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读后感800字
《自在独行》读后感

第1篇:《自在独行》读后感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父亲被文革,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第2篇:《自在独行》读后感给你一篇《自在独行》读后感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
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
《自在独行》读后感(2篇)

《自在独行》读后感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贾平凹的《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大学时候看一部电视剧,电影,书都喜欢说说自己的想法),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
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
我想这不也是看书的一种方法吗,不要纠结于收获,更不要纠结完完整整看完,享受过了便是。
也许某一日,你又会忍不住重新读起,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真正的收获不是当下看完的时候,而是在未来某一日,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变成了你特有的容颜,散发出你独有的味道。
回过头仔细想想,整本书作者分为五个板块,分别阐述生命地睿智,人生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以及天空的禅意。
从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到后来成为作家经常独处的生活日常,在作者眼里,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书桌,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与之对话,一起生活。
能够写的如此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者肯定是用心观察过,研究过,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会努力去发现生活的美。
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普遍,如此不值一提的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有使命的。
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作者不觉得孤独,因为陪伴他的已经太多。
我们之所以觉得作者矫情,只不过境界不同罢了。
我们也许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热爱生活。
《自在独行》读后感(2)《自在独行》是一本由林俊杰所著的励志读物,讲述了他的音乐之旅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读后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让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被林俊杰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和决心所深深感动。
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最终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自在独行读后感3篇

自在独行读后感3篇读《自在独行》有感1200字篇一刘方舟这本书是写给生命的行者,写给那些"任性"之人,书的封面便已经清楚地写出: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这本书讲的是个人、群体、生活中琐碎的器物与文化的独行,是一本孤独而丰满的书,读后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人活在世上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害怕孤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自在,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想要的东西都要学会靠自己去争取。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很有趣,作者总能以促狭之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总是显得十分有趣。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
"所以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我们才不会累。
通过这部作品,可以让我去到没有到过的地方,体验我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作者用他朴实而隽永的'文字,也仿佛让我感悟到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朋友》一文中写道:"人之所以是人,有灵魂同时有身躯的皮囊,要生活就不能没有朋友,因为出了门,门外的路泥泞,树丛和墙根又有狗吠。
"解了我许多困惑,一个人要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要在独处和热闹的生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看完书后我对孤独也有了一些新的感悟,身边来来往往人群络绎不绝,却毫无可说之人,尽管有一个人在,但也不是随时可说。
孤独是一种状态,不是一种心情,不是一种感受。
书中如此描述孤独:"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
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
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偶尔作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都说真正在某方面成功的人往往在某个时间段都是孤独的,我们要习惯和自己独处,习惯孤独。
但是在独行的路上难免会感到熬不下去的时候,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自在的独行者,享受孤独的快感,再把暗黑许下的承诺藏在心底默默守候,把每一天都过的充实。
《自在独行》读书感悟范文五篇最新

《自在独行》读书感悟范文五篇最新#《自在独行》读后感1#《自在独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现的是贾先生独行的内心世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书中坦言“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更是来自内心的安宁”。
孤独从来都是每个行者灵魂的真谛,或许都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韵味,然而从来又都是有“大隐隐于市”的畅快,然而真正的宽释与从容都是经历岁月的磨砺、大潮的激荡之后所获得的,贾先生就是,从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穿越而来,练就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本领,在烦扰的时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独地前行,极具叛逆却又不失淳朴。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
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对一些灵感。
日月交替的一年,树就长出一圈。
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
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其实生活从来都不苛刻,却又不宽纵任何人,既然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能自在就自在,能潇洒就潇洒,完满的一段旅程,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啦,莫为食不果腹而忧愁,莫为等待花开而心急,莫为生离死别而悔恨。
尽心如意,少留缺憾而已。
读书笔记其实世上的事情,认真不对,不认真也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生活应该在这种不争、不快、不抢、不夺中一路走过来。
#《自在独行》读后感2#下午刚拆封一本新书,贾平凹老师的《自在独行》。
书的封面以及内容及其编排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与市场上所谓的畅销书有很大不同。
一般情况下,从书名你就可以看出来是现代作家的书还是传统作家的书。
这本书第一篇是《纺车声声》,讲述当年父亲被拉到大山里”改造”,独留母亲一人抚养儿女的故事。
当然之所以题目叫《纺车声声》,是因为纺车是母亲最主要的挣钱工具,也是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的主要生活。
看完,我对那个时代经常贫穷到连饭都吃不上的情景无多大同感,因为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试图远离大鱼大肉,回归到粗茶淡饭。
《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6篇)

