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恩格斯晚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及其启示

( ) 于革命 的指 导 思想 一 关
在革命的指导思想问题上 , 恩格斯 的认识经历
了一个 变化 发 展 的 历程 。众 所 周 知 , 格 斯 青 年 时 恩
期的信仰发生过多次转变 。他起初信仰 上帝 , 后来 又 自称 是 “ 年 德 意 志 派 ”1N , 卫 理 性 主义 。 青 [ ( 捍 ]
待宗 派主 义 的态 度 。恩格 斯青 年时 期对宗 派 主义 的 消极影 响 深有感 触 。早在 青 年 德 意 志运 动 中 , 恩格 斯就 对拉 帮结 派 、 自为政 的做 法 非 常反 感 。青 年 各 德 意志 的作家们 为 了各 自占有 自己的天地 而 标新 立 异, 相互 区别 , 使 运 动 中充 斥 着 个 人 主义 、 事 生 致 无 非 的纷 争 , 终 造 成 了青 年 德 意 志 运 动 的 分 化 瓦 最 解 儿 ’ 。对 此 , 格斯 说 : 恩 “自由主义 的政 治 原则 , 也 是 因人 而异 , 妇女 的地 位 也 竟 引起 了毫 无 结 果 连
】 9பைடு நூலகம்
、
如 何对 待 理 论— — 恩格 斯 青 年 时期 的认 识
轨 迹
恩格斯 自青年 时期 就开 始 了关 于如何 对待 理论 的思考 和认 识 历程 。恩 格斯 的思 考 和认识 主要 涵 盖
了四个方面: 关于革命 的指导思想 、 关于教条主义 、
关 于理 论 与实 践 的关 系 、 于 宗 派 主义 。这 些认 识 关 对 于 恩格斯 晚 年对 待马 克思 主义 科学 态度 的 形成具
他在 13 89年致弗里德里希 ・ 格雷培的一封信 中写 道 :要是有人对实证的基督教采取傲慢 态度 , “ 我就 起来捍卫这个学说 , 因为它 出 自人 的本性 的最强烈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但是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却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
尤其是恩格斯,作为马克思最为亲密的战友,他用自己毕生的精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特别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独自承担起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导师的职责,他一方面随着客观需要的变化,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一方面积极指导欧美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开展,他悉心培养各国的社会主义活动家,不断促成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政党同盟的建立,倾尽自己的一切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的大众化宣传和普及。
研究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内容,其意义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文研究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1883年马克思逝世之后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之前,主要针对恩格斯晚年长达12年之久的理论活动做系统性梳理,把散见在恩格斯晚年著作中的重要思想、观点进行集中、分析和考察,试图通过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找到他晚年思想的发展脉络和逻辑联系,进一步深化对恩格斯晚年思想的研究。
第二,以“断代史研究”与“主题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完整而生动地刻画出恩格斯作为革命家与思想家的历史形象,全景式呈现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系统研究恩格斯晚年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传播与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方略,进一步拓宽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层次。
第三,深度探究恩格斯晚年对待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辨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思想关系,准确评估恩格斯晚年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客观地位,科学概括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贡献。
本研究客观面对国内外学者对恩格斯晚年思想所作的分析与评判,既不迷信权威,也不固步自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一逻辑线索完整呈现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以文献材料为依据,以历史事实为准绳,从理论创新、理论传播和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出发,详细阐述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方法、重要贡献和基本经验,科学揭示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运行机制。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2019-10-19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思想在19世纪末⾯临各种反动思潮的⾮难。
在复杂的环境下,恩格斯晚年在许多重要信函中,运⽤科学的世界观和⽅法论对种种错误思潮进⾏了批判,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态度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有效实践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恩格斯晚年;唯物主义历史观⼀、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所⾯临的复杂环境马克思去世后,19世纪⼋⼗年代中后期⾄九⼗年代,是当时国际社会形势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产阶级⾰命陷⼊了空前的低潮,与资产阶级⽃争的情况⽇趋复杂;另⼀⽅⾯,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争也更加尖锐,唯物主义历史观受到各种理论的种种⾮难。
1890年春,德国唯⼼主义社会学家、莱⽐锡⼤学教授保尔·巴尔特写了⼀篇⽂章《⿊格尔和包括马克思及哈特曼在内的⿊格尔派的历史哲学》,在⽂中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进⾏恶意攻击。
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承认经济因素的作⽤,把全部社会⽣活都仅仅归结为这⼀因素,并认为“唯物主义历史观把⼈看作是受经济摆布的机器,把思想看作是纯粹消极的形式和外⾐,他们从来没有论述过意识形态对经济的反作⽤”。
⼆、在批判与反批判中,恩格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恩格斯晚年关于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若⼲书信中,以下⼏封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致康·施⽶特(1890年8⽉5⽇与10⽉27⽇两封)、致约·布洛赫(1890年9⽉21⽇―22⽇)、答保尔·恩斯特(1890年10⽉1⽇)和致⽡·博尔吉乌斯(1894年1⽉25⽇)。
在这些书信中,恩格斯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历史发展合⼒理论,为完善和发展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了伟⼤贡献。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第一篇: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摘要]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独自一人的创造。
恩格斯以其广阔的胸怀,伟大的实践,渊博的知识,精深的造诣,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恩格斯在各个思想领域内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他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要全面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就必须先好好研读恩格斯的著作,因为他是这一思想从形成到发展这一路上的见证者;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更加不能够忽视恩格斯的作用。
下面我们来说说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是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一个人创立的,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对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很少作独立的、比较充分的研究。
