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资料

合集下载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大全1. 血液与血液成分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液体基质和悬浮其中的细胞构成。

血液液体基质主要由血浆组成,而悬浮其中的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成分的测试可以提供有关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2.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它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中。

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血液检测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的程度以及红细胞的生成情况。

3. 红细胞平均体积和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的是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则是指平均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这两个指标可以用于帮助诊断贫血的种类,比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等。

4. 红细胞分布宽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是用来评估红细胞体积或大小的变异性的指标,它可以帮助医生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鉴别贫血的病因等。

对于患者是否同时存在营养不良,慢性疾病或者缺铁等病理情况也有诊断帮助。

5.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主要参与凝血和止血过程。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可以用来评估出血与凝血功能状况,比如在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诊断作用。

6.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

白细胞计数是用来评估机体对感染和炎症的应激反应,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比例的变化可以提示不同疾病的发生情况,如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等。

7. 凝血功能测试凝血功能是确保血液在伤口处凝结和形成血栓以止血的重要生理过程。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疾病。

凝血功能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因子分析、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测定,有助于评估病人的凝血功能状况。

8. 免疫球蛋白测定免疫球蛋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参与识别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高中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高中

血液分析知识点总结高中一、血液分析的基本原理血液分析是通过对患者血液样本的检测来获取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相关信息的一种临床检验技术。

血液分析主要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和指标来了解人体内部的情况,以及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

血液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来了解人体内部的状况。

它主要依赖于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通过在实验室中使用各种仪器和试剂来对血液样本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获取相关的结果。

二、血液分析的常见项目和指标1. 血常规分析:血常规分析主要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等指标。

它可以反映人体的贫血、感染、感染、血液病等情况。

2. 血生化分析:血生化分析主要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代谢情况、营养情况以及肝脏和肾脏的功能情况。

3. 凝血功能分析:凝血功能分析主要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

它可以反映人体的血液凝血功能情况,也可以用于血管疾病、出血性疾病等情况的诊断和监测。

4. 微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学分析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

它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了解人体的免疫情况。

5. 电解质分析:电解质分析主要包括血钠、血钾、血氯等指标。

它可以了解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情况,也可以用于一些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三、血液分析的临床意义1. 诊断疾病:血液分析可以通过对各种指标的测定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

2. 监测疗效: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血液指标的监测来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预防疾病:通过对血液指标的监测,可以及早发现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4. 评估健康状况:血液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些关于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常规原理

血常规原理

血常规原理
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人体血液成分、细胞数量及功能状态。

其原理基于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无细胞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溶解物质(如蛋白质、荷尔蒙、电解质等)、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组成。

血细胞主要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是最常见的血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组织和器官,并带走二氧化碳。

红细胞数量和形态异常可以提示贫血、炎症或其他疾病。

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抵抗感染和维持免疫功能。

白细胞的总数和不同种类的比例可以反映身体的免疫状态以及某些疾病的存在。

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止血和止血的功能。

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异常可以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血常规检验通常通过自动化仪器进行,其中核心部分是血细胞计数和分类技术。

这些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血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并生成相应的血常规报告。

总结而言,血常规是通过计算和分析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比例,来评估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风险的一种常用方法。

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血液检验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血液检验的基本原理血液是人体内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多种成分组成。

血液检验通过对这些成分的检测与分析,提供了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丰富信息。

1. 血液成分的分析血液成分的分析是血液检验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血液样本会经过特殊处理,如离心分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浆。

然后,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确定各个成分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是血液检验中最常见的参数。

它们可以反映红细胞的数量和氧气携带能力,以评估贫血和其他相关疾病。

白细胞计数可以检测感染和炎症。

血小板计数用于评估出血倾向和血液凝固功能。

此外,还可以进行血脂、血糖、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方面的检测。

2. 生化指标的检测除了基本的血液成分外,血液检验还可以评估身体内的生化指标。

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蛋白、肝酶、肾功能指标、电解质平衡及代谢产物等。

这些指标在临床诊断和监测疾病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测量血清蛋白,可以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等。

肝酶是肝细胞的特殊标志物,其水平改变可以提示肝功能受损。

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和尿素氮的检测可以评估肾脏的排毒功能。

电解质平衡是维持正常细胞功能的重要指标。

此外,代谢产物如尿酸、血脂和糖类等的测定对于诊断和监测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检验的常用方法血液检验的方法繁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

1. 血液计数仪血液计数仪是常用的血液检验设备,它可以自动地对血液样本进行计数和分析。

血液计数仪通过激光散射、电阻法、电导法等原理,实现对血细胞的计数和分类。

它的优点在于快速、精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大量血液样本的分析。

2. 免疫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是血液检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免疫标记物,评估免疫功能、检测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

