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合集下载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双签字。
【 4 】 舒冬利 .陆利萍. 手术 标本 的程序 化管 理[ J ] . 中华护理杂志 ,
2 0 0 9 , 4 4 ( 6) : 5 4 6 — 5 4 7 .
2 . 2 . 6 标本管理 : 严格执行 标本 管理制度及核对制度 , 实行标 本程序化管理 。主刀医生让家属看完标本后 , 巡 回护士立 即 装 入写有患者完整信 息的标本袋 , 并群 呼标本接 收人 员即时
液, 但禁 止在走廊输入 预防性抗生素 和麻醉术前药 。 并 告知患 者, 输 液期间身体若有 任何 不适 , 立即告诉走廊里走过的任何

个人 , 巡 回护士要 每隔几分钟查 看患者一 次。前一 台患 者
离开手术 间并 清理完卫生后 , 连台患者再进 入手 术间输入抗
术室管理 的重点 ,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 , 提 高手术室护理人员隐患防范意识 ,养成 良好 的工作作风和习
会使组织扭 曲变得过分脆硬 , 抗原减少或定位不准 , 亦使免疫
( 收稿 日期 : 2 0 1 7 - 0 2 - 0 3 )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存在 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何新明 顾 霞 郭 文婷 林毅 妍 岳 永亮
2 0世 纪 பைடு நூலகம் 0年代免疫组织化学 技术应用 于病 理诊断 ,目
前肿瘤 的病理诊 断应用最为广泛㈣。免疫组织化学染 色切 片
质 量 影 响 结 果 的判 断 ,由 于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 过 程 繁 杂 , 步
有研 究表 明 , 在延迟 4 8 h 后 进行 固定 , 免疫 组织化学 染色基
本看不到 明确 的膜 阳嗍 。尽 量缩短延迟 固定时间。 1 . 1 . 2 固定时 间的长短对组织抗 原的活性 的影 响:固定时间 不足易造成 固定液不能完全渗透至组织 内部 ,固定时间过长

影响免疫组化的步骤和对策

影响免疫组化的步骤和对策

影响免疫组化的因素及对策(一)免疫组化染色假阳性及其对策1 、消除内源酶的影响在涉及免疫过氧化酶的各种染色中,均用过氧化物酶来标记抗体,酶的作用是催化底物,使显色剂显色,正常组织中也含有一定量的过氧化物酶,其同样也能催化底物显色,而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的特异性,因此在加入标记酶前应设法将其灭活,以保证染色反应的特异性。

通常情况下,去除内源酶的方法是先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作用,但在含有丰富血细胞的标本中,由于血细胞中存在大量具有活性的过氧化物酶,能与过氧化氢产生强烈的反应,产生气泡而破坏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

在OCT 包埋的冰冻切片中,使用3%的过氧化氢化溶液亦会产生类似现象。

此时可用3%的过氧化氢甲醇溶液孵育20 分钟的方法灭活内源性酶。

灭活内源酶对正确判断含血细胞较多的标本,如骨髓、胎盘、脾等的染色结果十分重要。

同样,正常细胞也含生物素,尤以肝、脾、肾组织含量为多。

在应用亲和素试剂的染色中,内源性生物素易结合后继抗体,形成亲和素(或链亲合素)- 生物素复合物,导致假阳性发生。

消除这种非特异性着色的方法,是在采用生物素方法染色前,对标本进行亲和素处理,使其结合位点饱和。

2 、抗体导致的非特异性着色高纯度、高效价的抗体是免疫组化染色的关键。

出现下列情况时,可能发生非特异性着色。

( 1 )因抗原不纯而导致制备的抗体不纯,常见于多克隆抗体。

可用亲和层析的方法除去非特异性抗体或应用高纯度的抗原制备抗体,采用单克隆抗体能避免非特异着色。

( 2 )标本片中含有与靶抗原相似的抗原决定簇,解决的方法只有采用针对更具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

3 、消除非特异性背景着色非特异性着色最常见的情况是蛋白质(抗体)吸附到组织切片中高度荷电的胶原及结缔组织成分上,防止非特异性背景着色的方法之一是在滴加一抗前在标本上加一种无关的蛋白质溶液,封闭荷电点不给一抗留有吸附余地,以保证一抗不会吸附到胶原纤维及结缔组织成分上。

