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汇编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 08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文学概论 08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高尔基论真实
‚文学是巨大而又重要的 事业,它是建立在真实上面的, 而且在与它有关的一切方面,要 的就是真实‛ —— 高尔基
巴尔扎克论真实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 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 ‚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
别林斯基论真实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 自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 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 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入、实切而 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
《西游记》、《变形记》
•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 空、猪八戒以及神仙、妖 魔(非现实形象)的结合 •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 里变成甲壳虫(非现实形 象)与周围其他人(现实 形象)的结合
《雷雨》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 八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 发生在两个场合(周家客 厅与鲁家住宅)及一昼夜 之内,冲突集中而强烈。
第一节 求真的文学
• 2.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主体把内 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中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 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 二、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 1.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比较 •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 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 凡是历史上出现过和现实中存在的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 生活真实,生活真实为文学创造提供了原型启示,但艺术 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它在假定性情境之中,解释社 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必然性,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
• ‚文化大革命‛时‚四人帮‛提倡的文艺作品要‚在所有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 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而‚中心人物‛必是‚高、大、 全‛那样的角色,以此指导塑造反剥削反压迫的无产阶级 英雄形象的。 • 1.电影《金光大道》的主人公的名字就叫‚高大泉‛,这 也是‚高大全‛这一概念的由来。‚高、大、全‛三个字, 没有明明白白的注解,但是根据‚三突出‛的原则,主人 公必须形象高大、胸怀宽广,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没 有缺点的英雄,总之必须是一个完人。 • 2.于洋扮演的《火红的年代》中的炼钢工人赵四海,粉碎 了国际帝修反的封锁和阶级敌人的捣乱破坏,为中国工人 阶级炼出了‚争气钢‛。赵四海起码也三十好几的人了, 只守着老母亲过日子,那时候的导演不允许他有老婆。

第八章 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第八章 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

第八章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一、名词解释艺术真实:指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真实。

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关怀。

它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独立人格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它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

人文主义是文学的灵魂和存在的根据。

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是一个内容形式化与形式内容化的互动过程。

它体现为对艺术内容内在结构的组织和构成,又体现为运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表层结构、体裁样式、韵律节奏、表现手法)生成内容并使之呈现的外在形态的创造。

形式创造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它是文学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最后完成,它的基本内涵是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

二者是一体化过程或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有意味的形式”: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其著作《艺术》一书中提出,他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的关系,激发我们的审美感情。

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视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本质。

”总起来说,形式之所以是“有意味”的,是因为它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审美理想:审美理想也称美的理想,是指审美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由个人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融合了特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关于美的理想观念或范型。

审美理想的形成深受文化传统、社会语境和阶级身份的影响,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和阶级特征;审美理想又与个体的秉性、经历和修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

关于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关于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延伸阅读1、列·斯托洛维奇:诠释艺术的多方面本性的审美价值论2、卢那卡尔斯基:审美价值——真善美之合一3、席勒:艺术真实是诗意的真实而有别于历史的真实4、黑格尔:艺术的真实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协调一致5、冈察洛夫:艺术真实和现实真实不是同一东西6、卢卡契:文学创造中的人的主观性7、高尔基:文学的真实是从同类许多事实中提出来的精粹8、歌德:艺术的真正生命在对个别特殊事物的掌握和描述9、丹纳:艺术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特殊表现得彰明较著10、莫泊桑:艺术真实是运用诗艺创造出来的11、迪伦马特:艺术的主观性12、胡风:主观精神和客观真理的融合13、阿恩海姆:艺术创造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14、恩格斯论文学创造中的情感评价15、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里情感评价的价值取向16、中国古典诗学论情17、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是表现情感的18、鲁迅论情感评价的品格及其社会功利性19、童庆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基本概念1.艺术真实: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2.艺术概括: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3.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4.人文关怀: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

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

5.艺术形式: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结合,使艺术内容的组织,生成与呈示,使艺术文本的存在形态,是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方式。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章节习题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章节习题  (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圣才出品】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一、名词解释1.诗意裁判(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诗意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

