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流程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疗规范【病史采集】1.多在动态中骤然起病,数分钟内病情达高峰。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2.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可伴发抽搐、一过性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3.SAH常有反复发作史。
【体格检查】1.脑膜刺激征阳性。
2.多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少数可有动眼神经麻痹、偏瘫、失语等。
3.眼底检查少数病人可见玻璃体膜下片状出血。
【辅助检查】1. 一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sAg、血脂、血糖、电解质、血液流变学、心电图等。
2.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增高,呈均匀血性。
腰穿有诱发脑疝、加重病情的可能,故此项检查应在CT扫描未能明确诊断时,慎重选用。
3.CT检查:蛛网膜下腔、脑沟、脑池内可见高密度影,有时还可提示出血部位,确定出血原因。
4.脑血管造影或MRA:可进一步确定出血来源,明确诊断。
MRA对直径3~5mm的动脉瘤检出率可达84~100%,但显示动脉瘤颈部穿通支动脉不如DSA。
如病情危重、昏迷伴去脑强直者,宜暂缓造影。
【诊断】1.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作出SAH及其出血来源的诊断。
2.SAH最常见的原因为动脉瘤,其次为血管畸形和高血压动脉硬化,亦见于血液病、颅内肿瘤、动脉炎、脑与脑膜炎症、闭塞性脑血管病等。
【治疗原则】1.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或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应用足量止痛、镇静剂;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脑水肿者给予脱水剂;抽搐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2. 防止再出血:应用止血剂。
3. 防治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早期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针,尼莫地平片,西比灵。
避开出血急性期或在出血稳定后使用复方丹参针改善微循环,但有时会引起再出血。
(慎用)4. 病因治疗: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等。
5. 脑脊液置换疗法:腰穿术或腰大池引流术。
【疗效标准】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生活完全自理。
2. 好转:症状、体征改善,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
蛛血的治疗方案

3.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出血、危及生命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如脑内血肿清除术、血管减压术等。
4.康复治疗:
(1)心理干预:针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问题,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治疗信心。
(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普及蛛血相关知识,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自我管理能力。
二、治疗原则
1.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全面改善患者病情。
3.安全第一:在治疗过程中,确保患者安全,避免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4.合法合规: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三、治疗方案
四、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1.定期复查: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复查,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遵医嘱用药: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及用法。
3.饮食调理: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低盐低脂,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4.预防并发症: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剧烈运动,预防跌倒等意外伤害。
3.针对患者病情变化,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共同商讨治疗方案的调整。
六、总结
本治疗方案旨在为蛛血患者提供全面、科学、人性化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治疗过程中,需注重个体化、综合治疗,确保患者安全,预防并发症。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使其充分了解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共同为患者康复努力。
2.综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方法,全方位改善患者病情。
3.安全性:确保治疗过程中患者安全,预防并发症。
4.合法合规: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鉴别诊断与治疗一、 SAH 辅助检查(一) CT1.CT 检查的优势CT 作为为 SAH 诊断的首选常规检查,其优点为快速、安全、敏感。
CT 检查可明确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否存在与发展程度,增强 CT 可明确某些病因,如动静脉的畸形或较大动脉瘤等。
CT 检查可了解脑脑室出血、脑积水情况,同时便于随访治疗效果,了解并发症。
多发性动脉瘤可借助 CT 判断具体出血部位。
2. 阳性率研究说明, SAH 发病 1 小时之 CT 检查阳性率大于 90% , 5 天后阳性率为 85% , 1 周后阳性率为 50% 。
2 周后阳性率低于 30% 。
3.SAHFisher 分级如 ppt4 图表显示的是 CT 影像特点与血管痉挛危险性关联的分级标准(1983) 。
SAHFisher 分级( 1983 )共分 4 级,当 CT 显示弥漫出血,未形成血块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当 CT 显示较厚积血,垂直面厚度>1mm( 大脑纵裂、环池 ) 或水平面 ( 侧裂池、脚间池 ) 长 x 宽> 5x3mm 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高。
