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诗二首——悯农
悯农其一和其二的古诗

悯农其一和其二的古诗一、悯农其一悯农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所写,全诗共有五十四字,以描写农民的疾苦为主题。
首先,诗人通过描绘农村景色,表现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表现出农民们在紫烟丛中辛勤耕作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勤劳辛苦的生活状态。
接着,诗人又写到了农民不易的处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句话表达出农民们的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仍然能够充分地利用资源,把握机遇,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最后,诗人以一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深院无人眼自啼。
”作为结尾,表达了对农民可悲的命运的同情。
西湖和西子全都是美好的事物,但追求美好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我们无法去改变农民的处境,但我们可以为他们点燃一盏明灯,让他们在黑暗中感受到希望的光芒。
二、悯农其二悯农其二也是元代著名诗人陆游所作,整首诗以悼念农民的离世为主题,其中蕴含着对于农民的关爱和怀念。
开头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里可以看出与李绅的《悯农其一》里的描绘的相似之处,强调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艰苦生活。
但是,在这篇诗中,陆游还在描述一件令他悲痛的事情——农民的死亡,“桑园之中,葬我其侄。
自土中来,自土中归。
”。
这句话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农民的尊敬和愿意为他们效力的决心。
他对于农民所做的一切和所付出的一切都心怀感激,认为农民是这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种力量。
最后,陆游用“至今笔底声犹在,不复当年之万世。
”表达了自己沉重的思想感情。
他写句,或许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同样适用。
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在寻找未来的路途中,我们应该尊重所有为我们默默奉献的人,包括那些看起来可能不似美好生活的农民。
结语以上就是古诗《悯农其一》和《悯农其二》的相关内容介绍。
这两首诗歌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善良、宽厚、慷慨、感恩、正义等品质,也承载着诗人对农民的情感、关怀之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

《悯农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6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李绅《悯农》古诗赏析

李绅《悯农》古诗赏析
悯农·春种一粒粟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
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
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
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
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古诗二首《悯农》

大家好
6
大家好
7
汗滴禾下土。
大家好
8
hàn dī
大家好
9
谁知盘中餐,
大家好
10
粒粒皆辛苦。
都
大家好
11
谁知悯盘பைடு நூலகம்中餐, 粒粒皆辛苦。
大家好
12
悯农
大家好
13
大家好
14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大家好
15
大家好
16
大家好
17
大家好
18
农民
(谁)
种地 很辛苦。 (干什么)
我们应当_爱__惜__粮__食__,_热__爱__劳__动__人_民__。
mǐn
大家好
1
教学目标
• 会认5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 能够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古诗。 • 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劳动
成果,爱惜粮食,热爱劳动,热爱 劳动人民。
大家好
2
悯农
大家好
3
会认的字
dī
水滴
lì
pán
盘子
米粒
xīn
辛苦
kǔ
痛苦
大家好
4
送米粒宝宝 回家
滴
盘
粒
辛苦
大家好
5
锄禾日当午,
大家好
19
大家好
20
结束
大家好
21
锄禾古诗二首原文和鉴赏

锄禾古诗二首原文和鉴赏【悯农●锄禾其二】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鉴赏】:《锄禾》,以前一直认为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现也有人认为是聂夷中的作品。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悯农●锄禾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鉴赏】:诗的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北师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中的《悯农》(春种一粒粟)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垄上扶犁儿, 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 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 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 自然家国肥。
作业
• 填写练习册。 •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唐朝时候,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名叫李绅。李绅自幼好学,二十岁 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 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 桓一日。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 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 何得千里朝野路, 累年迁任如登台。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 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 道: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逢吉听了,连说:“好,好!这首作得太好了!一粥一饭得来都不 易呀!”
谁还记得《锄 禾》这首古诗?能 给大家背一背吗?
谁来说说作者?
李绅(772—846)汉族,江苏无锡 人,字公垂。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 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著有 《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 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 唐诗》存其诗四卷。
谁来朗读
mǐn nóng 悯 农 zhòng sù 春 种 / 一粒粟, shōu wàn zǐ 秋 收 / 万 颗子。 xián 四海 / 无 闲 田。 fū yóu 农夫 / 犹 饿死。
悯
粟
犹
解诗题
• • • • • • 悯: 同情,可怜。 农: 农民 悯农: 同情农民
抓字眼
一年级语文古诗《悯农》其二解读及知识汇集

一年级语文古诗《悯农》其二解读及知识汇集一、古诗《悯农》其二基础知识1、熟读《悯农》其二《悯农》其二作者:李绅朝代:唐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悯农》其二古诗主题《悯农》其二古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3、了解《悯农》其二重点生字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4、《悯农》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5、《悯农》作者简介李绅(772 年-846 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李绅六岁时丧父,随母亲迁居润州无锡。
二十七岁时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淮南节度使等职,会昌六年(846 年)在扬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
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二、古诗《悯农》其二进阶知识1、掌握《悯农》其二重点生字知识冖笔画:6 笔画顺序:点、横撇/横钩、撇、竖提、撇、捺组词:农【nóng】部首:农业当【dāng】部首:彐笔画:6 笔画顺序:竖、点、撇、横折、横、横组词:当初午【wǔ】部首:十笔画:4 笔画顺序:撇、横、横、竖组词:午觉汗【hàn】部首:氵笔画:6 笔画顺序:点、点、提、横、横、竖组词:汗水粒【lí】部首:米笔画:11 笔画顺序:点、撇、横、竖、撇、点、点、横、点、撇、横组词:颗粒2、掌握《悯农》重点生字组词汗(水)农(民)午(饭)汉(族)衣(服)牛(奶)3、默写《悯农》,并填写生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二年级 18课 古诗二首

二年级 18课古诗二首【古诗一】悯农
我走进田野,
看见农民伯伯,
他肩上扛着锄,
脸上沾满尘土。
饱经风霜的手,
粗糙又结茧;
他见我来靠近,
心情却没有变。
我问他勤劳为谁?
他深深浅浅吁了一口气,
说:“这片土地孕育着万物,
饱食天下人民。
种田是为了生活,
铭记忘不了的责任。
”
我感叹这农民伯伯,
看似平凡而普通,
却是我们的栋梁,
肩负着让我们安稳的城。
在这美丽的田野里,
我向农民伯伯们深深鞠躬,
感谢他们的默默奉献,
为我们带来美好生命的灵。
【古诗二】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我站在高高的鹳雀楼,
眺望着远方的风景,
白日西斜黄昏晚,
黄河水奔向大海。
无论是看得见的山,
还是看不见的海,
我都渴望穷尽眼界,
去登上更高的楼台。
人生就像登楼一样,
我们不断向前进,
要努力获得更好的,
超越自己的高度。
登高望远能开阔心胸,
洞察世事的真相,
只要我们足够勇敢,
理想的世界在前方。
【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唐)李绅
悯:同情
《悯农》共有三首,我们 在二年级时学了第一首,也就 是《锄禾》。背一背——
二、知作者
李绅(772—846)汉 族,江苏无锡人,字公垂。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 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 诗歌。所著《悯农》诗脍 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 传诵。《全唐诗》存其诗 四卷。
悯农
思考:
为什么农民还会被饿死呢?
四、悟诗情
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悯农》通过将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与农 民辛勤劳作却仍旧饿死的状况进行对比,揭露
了社会的不公,抒发了诗人对遭受残酷剥削的 农民真挚的同情。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粟: 米粒
子: 果实 四海: 全国
闲田: 闲放没种的田地 农夫: 农民
犹: 还
三、明诗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秋天收下千颗 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天底下没有丢弃不种的 土地,可是仍有不少农民因 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