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与平衡能力PPT课件

合集下载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 逐步增加难度
2 始终保持平衡
训练时应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避免过度 挑战导致受伤。
进行平衡训练时要保持双脚着地或平衡器 械稳定,避免摔倒或失去平衡。
3 保持正确的姿势
4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训练方法
训练时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造成 不必要的压力或伤害。
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训练目标选择适合 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训练方法。
结论及实践建议
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且有益的。将平衡和协调训练融入 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中,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平衡与协调训练》PPT课件
适用人群介绍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好处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结论及实践建议
适用人群介绍
无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如何,任何人都可以从平衡和协调训练中受益。无论是职场上的团队建设, 还是个人健康管理,平衡和协调都是关键的能力和素质。 图片:运动中的团队合作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平衡是身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的能力,而协调则是各个身体部位共同运动的能力。平衡和协调是身体整 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运动员进行平衡器械训练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整体运动能力,减少运动伤害的 风险。它还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身心 健康。
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促进身心放松,减轻 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板训练
通过站在平衡板上进行各种 动作,如前后晃动、旋转等, 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球类运动
参加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 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反 应能力。

幼儿园主题班会, 平衡、灵敏、协调,小小运动家ppt课件

幼儿园主题班会, 平衡、灵敏、协调,小小运动家ppt课件
们灵敏能力的提升。
鼓励尝试新动作
鼓励幼儿尝试新的动作和技能, 如学习翻跟头、倒立等,以拓展 他们的运动经验,提高他们的灵
敏能力。
03
协调能力
什么是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指身体各部位在运动中相互配合、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能力。它包 括平衡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三个方面的表现。
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和平衡的能力,灵敏性是指身体快速、灵活 地应对外界刺激的能力,协调性则是指身体各部位在运动中相互配合、协同工作 的能力。
促进身体发育
运动能够刺激身体各器官的发育,特 别是骨骼、肌肉和心血管系统。
提高免疫力
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减少疾病 的发生。
促进大脑发展
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和突 触的生成,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和学 习能力。
培养自信心和团队协作能力
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能够帮助幼儿建 立自信心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同时通 过团队合作培养社交技能。
02
灵敏能力对于幼儿的身体协调发 展、运动技能掌握以及日常生活 活动中的动作表现都非常重要。
灵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身体协调性
灵敏能力有助于提高幼儿身体的 协调性和平衡感,使他们能够更 好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日常生
活中的动作。
促进生长发育
灵敏能力的训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 ,对身体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定期进行户外活动
如每天晚饭后散步或周末去公园玩耍。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如拖地、擦桌子等,能够提高孩子的身体协 调能力和肌肉力量。
利用家庭健身器材
如跳绳、哑铃等,进行简单的家庭锻炼。
与孩子一起进行运动游戏
如躲猫猫、老鹰捉小鸡等,能够提高孩子的 反应速度和协调性。

幼儿园主题班会, 平衡、灵敏、协调,小小运动家ppt课件

幼儿园主题班会, 平衡、灵敏、协调,小小运动家ppt课件
感谢您的观看
灵敏能力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和 多变的条件下,快速、准确、协 调地改变身体姿势、运动速度和
运动方向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 移速度和速度耐力等。
灵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们在日 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 突发状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灵敏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身体素质
灵敏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协 调性、平衡感和反应速度,从而提高 身体素质。
在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需要良好的协调能力,如走路、跑步、跳跃 、攀爬等。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可以使人在这些活动中更加自如、轻
松,提高生活质量。
在集体活动中,良好的协调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配合,提高团队协 作能力。
如何培养协调能力
通过多种运动项目培养
注重基础动作训练
如体操、舞蹈、篮球等,这些运动项目需 要身体各部位相互配合,有利于提高协调 能力。
如单脚站立、瑜伽
通过游戏培养平衡能力
如踩高跷、走钢丝等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锻炼平衡能力。
通过日常活动提高平衡能力
如走楼梯时尽量保持身体直立、选择合适的鞋子等日常活动也可以 帮助孩子提高平衡能力。
CHAPTER 02
灵敏能力
什么是灵敏能力
幼儿园主题班会:平 衡、灵敏、协调,小 小运动家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5
目录
• 平衡能力 • 灵敏能力 • 协调能力 • 小小运动家
CHAPTER 01
平衡能力
什么是平衡能力
平衡能力是指身体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下维持稳定的能力,是身体各部分协同工作 的结果。
平衡能力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两种形式,静态平衡是在静止状态下保持身体 姿势稳定的能力,动态平衡是在运动状态下维持身体姿势稳定的能力。

