,常常用九鼎烹饪牢固,象征权力的稳固与庄严。

因此,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的权威和分量非常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 金口玉言: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官员的衔职仪式。

古代皇帝在官员上任时,以金口银舌、玉声玉色来祝贺,象征着言辞高雅、语言能力出众。

因此,金口玉言形容说话精辟、雄辩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3. 君臣佐使:这个成语出自《史记》中的典故。

古代皇帝在治理国家时,常常需要依靠忠臣来辅佐自己。

君臣佐使形容国家统治者与辅佐者的密切配合与合作,以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4. 大权在握:这个成语形容皇帝或帝王统治下的权力极大,掌握着
国家的大权。

大权在握意味着拥有最高的统治地位和决策权,能够支配群臣、军队和国家资源,对国家的发展和走向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5. 明察秋毫:这个成语源自《左传》中的典故。

古代皇帝需要善于察觉和洞察,对细微之事能够看得清楚。

明察秋毫形容见微知著、察觉力极强,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内在的规律。

这些与皇帝或帝王相关的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是中国古代帝王制度和统治思想的体现。

它们寓意着权力、统治、智慧和荣誉的象征,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一窥古代帝王的权力与智慧,以及帝王统治下的社会风貌。

中国历史上出自七十二位帝王的成语典故

中国历史上出自七十二位帝王的成语典故

中国历史上出自七十二位帝王的成语典故夏桀桀骜不驯,商汤网开一面,顺天应人,纣王暴殄天物。

周武王爱屋及乌,周成王桐叶封弟,周赧王债台高筑,周厉王道路以目。

周幽王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候。

郑桓公掘地见母,晋武公曲沃代翼,蔡桓公讳疾忌医,晋景公病入膏肓。

卫武公投桃报李,蔡哀候谗言灭息。

陈灵公衵服戏朝,卫懿公好鹤亡国。

齐桓公尊王攘夷,秦穆公羊皮换贤,晋文公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轻重。

夫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秦孝公发愤图强,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梁惠王目无全牛,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襄王巫山云雨,燕昭王卑身厚币。

宋康王射天笞地。

秦始皇赢政焚书坑儒,楚隐王陈胜揭竿而起,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

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入关约法。

汉武帝刘彻金屋藏娇,轮台悔诏。

汉宣帝刘询故剑情深,芒刺在背。

汉哀帝刘欣法尧禅舜,断袖之癖。

汉光武帝刘秀手不释卷,得陇望蜀。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魏武帝曹操望梅止渴,老骥伏枥。

魏文帝曹丕煮豆燃萁,蜀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如鱼得水,髀肉复生。

蜀汉后主刘禅乐不思蜀。

吴大帝孙权寻章摘句。

晋宣帝司马懿三马同槽。

晋文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恣幸,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

晋元帝司马睿衣冠南渡,晋明帝司马绍弱未强本,日近长安远,后赵明帝石勒鹿死谁手,前秦宣昭皇帝符坚投鞭断流,风声鹤淚、草木皆兵。

宋文帝刘义隆自毁长城,北齐文宣帝高洋快刀斩乱麻。

陈后主陈叔宝全无心肝。

隋文帝杨坚一衣带水,唐高祖李渊雀屏中选。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唐宪宗李纯章武中兴,唐宣宗李忱大中之治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宋太宗赵光义烛光斧影,开卷有益。

宋真宗赵恒檀渊之盟,宋微宗赵佶海上定盟。

宋高宗赵构泥马过江,宋理宗赵昀端平入洛。

元太祖一代天骄,元英宗南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明代宗朱祁钰玉石俱焚,明孝宗朱祐樘弘治中兴。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

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关于皇帝的成语故事导语: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关于皇帝有什么成语呢?你知道吗?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1、逐鹿中原东晋时期,十六国中后赵的开国皇帝名叫石勒。

有一天,石勒设宴招待高丽的使臣,喝酒喝得快醉的时候,他大声地问臣子徐光道:“我比得上自古以来的哪一位君王?”徐光想了一会儿说:“您非凡的才智超过汉代的高祖,卓越的本领又赛过魏朝的始祖,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呢?你说的也太夸张了点吧!”石勒听后笑着说,“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

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意思是说,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是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倘若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块儿打猎,较量较量,未知“鹿死谁手”。