最常用的无关蛋白质溶液是所用二抗的同种动物非免疫血清。

免疫组化染色出现棕色团块

免疫组化染色出现棕色团块

免疫组化染色出现棕色团块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出现棕色团块,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1.抗原与抗体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当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时,会形成棕色的免疫复合物沉淀,这是正常的反应结果。

2.显色剂显色: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使用特定的显色剂(如荧光素、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对组织细胞内的抗原进行标记和显色。

如果显色剂使用不当或出现异常情况,可能会导致棕色团块出现。

3.其他因素: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操作不当、组织处理不当、缓冲液浓度不合适、抗体浓度不合适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棕色团块的出现。

如果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出现棕色团块,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进行解决:
1.检查显色剂:首先检查使用的显色剂是否正确、新鲜、无污染等,并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正确使用。

2.检查抗原抗体:确认抗原抗体是否正确配比,并保证抗体浓度合适。

如果发现抗原或抗体的质量有问题,需要更换优质的抗原或抗体。

3.检查缓冲液:检查所使用的缓冲液是否正确配制,浓度是否合适。

如果缓冲液有问题,需要重新配制缓冲液。

4.检查操作过程:仔细检查整个免疫组化染色过程,确认每一步操作都正确无误。

如果操作不当导致棕色团块的出现,需要重新按照
正确的方法进行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出现问题及对策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过程中出现问题及对策

1941年co ons首先用荧光素标记抗体,检测肺组织内的肺炎双球菌获得成功,从而创建了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逐渐发展出现了间接法,免疫酶法,免疫胶体金法,酶标记复合法等等。

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断得到提高,使其成为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中研究组织形态、功能和代谢的一项有力工具[1—3]。

随着该技术应用的普及和深入,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作为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手段,各种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抗体相继问世,使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临床病理诊断、肿瘤性质的判定、预后的估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由于影响其操作的因素较多,免疫组化质量不稳定常常困扰着免疫组化工作人员。

本文举出了一些染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中可能原因。

1.阴性反应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

排除掉组织或细胞中确实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的原因外,还可能是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出现了假阴性结果。

可能原因如下:1.1操作失误有的组织必须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却未进行抗原修复[1,2];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还可能是所选用的检测系统与一抗不匹配,如选用的一抗是兔源性抗体,二抗错选了抗鼠源性抗体。

解决办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滴在一张白纸上,再将配制好的DAB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察是否出现棕色。

如果出现了,证明三抗和DAB的配制过程正确。

如果不出现棕色反应,则三抗或DAB的配制过程有误。

1.2假阴性造成假阴性结果的因素一般来自三方面:1.组织处理不当,抗原损失过多或被遮蔽;2.抗体(包括特异性一抗和标记抗体)失活,效价过低或稀释度不合适;3.染色步骤的差错或其他试剂的问题,如显色剂、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及ph值[3]。

解决阴性染色的问题,需要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免疫组化实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免疫组化实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可能原因
解决办法
通透作用破坏了膜
去除缓冲液中的通透剂
固定的方法对抗原不合适
尝试不同的固定剂,关于固定剂的使用选择见补充材料
没有及时固定引起抗原扩散
取材后立即固定
可能原因
解决办法
缺乏抗原
做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是否有表达或原位杂交检测mRNA是否有表达
抗体无效
避免反复冻融;用阳性片子进行检测
抗原修复无效
改进抗原修复方法
抗原-抗体结合不足
加大一抗浓度,增加孵育时间
抗体不能穿过细胞
加Triton x-100到封闭液中,通透组织
2,高背景
下图样本是小鼠皮下移植瘤组织,目标蛋白LYVE1,A图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B图是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A图相比,B图背景高。
可能原因
解决办法
脱蜡不足
适当延长二甲苯浸泡次数和时间
干片,组织过于干燥
避免干片
抗原修复过度
减少修复时间
内源性酶干扰
添加淬灭操作
Fc受体干扰
用二抗来源的血清取代BSA封闭
抗体浓度过高
适当增加稀释比例
染色时间过长
镜检观察显色,合膜组织,目标蛋白IL-10,A图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B图是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在与A图相同位置的B图中没有检测到抗原,反而在组织边缘检测到组织表达。
下图样本是人小肠粘膜组织目标蛋白il10a图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b图是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在与a图相同位置的b图中没有检测到抗原反而在组织边缘检测到组织表达
免疫组化实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1,缺乏染色
下图样本是正常人肝血管组织,目标蛋白是α-平滑机动蛋白,A图是我们想得到的结果,B图是做出来的实验结果,与A图相比,在红圈处并没有检测到抗原。

