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倾听——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9255c34431b90d6d85c75e.png)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得益于老师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拜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深有感触。
在过去的两年大学岁月里,一直忙于参加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结交各个圈子的朋友,去图书馆也只是为各种考试复习,竟没有静坐下来认认真真品一本书。
在这些白驹过隙的时光中,我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在看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这方面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就是这本《存在与时间》,它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它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
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在读海德格尔之前自己所理解的“存在”,就是单纯的存在,例如:“存在即合理”即“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整部《存在与时间》只关心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问题。
但是海德格尔用“存在”这个词意指什么呢。
如果有什么区别的话,存在意指什么呢。
“存在即合理”在《小逻辑》43页原文译文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存在”是最普遍最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
而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
这种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是符合自己的本质的,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所接纳的东西;当只有合乎理性的东西才能“称”为现实的时候,一切现实的存在的东西就都是合理的,合乎理性成为现实的条件。
而现实中存在的现在,因为已经存在,自然而然的获得了理性的支撑,它是合理的。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哲学巨著。
本书以时间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思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时间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新的思量。
首先,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与其他存在不同。
存在性是一种主观的存在状态,通过时间的流逝,我们才干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存在。
这使我意识到,时间对于我们的存在至关重要,我们的存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其次,海德格尔还提出了“现在时刻”的概念。
他认为,现在时刻是我们最直接地体验时间的方式,它是时间的存在方式。
在现在时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存在的变化。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现在时刻,因为它是我们与时间亲密接触的瞬间。
此外,海德格尔还探讨了时间对于人类存在的影响。
他认为,时间的存在使我们的存在具有了一种限制和压迫感。
我们往往感到时间不够用,因为我们的存在是有限的,而时间却是无限的。
这使我反思了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方式,我应该更加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它,要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此外,海德格尔还提出了“存在的质问”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地思量和探索自己的存在乎义。
这使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新的思量,我应该不断地追问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总的来说,阅读《存在与时间》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量和启示。
通过对时间和存在的探讨,我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时间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体味。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现在时刻,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思量和探索自己的存在乎义,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哲学巨著,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意义的启示录。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著作。
该书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的思量和讨论。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示,对于存在和时间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性”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在世界中,而是具有主观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体验来实现的。
同时,时间也是存在的一部份,它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密切相关的。
海德格尔通过对时间的探索,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他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过程,我们通过与时间的相互作用来塑造自己的存在。
时间不仅仅是一个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概念,它是我们存在的一部份,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演变的。
在阅读《存在与时间》的过程中,我对时间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以往我认为时间只是一个线性的概念,是一种浪费或者限制,但通过海德格尔的思量,我意识到时间是我们存在的一部份,我们的存在是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的。
时间并非我们要去对抗或者逃避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去接纳和利用的。
此外,海德格尔还强调了人类存在的世界性。
他认为,我们的存在是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
我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是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共同构成的。
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交流,我们才干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还提出了“死亡”的概念。
他认为,死亡是存在的一部份,它是我们存在的极限和终结。
正是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我们才干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存在的意义。
