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协调训练 PPT课件

合集下载

7 平衡与协调训练

7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定义 借助于平衡板和球等简易设备训练动态平衡
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无器械训练
设备与用具 体操垫、治疗球、泡沫筒、坐椅、治疗台、平行杠、平衡板 体重秤,镜子、滑板、踩踏板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平衡板训练:治疗师与患者均立于平衡板上,治疗师双足缓慢地摇动平衡板,双 手调整患者的立位姿势,诱发患者头部及躯干向中线的调正反应以及一侧上肢外 展的调正反应
相关基本概念
控制 协调 平衡 共剂失调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人体平衡的基本概念
平衡 指物体或系统的一种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或系统,除非受到外界的影响,
它本身不能有任何自发的变化。在不同,维护身体稳定的能力----本讲义 平衡 是指身体所处在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
持姿势的一种能力------康复医学教材(第3版)
姿势 躯体的一种非强制性、无意识状态下的自然状态--------康复医学(第三版)
从人体力学方面来说,身体各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以及神经系统互相关联所 构成的反应及形成规律
出生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人体平衡的维护机制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仪器平衡训练
定义 采用平衡训练仪训练平衡功能 适应证与禁忌证 同无器械平衡训练 设备与用具 平衡训练仪
平衡功能康复训练技术
仪器平衡训练
操作方法与步骤 患者站在平衡仪平台上,按平衡仪屏幕上各种图形要求完成重心的调 整。图形的设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平衡水平,采用数字、图案、彩色 图标等
给予足够时间休息,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相等。所有训练要在可动范围内进行, 并注意保护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第四章“平衡与协调训练”展开,详细内容包括:平衡训练的基本概念、协调训练的重要性、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方法和技巧、以及相关实践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身体协调性,预防运动损伤,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的掌握与实践操作。

教学重点: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衡木、瑜伽垫、健身球、绳梯等。

学具:笔记本、笔、手机(用于拍摄训练视频)。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引出平衡与协调训练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讲解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基本概念;(2)分析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原理;(3)介绍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操作:(1)分组进行平衡木训练,提高学生的平衡能力;(2)利用瑜伽垫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增强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3)通过健身球和绳梯进行动态协调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灵活性;(4)拍摄训练视频,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4. 例题讲解:结合训练场景,讲解如何运用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表现。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基本概念;2. 平衡与协调训练的原理;3. 平衡与协调训练的方法和技巧;4. 训练场景及例题讲解;5.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设计一份属于自己的平衡与协调训练计划。

答案: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训练方法,制定训练计划。

2. 作业题目:拍摄一段自己的平衡与协调训练视频,并进行自我评价。

答案:学生需从动作质量、训练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训练中的表现。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ppt

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ppt
时间指标
包括单脚站立时间、完成动作 时间等时间指标,可反映个体
的平衡协调水平。
空间指标
包括身体晃动幅度、位移轨迹等 空间指标,可反映个体的平衡协 调能力。
功能指标
包括动作质量、运动效率等指标, 可反映个体在完成各项功能活动时 的平衡协调能力。
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主观评估工具
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表等,可 了解个体的平衡协调能力及可
课程内容和结构
• 课程内容:平衡协调功能的康复训练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感知和认知训练:通过增强患者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身体的运动和平衡状态。 • 肌肉力量训练:通过加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 • 协调性训练: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协调性训练,提高身体各个部位和器官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将训练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饭、洗澡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 心理康复训练: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增强自信心和生活质量
与患者沟通
在训练后,与患者进行充分沟 通,了解患者的感受和反应,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提高康复效果。
06
平衡协调康复训练的应用
脑瘫和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
脑瘫
针对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应注重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调整姿势控 制。通过专门的平衡协调训练,脑瘫患者可以提高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一般来说,早晨进行训练效果 较好,因为此时患者精神状态
较好,注意力集中。
训练频率
建议每周进行3-5次训练,以达 到较好的效果。
05
康复训练的实施
训练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
01
02
03

平衡与协调训练 ppt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  ppt课件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
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
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
训练。
ppt课件
15
16
平衡训练方法
肘膝跪位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
要适合截瘫患者,也
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
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 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ppt课件
16
17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ppt课件
17
18
平衡训练方法
ppt课件
19
20
平衡训练方法
其他方法
POSTUROMED 静态平衡仪
ppt课件
动态平衡测试仪
20
21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 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 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 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 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ppt课件
9
10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 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 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
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
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 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ppt课件
12
13
平衡训练的方法--训练顺序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1 逐步增加难度
2 始终保持平衡
训练时应逐步增加动作的难度,避免过度 挑战导致受伤。
进行平衡训练时要保持双脚着地或平衡器 械稳定,避免摔倒或失去平衡。
3 保持正确的姿势
4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训练方法
训练时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造成 不必要的压力或伤害。
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和训练目标选择适合 自己的平衡和协调训练方法。
结论及实践建议
平衡和协调训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且有益的。将平衡和协调训练融入 日常生活和运动训练中,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升生活质量。
《平衡与协调训练》PPT课件
适用人群介绍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好处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注意事项 结论及实践建议
适用人群介绍
无论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如何,任何人都可以从平衡和协调训练中受益。无论是职场上的团队建设, 还是个人健康管理,平衡和协调都是关键的能力和素质。 图片:运动中的团队合作
平衡和协调的定义
平衡是身体在运动中保持稳定的能力,而协调则是各个身体部位共同运动的能力。平衡和协调是身体整 体运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片:运动员进行平衡器械训练
为什么平衡和协调训练很重要
平衡和协调的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稳定性和整体运动能力,减少运动伤害的 风险。它还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柔韧性,促进身心 健康。
平衡和协调训练可以促进身心放松,减轻 压力,改善睡眠质量。
平衡和协调训练的常用方法
平衡板训练
通过站在平衡板上进行各种 动作,如前后晃动、旋转等, 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球类运动
参加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 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反 应能力。