恩格斯说自己“从这个卓越的老头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不仅“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还有他对这个历史的富有“诗意的裁判”。

“诗意的裁判”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有着其自身的内涵,意味着情感评价作为“善”的价值追求具有高尚品格和功利取向。

2.情感把握(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

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3.俄国形式主义答:俄国形式主义是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克布逊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和以什克洛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其成员多为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的学生。

他们认为,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文学性存在于形式之中,形式主要指语言。

此外,俄国形式主义还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在当时及后来影响甚大。

4.英美新批评答:英美新批评是20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40、5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之一,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诗歌是一个客观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统一体;②诗歌使读者能够具体地、感性地理解和把握人类经验。

但由于新批评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忽视了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的联系,所以在五十年代后期它逐渐失势,走向衰落。

5.形式美答:形式美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从美的事物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各种形式因素及其按特定规律所作的有机组合。

文学作品的形式除了对内容具有表现和塑造的意义外,其自身也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2、假定的真实 p155
假定性是艺术真实的外部特征。
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 活的内蕴是一切文艺的共同特征。
普希金生前参加过“扮演普希金”比赛
结果普希金本人 只得了第三。也 就是说有两人比 他更象“普希 金”。
生活的真实是—是;艺术的真实是—象(假定)。
(1)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
或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非现实形象融会成一 个荒诞不经的情境世界,或完全抛开现实的形 象而以虚拟的形象世界取而代之。 P155-2-8
“真”是“善”的基础。
怎样理解文学中情感的价值和意义? p177 -4
情感是基于人的需要、观念等思想意识而 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文学在创造艺术 真实时运用“内在的尺度”,实际已把情感 评价融入其中,因此,艺术形象都是理智与 情感的统一,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 性。文学创造正是以这一本质属性,在向人 们呈现着意义——尚“善”的审美价值追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因伦理评价而引发的情感表现是文学 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必然要求。它 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隐含着人的社会性 需要与态度。 P161↑1 -162.1
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艺术 之根本。艺术形象是因情而动人。
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书上动物图像精确,却不动人,而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却能动人心情。
一、审美理想的烛照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二)审美理想的功能
(一)审美理想的特征 p171
首先,审美理想是以理念形式存 在的鉴赏的原型好最高典范。
艺术真实总是与发掘和表现社会 生活的本质与规律联系在一起。
例:艾青《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文学概论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是指对客观现实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忠于现实。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的描绘。

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表现是指把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虚幻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象征性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弄超出本义的内涵,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通过暗示表现出来。

诗:诗是一种语言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韵律、高度集中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小说: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小说可以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复杂完整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剧本: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的文学体裁。

剧本可以分为喜剧、悲剧与正剧,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与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散文: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散文可以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它的主要特征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学:叙事学是指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文学研究领域受到结构主义个普洛普民间故事分析影响后出现的,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尝试和探索形成的一种新的研究叙事的艺术理论和方法。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目录分析
第1章文学理论 的性质和形态
第2章马克思主 义文学理论与 中国当代文学 理论建设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文学活动的 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第3章文学作为活 动
第5章社会主义时 期的文学活动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1.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12.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13.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5章文学接受过 程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复习
真题
第版
名校
典型
真题
文学
笔记
教材
文学理论 复习
第章
教程
题 习题 笔记
形态
文学理论
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
答:文学四要素说是美国学者M. 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 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是一种活动,由四个相关的要素构成,即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者共同构成文学活动。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 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欣赏者”见面,也还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这 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第八章文学创造审美价值追求