《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6篇)《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6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在独行》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在独行》读后感1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自在独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
很久没有看完一本书了,懵懵懂懂看完也觉得没啥收获,本来不打算写读后感,但是喜欢写读后感强迫症的我突然意识到,没有收获也是收获,于是又开始叨唠两句。
没有收获,那是因为你可能没有认真去看,仔细去读,身心不在书本,体会从何而来。
确实,我都是挑着看的,有些写的很幽默,有韵味我边看边笑,忍不住念出来;有的文邹邹,一个石头写的多宝贝,感觉太矫情,就直接跳过。
我想这不也是看书的一种方法吗,不要纠结于收获,更不要纠结完完整整看完,享受过了便是。
也许某一日,你又会忍不住重新读起,又有不一样的体会。
读书真正的收获不是当下看完的时候,而是在未来某一日,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变成了你特有的容颜,散发出你独有的味道。
回过头仔细想想,整本书作者分为五个板块,分别阐述生命地睿智,人生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以及天空的禅意。
从讲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到后来成为作家经常独处的生活日常,在作者眼里,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个书桌,一把琴都是有生命的,与之对话,一起生活。
能够写的如此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作者肯定是用心观察过,研究过,只有用心生活的人才会努力去发现生活的美。
每一个在我们看来如此普遍,如此不值一提的事物,在作者眼里都是生命的象征,都是有使命的。
所以一个人的时候,作者不觉得孤独,因为陪伴他的已经太多。
我们之所以觉得作者矫情,只不过境界不同罢了。
我们也许应该向作者学习,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善待生命,如何热爱生活。
《自在独行》读后感2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
自在独行读后感(10篇)(共12页)

自在独行读后感(10篇)[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自在独行读后感1“圣贤庸行,大人小心”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
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这既是独行的自在安宁也是独行的推波助澜,一步步促使着自己向前。
这是一本处处都透露着作者的特有的处世态度、人生哲学的著作。
《舍得》一篇展现出作者对于世事的洒脱豁达,“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小负之悲,得全胜之喜”。
在《吃烟》一篇中,俏皮的一面也淋漓尽致;“烟是自焚身亡的忠义之士,却不能让与的”;“忙忙人生,坐下来干啥?坐下来吃烟”,让读者为之莞尔,率真俏皮跃然灵动。
此类感悟态度屡见不喧,于生活之中诠释人生感悟,没有道理的空乏,不见生硬的观点。
“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透过作者的朴实精炼的文字,感受自在安宁的魅力,让生活更加从容豁达。
”自在独行读后感2毕业后,就一直用过这个“思考前行”的名字注脚!想要做个不断思考的智者,不停脚步的行者,可惜只做到一半这本书的无意间、冥冥之中被挑中的,代表当下的一种诉求:有些孤苦、时而茫惑!用匆忙行者的速度挑战沉稳智者的深度,总是有许多的冲突!所以有时放纵、有时忧虑,有时焦躁。
四年时间,放慢脚步,学习思考,才慢慢入其门而不得道,开始感知生命、体味生活;茶器、花草、菩提、禅修、园艺、韵律、山水、石头、树藤、陶艺。
成为杂家,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了?不知也不想知。
自在独行读后感3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寥寥几个字,可能是我买下这本书最关键的理由之一。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龋龋独行着的,哪怕是整日生活在一起的亲人,也有各自的悲欢喜乐,他不懂你的,你不懂他的。
自在独行读后感