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著作在谈到恩格斯的作用时,都以“第二小提琴手”来定位。
其根据当然是恩格斯本人在马克思去世一年之后即1884年10月15日致约•菲•贝克尔的信中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
我高兴我有像马克思这样出色的第一小提琴手。
当现在突然要我在理论问题上代替马克思的地位去拉第一小提琴时,就不免要出漏洞,这一点没有人比我自己更强烈地感觉到。
而且只有在更猛烈的狂风暴雨时期来到时,我们才会真正感受到失去了什么。
”对“第二小提琴手”这一定位本身,我们也不能作简单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理解。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其整体作用而言恩格斯位居马克思之后,这并没有错。
但这并不妨碍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第二个我”的历史地位。
所谓“马克思的第二个我”,是指恩格斯和马克思在社会认识领域共同实现划时代的飞跃,在社会改造领域协力探寻通向新世界之路而共同成就的理论业绩和实践业绩;是指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上所起作用与马克思的共同性、一致性、相互性和共有性。
驳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

驳“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中华论坛 2015-07-17 21:24:35驳“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二)今年4月的一天,见到“dsbird”(“四平将军”)发帖《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中华论坛】发表于:2010-10-29 18:49:08)。
从帖子发表的时间看,此贴已在网上流传了至少5年半。
可见其影响之大。
其实,所谓“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纯粹是一个中国特色的“理论”恶搞,“理论”诈骗。
我之所以称其为“理论”恶搞和“理论”诈骗,因为其涉及的是理论问题,而又毫无理论可言;纯粹恶搞和诈骗而已。
之所以称其为“中国特色”,因为其恶搞和诈骗的手法或“逻辑”,纯粹是妖魔化“思维”、妖魔化“文化”和妖魔化“逻辑”。
至于什么是妖魔化“思维”、妖魔化“文化”和妖魔化“逻辑”,无需赘言——你懂的。
据本人了解,恶搞“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话题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辛子陵及其同伙。
本人自2009年4月遭遇“辛子陵”起,就开始研究和批判辛子陵的“大作”。
其中,就有关于马克思主义常识问题的一系列讨论。
其中,所谓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问题,就是一个重要话题。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一文的主要内容,正是辛子陵的相关文稿的主要内容。
本人针对“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一文的批判,暂拟按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专题分析。
即:一、关于“93个字……把整个共产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了。
”的问题;(已成文发贴,(见【中华论坛】驳“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修正”(一),2015-04-25 16:35:31))二、“第一个修正:由主张暴力革命到主张议会斗争。
”的问题;三、“第二个修正:由主张消灭私人企业到主张保留股份公司。
”的问题;四、“第三个修正:用民主共和国代替无产阶级专政。
”的问题;五、关于恩格斯“临终前的五个月”的一个“毫无保留地承认”的问题。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作者:赵家祥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20)04-0082-19收稿日期:2020-04-15作者简介:赵家祥,男,天津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家祥(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 100871)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起了主要作用。
恩格斯在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以前,自己独立地制定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恩格斯晚年对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理论进行了深入阐发,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系统化。
提出和论证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深入阐发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历史辩证法,全面地论证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拓展和深化对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贡献。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时曾说:“近来人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我参加了制定这一理论的工作,因此,我在这里不得不说几句话,把这个问题澄清。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
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
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
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
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
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
”[1]296-297这段话包括以下几层意思:(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与经验

No ・ 10, 2020Serial No ・1722020年第10期(总第172期)理 论观 察Theoretic Observation恩格斯晚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与经验孙梦路(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206)摘要:恩格斯是马克思一生的亲密战友,在其逝世后,恩格斯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以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在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恩格斯晚年,他坚持“破”与"立”相结合,从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入手,与时俱进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引领”和“关照”相结合,一方面发挥无产阶级政党革命理论家的引领作用,一方面关照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和物质需要;坚持“深入”与“浅出”相结合,在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前提下,以通俗化的语言表达多渠道输出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恩格斯晚年;大众化;实践;宣传与普及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10 — 0038 — 05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谋 利益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其本质要求和目标指向。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同样无产阶级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和 发展自身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
恩格斯晚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该 理论被工人阶级大众正确理解和掌握并走向国际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提供了历史经验。