免疫组化染色的常见问题及定量分析

免疫组化染色的常见问题及定量分析
0.05%或0.1%, PH7.8的无水氯化钙水溶液中, 溶解即可用。 2.消化条件和时间:将切片放置在湿盒内, 37℃10一40min,一般为20 min即可。
整理课件
19
二.胃蛋白酶(Pepsin)消化方法
1.配制:0.4%胃蛋白酶,用0.1mol/L的Hcl配制。 2.消化时间:37℃20 min。 3.用途:主要用于细胞间质抗原的显示,如纤粘素、
整理课件
68
激光显微切割的缺点
未封片的组织切片组织结构较模糊,会影 响显微切割的准确性。
整理课件
11
染色中各步骤注意事项及原理
前期处理 染色 后期处理
整理课件
12
前期
不可控制因素:取材、固定、脱水、透明、 浸蜡,包埋
可控制因素: 捞片:注意不要太靠近一侧,必要时用镊
子压住组织片控水
整理课件
13
染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阻断非特异性过氧化物酶 抗原修复 封闭抗原非特异性表达 一抗 二抗 DAB显色
整理课件
60
PALM激光显微切割系统简介
PALM激光显微切割系统是由德国PALM 公司研发的一套高级精确的实验室设备。利 用337纳米的紫外激光对显微镜下的生物样 本 (组织、细胞簇、单细胞、染色体及染色 体片断等)进行切割和分离。在病理学、遗 传学和肿瘤学等多个科研领域得到非常广泛
的应用。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7
免疫组化的优点
特异性强 :抗原与抗体的“一对一”的特 异结合,仅当组织细胞中存在交叉抗原时 会出现交叉反应 。
敏感性高 定位准确、形态与功能相结合
整理课件
8
免疫组化技术操作上的优点
方法简单,易掌握 在组织切片原位显示抗原的表达情况 试验条件要求不高,绝大多数实验室都可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清爽的原因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清爽的原因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清爽的原因
免疫组化染色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表达。

但是,有时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会不清晰,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
1. 样品质量不佳。

如果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足或存在严重的脱水、变性或降解等现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能会不清晰。

2. 抗体质量问题。

如果使用的抗体质量不佳,可能会导致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不清晰。

例如,抗体可能过期了,或者存在批次差异。

3. 操作不当。

在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不仔细,可能会导致结果不清晰。

例如,过度洗涤、过度染色或者不恰当的显色反应条件等。

4. 数据分析问题。

如果在数据分析过程中没有正确地处理图像,可能会导致结果不清晰。

例如,图像可能过于模糊或者过于亮,这可能会影响结果的解读。

因此,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实验时,需要注意样品质量、抗体选择和操作规范等问题,以确保结果的清晰和可靠性。

- 1 -。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策良好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是正确推断染色结果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许多步骤或环节,每一个步骤或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染色的最终结果,因此,要做好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化切片并不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

需要病理技术员和病理医生亲密协作、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做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

虽然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染色的结果看,一般可分为两类:无色片(即无阳性信号)和"杂音'染色片(有阳性信号)。

一、无色片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

这是常规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消失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1、真阴性结果:整个染色过程没有消失问题,组织或细胞的确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

2、假阴性结果:即此阴性结果不是真实的反映。

假阴性结果又可分为两种状况:(1)切片中根本就不包含所预期检查的组织或细胞。

消失这种状况,要麽是病理医生选择错了切片或抗体选错了,要麽是技术员选错了蜡块。

获得正确的切片进行染色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

由此表明:制作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不仅仅是技术员的事,病理医生也起着不行缺少的作用。

(2)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组织未进行抗原修复,有的组织必需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虽然抗体失效在理论上是一个渐渐的过,但间或也遇到突然失效的状况,抗体长期不用和/或已超过有效期是主要的缘由。