死亡不是我们要去胆怯或者逃避的,而是我们要去面对和接受的。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于人类存在和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们的存在是与时间密切相连的,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和意义密切相关的。
同时,我们的存在也是与他人和世界相互联系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相互作用,我们才干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无疑是20世纪哲学领域的一部巨著,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批判与反思,更是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入探索。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重新审视了关于存在、时间和人的关系的传统观念。
海德格尔对于存在的理解是独特而深刻的。
他批判了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将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
他认为,存在并不是一种可以被客观描述和认知的属性,而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领悟。
这样的观点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存在并非是一个静态、客观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主观的过程。
海德格尔对于时间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引入了此在的时间性,认为此在本质上具有时间性。
这种时间性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流逝,更是一种主观的体验。
人们通过良知和决心审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历史性的。
这样的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时间的意义,不再将时间仅仅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度量,而是将其看作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和感悟。
此外,《存在与时间》中关于人的存在的探讨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德格尔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通过对“存在”的追问,试图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
他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世界、与他人紧密相连的。
这样的观点让我意识到,人的存在不仅仅是个体的,更是社会的、文化的。
我们的存在方式和意义是与他人、与世界紧密相连的,无法孤立地存在。
总的来说,《存在与时间》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著作,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关于存在、时间和人的关系的传统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的存在的本质和意义,也更加珍视和感恩自己的存在。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未来产生持续的影响,引导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人的存在的奥秘。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重要著作。
本书探讨了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了时间对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重要性。
在阅读完《存在与时间》后,我深受启发,对于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存在性”的概念,即人类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
他强调了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自由性,认为人类存在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而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这使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具有自己的思维和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存在于时间之中,而是可以主动地与时间进行对话和交互。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理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时间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主观体验。
时间的流逝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法逆转的,每个瞬间都是独特且不可重复的。
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和有限性,要珍惜每一刻,充分利用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此外,在书中,海德格尔还对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他指出,现代社会过于注重功利和效率,忽视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价值。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使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和真实的存在。
这让我深思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应该如何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对自然和人类存在的尊重。
最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前提”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基础是对于自己存在的思考和理解。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存在的思考,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这使我明白了思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总的来说,阅读《存在与时间》让我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海德格尔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时间,重视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生活和思维的启示录。
通过阅读《存在与时间》,我对于人类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并且对于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存在与时间》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存在的意义——读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关于历史——《存在与时间》读书笔记一□ 评/ 佚名海德格尔对“历史的”的敏锐洞察应该是最为深刻的了。
他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作为一种视野的“历史”有极深的理解。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通过其“同代人”的历史或其自己的历史来领会自己的存在,事实上也就是说“此在倾向于从他处身其中的世界来揭示自己,而且此在也沉陷于或多或少被把握了的传统”(《存在与时间》P25)由于此在沉陷于其传统不可自拔“传统夺取了此在自己的领导、探问和选择。