平衡与协调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

✓ 支撑面积由大变小 ✓ 稳定极限由大变小 ✓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 从睁眼到闭眼 ✓ 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三、平衡训练方法-训练顺序
➢ 截瘫患者: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 位→双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 偏瘫患者: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仰卧位训练
✓桥式运动目的: 训练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
5
➢ 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分动作的完成都需 要依赖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维持能力。
➢ 静态平衡是动态平衡的基础,没有静态 平衡的稳定,就没有动态平衡的发展。
3.平衡反应 ➢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
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7
4.平衡反应形成规律 ➢ 平衡反应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 ①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② 7 ~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③ 9 ~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④ 12 ~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 握拳试验 ➢ 拍膝试验 ➢ 跟-膝-胫试验 ➢ 旋转试验 ➢ 拍地试验
02 平衡功能训练
一、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 支撑面积 ➢ 平衡的条件 ➢ 稳定极限 ➢ 摆动频率 ➢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 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策略
二、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 安全性 ➢ 循序渐进 ➢ 个体化原则 ➢ 综合性训练
小脑性共济失调
二、协调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协调的感觉输入主要包括视觉和本体感觉,前庭觉
所起的作用不大。
中枢整合 中枢的整合作用依靠大脑反射调节和小脑共济协调
系统,其中小脑的协调系统起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运动控制 运动控制要依靠肌群的力量。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七章第三节,主题为“平衡与协调训练”。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平衡与协调的概念,掌握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衡与协调的概念,认识到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训练中。

3.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增强身体稳定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重点:平衡与协调能力的提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瑜伽垫、平衡木、体操棒、绳梯等。

学具:瑜伽垫、平衡木、体操棒、绳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简单的平衡游戏,如闭眼单脚站立、两人三脚跑等,让学生体会平衡与协调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平衡与协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2)介绍基本的平衡与协调训练方法。

3. 例题讲解(5分钟)以瑜伽垫为例,讲解如何进行平衡训练。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单脚站立,尽量保持身体平衡。

(2)两人一组,进行平衡木练习。

(3)使用体操棒进行协调性训练。

(4)绳梯训练,提高协调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衡与协调训练2. 内容:(1)平衡与协调概念(2)基本训练方法(3)实践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设计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与协调训练计划。

2. 答案:(1)心得体会:学生需结合自身实际,写出训练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2)训练计划:学生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设计训练项目和时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平衡与协调训练,提高自身能力。

(2)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相关比赛,展示训练成果。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平衡与协调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平衡与协调训练(运动疗法课件)

平衡与协调训练(运动疗法课件)