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如遗忘加二抗或三抗,或用了两次二抗而缺少了三抗,或配制DAB时少了过氧化氢。

为了避开这种简洁的错误,有一种简洁的方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甩在一张白纸上,在将配制好的DAB滴一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看是否消失棕色。

假如消失了,证明三抗和DAB的配制过程没有错误。

假如这种DAB再滴到切片上没有消失任何阳性信号,问题肯定是出在三抗以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良好的免疫组化染色切片是正确判断染色结果的基础和前提。

由于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存在很多步骤或环节,每一个步骤或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染色的最终结果,因此,要做好一张高质量的免疫组化切片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需要病理技术员和病理医生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做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

虽然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染色的结果看,一般可分为两类:无色片(即无阳性信号)和“杂音”染色片(有阳性信号)。

一、无色片染色结束后,切片中见不到任何阳性信号。

这是常规工作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可能:1、真阴性结果:整个染色过程没有出现问题,组织或细胞确实不表达与抗体相关的抗原。

2、假阴性结果:即此阴性结果不是真实的反映。

假阴性结果又可分为两种情况:(1)、切片中根本就不包含所预期检查的组织或细胞。

出现这种情况,要麽是病理医生选择错了切片或抗体选错了,要麽是技术员选错了蜡块。

获得正确的切片进行染色是获得正确结果的前提。

由此表明:制作出合格的免疫组化切片不仅仅是技术员的事,病理医生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染色过程中的某一或某些环节出了问题。

比如,组织未进行抗原修复,有的组织必须经过抗原修复才能检测抗原表达;或选用了只能用于冰冻组织而不能用于石蜡包埋组织的抗体;或一抗失效,虽然抗体失效在理论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但偶尔也遇到突然失效的情况,抗体长期不用和/或已超过有效期是主要的原因。

也可见于染色过程中漏掉了某一环节,如忘记加二抗或三抗,或用了两次二抗而缺少了三抗,或配制DAB时少了过氧化氢。

为了避免这种简单的错误,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在三抗孵育结束时,将切片上的三抗甩在一张白纸上,在将配制好的DAB滴一滴在白纸的三抗上,观察是否出现棕色。

如果出现了,证明三抗和DAB的配制过程没有错误。

如果这种DAB再滴到切片上没有出现任何阳性信号,问题一定是出在三抗以前。

如果纸上不出现棕色反应,问题肯定在三抗DAB或DAB的配制过程。

这种简单方法能迅速的帮助我们查找出现问题可能的原因。

解决阴性染色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设立“阳性对照”。

如果阳性对照有了表达,说明染色的全过程和所有试剂都没有问题。

如果此时测试片仍为阴性,便是真实的阴性,说明组织或细胞没有相应的抗原表达。

反之,如果阳性对照没有着色,表明染色过程中某个或某些步骤出了问题或试剂出了问题。

应一一寻找原因。

阳性对照包括两种,一种称为“自身对照”或“内部对照”,这是指在测试的切片中本身就存在已知的抗原,如正常淋巴结中存在T和B细胞抗原,CD20或CD3都应该有表达。

自身对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对照,对照和测试组织或细胞都在同一张切片中,都处于相同的试验条件下,结果更可靠也更具有可比性。

在选择自身对照片时最好选择既有病变组织同时又有正常组织的部分,这样有利于对比。

另一种称为“外部对照”,有时在测试的切片中不存在已知的抗原,如在胃的标本中怀疑是恶性黑色素瘤,需要用HMB45或Mart-1来检测,在正常的胃组织中本身不存在相关的抗原,如果病变出现阳性反应结果,尚能提示是恶黑,但是如果出现阴性结果,就无法确定是本身组织中不含黑色素瘤抗原,还是技术问题。

因此,应另外设立一个已知的阳性对照。

这种在测试组织之外的阳性对照称为“外部对照”。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设立外部对照的情况很多,如果每一种抗体都要选不同的阳性对照,工作量会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国内外有单位将多种不同组织集成在一起,制成多组织切片、“腊肠”“春卷”切片、组织芯片等,其连续切片储备待用,需要时取出一张便可作为阳性对照。

