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合集下载

不寐

不寐

范 围
不寐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 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由于其它疾病
而影响睡眠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 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 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一、睡眠不足:入睡困难,夜寐易醒,醒后难 以再睡,严重者甚至彻夜不寐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
③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 和,并减少噪声,祛除各种影响睡眠的外在因素
临证备要
一、治疗不寐应掌握三个要领:
• 1、注意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 2、强调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 3、注意精神治疗的作用
二、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 舌脉: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一、肝火扰心证
3、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
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柴胡
疏畅肝胆之气;甘草和中;生龙骨、生牡蛎、灵 磁石镇心安神
一、肝火扰心证
• 用药加减: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 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 • 变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 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病 机
• 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 →脏腑机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阴 虚不能纳阳,或阳虚不得入于阴 • 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 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解寤寐的基础。故各种因 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 皆可导致不寐
病 机
• 病位:心,与肝(胆)、脾(胃)、肾密切相关 • 病位在心:心主神明,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水谷之精 微充,气血充足,神得所养;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 气血不足,神失所养,心神不安;暴饮暴食,食积胃脘, 胃气不和,也致失眠 • 肝胆:肝郁化火,心神被扰,或心虚胆怯,神魂不安, 均可致不寐 • 肾:肾阴亏虚,水火不济,心肾不交,君相火旺,心神 不安则不寐

不寐名词解释医学

不寐名词解释医学

不寐名词解释医学
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的一种睡眠障碍。

患者常常在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白天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

不寐是指夜间清醒,无法入睡,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不寐是指夜间清醒,无法入睡,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中医学中,不寐是指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病因多与肝、脾、肾有关。

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的一种睡眠障碍。

患者常常在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白天感到疲劳和精神不振。

不寐是指夜间清醒,无法入睡,常见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

中医学中,不寐是指失眠、多梦、易醒等睡眠障碍,病因多与肝、脾、肾有关。

可以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不寐

不寐

【源流】
1、病名: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认为是邪 气客于脏卫阳,不能入阴所得。 2.病因: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引申 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3.治疗: 明· 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 了卓有见识的论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其他治疗
• 耳针法:皮质下,心,神门,肝,肾,脾,交感,垂前。毫针刺, 或埋针法,压丸法,每次选3-5穴,双耳交替使用。 • 皮肤针法:从项部到腰部,沿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用皮肤 针自上而扣刺,以皮肤潮红为度。 • 拔罐法:从项部至腰部,循足太阳膀胱经第1、2侧线,自上而下行 走罐,以背部潮红为度。
6
治疗:
明· 李中梓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不寐证的病因及治疗提出了卓有见识的论述: “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 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 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 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大 端虽五,虚实寒热,互有不齐,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景岳全书 · 不寐》在治疗上则提出:“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 也。”
7
【病因】
l.饮食不节 2.情志失常 3.劳逸失调 4.病后体虚
【病机】
饮食 不节 损伤脾胃 酿生痰热 痰热上扰 胃失和降
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 心神不宁,或阴跷阳 跷脉功能失调
情志失 常
暴怒伤肝五 志过极喜笑 无度暴受恐
脏腑功能失调
邪扰心神 不 寐
阴盛阳衰,阴阳失交

不寐的PPT课件

不寐的PPT课件
心理治疗。
睡眠监测
通过多导睡眠图等手段监测患 者的睡眠状况,以确定失眠的
原因和程度。
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改变不良睡眠习惯和思维 方式,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睡
眠认知,提高睡眠质量。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适当的 药物进行治疗,如镇静催眠药 、抗抑郁药等。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 进行治疗,以调节身体机能, 改善睡眠状况。
避免使用兴奋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以及烟草和酒精,这些物品会刺激神经系统, 影响睡眠质量。
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室内安静,调整适宜的室温和光线,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有 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日常护理方法
适当运动 控制饮食 调整情绪 建立睡前习惯
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有助于消耗体 力,促进睡眠。但注意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环境变化
如搬家、换工作等环境变化可能引起失眠。
03
不寐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01
02
03
04
询问病史
详细了解患者的睡眠状况、生 活习惯、心理状况等,以判断 是否符合不寐的诊断标准。
体格检查
检查身体状况,排除其他可能 导致失眠的疾病,如疼痛、呼
吸困难等。
心理评估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焦虑和 抑郁程度等,以确定是否需要
控制饮酒和戒烟
长期饮酒和吸烟会影响睡眠质量,因此建议适量饮酒、戒烟,保持 身体健康。
定期进行体检
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影响睡眠质量的疾病,保持 身体健康。
05
不寐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一
患者李某,长期受不寐困扰,通 过中医调理和心理疏导,逐渐恢 复良好睡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不寐

