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黛玉之死 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小说-黛玉之死

大学语文小说-黛玉之死

名著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
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 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
《情僧录》、《风月宝鉴》、 《金陵十二钗》等。
《红楼梦》概况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 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
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
黛玉形象
二、才华:才华馥比仙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黛玉形象
三、性格
历来的偏见: 敏感、尖刻、孤傲、 心胸狭窄、脆弱 实例证明:
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 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红楼梦》概况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1、首先,作品实现了写实与诗 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 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 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
《红楼梦》概况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2.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
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
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 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
《红楼梦》概况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3、《红楼梦》通过对主要人物独 特性格的反复皴染,运用对比和衬托手 法,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灵世界及其矛盾 冲突,塑造了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
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概况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红楼梦》以北方口语为基础, 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家 高度提炼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

2024年高职应用语文教程(第二版教案1黛玉葬花

2024年高职应用语文教程(第二版教案1黛玉葬花

2024年高职应用语文教程(第二版教案 1黛玉葬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职应用语文教程》第一单元“经典文学作品赏读”中的《红楼梦》章节,详细内容为黛玉葬花一节。

通过对该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理解黛玉葬花的寓意,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作者、背景,理解黛玉葬花的情节及其在整部作品中的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黛玉葬花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关爱与珍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黛玉葬花情节的深层寓意及其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黛玉葬花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红楼梦》的作者、背景,分析黛玉葬花的情节及其寓意。

3. 例题讲解:以黛玉葬花为例,讲解文学鉴赏的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黛玉葬花的寓意及其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七、板书设计1. 《红楼梦》之黛玉葬花2. 内容:作者:曹雪芹背景:清代小说情节:黛玉葬花鉴赏方法:关注作品情感、背景、人物关系等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红楼梦》中另一个你感兴趣的情节,阐述其寓意。

2. 答案:待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5. 板书设计的结构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 确保教学内容与教材章节的一致性,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

黛玉之死优秀教案

黛玉之死优秀教案

12、黛玉之死教学目标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知。

2、把握人物心理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的变化,探究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3、能从环境描写人手去寻找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4、能在一定层次上以分析评价的方式来鉴赏小说的悲剧美。

教学重点1、把握黛玉临死前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2、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教学难点: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1、由粗读到精读,熟悉课文内容,能基本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2、教师设计思考题,激发学生思考;相互研讨,共同探究。

3、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找资料,形成对问题分析的书面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在临死的时候,大叫三声“阿尔芒”,气绝身亡。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宝玉成婚之夜,口吐鲜血,大叫三声“宝玉”,气绝身亡。

这些凄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今天,我们就从故事的结局入手,去初步地了解一下这个诉说了二百多年的爱情故事……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出黛玉之死过程中的几个阶段。

明确:惊闻娶亲,写黛玉从贾母丫环口中得知宝玉将与宝钗成婚的消息;探望宝玉,写黛玉为知详情,往宝玉处问询,二人相见,宝玉自诉病因;焚绢毁诗,写自宝玉处回来后,“这病日重一日”“自料万无生理”,并将题诗的绢帕和一本诗稿烧毁;香魂飞散,写黛玉最终在疾病的折磨中直声叫着宝玉而死去。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1、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找出描写黛玉心理变化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

明确:①惊闻娶亲,“黛玉听了这句话,如同一个疾雷,心头乱跳”已听呆了“心里竟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的一般,甜苦酸咸,竟说不上什么味儿来了”的直接描写和“两只脚却像踩着棉花一般,早已软了,只得一步一步慢慢的走将来”的动作描写都表明这个消息对黛玉的打击之重,这种重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逐渐加重,这可以看出黛玉得知消息后内心的活动非常激烈,由“心头乱跳”到“呆”再到“说不上什么来”,可见她对此事想得很多。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1《红楼梦》选读之《黛玉葬花》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三选修)《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中一章《黛玉葬花》更是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

作为苏教版高三选修的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氛围和人物形象,同时学会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视角出发,设计一份符合课程标准的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黛玉葬花》这一章的深刻含义和特殊结构。

一、课堂导入教师可以简单介绍《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向学生展示几张相关的照片或插图,引入本文要学习的具体章节《黛玉葬花》。

二、文本理解1.阅读原文,了解情节和主题教师可以简要讲解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角色,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各事件背后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2.解读若干关键词汇和短语小说中使用了许多细腻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涉及众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在这部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词语解析和文化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更多深层次的文本信息。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冷香丁香”(象征黛玉有气节,不屑花鸟),“怨情”(反映黛玉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慨和无奈),“举世无双、万里无云”(形容黛玉的高贵、纯洁和独特性格)等。

3.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作为一部对整个清代文化和历史的反思,小说中难免涉及许多文化象征和隐喻。

此部分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细节观察和解读来探索小说的深层次含义。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供一些样本,例如玉菡的绣球、林黛玉的水晶铜镜等,鼓励学生提供更多类似物品或象征。

三、课后作业1.整理学习笔记学生可以将整个课堂的笔记整理成书面文件,以便用于复习和深度分析。

此外,他们还可以寻找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气氛和人物形象。

2.创作小说的评论或文学质疑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审美观点来撰写小说的评论或问答,以便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情感。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

黛玉葬花教案黛玉葬花写作手法教案:黛玉葬花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节。

主要内容讲述了黛玉在大观园中葬花的故事,通过黛玉葬花的描写,展现了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红楼梦》中的写作手法,如通过人物描写表达人物性格和命运。

2. 学生能够分析黛玉葬花的故事中蕴含的深层含义。

3. 学生能够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黛玉葬花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手法。