临床血液检验学读书随笔

临床血液检验学读书随笔

《临床血液检验学》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书籍简介 (3)1.2 写作背景 (4)1.3 本书目的与意义 (4)二、书籍内容概述 (5)2.1 血液检验基础知识 (6)2.1.1 血液成分及功能 (8)2.1.2 血液检验技术原理 (9)2.1.3 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11)2.2 临床血液检验实践 (12)2.2.1 常见疾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 (13)2.2.2 血液检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5)2.2.3 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16)三、重点章节分析与学习体会 (17)3.1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 (19)3.1.1 红细胞形态学检验 (20)3.1.2 白细胞形态学检验 (22)3.1.3 血小板形态学检验 (23)3.1.4 学习心得与难点解析 (25)3.2 血液生化检验 (26)3.2.1 血糖检验 (28)3.2.2 血脂检验 (29)3.2.3 电解质平衡检验等 (29)3.2.4 学习体会与案例分析 (31)四、跨学科知识与融合应用探讨 (32)一、内容概要本书介绍了临床血液检验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

详细阐述了血液的成分、结构及其生理功能,为后续的临床血液检验提供了理论基础。

书中重点介绍了各种血液检验技术的方法和原理,包括常规血液检测、特殊血液检测以及实验室操作规范等内容。

常规血液检测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等;特殊血液检测则涵盖了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先进技术。

实验室操作规范部分对实验条件、操作过程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进行了详尽阐述,为读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本书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了临床血液检验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通过病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疾病血液检验结果的差异和特点,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血液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还对临床血液检验学中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包括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本书还涉及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以及质量控制的方法等,以确保临床血液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现代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和使用

现代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和使用

1、电阻抗原理,又称库尔特原理
孔电流 外电极
-
标本杯
真空 内电极
+ 血细胞 悬液
鞘流技术联合电阻抗的应用
2、激光技术、射频技术、组织化 学技术的应用
五分类仪器与三分类仪器的主要区别在 于:白细胞不再粗略地以大小来进行分群,而 是采用激光技术、组织化学技术、射频技术 等等来对白细胞进行分类.根据仪器厂家的不 同,不同品牌的仪器采用了不同的分类计数.
• 在激光技术中目前有半导体 激光和气体激光.半导体激光 功率弱,但作为细胞分类自己 足够;气体激光功率强.二者比
较半导体激光具有寿命长 <7~10年>体积小,启动快,耗 电小,对稳压要求低,更为经济 适用等特点.
• 〔1 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 合检测法
• 即库尔特公司的VCS技术.
• V:代表体积容量.电阻法微孔技术应用 于计数血细胞和测定其体积的大小.
• 需要镜检的标准
• 目前即使是最先进的血细胞分析仪也不能完全取 代人工镜下白细胞分类.因此,各实验室应根据所使 用的仪器型号、性能和实验室条件,制定出手工复 检方案,建立涂片复检制度.只有在WBC、Hb、Plt 均在正常范围内,细胞散点图和直方图均正常,仪器 无报警显示情况下,仪器分类结果才可作为筛选数 据报告.
〔3电阻抗和射频电导联合检测法
• 这种方法是分别采用四个检测系统来检测不同类 型的细胞
• ①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检测系统:在 细胞悬浮液中加入溶血剂使红细胞溶解,而使白细 胞保持完整细胞浆及核形态近似于生理状态,当这 些细胞通过检测系统时,对白细胞进行电阻抗法< 测量细胞体积>和射频电导法<检测细胞核和颗粒 密度>的联合检测,结果将细胞分成淋巴细胞、单 核细和中性粒细胞三个群体.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

护理学基础知识: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今天我们总结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解剖生理知识,具体内容如下:一、血细胞的生成及造血器官1.血细胞主要在骨髓生成,血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中胚层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2. 肝脏是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从胚胎第6~8 周开始,生后4~5 天完全停止造血;脾脏在胚胎第8周开始造血3. 婴儿出生后,肝、脾造血功能迅速停止,红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4. 5~7岁以前的儿童全身骨髓都参与造血,随着年龄的增长,长骨的红骨髓逐渐被无造血功能的脂肪组织(黄骨髓)替代,仅留下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颅骨和长骨近端骨骺处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当机体需要时,黄骨髓又可转变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5. 髓外造血:在骨髓造血不能完全代偿时,肝脾可恢复部分造血功能二、血液组成及血细胞生理功能(一)血液组成(二)血细胞的生理特征及功能1. 红细胞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主要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 白细胞:主要功能是参与人体对入侵异物的反应过程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杀菌或抑菌作用,是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破坏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具有抗过敏、抗寄生虫作用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内含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与变态反应有关单核细胞: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时,能吞噬、消灭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如真菌、疟原虫、病毒),清除衰老组织,识别、杀伤肿瘤细胞。