当 CT 显示脑血肿或脑室出血,基底池无或少量出血时,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当 CT 阴性或 CT 显示弥漫出血但未形成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较低。
如 ppt4 图表显示,改良后的 Fisher 分级( 1997 )将发生血管痉挛危险分为 5 级。
CT 未见出血或仅脑室出血或脑实质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3% 。
CT 仅见基底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14% 。
CT 仅见周边脑池或侧裂池出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38% 。
CT 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实质血肿,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CT 显示基底池和周边脑池、侧裂池较厚积血,发生血管痉挛危险性为 57% 。
(二)脑脊液脑脊液检查通常在疑似 SAH 患者 CT 检查阴性,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情况。
其中70%~90%属于外科范畴,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肿、血液病、动脉炎和脑炎等。
诊断方面,出血症状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
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动眼神和展神麻痹、偏瘫、失语、记忆力缺失眼底出血和视力野障碍。
全身症状和并发症还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方面,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
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
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治疗方面,SAH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直至诊断明确、手术治疗和术后病情稳定。
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和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血压,防治抽搐、消化道出血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抗血管痉挛治疗也是必要的。
脑血管痉挛是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出现迟发性收缩,导致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
这种现象通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出来。
在造影上,血管痉挛通常呈现出典型的短暂过程,即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达到最大程度,之后逐渐恢复。
约一半的病例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这种缺损可能会缓解,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15%~20%的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后仍然会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因此,建议尽早应用XXX来减少SAH 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为了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予尼莫地平(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16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1.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2.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3.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至少4周,避免用力大小便,防止剧烈咳嗽。
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稳定血压,控制癫痫发作。
可以进行腰穿放脑脊液;2.脱水治疗;3.止血及防治再出血;4.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5.治疗脑积水;6.病因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定义(ICD10:160);2.不出现意识障碍,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肺部感染、心功能衰竭。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选:血、尿、大便常规、血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2.必选:胸部X光/CT、心电图;3.必选:头颅CT;5.必选:头颅MRA/CTA/DSA。
6.可选:腰穿检查;(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速尿等。
2.止血药物:止血芳酸、止血环酸、止血敏、立止血、安络血、6-氨基己酸、维生素K3。
3.防治动脉痉挛及脑梗死:尼莫地平。
4.防便秘:口服缓泻药物。
5.抗生素:并发肺部或泌尿系感染者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6.抑酸药物:法莫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泮托拉唑。
7.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8.神经营养药物。
(八)监测神经系统体征和生命体征。
1.必要时入NICU;2.血压、心电、血氧监测;3.神经系统体征监测。
2019脑卒中规范化培训课件.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规范ppt课件

造影阳性
介入或夹闭
阳性
造影阴性 2周后复查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随访
17
GCS评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最高分为15分 表示意识清楚; 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 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 8分以下为昏迷; 分数越低则意识障碍越重。选评判时的最好反应计分。 注意运动评分左侧右侧可能不同,用较高的分数进行评 分。
CSF循环障碍
颅内压(↑)