重点:分析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红楼梦》。

2. 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中黛玉的形象,引导学生思考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2. 提问学生对于黛玉葬花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15分钟)1. 引导学生阅读“黛玉葬花”一节,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黛玉葬花的描写,指出作者通过黛玉葬花来表达黛玉的悲剧性格和命运。

3. 讲解黛玉葬花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如生命的无常、爱情的幻灭等。

三、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

2.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写一篇关于黛玉葬花的小作文。

五、板书设计(5分钟)1. 在黑板上画出黛玉葬花的场景图。

2. 在图旁边列出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作业设计(5分钟)1. 作业题目:请根据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

2. 作业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描写,并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5分钟)2. 学生思考如何将黛玉葬花故事中的写作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红楼梦》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黛玉葬花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一节。

《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

《黛玉之死》●教材分析《红楼梦》写了许多美丽生命的夭亡,而写得情感最为深沉浓郁,最具有催人肝胆的悲剧力量的就是黛玉之死。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集中在原文的“颦儿迷本性”“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三部分情节上。

节选部分中黛玉意识到自己的爱情已经被宣判死刑之后不同寻常的精神状态和惟求一死的决绝心情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基于此,在学习本文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品味人物的言行,揣摩其中透露出的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

2.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二、过程和方法阅读、感悟、理解、讨论、比较、鉴赏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从环境描写入手去寻找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作者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态度;能从一定层次上以分析评价的方式来鉴赏小说的悲剧美。

●重点、难点1.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教学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可用ppt课件及有关《红楼梦》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女子形象,林黛玉是其中当之无愧的女主角。

我们曾经看着稚弱的黛玉忐忑不安的走进贾府,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压倒群芳。

可是迎接她的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险恶环境。

当刻骨铭心的木石前盟走到尽头时,林黛玉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最终“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当隐隐约约的娶亲音乐伴随着黛玉的魂魄逝去的时候,大观园中只有竹梢风动、凄清月影默默相送。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黛玉之死》,去体验她的爱、她的怨、她的恨……二、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1.熟悉黛玉之死的情节过程,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

2.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

3.通过环境描写来认识黛玉之死的社会原因。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

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第九单元第六课《黛玉葬花》。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她的性格特点及内心世界。

3. 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提高写作能力。

4. 体会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黛玉的形象,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红楼梦》电视剧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人物形象:a. 学生自主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4. 写作技巧学习:a. 教师讲解小说中的写作技巧。

b. 学生结合课文实例,分析写作技巧的应用。

5. 课堂讨论:a.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探讨黛玉的内心世界。

6. 朗读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黛玉a. 性格特点:敏感、多疑、善良、才情出众b. 内心世界:孤独、忧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 写作技巧: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分析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说明其作用。

b. 以“我眼中的黛玉”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a. 环境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推荐阅读《红楼梦》原著,深入了解小说背景及人物。

b. 组织学生进行小说创作,运用所学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分析黛玉人物形象的深度和广度。

黛玉之死教学设计

黛玉之死教学设计

黛玉之死教学设计黛玉之死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也是小说中的悲剧之一。

作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章,黛玉之死既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察和培养。

下面是一份关于黛玉之死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黛玉的悲剧命运,加深对小说《红楼梦》的研究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红楼梦》中黛玉的生平和性格特点。

2.认识黛玉的悲剧命运,并理解其死亡的原因和背后的深层意义。

3.提高学生对《红楼梦》整体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掌握。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红楼梦》中黛玉之死情节的分析和意义的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堂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红楼梦》中黛玉的人物形象和重要情节。

让学生谈谈对黛玉的印象和对她的理解,问题引导的方向可包括:黛玉的性格特点、她与宝玉的感情、她的病弱和内心世界等。

2.知识讲授(15分钟)通过讲解和分析黛玉之死的情节,让学生了解黛玉之死的直接原因和背后的深层意义。

讲解内容包括:黛玉与宝玉的矛盾与误会、资治通鉴的引用、黛玉的自卑与命运感、作者在黛玉之死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等。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例如:黛玉之死是宿命所致还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黛玉之死有何深层意义?3.小组讨论和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围绕黛玉之死的原因和意义展开讨论。

让学生从情节、人物、文学语言等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读。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结合引用文本的方式进行论述和解释。

4.全班讨论(20分钟)展示完毕后,进行全班讨论。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各组的观点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

讨论的方向可包括:黛玉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红楼梦》中的宿命观、古代女性的命运与反抗等。

5.思维导图和写作(20分钟)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和梳理他们对黛玉之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红楼梦》中的相关主题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黛玉之死教案
一、小组活动
1、同学们看过红楼梦吗?
2、红楼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你还记得红楼梦中的哪些情节?
观看视频《黛玉之死》片段
二、初步解读
关于黛玉之死的描写,在全书大约占了三回.分别是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泄机关颦儿迷本性”,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课文节选部分,集中在“颦儿迷本性”“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三部分情节上。

三、小说的鉴赏方法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

故事情节: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阅读课本,思考问题
1、了解大概情节,整体把握,并能概括出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

惊闻娶亲——探望宝玉——焚绢毁诗——香魂飞散
2、在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找出描写黛玉心理变化的语句,并根据这些变化理解人物的心理。

概括黛玉形象。

这是一个因爱流尽眼泪,怀抱着纯洁的爱和对环境的怨愤永远离开尘世,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冰清玉洁、孤标傲世的奇女子形象。

五、重点解读,探究质疑
林黛玉之死的原因,除身染重疾及她和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而带给她的心理冲击外,贾府上下的态度也不可忽视,或者可以说,贾府中以贾母为代表的一股势力一手造成的宝黛爱情悲剧也加速了黛玉的死亡。

那么,在黛玉之死的这件事上,贾府各方都表现出了怎样的态度呢?
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社会环境)
六、任务布置
请同学们课下排演课本剧《黛玉之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