一、坚持“破”与“立”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前提(一)马克思主义的“破”: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马克思逝世后,马克思主义虽然已成为流行 理论,但是党内出现了各种教条主义和机会主义 思潮,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影响了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仅给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对工 人阶级的指导带来了消极影响,也阻碍了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在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继续为科 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 要贡献。
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和 危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关 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设想。
02
恩格斯晚年对科学社会主 义思想的新探索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度分析
恩格斯的思想强调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为未来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 理论基础。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领导 力量,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
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
恩格斯分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问题,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经 济危机爆发时,无产阶级才有可能发动革命,夺取政权。
未来社会主义的方向
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成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发 展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提供 了理论支撑。
未来社会主义的挑战
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面临 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应对未来社会主义 的挑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未来社会主义的任务
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成果,明确了未来社会主义 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主义在未来的发展提供 了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胜利的形式
恩格斯探讨了社会主义胜利的形式,指出无产阶级将通过建立工人 阶级政权,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探讨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描述,包括 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
1、对1848年至1849年革命中制定的斗争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
2、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策略
第六节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一、历史唯物主义书信的背景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三、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性质和功能
第六节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第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三,意识形态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个部门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 的相互作用。 第四,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
第六节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三、关于历史发展的“合力论”
“合力论”思想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受动 性与能动性、必然与自由、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关系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二、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恩格斯根据两种生产理论和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详 细地分析了原始社会基本结构。认为血缘关系是人类早 期社会的基础和基本关系,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 。氏族是原始群婚中产生出来的出自共同祖先的血缘亲 属集团。它既是组织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经济单 位,也是最早的社会组织,这是一种血缘组织。 家庭从最早的群婚制到一夫一妻制的发展,经历了四个 阶段:血缘家庭(排除父母与子女的婚姻关系)、普那路亚 家庭(排除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对偶家庭( 在群婚中相对固定于一对男女的婚姻关系)、一夫一妻制家 庭(专偶家庭)。
三、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异同。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哲学的克服。
第四节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的探索
1、考察了垄断组织的各种形式,提出“竞争已经为垄断所取代”的 重要论断。 2、考察了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的生产特点,提出资本主义私人生 产及其无计划性已经被扬弃的重要论断。 3、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的商业道德的变化,提出资 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发展必然生长出诚信等市场经济发展所必 须的道德。 4、研究了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趋势所造成的国 际国内矛盾,提出未来世界战争不可避免的科学预测。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三、全面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
1、科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理论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两种生产理论 二、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三、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 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
五、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理论(女性解放理论)
4、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彻底实现男女平等。
5、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理论(女性解放理论) 6、资产阶级婚姻是建立在财产关系而不是爱情的基础上。 7、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 中去。 8、迄今有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 9、结婚的充分自由 10、共产主义社会的两性关系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 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
第一,氏族组织是按照血缘关系组成,而国家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 第二,国家设有公共权力机关,即有专门的武装力量和法庭、监狱等 强制性机关。