不寐

不寐一、概说不寐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

二、沿革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认为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得。

《素问·逆调论》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后世医家引申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将其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景岳全书•不寐》中将不寐病机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后世医家认为不寐的病因与肾阴衰及阳虚有关,以上论点对本病的认识颇值得注意。

三、讨论范围不寐相当于现代医学当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四、病因病机人之寤寐,由心神控制,而营卫阴阳的正常运作是保证心神调节寤寐的基础。

所以,每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不能由动转静而至不寐病证。

(一)、病因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宿食停滞,导致脾胃受损,酿生痰热,壅遏于中,从而痰热上扰,胃气失和,而不得安寐,《素问·逆调论》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外,饮用浓茶、咖啡、酒之类饮料也是造成不寐的因素。

2.情志失常喜怒哀乐等情志过极均可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发生不寐病证。

1).由情志不遂,暴怒伤肝,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而不寐;2).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动心神而不寐;3).由喜笑无度,心神激动,神魂不安而不寐4).由暴受惊恐,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如《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寐。

”5).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而不寐。

中医内科学之不寐

中医内科学之不寐

03
综合治疗:药物和非药 物治疗相结合,对不寐 的疗效观察 Nhomakorabea02
非药物治疗:针灸、按 摩、心理治疗等非药物 治疗不寐的疗效观察
药物治疗:中药、西药 等药物治疗不寐的疗效 观察
谢谢
常用方剂
归脾汤:用于心脾两虚证,表现为失眠多 梦,心悸健忘,头晕目眩,面色无华,食 欲不振,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安神定志丸:用于心胆气虚证,表现为 失眠多梦,易惊易醒,胆怯心悸,遇事 易惊,舌淡苔薄,脉细数。
酸枣仁汤:用于肝血不足证,表现为失眠 多梦,头晕目眩,心悸健忘,面色无华, 口唇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3
适量摄入蛋 白质,如鱼、
蛋、奶等
6
适量运动, 保持良好的 作息规律, 有助于改善
睡眠质量
4 不寐的现代研究
病因病理研究
01
病因:多种 因素,如精 神心理因素、 环境因素、 生活习惯等
02
病理:涉及 多个系统, 如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等
03
发病机制: 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导 致睡眠障碍
中医内科学之不寐
演讲人
目录
01. 不寐概述
02. 不寐的辨证论治
03. 不寐的预防与调护 04. 不寐的现代研究
1 不寐概述
概念与分类
不寐:中医内科学中,不寐是指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时间减 少、入睡困难等睡眠障碍的总称。
分类:根据病因、病机、症状等不同,不寐可分为心脾两虚、 肝火上炎、痰热扰心、心肾不交等多种类型。
龙胆泻肝汤:用于肝火扰心证,表现为失 眠多梦,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口苦咽干,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3 不寐的预防与调护
生活习惯调整

不寐ppt课件

不寐ppt课件

PART 05
不寐的并发症与危害
REPORTING
常见并发症介绍
日间功能障碍
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患者常常在 白天感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甚至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
情绪问题
长期不寐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如易 怒、焦虑、抑郁等。
免疫力下降
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免疫系统重建的 重要时期,长期不寐会导致免疫力 下降,容易生病。
综合治疗
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不 寐,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
、心理疗法等。
PART 03
不寐的现代医学治疗
REPORTING
药物治疗
镇静催眠药物
如苯二氮卓类药物,通过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 静催眠作用。
抗抑郁药物
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可改善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有助于缓 解不寐症状。
虚实夹杂不寐
既有实证表现,又有虚证 表现,如心肾不交型不寐 ,既有心火亢盛的症状, 又有肾阴虚损的症状。
中医治疗不寐的原则和方法
调和阴阳
根据不寐的阴阳失调病机,采 用调和阴阳的治疗方法,如针
灸、推拿等。
扶正祛邪
针对不寐的虚实夹杂病机,采 用扶正祛邪的治疗方法,如补 益心脾、清热化痰型,采用不 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如肝郁 化火型不寐可采用疏肝泻火的 方法治疗。
人际关系受影响
情绪波动和易怒等问题会影响患者与他人的 关系,导致社交障碍。
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
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问题,患 者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会明显下降。
生活质量下降
长期受不寐困扰的患者会感到身心疲惫,生 活质量明显下降。
PART 06
总结与展望
REPORTING
当前研究现状及成果回顾