急性阻塞性脑 积水
交通性 脑积水
化学性脑膜炎
4
二、病理生理
血液及分解产物
丘脑下部
功能紊乱
发热 血糖升高 急性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5
二、病理生理
血
管
5-HT
活
性
血栓烷A2
物
质
组织胺
脑膜、血管
血管痉挛 脑梗死
6
三、病死率
动脉瘤再破裂
起第起病病一周 第第周一一周
第第二二周周
第第一一月月
1.颅内动脉瘤 75%-80% 2.血管畸形 10% 3.其他包括: •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 • 硬脑膜动静脉瘘 • 凝血功能障碍 • 吸食可卡因 • 垂体卒中等
3
二、病理生理
血液进入 蛛网膜下腔
刺激痛敏结构
颅内压(↑)
血凝块阻塞脑 脊液循环通路
炎症介质
头痛 加重头痛 视网膜出血 脑疝 意识障碍
4 注意诊治低钠血症(I,B)
5 空腹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 6 治疗发热
《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21
九、治疗推荐意见-《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
(二)预防再出血
推荐意见: (1)针对病因治疗是预防再出血的根本措施(I,A)。 (2)卧床休息有助于减少再出血,但需结合其他治疗措施(Ⅱ,B)。 (3)早期、短疗程(≤72小时)抗纤溶药物如氨基己酸或氨甲环酸 治疗可减少再出血的发生(Ⅱ,B)。
脑出血临床路径

脑出血临床路径一、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 ICD-l0:16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
1.急性起病;2.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血灶;4.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6):435-444.);以及《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中国卒中学会编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内科治疗:(1)尽量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保持情绪稳定及大便通畅。
(2)控制血压:收缩压在150mmHg以上时,控制收缩压在140mmHg以下。
(3)血糖管理:控制血糖值在7.7-10mmol/L的范围内。
(4)控制体温。
2.药物治疗:神经保护治疗、传统医药治疗3.并发症及其他情况的预防与处理(1)控制脑水肿,必要时降低颅内压治疗;(2)控制癫痫发展、肺部感染,防治深静脉血栓。
4.必要时外科手术。
5.早期康复治疗。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161脑出血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 2 )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心肌酶谱;( 3 )头颅CT、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CTA、MRA。
(七)选择用药。
1.脱水药物:甘露醇、呋塞米等。
2.降压药物:可选用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尼群地平、硝苯地平等。
2019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推荐要点(全文)

2019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推荐要点(全文)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常见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对其他多个器官产生严重影响。
病因也多种多样,病理生理学复杂,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临床转归复杂,病死率高。
自《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5》发布后,国内外一些高质量临床研究的结果陆续发布,为了以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导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诊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及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组织专家制订了《中国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2019》。
本指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学、诊治流程、动脉瘤与脑动静脉畸形治疗方式、相关并发症的防治等内容进行了更新与改写,推荐类别和证据级别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指南2018》。
下文对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总结。
SAH 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推荐意见:(1)SAH 的病死率很高,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Ⅰ级推荐,B级证据)。
(2)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SAH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卡因和苯丙醇胺与SAH的发病相关(Ⅰ级推荐,B级证据)。
(3)如果一级亲属中有2例以上aSAH者,建议做CT血管造影(CTA)或MRA进行动脉瘤筛查(Ⅲ级推荐,C级证据)。
(4)动脉瘤增大可能会增高破裂风险,应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定期影像学随访(Ⅰ级推荐,B级证据)。
(5)在讨论动脉瘤风险时,除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外,尤其要考虑动脉瘤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因素(Ⅱ级推荐,B级证据)。
急诊诊断、临床评估和处理1. 自发性SAH患者诊疗流程见图1。
2. SAH患者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级评分量表SAH患者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级评分量表包括Hunt-Hess量表(表1)、改良Fisher量表(表2)、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等。
上述量表各有侧重,推荐急诊诊疗时采用至少一种以上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改变或精神症状:的患者表现早期精神错 乱。若病人意识模糊、焦虑不安,而且病史不确 切,可误诊为原发性精神病、癔病、酒精中毒等 。