”(同上)然而传统中的许多范畴本来就有其“源头”,“传统却赋予承传下来的东西以不言而喻的性质,并堵塞了通达‘源头’的道路。
传统甚至使我们忘掉了这样的渊源。
传统甚至使我们不再领会回溯到远缘的必要性。
传统把此在的历史性连根拔除,竟至于此还只对哲学活动可能具有的五花八门的类型、走向、观点感到兴趣(却忘记了哲学问题的实质——笔者补充),依这类兴趣活动于最陌生的诸种文化之中,试图用这类兴趣来掩藏自己的没有根基。
”(同上P25-26)。
我们——人,就属于此在的一分子。
我们忘却了我们的历史性,忘却了我们之成为我们所理解得我们的历史性,于是我们与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过去切断了联系,我们所知道的,所领会的一切现实都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而这一切之一切却真正是历史的,我们的全部实质都是历史——过去富裕的。
抛弃了历史和过去,我们就放弃了理解过去只有来的历史的可能,于是我们就无法通达自身,此在就无法理解存在(至于此在为什么必须理解存在,为什么只有此在可以通达存在,可见《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P3-18),因为“此在救其存在方式而言,原就‘是’它的过去”(《存在与时间》P24)“结果是:此在无论对历史学多感兴趣,无论多热衷于文学上‘就事论事的’的阐释,它仍然领会不了那些唯一能使我们积极的回溯过去即创造性的占有过去的根本条件”。
存在与时间 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存在与时间》是一本由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著的哲学作品。
本书探讨了时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以及时间对我们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时间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了“存在即时间”的观点,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特征之一。
他指出,时间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测量工具,而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方式。
我们的存在与时间紧密相连,我们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影响。
通过这一观点,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一个贯穿我们整个存在的维度。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的独特解读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存在。
我们的存在是有限的,而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命运,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充分体验和感受生命的每一刻。
这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鼓励我更加积极地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此外,海德格尔还探讨了时间对我们的行动和决策的影响。
他认为,时间的存在使我们不断面临选择和决策的压力。
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策,而这些决策将影响我们的未来。
这个观点让我反思自己的决策方式和时间管理能力。
我意识到,合理规划时间和做出明智的决策对于实现个人和职业目标至关重要。
最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对于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观点和思考为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哲学的重要性和其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只有通过对存在和时间的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总而言之,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给我带来了对时间和存在的新的认识。
通过他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我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存在紧密相连的。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间的合理利用的思考。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读后感有人说:“时间是一条金河,莫名地溜走;而我们,却在追赶它。
”不错的!正因为时间匆匆地溜过,才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当我第一次读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感悟。
虽然说,海德格尔所生活的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有100多年了,但他的思想依旧闪耀着灿烂的光辉,值得每个中国人去细细品味。
人类存在的三大基本特征便是生命、记忆和存在(此处指物质存在),海德格尔将这些概念视作同义词,认为人只能通过意识才能达到自身的本真状态。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文明也飞速前进。
在许多人眼里,古老而传统的东方式生活早已被高效率的现代化工业和信息网络冲击得体无完肤。
然而,海德格尔坚定地相信着“存在者之思”,因为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脱他所谓的“意向性”,即人的行动或选择的结果总是先于其思维过程,即使在某种极端情况下人可以忽略他们的存在。
换句话说,就算未来有机器能模仿人脑的功能,甚至制造出人脑这样复杂的电子设备,最终能够执掌大权、拥有巨额财产的人仍然只能是具有超凡智慧、洞悉宇宙奥秘并做出理性抉择的个体。
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那些能够表现一切美好事物的人恰恰又不是最快乐的人。
”也许,就像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世界中精神疾病盛行的描述——孤独、疏离、迷惘乃至虚无将成为21世纪生活的常态,心灵深处平静安详的“永恒沉默”才应该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吧?那么,什么又是时间呢?时间,或许不仅是单纯的分钟和秒,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包含着整个宇宙演化史,贯穿着上帝与人类思想的形成及各个历史阶段,由此推论出,时间的本质绝非静止,而是运动,既是持续不断的流逝过程。
而所谓的存在者之思就必须建立在流动的时间之上,唯有把握住时间的脉搏,人类才能找寻到从时空交织的幻象到返回原初、直面生死的真实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的倾听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于晓风X
(山东大学文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一位杰出的划时代人物。
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奠基性著作是《存在与时间》。
而对于世界的影响,撇开历史和个人的状况不谈,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在西方思想史上,《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
此书之所以享誉于世,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
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这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近代科学哲学革命以来,理性一直是一面高扬的旗帜,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接受理性的审判才能谋求自己的合法生存权。