不寐

不寐
阳,当慎之。仿原方加减做丸,缓以补之。
高丽参八分 处方: 化橘红八分 贡余术一两 净萸肉一两 枣柏仁各二钱 粉草一钱五分
当归身一两
龟板胶一两
伏神一两
煅龙齿一两
明天麻一两
上药共研细末,用龟胶化开,炼蜜为 丸,梧子大,每日早晚服三钱,开水送下。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徐怒甫)
不Leabharlann 寐概 述1、定义
不寐: 是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以经
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
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
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古代文献中亦有称为“目不瞑”、“不得眠”等。
2、历史沿革
在《内经》中无“不寐”的病证名称,
但有关于“目不瞑”、“不得卧”、“不能
3.劳逸失调
劳倦太过 伤脾 过逸少动 脾虚气弱 心伤
思虑过度 脾伤 生化之源不足 营血亏虚
运化不健 气血生化乏源 气血不能上奉于心 心神失养
阴血暗耗 神不守舍
不能上奉于心
不寐
心神不安
4.病后体虚
久病体虚 年迈血少 素体阴虚 + 房劳过度 肾阴耗伤
心血不足
心失所养
心神不安
不能上奉于心
不寐
阴阳亏虚 年迈体虚
——卫阳盛于外,而营阴虚于内,卫 阳不能入于阴故不寐。
不寐的病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 难》。该篇认为老人“卧而不寐”,是因为 “气血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 并治》篇中曰:“少阴病,„„心中烦,不
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指出少阴病热化
伤阴后的阴虚火旺证。
其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指出肝血不足,虚热烦躁的不寐证。该治法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从肝气不舒,郁而化火论治 肝郁日久,最易化 火,肝火拂逆,冲激肝魂,则魂摇而睡卧不宁。《血证论》 云:“阳浮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证见入夜烦燥, 难以入睡,或梦呓频作,或有梦而遗;兼有急躁易怒,头 晕目眩,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肝火多缘气郁不 解所致,故治疗毋忘疏肝解郁。若专事苦寒泄火,将致气 血凝结,郁火愈盛,症情更甚。其病症轻浅者,可选用丹 栀逍遥散,甚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最为合拍。若见一派肝 火上炎征象,则又非此二方之所宜,当取龙胆泻肝汤清泻 肝火为是。 2.3从肝胆气郁,痰火内扰论治 肝胆互为表里,胆 主少阳,内寄相火,胆气冲和,则能上养心火,故有“心 与胆相通”之说。若暴受惊骇,或思虑太过,少阳枢机不 达,胆气郁结化火,灼津成痰,痰火扰乱心神,可致失眠。 证见睡卧辗转不安,难以入眠,或易于惊醒;兼有心烦懊 侬,口苦咽干,胸闷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治以 疏泄肝胆,化痰解郁。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味。
【加减】
气虚甚:重用黄芪、苏条参、白术 挟痰:苍术、半夏、竹茹 血虚:当归、酸枣仁
心肾不交证
【症状】 主症: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 兼次症: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 烦热,咽干,遗精,月经不调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或无 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汤合交泰丸加减 【辩证要点】 不寐+肾阴虚表现+心火表现+舌象+脉象
情志失常
心失所养
劳逸体虚
2、病机概要: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一为阴虚不能纳阳,二为阳盛不得入阴 3、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4、病性:虚、实,或 虚实夹杂 5、预后:一般较好,但病程缠绵, 易发生情志病变, 病情更加复杂, 治疗难度增加。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 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证治分类 】
1、肝火扰心证 2、痰热扰心证 3、心脾两虚证 4、心肾不交证 5、心胆气虚证
肝火扰心证