第八章文学创造审美价值追求
——刘白羽:《平明小札》 虽与科学真实相去甚远,单却表达了人的真实生活体验。
刘白羽
诗艺性(诗艺的真实) • 含义
诗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
• 文学按照主观化方式把握客体世 界,必然要讲究“诗艺”
理性因素与诗艺的真实
• 文学作品中同样表达着一定的理性认识, 但文学作品中的理性因素应当是“如水中 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 无相,立说无说”将哲理性的感悟寓于意 象之中的,以象显质、以象显义、以形传 神,讲求含蓄、委婉、曲折、暗示、象征 等的表现,而不是干巴巴的说教,这也是 文学和哲学、伦理学等最大的不同之处。
艺术真实主要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 艺术家对于客体的认识是一种情感的把握、情感 的评价、情感的认识。 • 三种情感流:一是作家在遭遇客体时所生发的情 感,也即“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情感,其次 是作家在进行文学写作活动中,回味起来的对于 客体的情感,由于这个时候作家已经与创作所指 向的客体有了一定的距离,这种情感更具有无功 利性,第三种情感流是伴随着作家的文学创作而 产生的由于创作渐入佳境,或者文思阻塞而产生 的或愉悦,或郁闷的情感体验。在对文学情感真 实的讨论中主要涉及的是前两种情感。
真相事理层
历史文化层 哲学意味层
小宋做乞丐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或表现社会生活的 内蕴。
作家、艺术家必须同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和感悟对生活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通 过想象与虚构予以重现、变形和再造。 生活中的真与假是对立的,真的假不了,假的 真不了,而艺术中的真与假是辩正的,假中见真, 以假为真,有时是越假越真,要想真必须假。 亚里士多德:“把谎话说得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变形记》——怪诞形象— —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生状态、人际关 系
鲁迅——《呐喊》——病态社会的病态 人格
诗人艾青
文本赏析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假定的真实
《西游记》、《变形记》
唐僧(现实形象)与孙 悟空、猪八戒以及神仙、 妖魔(非现实形象)的 结合
《变形记》主人公格里 高里变成甲壳虫(非现 实形象)与周围其他人 (现实形象)的结合
戏剧家:曹禺
《雷雨》
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八 个人物之间的矛盾纠葛发生 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 家住宅)及一昼夜之内,冲 突集中而强烈。

——恩格斯
历史上的两个经典批评案例:
其一,恩格斯对英国女作家哈克纳斯的 《城市姑娘》的具体分析。
其二,列宁对托尔斯泰作为“天才的艺 术家”的总体评价。
《城市姑娘》以“如实的叙述”把陈旧 的故事“变成”新的故事,但仅仅描写工 人群众消极的一面并不是时代面貌的真 实反映。
虽然列宁猛烈地抨击了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 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说 教,却高度赞扬他“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以伦 比的图画”,认为他的一系列作品,不仅真实 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最后30年俄国实际生活 所处的矛盾条件的表现”,而且“作为俄国千 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的时候所具 有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对“原始资本积累” 所造成的灾难还进行了深刻的揭发和愤怒的抗 议,从而成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第八章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 态,是认识与审美的统一。
真、善、美:
认识活动——艺术真实——真 审美活动——情感评价——善 美的规律——形式创造——美


第一节 艺术真实
认识与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艺术概括
1、认识与艺术真实
文学作为认识活动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提供了一部 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 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人类社 会活生生的横断面的表现
《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普鲁斯特通过自己的 感觉表现客体世界的 《追忆似水年华》
巴尔扎克表现人类社 会生活的活生生的横 断面的《人间喜剧》
文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 认识活动,价值取向是以历史理性求 “真”
“真”是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 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 真实
真实:是一个表示客观存在的概念,指的 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 物及其客观规律。
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 映生活所达到的准确和客观实在的程度以 及读者的真实感达到的可信程度。
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
艺术概括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基本类型有两种:
“杂取种种人, 合成一个”
“专取一种人”
No.
No.
1
2
第二节 情感评价
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
一、情感评价的文学意义 无情便无文
认识与情感
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客观反映, 情感是对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评价
艺术真实的三个维度: 创作真实——艺术家的真切体验和情感 本体真实——主观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鉴赏真实——在“重建”中的认同和信任
文学的发展使其真实性有不同的侧重: 事真(现实型文学) 情真(理想型) 理真(象征型)
巴尔扎克论真实
“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 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 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 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鲁迅:《给徐懋庸》(1933)
“假中见真”的条件: 首先,艺术情境自身必须具有完整性、统
一性和内部演进的必然性。 亚氏“把谎话说得圆” 《许三观卖血记》 林冲被逼上梁山 其次,假定性情境应符合客体的事理逻辑,
或符合主体的情感逻辑。——合情、合理 《牡丹亭》《窦娥冤》《瑞云》
作用
艺术概括是实现艺术真实的基本途径。比 如《追忆似水年华》和《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艺术的综合” “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
想。”
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别林斯基:“通过个别的、有限的现象来
表现普遍的、无限的事物。”
《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 全书”
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给 予人文关怀的立场上,对客体 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 浓厚的主观性色彩。
文学创造对自然界的主观认识: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陶渊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 是一个艺术提炼的过程
作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经验, 对其所观照和描述的“特殊”进行开掘、提炼、 补充和改造。
歌德:“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 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 的神圣的精神贯注生气的结果。”
艺术概括的规律
No.1