另外,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采用阑尾作为阳性对照,因为与人体其它组织器官比较阑尾包含的组织种类较多,如有上皮、淋巴组织、平滑肌、间质、神经、血管、间皮等。

一张阑尾切片可以检测大多数常用的抗体。

设立阳性对照是病理医生的任务或责任,而不是技术员的责任。

病理医生观察了HE切片,了解切片中是否有自身对照,如果没有,就应告诉技术员采用阳性对照。

因此,病理医生在免疫组化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抗体未覆盖上测试组织:当多块散开的小组织染色时,可能漏掉某块组织染色。

二、“杂音”染色片免疫组化除正常的真实的阳性信号外常常会遇到不正常的背景着色,这些非正常的着色称为“杂音”染色。

“杂音”染色种类繁多,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为了便于说明,笔者将其归纳为下面几种。

1、全片着色全片着色是指整个切片全都染上了颜色,着色的强度可深可浅,总之,分不清那些组织是阳性那些组织是阴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抗体浓度过高:一抗浓度过高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解决办法是,每次使用新抗体前应当对其工作浓度进行测试,使每一抗体个体化,找到适合自己实验室的理想工作浓度,既使是即用型的抗体也应如此,不能只简单的按说明书进行染色。

(2)、抗体孵育时间过长或温度较高:解决办法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最好随身佩带报时表或报时钟,及时提醒,避免因遗忘而造成时间延长。

现在流行的二步法(Polymer)敏感性很高,要求一抗孵育的时间不是传统的1小时,而是30分钟,因此,要根据染色结果进行调整。

(3)、DAB变质和显色时间太长:DAB最好现用现配,如有沉渣应进行过滤后再用。

配制好的DAB不应存放时间太长,因为在没有酶的情况下,过氧化氢也会游离出氧原子与DAB产生反应而降低DAB的效力,未用完的DAB存放在冰箱里几天后再用这种似乎节约的办法是不可取的。

DAB的显色最好在显微镜下监控,达到理想的染色程度时立即终止反应。

不过当染色片太多时或用染色机时,这样做似乎不现实,但至少应对一些新的或少用的抗体显色时进行监控,避免显色时间过长。

(4)、组织变干:修复液溢出后未及时补充液体、染色切片太多、动作太慢、忘记滴液、滴液流失等都是造成组织变干的原因。

解决的办法是操作要认真仔细,采用DAKO笔或PAP Pen在组织周围画圈,可以有效的避免液体流失,也能提高操作速度。

(5)、切片在缓冲液或修复液中浸泡时间太长(大于24小时):原因上不清楚,但现象存在。

有的实验室喜欢前一天将切片脱蜡至修复,第二天加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如果将装有切片和修复液的容器放在4ºC冰箱过夜,对结果无明显影响,如果放在室温,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会出现背景着色,因此,不可存放时间太长。

(6)、一抗变质、质量差的多克隆抗体:注意抗体的有效期,过期的抗体要麽不显色要麽背景着色。

用新买的抗体时最好设立阳性对照和用使用过的抗体作比较。

2、切片边缘着色切片边缘着色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产生的原因:(1)、组织边缘与玻片粘贴不牢,边缘组织松脱漂浮在液体中,每次清洗不易将组织下面试剂洗尽所致。