自在独行读后感自在独行读后感4篇自在独行读后感1《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
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得趣味。
书中的内容丰富,需要慢慢去品味。
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却总能直击内心的深处,让人回味无穷。
自在,道家指无所达致,自然而然存在的状态。
自在,在现代汉语里描述的是一种身心舒畅,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贾先生也喜静,但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害怕被打扰,并不是因为怕与人接触,而是因为内心的宁静,能带给人的远比喧哗和嘈杂要多。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一个人思考很多事情,也能想明白很多事情。
对于匆匆的路人,贾先生的这本书只是附庸风雅的玩物,但是对于生命的行者来说,却能让他们懂得孤独的真义。
文集中有一篇散文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叫做静虚村记。
故事的背景大概是贾先生为了寻找一个“安宁”之处,来到乡下,借租农房,并在此居住,过着幸福自得的生活。
如今这个社会,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净的地方难,于是贾先生便退隐了“田林”,有种陶渊明的味道。
“退隐”并不是为了避世,而是为了寻一个清净的地方安心写作。
城市的.喧嚣和“打扰”总是让人很难静下心来写作,这种感觉就好像你正准备熟睡,结果隔壁传来如雷般的噪音,这样的环境下谁又能安稳的入睡呢?所以现在城市的周边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农家乐,大伙儿周末去农家乐,并不是去体验农家的生活,而是寻一个清净地,远离“打扰”。
可见“打扰”是多么的让人深恶痛绝。
回想童年时,快乐是相当简单的,一颗糖就可以高兴一整天了,身边也有很多相当年龄的小伙伴一同玩耍,快乐是不可言语的。
长大后大家都有了工作,聚在一起就相当困难了,因为我们都得努力的工作,所以每次相聚,我都会相当珍惜。
特别是说起小时候大伙儿一起干过的“傻事”,我们都会捧腹大笑。
这就是快乐吧。
愿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自在独行的勇者。
自在独行读后感2贾平凹《自在独行》读后感800字:这是我第一次看散文类书籍,说实话,我不喜欢散文类书籍,对于这类文章有时我很难看下去,但是这本书我却耐着心性读完了,看完之后让我有了很大的共鸣。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自在独行读后感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自在独行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949301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9.png)
[自在独行读后感悟]自在独行读后感自在独行读后感(一)贾平凹的书,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自在独行读后感。
这本在2022年京东购书畅销榜名列前茅。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22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22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百度)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百度)这本《自在独行》,是贾平凹四十年散文精粹。
初始读来,感觉平实无华,朴素普通,甚至感到有些名不副实。
慢慢读下去之后,文字越来越有味道,渗入了明清小说的节奏和韵律;体悟越来越超然,以世间万物为镜映照己心;精神越来越自在,挣脱了物役的束缚和羁绊遨游天地间。
总的来看,有几个感悟。
情之深恸。
书中有几篇散文回忆母亲纺车、父亲喝酒、儿时上学,情感质朴,动人肺腑。
"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母亲与纺车融为一体。
描写母亲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敬重,更让人痛彻心扉,肃然起敬。
当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写信与母亲离婚时,母亲说:"龙儿给爸爸回信,就说咱们能活下去,黄连再苦,咱们能咽下!"当纺车坏掉,我偷偷把爸爸藏的书准备拿去卖掉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在独行》读后感800字
“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
——于闲情时光中再拜读贾平凹先生的《自在独行》,文字仍是那般,细腻、真切,不知在岁月中勾勒出了多少人的意愿。
初遇此书,是在一家简净的书馆里。
无意间看见了封皮上的此句,霎时心绪繁杂。
再翻开细细读来,又是别番感触:明知多是可望而不可却的文字,明知自在独行实是不易,却抑制不住内心澎湃的共鸣之情。
读贾平凹先生的书,总能从中品出一些清凉的生活底蕴来。
随我心意的,除那篇多日来回品味的《生活一种》外,前篇的《好读书》也甚是入意。
曾经一友人言觉通篇是文人的酸劲,无法入心,我却不甚觉得。
贾平凹先生对读书的理解,恰恰是说到了所有能及之处。
好读书,其之于坏处,自是有的,但论其好处,讲究的却是一个精神上
的升华。
正应了书中那段话,“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
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这何
谓是读书人的酸劲?这不正是同他肆意自在的生活一般,真真切切地是对三千世界纷纷扰扰的坦然么?
现如今多少莘莘学子忙于功课之中,却默然忘记不时地歇上一歇,捧一本好书,给自己一场洗尽铅华的心灵洗礼?这样枯燥乏然的日子,又怎能算是寻常如简的内心安宁?我虽无法做到同贾平凹先生般的
洒脱,但得以坦然,得以使自己繁杂的功课中,多上些看着欢喜的清凉色彩;那便读书罢。
我们如今尚且无法自在独行,但好歹能从文字中,找寻到自己所向往的安宁生活,找寻到自己所缺失的那份从容与潇洒。
读罢,再合上书,封页上又赫然显着一句话,“独行是一场心灵
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
”可不是么?想得独行、洒脱,
谈何容易?想得内心安宁,必要看淡尘世浮华,静修心境,然静养于书中,却更深切悟得此番道理,自在不易,那便更要珍惜借来的、所得的一生时光,品书而静心,且行事做人莫要留有遗憾,正所谓“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