激活了的单核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诱导和调节中起关键作用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在免疫应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故又称免疫细胞3. 血小板主要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保持毛细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三)小儿血液特点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由于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较高2. 生后2~3个月出现生理性贫血,约至12岁达成人水平3.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比例相等),第一次交叉出现在生后4~6天;第二次交叉出现在4~6岁。

血液一般检验

血液一般检验
MCH =Hb/RBC
3. 平 均 红 细 胞 血 红 蛋 白 浓 度 (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指测定红细 胞比容时被压紧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单位: g/L。
MCHC=Hb/Hct
血液分析仪法:能直接导出MCV,计算MCH 、MCHC
升高
升高 减低
正常/升 高
减低
减低 增加 增加
正常 减低 正常
减低 减低 减低
红细胞形态特征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 血 正细胞高色素性贫 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 血 增生性贫血
小细胞高色素性贫 血 轻微低色素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意义
慢性肾病、慢性炎症、内分泌疾病、消化吸 收不良、恶性肿瘤 体外溶血、高脂血症、溶血性贫血
【检测原理】
手工法: 1.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单位:fl(1fl=1015L)。
MCV=HCT/RBC╳1015(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 蛋白的量。单位:pg(1pg=10-12g)。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的基本参数之一:利用RBC、Hb、HCT三个指 标可计算出红细胞的三个平均值,可用以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 类。
重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HCT升高表明红细胞数量偏高,可导致 全血黏度增加,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由于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同原因造成的 贫血,其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未必一致; 同时,不同数量、大小及形态的红细胞占全血容积 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RBC、Hb、HCT三个 参数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计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加深对红细胞的特征认识,进而为贫血的鉴别诊 断提供更多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学基础和血液分析一般原理血液学基础及血液分析一般原理目录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第二章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简介第一节血液分析仪主要检测项目第二节血液分析仪基本检测原理第三节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检测原理第四节液体定量方法第五节血液分析各参数的结果来源第六节血液分析仪的技术发展第七节选择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则本部分要点:主要论述了血液的组成、血浆与血清的区别,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功能,血液常规分析的目的和内容以及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及技术发展。

本部分为血液学及血液检测最基本的知识,除非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建议各业务人员应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通读,并能掌握有关英语缩写、基本术语的含义以及血液分析仪各检测参数的产生过程。

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第一节血液的功能和组成1.血液的功能✧机体各组织器官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人体所需水分、氧及排出二氧化碳的载体。

✧参与人体免疫功能,防止疾病侵袭。

2.血液的组成静置30分钟后的情况✧血液由有形成分(血细胞等)和血浆组成。

✧血清:血液自然凝固,除去固体部分(血饼)后所获得的液体部分。

✧血浆:血液经抗凝处理,在离心作用后获得的清液部分。

除血清所含成分外,还包括蛋白质、凝固因子等成分。

血清血浆蛋白质血液凝固因子红细胞血饼有形成分白细胞血小板其他有形成分3.血液细胞构成红细胞血液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1). 红细胞:✧形态和功能:7~8um~2.2um红细胞模型图红细胞为扁圆状结构,中央凹陷,细胞内无核、柔软,可进入比本身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平均直径7~8μm。

内含血红蛋白,富含铁元素,容易氧化。

负责将氧气输送致全身,并将二氧化碳收集至肺部排出。

✧红细胞的成熟:细胞红细胞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红系祖细胞,后者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分化为原红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为早幼、中幼、晚幼红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

由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从早幼红细胞开始,已能利用铁蛋白和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后者再与珠蛋白肽链结合而成为血红蛋白,幼红细胞越趋向成熟,合成的血红蛋白越多,直到网织红细胞阶段仍能合成少量血红蛋白。

一般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不超过1%,网织红细胞中仍残留有RNA,由此可通过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检测。

网织红细胞越成熟,DNA含量越低,由此可计算出网织红细胞成熟程度。

(2). 白细胞:✧白细胞的分类和分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只有将白细胞的种类分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分析才被认可为白细胞分类。

除此之外的只能算作白细胞分群。

但在国内,白细胞分类和分群的界定并不十分严格。

以下是白细胞的分类或分群: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二分类大型白细胞(其他白细胞)小型白细胞(淋巴细胞)三分类中型白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大型白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五分类嗜中性粒细胞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形状和功能:白细胞为球状结构,细胞内有核,直径7~15μm。

产生人体免疫机能,直接攻击外来细菌或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情报通信侦察T型淋巴细胞(细胞性免疫)B型淋巴细胞(体液性免疫产生包围抗体* 嗜酸性粒细胞协助产生抗体。