幼儿园主题班会, 平衡、灵敏、协调,小小运动家ppt课件

幼儿园主题班会, 平衡、灵敏、协调,小小运动家ppt课件
注重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不同,要注重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幼 儿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运动安全注意事项
穿着合适的服装和鞋子
幼儿应该穿着舒适、合适的服装和鞋子进行运动,避免因 为穿戴不适而受伤。
做好热身运动
在进行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放松肌肉,减少运动损 伤的风险。
注意场地安全
如何培养小小运动家
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项目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如跑步、跳跃、游 泳、攀爬等,以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和潜能。
鼓励自主探索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自主 性。
逐步提高难度
根据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逐步提高运动的难度和要求,以激发他们的 挑战精神和自我突破。
02
灵敏能力
灵敏能力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高身体协调性
促进大脑发育
增强身体素质
灵敏能力是身体协调性的基础,良好的灵 敏能力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 。
灵敏能力训练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网络, 促进大脑的发育和智力发展。
灵敏能力训练能够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 应速度,增强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灵敏能力的发展阶段
0-1岁
孩子开始学习抬头、翻身 等基本动作,协调能力逐 渐发展。
1-2岁
孩子开始尝试走路、抓握 等动作,协调能力进一步 增强。
2-3岁
孩子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动 作,如跑、跳、攀爬等, 协调能力快速提高。
培养协调能力的活动和游戏
01
搭积木
选择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积木, 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积木搭建, 以锻炼手眼协调和空间感知能
3岁以上
幼儿进入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逐渐 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运动和技巧。

平衡能力的训练ppt课件

平衡能力的训练ppt课件
足底皮肤的触觉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
当上述两种感觉消失时,闭眼直立时不能 保持平衡
2021精选ppt
11
视觉系统
在视环境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准确感受环境中 物体的运动以及眼睛及头部的视空间定位
当躯体感觉不良时视觉系统在维持平衡中发 挥重要作用,通过
颈部肌肉收缩使头保持向上直立位 保持水平视线
治疗师的帮助:给予身体与手的接触且大力帮
助→给予双手助力→撤除助力→ 破坏平衡
患者双上肢:后侧方支撑→前方支撑→侧方
抬起→前方抬起→上举过头
患者双下肢:双足距离由大到小
姿势矫正镜:从有到无,从睁眼到闭眼
保持时间:由短到长
2021精选ppt
46
偏瘫患者坐位平衡反应训练
2、动态平衡的保持
Bobath握手触患侧足 翘二郎腿,双手抱膝、抬患侧臀部
2021精选ppt
4
基本概念
稳定极限LOS
人体在能够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与垂 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正常人双足自然分开站在平整而坚实的地面上 时,LOS前后方向的最大倾斜角为12.5度,左 右为16度,围成一个椭圆形
LOS的大小取决于支持面的大小及性质
2021精选ppt
5
基本概念
平衡功能正常时,能够
2021精选ppt
24
(一)平衡反应评定
站立
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查者向左右前后推动受试者 身体 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方跨出一 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 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衡而快速跨出一步, 头部与躯干不出现调整
2021精选ppt
25
(二)静态平衡功能评定
体位:站立或坐位 方法:端坐位、双腿站立、单腿站立、足
保持姿势 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

平衡和协调训练 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训练  ppt课件
他动态训练 • 按疾病类型分类:脊髓损伤、中风、脑外伤、
帕金森综合征等的平衡训练
17
三 、平衡功能训练
18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19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原则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20
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截瘫患者: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
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21
平衡训练方法-仰卧位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 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 髋、屈膝、足平踏于床 面的动作。
ppt课件
22
平衡训练方法-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15
观察法
•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2.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3.侧方走,倒退走,环行走等。
ppt课件
16
平衡训练方法的分类
• 按训练时的体位分类:仰卧位、前臂支撑下的 俯卧位、肘膝跪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 和站立位训练
• 按是否借助器械分类:徒手、借助器械训练 • 按患者保持平衡的能力分类:静态、自动态、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 护,以免发生跌倒。
32
五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 平衡功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 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 行相应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ppt课件