在对富有特征的
具体事物的观照和描
述中,实现“个别”
与“一般”的统一。
(歌德的论述)
No.2

实现“个别”
与“一般”相统一的
过程,始终体现为主
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
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艺术概括是以对特殊的即富有特征的事 物的观照和描述为途径,实现个别和一 般的统一。
《牡丹亭》
《牡丹亭》中杜丽娘 “梦而死”、“死而生” 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 情节,由于情感真挚, 人们就会从心理倾向上 忽略其他而“以假为 真”。
B、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 世界的反映与表现具有主观性和诗艺 性。
主观的真实——非客观的真实
诗艺性创造——非科学发现
主观的真实
文学创造有主体性或主观性 文学创造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
原因:特征是本质的最显著的体现
歌德:“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 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 很大的差别。”
祥林嫂、方鸿渐、福贵
屠格涅夫谈艺术概括
屠格涅夫
我在生活中遇到了某一位费克 拉·安德烈耶夫娜、某一位彼得、 某一位伊凡,……我仔细观察他, 他或她使我产生了特殊的印象; 我反复思索,后来这个费克拉、 这个彼得、这个伊凡离远了,不 知流落到哪里去了,但是他们所 造成的印象,却深印下来,逐渐 成熟。
认识是情感形成的依凭,情感是渗透着 认识的情感
文学创造以艺术真实反映生活和情感评 价裁判生活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
情感评价是文学创造的本质属性
情感评价是文学的本质属性和文学创造的 必然要求,它作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内隐 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 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诸多 因素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判断。
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生 活的内蕴
假中求真,以假为真 艺术真实是作家创造的产物,不是纯客观
的存在。 艺术真实的创造必须以生活真实为依据,
以审美理想为引导,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 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 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 抒写者,何一非社会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 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预言, 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这大约便 是韩先生之所谓大作家所创造的社会底存在的可 能的人物事状罢。
真相事理层——契诃夫、鲁迅等 历史文化层——《竹里馆》 哲学意味层——《局外人》《礁石》 《红楼梦》——封建社会的盛衰,礼教制度的吃人, 各阶层的矛盾冲突,叛逆者的人生悲剧,美的易逝

各种文化的展览,色空观念 (梦幻泡影)
契诃夫——短篇小说——凡人琐事—— 俄国现实的真实写照。
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共同的价值 追求及审美品格。
文学创造要求的“真实”是“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 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 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 “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2、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A、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 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 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内蕴的真实——内在追求 假定的真实——外部特征
内蕴的真实
艺术真实不是生活真实的自然主义摹 本,而是对它的反映,是作家对社会 生活的认识和感悟的产物。
即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 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生活的内蕴作出艺 术的揭示和表现。
内蕴即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生活内蕴的层次
文本赏析
秋浦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艺术真实的概念可以作如下表述: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 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 特别是那些规律性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 家的认识和感悟。
三、艺术概括
含义
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 求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 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 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 遍性的艺术形象。
中外文论家对情感的强调
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
二、情感评价作为“诗意的裁判”
“类型化”主张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的贺拉斯那
里,他以不同年龄的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为例,强 调文学应描绘同类人的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