第三,为了维持公共权力机关,国家需要公民纳税。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恩格斯提醒我们:“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 它当作现存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 物。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六、对文明的批判
文明时代是分工、交换以及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商品生产充分发展的阶段。 第一,产品支配着生产者,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以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支 配着生产者和交换者活动。 第二,社会发生了大分裂,先后形成了奴隶制、农奴制和雇佣奴隶制三大奴 役形式。 第三,鄙俗的贪欲是文明时代起推动作用的灵魂 第四,全部文明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发展 第五,文明发展与伪善相伴而行
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历史的主体性、主观性特征,这是社会与自然的区别
另一方面说明了社会历史的客观性特征,这是社会与自然的一致;同时说 明了二者的统一性。
第六节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性质和功能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又是认识社会、研究历史、改造社 会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 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又 称《费尔巴哈论》(或简称 《终结》)。 恩格斯写于1886年,最 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 的机关杂志《新时代》刊 物上(第四期· 第五期)。 1888年,恩格斯作了 进一步修改,并补写了一 篇序言,以单行本出版。
第六节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物质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 ”的意义上的。 2、突出了历史过程中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第六节 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恩格斯在书信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对立性。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及其与旧哲学的区别。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二、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恩格斯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立了广义政治经济学。 他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 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
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 恩格斯具体论述了国家对于经济基础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国家的阶级性的实现的迂回性。
第二,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对各个阶级保持某种“平衡”。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五、马克思主义爱情婚姻家庭理论(女性解放理论) 1、现代的性爱与情欲干部不同 2、妇女解放程度是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3、女性的问题不仅仅是性别差异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
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缺点: 一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时,把其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也抛弃了。 二是认为人的本质(理性、意志、爱三位一体)的核心是爱(性爱、友谊 、同情等人们之间的情感),它只有借助于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才获得完 整的意义,因而主张建立一种“爱”的宗教代替传统的神的宗教。 三是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四是内容贫乏的抽象的伦理学
六、对文明的批判
第二节 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一、两种生产理论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 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的生产。 第二,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生产关系包裹在血缘关系 中,社会制度更大程度上受血缘关系支配。 第三,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成为社会 历史的决定力量。
他们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十八世纪末到 十九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从康德开始,经过费希特和谢林到 黑格尔,创立了庞大的唯心主义体 系。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 一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是德国古 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
(三)直接原因——评述施达克论费 尔巴哈的书
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周刊《新时代》 编辑部请恩格斯评述施达克的《路 德维希· 费尔巴哈》一书。
四、国家的起源、实质和相对对立性
在《起源》中,恩格斯以古希腊、罗马和德意志国家的产生为例说明 了国家的历史起源 国家产生的三个途径: (1)雅典国家是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它是直接地和主要地在 从氏族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阶级对立中产生的; (2)罗马国家是从由外来移民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组成的平民与 氏族贵族的斗争中产生的,贵族与平民逐渐融合在国家中; (3)德意志国家是直接从征服外国广大领土中产生的,但氏族制度 残余以改变了的地区的形式即以马尔克制度的形式继续存在若干世纪
(一)理论原因——当时理论斗 争的需要
“马克思的世界观在德国和欧洲境界 以外,在文明世界的一切语言中都 找到了代表。”
在英国,出现了新黑格尔主义——宣 扬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 在德国,出现了新康德主义—— 折衷主义。
(二)历史原因——全面系统说明马克思 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 思和恩格斯多年来的心愿 早在1845年他们二人就立下了一个共同 的心愿: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 典哲学之间的对立,把他们从前的哲学信 仰清算一下。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三、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
1、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与合理内核。
2、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与根本缺陷。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与完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勤奋学习和伟大实践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与完善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二节原始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与德国古典哲学关 系的阐述 第四节对于资本主义发展新趋势的探索 第五节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
第五节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
一、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问题
二、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策略问题
第五节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阐述
一、无产阶级革命中的农民问题
1、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