(3). 血小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体积较小,参与凝血和止血。

4.血液检测的意义和检验学科的分类✧在生理情况下,人体内血液各种成分的质和量,反映了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的平衡。

✧在病理情况下,血液成分质和量的变化,除了反映造血系统的病变以外,还能直接或间接地提示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病变。

✧生物化学和免疫学检验:主要检验血浆中的成分。

✧血液学检验:主要检验与临床止血和凝血相关的各种血小板因子、凝血因子、血管因子等项目。

✧血液一般检验:主要检验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质和量。

5.血液一般检验的方法✧传统方法:以手工操作、普通光学显微镜、计数板等简单器材为主要检测手段。

✧现代方法:以血液自动分析仪为主要标志。

✧随着细胞化学、组织化学、位相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同位素示踪技术、单克隆抗体等现代技术的运用,血液学研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综合光学、电学、细胞化学原理的血液分析仪代表了当今血液一般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和内容1.血液一般检验的目的以现代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常用的实验方法为手段,联系临床实际,为临床疾病的初步诊断和疗效观察提供客观依据。

2.血液一般检验的内容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血液细胞的数量、质量和外观形态进行检测。

3.血液一般检验的检测项目(1). 白细胞检测WBC(White Blood Cell count):白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白细胞数,(×103/μL或×109/L)。

LYM%(Lymphocyte concentration):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百分率(%)。

LYM#(Lymphocyte count):淋巴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淋巴细胞数,(×103/μL或×109/L)。

MONO%(Monocyte concentration):单核细胞(中间细胞MID)占白细胞百分率(%)。

MONO#(Monocyte count):单核细胞(中间细胞MID)计数:单位体积全血单核细胞数,(×103/μL或×109/L)。

GRAN%(Granulocyte concentration):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

GRAN#(Granulocyte count):粒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粒细胞数,(×103/μL或×109/L)。

NEU%(Neutrophil concentration):嗜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百分率(%)。

NEU#(Neutrophil count):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嗜中粒细胞数,(×103/μL或×109/L)。

EOS%(Eosinophil concentration):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

EOS#(Eosinophil count):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嗜酸粒细胞数,(×103/μL或×109/L)。

BASO%(Basophil concentration):嗜碱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百分率(%)。

BASO#(Basophil count):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嗜碱粒细胞数,(×103/μL或×109/L)。

(2). 红细胞检测RBC(Red Blood Cell count):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全血红细胞数(×106/μL或×1012/L)。

HGB(Hemoglobin concentration):血红蛋白:单位体积全血血红蛋白浓度(g/L)。

HCT(Hematocrit)或PCV(Packed Cell Volume):红细胞比积:全血红细胞相对容积比(%)。

MCV(Mean Corpuscular Volume):红细胞平均容积:全血单个红细胞的平均比积(fl:1×10-15升)。

MCH(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单个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pg:1×10-12克)。

MCHC(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g/L)。

RDW(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DW-CV(RDW-Coefficient of Variation):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

RDW-SD(RDW-Standard Deviation):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偏差(fl)。

HDW(Hemoglobin Distribution Width):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3). 血小板检测PLT(Platelet count):血小板计数:单位体积全血血小板数,(×103/μL或×109/L)。

MPV(Mean Platelet Volume):平均血小板体积:全血血小板平均体积,(fl:1×10-15升)。

PCT(Plateletocrit):血小板压积:血小板相对容积(L/L)或(%)。

PDW(Platelet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LCR(Platelet Large Cell Ratio):大血小板比率:体积≥12fl的血小板比率。

(4). 网织红细胞检测RET#(Reticulocyte count):网织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104/μL或×1010/L);RET%(Reticulocyte concentration):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网织红细胞占成熟红细胞的百分率(%);MRV或MCVR(Mean Reticulocyte Volume):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HFR%(High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 concentration):高荧光率网织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MFR%(Middle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 concentration):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LFR%(Low Fluorescent Reticulocyte concentration):低荧光率网织红细胞占网织红细胞的百分率(%);RMI(Reticulocyte Maturation Index):网织红细胞成熟度指数:高荧光率网织红细胞与中荧光率网织红细胞之和与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的比值(%);RMI = [(HFR+MFR) / LFR]×100%RPI(Reticulocyte Proofreading Index):网织红细胞成熟校正指数:RPI=RET%×(HCT/0.45)×{1/[1+(0.45-HCT)]}RDWR(Reticulocyte Distribution Width):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HCR(Reticulocyte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R(Reticulocyte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HDWR(Reticulocyte Hemoglobin Distribution Width):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MOXI(Mean Peroxidase Index):平均过氧化物酶活性指数;LI(Iobularity Index):分页核指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