)颈腰痛:如有明显的颈痛可能诊断为颈扭伤或 颈关节炎;出血刺激腰椎鞘膜的病人可能诊断为 坐骨神经痛。
)脑外伤:有意识丧失、跌倒及持续脑外伤的病 人,诊不明的几率更
版指南推荐意见(一)
()病死率很高,应该尽快行脑血管检 查,以明确病因,及时治疗(级推荐, 级证据)。
()动脉瘤、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为 的独立危险因素,滥用多种药物,如可 卡因和苯丙醇胺与的发病相关(级推荐, 级证据)。
()如果一级亲属中有例以上动脉瘤性 者,建议做或进行动脉瘤筛查( 级推 荐,级证据)。
突然发生头痛伴有意识丧失或局灶缺损;
无或仅有轻度头痛和轻度脑膜刺激征或中度至重度 头痛不伴神经功能缺损或颅神经麻痹;
在最初和第有颈强直(、、、); 在最初:意识清楚,言语流利,运动功能正常;
的表现与脑膜炎相似:头痛、颈项强直、恶心、呕 吐、畏光和低热;
以上患者存在短暂的意识丧失。
诊断与鉴别诊断
突发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癫痫、脑膜刺激征阳性及头颅 检查发现蛛网 膜下腔呈高密度影,即可确诊。若头痛不严重,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头颅检查未发现异常,但 仍怀疑,则尽早行腰椎穿刺检查,腰椎穿刺结 果提示为均匀血性脑脊液,亦可确诊。
需要与脑膜炎、偏头痛发作鉴别。此外,有些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扫描有纵裂或横 窦区域的高密度影,容易误判为。
以下为容易引起临床医师误诊的情况, 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头痛:中青年发生率以上,老年儿 童仅约。对不剧烈的头痛常被误诊 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或与静脉窦 有关的头痛。
)呕吐:动脉瘤破裂后发生呕吐。如 呕吐明显,特别是伴有低热,则易 误诊为上感、病毒性脑膜炎或胃肠 炎等。
神经内科
定义
图示
指脑表面血管破裂 后大量血液直接流 入蛛网膜下腔,称 原发性(自发性)蛛 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破动入脉蛛瘤破裂致 网膜下腔称继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非外伤性又称为自发性,是一种常见且 致死率极高的疾病,病因主要是动脉瘤, 约占全部病例的%左右,其他病因包括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血管畸 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凝血功能障 碍、吸食可卡因和垂体卒中等。
高。显示的出血可错误地归因于外伤,也是常见 的误诊原因。
)高血压:有些病人患高血压,伴或不伴有 意识障碍,如过分关注血压可能误诊为原发 性高血压危象。
)心脏损害:高达病人有心律失常,心电图 酷似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而易误诊为原发 性心肌病。
)癫痫:约的患者在动脉瘤性发病时有癫痫 发作。大多数年龄大于岁的新发癫痫患者可 能有其他病因,但如果癫痫发作后的头痛非 常剧烈,仍应考虑到。
病情评估与临床分级
临床分级可选用分级、改良量表(主要 评估血管痉挛的风险、格拉斯哥昏迷量 表()等评分标准。
预后评估可选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世 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量表 以及动脉 瘤性入院患者预后()量表评分。
和分级法
分类 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标准 未破裂动脉瘤 无症状或轻微头痛,轻度颈项强直 中~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
门急诊诊断、评估
门急诊医师对突发头痛、意识障碍、癫痫 发作、眼睑下垂、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患者 需提高警惕,排除外伤出血并立即完善颅 脑、、检查。 影像学检查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进入蛛网膜下 腔出血流程 临床疑似而阴性,于完善腰穿检查考虑蛛网 膜下腔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出血流程
【临床表现】 .年龄及性别 .诱因及先兆症状 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
运动、过劳、激动、排便、咳嗽、饮酒等;少数 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确诊为前有明显的或 非寻常的严重头痛
预警性头痛,其特点: 头痛可在任何部位,可单侧也可双侧。 约发生在大量之前 通常突然起病。
通常存在天或天,但也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周不等。 出现伴随症状和体征
大约病例有恶心和呕吐; 患者有颈部疼痛和僵硬; 有视觉改变,如视物模糊或双影; 的有运动或感觉障碍; 疲乏、眩晕或意识丧失各。 约患者会看医生,但常被误诊。
麻痹 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 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 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濒死状态
改良量表
与量表
影像学检查与实验室检查
一般化验检查:
肝、肾功能、心肌酶、凝血 功能、心电图、甲状腺功能、 血脂、血常规、定血型,备 血。
.颅脑 是确诊的首选检查。尚可提供以下信息 :
指南主要是针对非外伤性、动脉瘤性制 定的。
病死率与危险因素
病死率: 患者的预后很差,病死率高达%,且存活
者的残障率也较高。 影响病死率的因素可分为类:患者因素、
动脉瘤因素、医疗机构因素。 危险因素: 动脉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动脉瘤增大和形态改变的危险因素 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 的典型临床表现 存在头痛; 经典的头痛:突然、剧烈和持续性,经常伴有恶
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局灶神经系统症状和意 识丧失; 爆炸样头痛:“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感觉到破裂; 头痛从轻度逐渐加重,一发病即非常剧烈; 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可单侧或双侧; 表现头痛、恶心和呕吐;
)出血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据的严重程度及 积血部位分级:Ⅰ级:未发现血液。Ⅱ级:血 液层厚<,遍及整个蛛网膜下腔。Ⅲ级:出血 层厚度>。Ⅳ级:位脑实质血肿或脑室积血。
)推测出血源
①前半球间裂大量积血或侧脑室出血可能 是前交通动脉瘤;
②一侧视交叉池出血提示颈内动脉瘤后交 通动脉瘤;
③外侧裂最外侧出血大多是大脑中动脉瘤;
④第四脑室出血提示小脑后下动脉与椎动 脉接合处动脉瘤。此外,有时还可发现多个 出血源。
)可证实紧急处理的合并症 如急性脑积水 或脑内血肿等。
)还有助于区分原发性和脑外伤 外伤性的 血液通常局限于脑凸面的浅沟内,且邻近骨 折或脑挫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