站立位的平衡反应
站立位向侧方倾斜时的平衡反应
自动迈步以保持平衡或重获平衡
引导迈步获得平衡
侧方迈步
后方迈步
单脚站立的平衡
协调训练
一、概述
•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地运动的能力 • 所完成运动的质量应包括按照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采用适当的力量和速度,达到准确的目标等几个 方面 • 简单的动作也需要多个肌群共同参与 •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 指鼻试验 • 指-指试验 • 跟-膝-胫试验 • 拍地试验 • 一侧性或双侧性? • 什么部位最明显?
五、协调训练原则
•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 重复性训练 • 针对性训练 • 综合性训练
• 卧位→坐位→立位→步行 • 简单→复杂 • 大范围快速→小范围缓慢 • 先做健侧、残疾较轻的一侧、或是右侧 • 单块肌肉→多块肌肉 • 分解→整体 • 睁眼做→闭眼做
平衡训练
一、概述
• 平衡是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 人体平衡是一种姿势状态,指人体在突然受
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 平衡功能是人类的一项重要功能和基本运 动技能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依赖于有效的 平衡功能
• 许多疾病会引起平衡功能障碍,严重影响 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类
• 静态平衡:处于某种特定的姿势 • 自动态平衡: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能重新获得稳定
平衡反应的促进
• 一定要让患者有安 全感,否则因害怕、 紧张而诱发全身痉 挛
• 密切监护以防意外, 但又不能把患者过 度扶劳,否则患者 不会作出反应
俯卧位平衡
手膝位平衡
坐位平衡
立位平衡
平衡板训练
仰卧位平衡板倾斜
一侧时的平衡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坐位平衡训练:偏瘫患者多采用端坐 位平衡训练。
19
平衡训练方法
站立位
进行站立位的平衡训练, 都是为步行做好准备, 并最终达到步行的目的。
1.静态平衡训练 2.他动态平衡训练 3.自动态平衡训练
20
平衡训练方法
其他方法
POSTUROMED 静态平衡仪
动态平衡测试仪
21
平衡训练的注意事项
1.平衡功能训练适用于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 2.当患者具有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或严重感
11
影响平衡训练的因素
平衡的维持机制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的作用 与平衡有关的运动控制系统
重心和支撑面对平衡功能的影响
人体应付姿势变化的对策 包括踝对策、髋对策和迈步对策。
12
平衡训练的基本原则
循序渐进 支撑面由大到小 重心由低到高 从睁眼到闭眼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逐渐增加训练的复杂性
7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8
感觉输入
视觉系统 躯体感觉 前庭系统
9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 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 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 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
10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 面上,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 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 运动),以调整质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 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 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适合截瘫患者,是上 肢和肩部的强化训练 及持拐步行前的准备 训练。
平衡训练方法
肘膝跪位
16
此种训练体位同样主 要适合截瘫患者,也 适用于运动失调症和 帕金森综合征等具有 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
17
平衡训练方法
双膝跪位和半跪位
主要适合于截瘫患者
18
平衡训练方法
坐位
包括长坐位平衡训练和端坐位平衡训 练 长坐位平衡训练:截瘫患者多采用长坐 位进行平衡功能训练。
29
协调训练方法
2.下肢协调训练 (1)轮替动作练习:交替屈髋;交替伸膝; 坐位交替踏步;拍地练习 (2)整体动作练习:原地踏步走;原地高抬 腿跑;跳绳,踢毽子等 (3)节律性动作练习
30
协调训练
注意事项 1.适用于协调功能障碍的患者
2.患者具有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或 严重的痉挛等,不宜训练
3.训练前,训练中要注意协调功能的评定,以了解 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4.协调功能训练与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同时进行
日期 @地点
YOUR LOGO
You are more than welcomed to contact me!
Your name Your QQ
Your mail
染,或严重的痉挛等,则暂不宜训练。 3.训练时,治疗师要在患者旁边注意监护,以免发
生跌倒。 4.训练前、训练中治疗疗程结束后,要注意平衡功
能评定,以了解问题所在,制定或修改训练方案。
5.平衡功能训练不是孤立进行的,要同时进行相应
的肌力训练等其他训练。
22
协调
协调又称共济,是人体自我调节,完成 平滑、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运动的一种 能力。 协调性是正常运动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 分,也是体现运动控制的有力指标
综合训练 注意安全
13
平衡训练的方法--训练顺序
截瘫患者: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肘膝跪位→双
膝跪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偏瘫患者: 仰卧位→坐位→站立位。
平衡训练方法
仰卧位
14
桥式运动分类:双桥运 动、单桥运动。 桥式运动方法:完成伸 髋、屈膝、足平踏于床 面的动作。
15
平衡训练方法
前臂支撑下的俯卧位
23
衡量协调的标准
一定的方向和节奏 适当的力量和速度
达到准确的目标
24
协调的维持机制
感觉输入 中枢整合 运动控制
25
协调能力障碍
协调障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 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等)的 损伤,导致以笨拙、不平衡以及不准 确为特点的异常运动。
26
协调能力障碍临床表现
共济失调:醉酒步态;震颤;轮替运 动障碍;辨距不良;书写障碍;日常 生活活动受限

协调训练方法
1.上肢协调训练 (1)轮替动作练习:双上肢交替上举;双上肢交替 摸肩上举;双上肢交替前伸;交替屈肘;前臂旋前、 旋后肩关节前屈90°,肘伸直,左右侧同时进行腕 屈伸联系;双手交替掌心拍掌背。 (2)方向性动作练习:指鼻练习;对指练习;指敲 桌面;画画、下跳棋等 (3)节律性动作练习 (4)手眼协调练习:插木棒、拔木棒;抓物训练; 花花或写字;下跳棋、拼图或推积木等
人体所处的一种稳定状态,以及不论处 在何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 能自动的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要求:经过训练后能达到下意识自动维 持平衡
平衡的分类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 动态平衡:包括两个方面: (1)自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 (2)他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
6
平衡的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 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 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
不随意运动:舞蹈症;手足徐动;舞 蹈样徐动症
其他:运动徐缓;僵直
27
协调训练原则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动作的练习由简单 到复杂。 2.重复性训练:每个动作都需重复练习,才 能起到强化的效果。 3.针对性训练:对具体的协调障碍进行针对 性的训练,这样更具有目的性。 4.综合性训练:除了协调训练,还要进行相 关训练,如改善肌力和平衡的训练等。
第三篇 康复治疗技术 YOUR LOGO

第五节 平衡与协调训练
学习目标
一、概述 二、平衡功能训练 三、协调功能训练
平衡与协调训练
是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衡的好坏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患 者身体控制和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
协调决定了动作过程是否准确和流 畅。
平衡
定义:是指物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使物体处 于一种稳定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