【症状】 主症: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寐 兼次症:急躁易怒,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苦 便秘 舌象:舌边尖红,苔黄 脉象:弦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辩证要点】 不寐+肝火表现+舌象+脉象
挟食滞:莱菔子、焦三仙 痰湿重:三仁汤 心火旺:淡竹叶、焦栀子等
心脾两虚证
【症状】 主症:不易入睡,多梦易醒。 兼次症:心悸健忘,纳少神疲,头晕目眩,腹胀 便溏面色无华 舌象:舌淡苔薄 脉象:细无力 【治法】补养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辩证要点】 不寐+气血不足+舌象+脉象
【加减】
肝郁甚:香附、郁金 挟痰:半夏、竹茹 犯胃:丹栀逍遥散 便秘:当归龙荟丸
痰热扰心证
【症状】 主症:心烦不寐。 兼次症: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头重目眩 舌象:舌红苔黄腻 脉象: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辩证要点】 不寐+痰热表现+舌象+脉象
【加减】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玄参(五钱) 北沙参(五钱)生杭芍(五钱)酸枣仁(四钱炒捣)生麦芽(三钱) 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茵陈(钱半)甘草(二钱)共煎一大盅, 温服。 【复诊】 将药煎服两剂,夜间可睡两三点钟,心中已不发热,食量亦少加增,大 便仍滞,脉象不若从前之弦硬,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 生怀山药(一两)大甘枸杞(八钱)生赭石(六钱轧细)玄参(五钱) 北沙参(五钱)酸枣仁(四钱炒捣)龙眼肉(三钱)生杭芍(三钱) 生鸡内金(钱半黄色的捣)生远志(钱半)茵陈(一钱)甘草(钱半)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 将药连服三剂,夜间安睡如常,食欲已振,大便亦自然通下。惟脉象仍 有弦硬之意,遂将方中龙眼肉改用八钱,俾多服数剂以善其后。
辨治心法
不寐一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其病机与营卫气血运 行失常密切相关。盖不寐患者每以情志变化为主因,又以 失眠加剧五志之逆乱,气血为之失衡,故其治当以调畅脏 腑气血为宜。肝主谋虑,主疏泄,主藏魂,与气血之调畅 关系最密,故颜师擅长从肝、从气血治疗不寐,此其临证 特色,屡治不爽。 2.1从肝郁气滞,瘀血内凝论治 不寐患者情怀不遂, 肝失疏泄,初则气机郁结,日久必致气滞血瘀,凝滞脑气, 神明受扰而失眠,即使入睡,也乱梦纷纭,兼有情志郁郁 不乐,时喜叹息,胸胁胀痛,舌紫,脉弦或涩等。此即 《医方难辨大成》所谓:“气血之乱皆能令人寤寐之失度 也”。治此血府逐瘀汤最为应手。临床加磁朱丸吞服,或 灵磁石先煎以重镇定魂,疗效更佳。
心虚不寐 盐山· 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徐××,年六十六岁,于季春得不寐证。 【病因】 因性嗜吟咏,暗耗心血,遂致不寐。 【证候】 自冬令间有不寐之时,未尝介意,至春日阳生病浸加剧,迨至季春恒数 夜不寐,服一切安眠药皆不效。精神大为衰惫,心中时常发热,懒于 饮食,勉强加餐,恒觉食停胃脘不下行。大便干燥,恒服药始下。其 脉左部浮弦,右脉尤弦而兼硬,一息五至。 【诊断】 其左脉浮弦者,肝血虚损,兼肝火上升也,阴虚不能潜阳,是以不寐。 其右脉弦而兼硬者,胃中酸汁短少更兼胃气上逆也。酸汁少则不能化 食,气上逆则不能息息下行传送饮食,是以食后恒停胃脘不下。而其 大便之燥结,亦即由胃腑气化不能下达所致。治此证者,宜清肝火、 生肝血、降胃气、滋胃汁,如此以调养肝胃,则夜间自能安睡,食后 自不停滞矣。
【范围】
传统医学:
不寐是临床常见症状,本篇所论以 不寐以失眠为症状特征,其症可单 独合伴随出现,临床应全面考虑, 分标本缓急,随症治之。
现代医学:
更年期综合征
慢性消化不良 贫血 动脉粥样硬化症 精神疾患等。
– 神经症 – 非器质性睡眠障碍
二、 病因病机
1、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 宿食内停 胃气失和 脾损生痰 痰热上扰 肝郁化火 心火内炽 神魂不安 喜笑无度 心虚胆怯 思虑过度 劳倦:伤脾,气血不足 久病:气血耗伤、肾精不足 年高:阴阳亏虚 房劳:水火不济
【说明】 人禀天地之气化以生,是以上焦之气化为阳,下焦之 气化为阴。当白昼时,终日言语动作,阴阳之气化皆有消 耗,实赖向晦燕息以补助之。诚以人当睡时,上焦之阳气 下降潜藏与下焦之阴气会合,则阴阳自能互根,心肾自然 相交。是以当熟睡之时,其相火恒炽盛暗动(得心阳之 助),此心有益于肾也。至睡足之时,精神自清爽异常 (得肾阴之助),此肾有益于心也。由斯知人能寐者,由 于阳气之潜藏,其不能寐者,即由于阳气之浮越,究其所 以浮越者,实因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也。是以方中重用赭 石以降胃镇肝,即以治大便燥结,且其色赤质重,能入心 中引心阳下降以成寐,若更佐以龙骨、牡蛎诸收敛之品以 镇安精神,则更可稳睡。而方中未加入者,因其收涩之性 与大便燥结者不宜也。又《内经》治目不得瞑,有半夏秫 米汤原甚效验,诚以胃居中焦,胃中之气化若能息息下行, 上焦之气化皆可因之下行。半夏善于降胃,秫米善于和胃, 半夏与秫米并用,俾胃气调和顺适不失下行之常,是以能 令人瞑目安睡。方中赭石与山药并用,其和胃降胃之力实 优于半夏秫米,此乃取古方之义而通变化裁,虽未显用古 方而不啻用古方也。