然而,理性的荒谬性如同其合理性一样是有迹可寻的,这其中蕴涵着非常微妙的机理。
理性主义者倡导理性的最初本意是企图利用理性的力量去掉禁锢人的锁链从而获取自由。
他们以为只要把理性无限地加以发展,人就可以相应地获得最大的自由。
精神的痛苦最早引发的哲学形态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他把整个世界描述为痛苦意志的无望挣扎。
尼采把叔本华的哲学发展成强权意志的哲学,生命就是对于强权的渴望。
如果说叔本华、尼采深刻地感受到理性的统治而导致人生意义的失落,自己受制于这种精神痛苦的折磨而又无法挣脱内心深处的骚动从而带有强烈的反理性色彩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可以说相对比较冷静。
他不是用反理性主义来和理性主义对抗,他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对此在与世界的关系的哲思,表明他试图在存在的意义彰显的前提下含摄理性,因而他的哲学便显得更深厚扎实,更有意味。
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全部卓越的工作,他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莱布尼兹、康德和黑格尔的批判性研究向我们指出,纵观柏拉图之后的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以及亚里斯多德、笛卡尔之后的科学技术史,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文明历史所告诉我们的恰恰是存在如何被遗忘的历史。
而20世纪认识论、逻辑学发展无非是这种遗忘的逻辑后承,并将这种遗忘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只要看一看现代西方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大城市中的西方人———的生活状态,便可知道他们是以怎样的心理方式或物质方式体现着、表现着这种对存在的遗忘。
可以说,西方广泛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异化现象、反人道主义的深刻危机,都在向人们提示着存在的遗忘。
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武断的、界说的和分类的西方形而上学用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它将导致理性……技术性对生活的虚无主义统治。
笛卡尔的“自我”观念可以说提供了理性统治生活的全部方案。
因此很显然,正是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技巧,阻碍了我们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也妨碍了我们将思想放置在追问的富有活力的诗的境域之中。
海德格尔试图在此在和世界的本真层次上以悬而未决的、循环往复的动态对话方式取代
・
9
1
1
・
第2卷第5期
V ol.2 N o.5 潍坊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2002年9月
Sept.2002
X收稿日期:2001—11—11
作者简介:于晓风(1978—),女,山东安丘人,山东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亚里斯多德、培根以及现代实证主义哲学那种富于征服性和审讯性的不平等方式。
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自然提供证据,而培根俨然以法官身份自居,他要审讯自然,逼迫自然交出自己全部秘密,自然站在了被告席上。
在这种近代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向自然挑战役使自然,迫使长风秀木、高山流水唯人是从。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曾经指出,主人因其与奴隶的依赖关系而被异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也由于那种作为我们肢解、奴役对象的自然而被异化了。
理性主义对存在的遗忘招来了激烈的反对者,以叔本华和尼采为代表的反理性主义是对理性主义强烈的回应。
但是理性主义不能拯救人类,它甚至可以毁灭人类,那么作为它的对立面的反理性主义能够拯救人类吗?也不能。
理性主义、反理性主义各执一端,不可能诞生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海德格尔对理性主义和反理性主义都很不满意。
他说:“非理性主义唱的是理性主义的对台戏,理性主义盲目以待的东西,非理性主义也不过眄顾而言罢了。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的哲学显得比较冷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渗透了理性态度,以此而区别于或者悲观绝望的叔本华,或者崇尚酒神的尼采哲学,后两者的反理性主义色彩是非常突出的。
叔本华指斥康德,认为他“极自由地把这些概念抛来抛去,使读者惊奇不置!”他对德国古典哲学可谓深恶痛绝,指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在玩弄抽象概念方面是愈演愈烈,以至于提出“赤裸裸的胡说,拼凑空无意义的、疯狂的词组,如人们此前只在疯人院里听到过的最大的狂妄,最后都出现在黑格尔身上。
”尼采则骂德国古典哲学家是一些“没有血色的概念动物”,是编织抽象概念哲学体系之网的“大蜘蛛”,进而提出“理性无论如何是摧残生命的危险的力量!”与叔本华、尼采相反,海德格尔明显地淡化了对理性思维的不屑一顾的态度,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相对来说比较尊敬,应该说,他已经意识到了反理性主义同理性主义一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寻找新的途径。
海德格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在他对近代革命的本性所进行的哲学沉思中,他进一步批判地考
察了存在之被遗忘的历史,但是他不是反理性地简单地回到叔本华、尼采,他站得更高,看得更深。
他试图通过此在与世界关系的本真的哲学阐释,把存在的问题与科学理性两者统一起来。
海德格尔认为,非本真关系是由本真关系派生出来的,本真关系是非本真关系的前提,因而是更为内在的。
近代哲学发端于笛卡尔,对于笛卡尔及其后继者来说,确定性、客观性、自明性决定着真理及其有效性。
笛卡尔的著名口号“我思故我在”向世人表明了自我意识、理性优于存在,自我意识、理性是存在的条件,因此真理也就取决于自我意识、理性。
这个绝对的自我意识作为主体与它身外的世界(自然界)首先是对立着的,然后才发生联系,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呢?作为认识者,自我意识、理性把外界当作一种客观对象来研究、认识,寻找其普遍规律,而作为利用者,自我意识则变成了一个掠夺成性的怪物。
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构造的一切理性和科学认识论的模式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海德格尔坚决反对笛卡尔式的那种把人类自身和自我意识、理性置于中心地位的理性主义。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绝不是实在的批判者,对实在来说,人虽然是有自我意识、有理性的存在,但是他也不过是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倾听者和反应者。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他所周遭的世界的关系决不是笛卡尔甚至黑格尔总其大成的理性主义所讲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而只能是一种倾听关系、理解关系,我们人作为此在是一个历史性的有限者,但在其本真的意义上却可以试图倾听存在的永恒的声音,在非本真的意义上则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真理常常是扬弃了绝对对立双方的统一,但是究竟如何吸取唯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的积极成果,剔除其消极方面,从而构造新的现代的思维模式,这是摆在全世界哲学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合理性哲学既讲理性,又讲情感,理智与情感相互交融,既合情又合理。
从思想的发展角度看,《存在与时间》最早代表了这一倾向。
海德格尔用他的倾听,重新征服了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陈冬梅
・
021・潍坊学院学报 200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