解决办法:制备优质的胶片(APES或多聚赖氨酸),切出尽量薄的组织切片,不厚于4微米,组织的前期处理应规范,尽量避免选用坏死较多的组织。

(2)、切片上滴加的试剂未充分覆盖组织,边缘的试剂容易首先变干,浓度较中心组织高而致染色深。

解决办法:试剂要充分覆盖组织,应超出组织边缘2 mm。

用DAKO笔画圈时,为了避免油剂的影响,画圈应距组织边缘3-4 mm。

3、“阴阳脸”着色指组织一半着色一半无着色,形成交界清晰或不甚清晰的两种染色结果。

其成因是试剂仅覆盖了部分组织而不是全部。

如加试剂后未让试剂流散开而集中在部分组织上。

通常应该在加完试剂后,仔细看一遍,是否有的组织未被试剂完全覆盖,如有这种情况,建议用牙签而不是用吸头或试剂瓶口将试剂引流开使之将组织全部覆盖。

另外,染片盒不平,切片倾斜,虽然开始试剂已全部覆盖了组织,但后来试剂流向一边,部分组织未被试剂覆盖。

对于这种问题,只要留心或想到了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解决。

有时,用DAKO(或PAP)笔在组织周围画圈时,划线太靠近或画到了组织上,由于笔油的力学原理,试剂不能达到靠近划线附近的组织。

还有气泡也可引起阴阳分明的着色,只是不着色区域是圆形,由于气泡中含气,试剂被推到周围,因此,气泡中心的组织不着色。

解决办法是滴加试剂时手法要轻,有气泡时用牙签捅破。

4、灶片状着色切片中着色区东一块西一块,呈灶片状分布,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1)、裱片时水未排尽,在局部形成气泡使组织突起,染色时试剂渗入后不易洗尽,显色过深所致。

解决办法是,漂片盒里的气泡应去尽,晾片热台不能平放,应有45度左右的斜度,利于水流走和蒸发。

(2)、坏死组织灶,组织坏死后细胞破坏、酶的释放、蛋白游离、分解,复杂的肽链残段(如Fc段)可能与一抗或/和二抗结合导致最终着色。

解决办法是在选择染色切片时应避免选择坏死组织较多的切片。

(3)、制作APES胶片时,胶的浓度太高,干燥后在玻片上留下白色小点,显色时白色小点着色。

解决办法是按照标准的制备方法进行,即5%盐酸酒精(5ml盐酸+95%酒精95ml)浸泡玻片4小时、热水冲洗玻片1小时、蒸馏水洗玻片1分钟、丙酮浸泡玻片5秒钟后空气干燥(室温)、2%APES (2 ml APES+98 ml丙酮)浸泡玻片5分钟、玻片过一下丙酮(1-2秒钟)、玻片过一下蒸馏水(1-2秒钟)、37°C过夜干燥、室温储存备用。

如果制片过程中,因丙酮逐渐挥发而胶变浓时可适当加入一些丙酮。

5、间质着色着色部位主要在间质,间质着色的原因很多,如抗体与组织中的蛋白质因蛋白疏水基团相互作用形成非特异性的连接而着色,加一抗前的血清封闭这一步就是为了避免非特异型的结合。

又如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常常渗出到组织间质,很容易与抗体结合,造成间质着色,特别是lambda和kappa染色时。

当甲状腺胶质外溢到组织间质时,做甲状腺球蛋白染色也会出现间质着色。

抗体不纯或抗体被污染也可出现间质着色,我们曾遇到CD20抗体不纯,除了染上B细胞外还染上了间质。

6、细胞浆着色胞浆着色是所有“杂音”染色中最具有欺骗性的着色,着色区局限在细胞内,间质无着色,看上去与真实的免疫反应着色几乎一样,很难区别。

胞浆里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很多非特异性的染色除了见于间质也可以出现在胞浆中。

这种原因造成的着色,可以通过血清封闭解决。

还有因内源酶造成的着色,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肌红蛋白(肌细胞)、细胞色素(粒细胞、单核细胞)、过氧化氢酶(肝、肾),这些可用过氧化氢进行封闭。

巨噬细胞吞噬各种抗原物质或Fc片断而出现胞浆着色,这种着色不易避免,但可以通过形态学辨认出巨噬细胞而引起重视。

内源性生物素的着色最具有欺骗性,因为它广泛的存在于组织细胞中,我们研究结果显示:冰冻组织中存在内源性生物素,经福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后生物素被封闭,加热抗原修复后造成内源性生物素暴露,内源性生物素暴露的强度在不同的组织有所不同,从弱阳性(+)到强阳性(+++),内源性生物素在组织中的分布形式,既有散在分布也有弥漫分布,主要以颗粒状形式存在于胞浆中,内源性生物素广泛存在于上皮源性组织,特别是腺上皮组织,亦存在部分非上皮组织,内源性生物素不仅存在人体组织也存在大鼠组织,内源性生物素暴露的强弱与修复液有关,其强度增加依次为:柠檬酸、EDTA、EGTA,热抗原修复暴露的内源性生物素可被鸡蛋清封闭,非生物素检测系统Polymer两步法(EliVision、EnVision)可避免生物素干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