治疗思路(二)
但上述证候不是静止不变的,更不是孤立单纯 的,临证最多见证候的动态变化与证候的复合。 如肝郁气滞证,往往郁而化火,表现为郁郁寡欢 而急躁易怒,当选丹栀逍遥散加味;若见一派肝 火上炎征象,直取龙胆泻肝汤清热泻火。痰湿內 困,郁而化热,热扰心神,宜用黄连温胆汤;痰 湿內困,又见气血不足、心脾两虚之象,则当用 十味温胆汤。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则又宜黄连 阿胶汤。因此,临床当细细辨析,掌握分寸,活 法圆机,随证治之。
不 寐
云南省中医医院
钱锐
一、概述
【定义】 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 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 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彻夜不寐,常影响人 们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历史沿革】
《内经》:不得卧、目不瞑。 《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 《伤寒论》《金匮要略》将病因分为外感与 内伤-“虚劳虚烦不得眠” 《景岳全书》将病机概括为有邪和无邪 明,李中梓“不寐之故,大约有五……” 后世医家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许多卓有 成效的治疗方法。
心胆气虚证
【症状】 主症:虚烦不寐,触事易惊。 兼次症:胆怯心悸,气短倦怠 舌象:舌淡苔薄 脉象: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 枣仁汤加减 【辩证要点】 不寐+善惊易恐+舌象+脉象
【加减】
气虚:黄芪、苏条参、白术 肝郁:香附、郁金、柴胡 血虚:当归、酸枣仁 易惊恐:重镇药
不寐是指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 病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 或睡眠不深以致醒后疲倦,重者可彻夜不 眠。颜德馨教授在60年临床实践中对不寐 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治疗思路 与方法总结如下。
治疗思路(一)
不寐系由脏腑机能紊乱,邪气阻滞,阴阳平衡失调,营 卫气血运行失常,神志不宁所致。关于其辨证,历来纷纭 复杂,而颜师以虚实为纲,化繁为简。认为实者有郁、火、 痰之辨,虚者有气血阴阳之分。 “郁”是肝郁气滞,以抑郁、多思多虑、胁肋疼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辨证依据。方选逍遥散加减。 “火”乃心火炽盛,以心烦不宁、惊悸怔忡、小溲短赤、 舌尖红、苔薄黄、脉数为辨证依据。方选黄连解毒汤合导 赤散加减。“痰”由痰湿内困,以胸闷脘痞、口中粘腻、 纳呆、恶心、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依据。方选温胆汤加 减。虚证如气血两虚,以心悸、神疲、食少、便溏、面色 少华、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弱为辨证依据。方选归脾 汤加减;阴虚火旺,以烦热、腰酸、手足心热、口干、舌 质红、脉细数为辨证依据。方选知柏地黄汤合百合地黄汤; 阴阳两虚证以头晕目眩、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质淡、 脉象或虚,或芤,或迟为辨证依据。方选桂枝加龙骨牡蛎 汤。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寄兮寥兮,独立而不 改,周兴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章进一步形象地阐 述了太极图! 天道,反映的是宇宙万事万物间不断发展的规律,阴阳交互和谐共振是其 特征。我们看到的是日月东升西落、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昼夜循环生生不 息…… …… 地道,反映的是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规律,刚柔动静是其特征。 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江河奔流,潮涨潮落;动植物生长依存的链接关系;人类 生活环境的生态平衡关系…… 人道,就整体而言反映的是人类为体,自然界为用的体用关系,人离不开 自然界单独生存,所以人要保护生态环境;就人个体而言,反映的是人与人 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仁、义、理、智、信是人道主旨,每一个人的衣食住 行都牵涉到各行各业许许多多人…… 不论是天道,地道,人道,都在道中行,都在太极里循环往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