1、协调定义
• 协调:指人体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 力。
• 协调运动: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 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 用,从而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 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 进行运动。
2、协调的临床评价
• 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 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功能评定适应证
•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氏病、小脑疾 患、脑瘫、脊髓损伤等
• 前庭功能损害
•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截肢、 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
• 严重的心肺疾病 • 下肢骨折未愈合
(四)平衡评定方法
• 1、评定的程序 • 2、评定方法
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 • 1分-不能活动。
谢 谢!
平衡仪测 试法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 成站立反应。
谢 谢!
二、协调功能评定
二、协调功能评定
• 1、协调的定义 • 2、协调的临床评价 • 3、评定程序 • 4、评定方法
然停下和开始.
1、评定程序
• (3)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 • (4)在用力时维持平衡(推一个物体) • (5)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
2、平衡评定方法
• 观察法 • 量表法 •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 1.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例如:睁、闭眼坐,睁、闭眼站立,双足靠拢站,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平衡能力与协调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ppt课件教案平衡能力与协调能力的培养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学生表现评价标准
平衡能力表现
学生能够在多种平衡活动中保持稳定,如单脚站立、走平衡木等 ,表现出良好的平衡能力。
协调能力表现
学生能够顺利完成需要手眼协调、手脚协调等的任务,如接球、跳 绳等,展现出较好的协调能力。
进步程度
通过比较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平衡与协调能力表现,观察其是否有进 步,以及进步的程度如何。
04
教学活动设计
热身活动与运动技能练习
热身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以增加身体灵活性和关节活 动范围。
运动技能练习
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学生正确的平衡和协调动作,如单脚站立、走平衡木等 。
游戏化平衡与协调训练
游戏化训练
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如“不倒翁”、“走钢丝”等,让学 生在游戏中锻炼平衡和协调能力。
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
帮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未来课程发展趋势探讨
01
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小学教
育中,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更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02
课程内容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的课程内容可能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03
家校合作的深化
通过实践和练习,提高学 生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 ,使他们能够完成一些基 本的平衡和协调动作。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 合作精神,让他们在体育 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 感。
课程内容与安排
理论部分
介绍平衡能力与协调能力的基本 概念、重要性和培养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7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前臂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速走 指示准确
Ⅶ.运动徐缓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绘圆或横8字试验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跟膝胫试验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Ⅷ.姿势紊乱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指-他人指试验
单足站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直线走
趾-他人指试验
侧方走、倒退走
在功能活动中观察,接近靶时缺陷加重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Ⅸ.步态紊乱
正步走 变速走
对指试验
环形走
指-他人指试验
趾-他人指试验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动作的基本保证, 要使活动中的身体保持平稳、准确,就必须有良好的 平衡与协调功能。平衡与协调功能关系密切,互相联 系,互相影响,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活动。
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分为小脑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3种。 1.小脑共济失调 2.基底节共济失调 (1)震颤 (2)舞蹈病 (3)手足徐动症 (4)抽搐 (5)肌张力障碍症 3.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5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常见表现 1.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 致失去了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 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由于难于判断运动 的距离、速度、力量和范围,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 时颤动更明显。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平衡反应延迟、加剧 或不恰当,影响坐、站和走路。
协调与平衡能力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2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衡、准确、有 控制的运动能力。正常的随意运动需要有若干肌肉的共 同协作运动,当主动肌收缩时,必有拮抗肌松弛、固定 肌的支持固定和协同肌的协同收缩,才能准确地完成一 个动作,肌肉之间的这种配合运动称为协调运动。
6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评定的目的、分级与内容
协调评定是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一)协调评定的目的
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 能活动的能力;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类型及引起协调障碍的 原因;为康复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二)协调功能分级
评分标准: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 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 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 动。
11
(三)协调试验的选择 可根据运动缺陷,选择相应的协调试验方法。
(四)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试验 适用于上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二)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
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9
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 2)双足站立(两足并拢站立); 3)双足站立(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4)单足站立; 5)站立位,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或腰部;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 7)弯腰,返回直立位; 8)身体侧弯; 9)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尖之前; 10)侧方走和倒退走; 11)正步走; 12)变换速度走; 13)突然停止后再走; 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 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1.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2.运动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3.加快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 4.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5.不看自己运动时是否影响运动的质量。 6.受试者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8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三、协调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协调功能正常的依据 2.观察受试者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通过与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 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五)上下肢协调性试验 (六)上田氏协调试验
适用于躯干下肢协调功能障碍者。
12
运动缺陷 Ⅰ.轮替运动障碍
Ⅱ.辨距不良 Ⅲ.动作分解
IV.意向震颤
13
协调试验的选择
不同运动缺陷时的协调试验方法
指鼻试验
评定方法
交替指鼻和指指试验
运动缺陷 V.静止震颤
在静止时观察受试者
评定方法
在活动时观察受试者,活动时缺陷减轻或消失
评分标准:4分:能完成活动,3分:能完成活动,需要较少帮助;2分:能完成 活动,需要较大帮助;1分:不能完成活动。
10
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评定方法 1)指鼻试验: 2)指-他人指试验: 3)指指试验: 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 5)对指试验: 6)抓握试验: 7)前臂旋转试验: 8)反跳试验: 9)轻叩手: 10)轻叩足: 11)指示准确: 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13)趾-他人指试验: 14)跟-胫试验: 15)绘圆或横“8”字试验: 16)肢体保持试验:
3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一)协调障碍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协调障碍是指以笨拙的、不平 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运动。协调功能障碍 又称为共济失调(dystaxia)。
4
第一节 协调功能的评定
(二)协调障碍产生的因素及常见类型 协调性运动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