“逐鹿中原”的成语便由此引申而来。

后来,人们用“鹿死谁手”来比喻双方争夺的对象不知道会落在谁手里,引申指比赛双方还不知道谁胜谁负。

——《晋书·石勒载记下》【求解驿站】常比喻帝位、政权。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现泛指整个中国。

【活学活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争相~,成就一番霸业。

【妙语点拨】身为一国之君的皇帝石勒,醉酒后问徐光:“可以和哪位君王相媲美?”徐光圆滑处世,凭借着一番拍马匹的功夫,把皇帝这匹“马儿”拍得是心花怒放!所幸,这个皇帝尚有自知之明,还没有被手下忽悠地找不到北。

我们从石勒的一番言论不难看出,他的豪情,他对自己才能的欣赏。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种高远的志向与自信。

【近义】龙争虎斗、鹿死谁手2、鹿死谁手东晋时,北方羯(jié)族有个叫石勒的人,做过小贩,种过地,也被人作为苦力贩卖过。

后来,石勒聚众起事,建立了后赵政权。

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

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

三一文库()〔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古代的帝皇除了是历史的统治者,而且还是中华文化的引导者,所以与他们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肯定不少。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希望读者喜欢。

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则▲一、夏桀▲1【桀骜不驯】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

骜:马不驯良。

驯:驯服。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二、商汤▲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

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

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

“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关于“三皇五帝”成语故事

关于“三皇五帝”成语故事

关于“三皇五帝”成语故事三皇五帝分别有以下各种说法:天皇、地皇、泰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天皇、地皇、人皇;出自《史记·补三皇本纪》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神农、黄帝。

出自《三字经》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句芒;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仅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後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

人民则把他们敬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2.指历史时期。

即“三皇五帝时代”,又称“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神话时代”。

也可以简称为“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率领民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近现代考古发现了大量与这一时期相对应的龙山文化遗址,证明三皇五帝时期确实存在。

记载:三皇出自《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三皇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

“五帝”尚在“三皇”之后,人们多公认“三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1]“三皇”之名不见于经,组成亦有不同说法,但《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引》、《白虎通义》、《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说。

[1]“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天皇)、神农(地皇)、少典(人皇)。

但是根据典籍记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

《鹖冠子·泰鸿》:“ 泰皇问泰一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 司马贞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

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

典出帝王的50个成语及其典故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不仅仅是政治史的创造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很多成语直接和帝王有关,或者就是某个帝王创造的。

我在这篇长文中汇集了从夏桀开始到宋太宗赵光义为止,和25位帝王有关的50个有趣的成语及其典故介绍给大家。

这个时间跨度和汉语成语的出现、形成、稳定是相吻合的,宋以后汉语成语基本上就没有新产生的了。

一、夏桀1【桀骜不驯】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

骜:马不驯良。

驯:驯服。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二、商汤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

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

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

“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帝皇有关的成语历史典故10 则
一、夏桀
1【桀骜不驯】
桀:历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

骜:马不驯良。

驯:驯服。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二、商汤
2【网开一面】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

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 '乃去其三面。

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 飞到我的网里来。

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 ”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 ”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

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 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

“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

”。

3【顺天应人】
应:适合,适合。

顺应天命,合乎人心。

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
人,革之事大矣哉。

”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 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三、商纣王
4【暴殄天物】
暴:损害,糟蹋;殄:灭绝; 天物:指自然生物。

指任意残害各种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品,任意挥霍浪费。

拼音:b a o ti a n ti a n w u 〔辨误〕殄不能念成zh e n。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爱屋及乌】
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相关系的人或物。

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水准。

及,达到。

乌,乌鸦。

出处:汉.刘向《说苑•贵法》:“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心里还没有谱。

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

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五、周赧[n a n]王
6【债台高筑】
形容欠债很多
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
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责,就是现在的债。

典故: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因为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六、秦始皇
7【焚书坑儒】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处:《史记•卷121 •儒林列传》
典故:据《史记》记载,前213 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对,他以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

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 《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能够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 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能够保留; 想学法律的人以官吏为师。

”秦始皇下旨同意。

史称“焚书”。

第二年,即前212 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

事后,将相关460 人在咸阳坑杀。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七、汉高祖刘邦
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形容越多越好。

益,更加。

善,好。

出处: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典故: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

”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

”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


9【秋毫无犯】
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
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

韩信把刘邦与项羽实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能够得天下。

10【鸿门宴】
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项羽及刘邦。

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