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宴会礼仪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7古代礼仪古代中国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尊重他人、尊重身份和尊重传统的行为准则。

古代礼仪涉及到宴会、婚姻、葬礼、朝拜等各个方面,下面将介绍七种常见的古代礼仪。

1.尊卑礼仪古代中国非常注重尊卑之分,人们在不同场合和不同身份下要表现出符合其身份地位的仪态。

比如,尊长者必须要行揖礼,即俯身拱手以示尊重;皇帝见到官员时,官员要跪地叩头示敬;平民见到贵族时,要行揖礼以示敬意。

这种礼仪体现了尊重他人的态度,也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宴会礼仪古代宴会是沟通和交流的场合,举办宴会是一种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方式。

在宴会上,人们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比如宴席要按照主客地位分清座次,主人要居中高位,贵客坐次高位;进餐时要注意用餐文明,不可嘈杂和大声喧哗;别人举杯敬酒时要站起来,持杯回敬等等。

这些规范有助于维持宴会秩序,并表达了宴请者的礼貌和热情。

3.婚礼礼仪古代的婚礼是一种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它代表着两个家族的联姻。

在古代婚礼中,有很多重要的礼节,包括过堂、拜堂、拜天地等。

比如,在“过堂”仪式中,新娘要穿着嫁衣,由好友或亲戚陪伴,穿过象征门第的虚幌,以示进入新家的仪式;在“拜堂”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行拜帖礼,接受父母的教诲和祝福。

这些仪式都是为了彰显婚姻的庄严和祝福。

4.朝拜礼仪朝拜是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祖先和帝王表示敬意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每年或每月定期举行朝拜仪式。

在朝拜时,百姓要整齐列队,面向神位或天空跪拜,手持祭品或写有祝福文字的牌匾。

这个仪式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5.葬礼礼仪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葬礼,认为它是对逝者的最后送别和告别。

古代葬礼有很多规范,包括穿孝服、守丧期、丧车之类的仪式。

比如,穿孝服是表示对逝者的敬重,守丧期是为了表达哀悼之情,丧车则是将逝者送至安葬地点的一种方式。

这些礼仪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逝者家属的悲痛,同时也传承了社会对逝者的敬重和思念。

6.传统节日礼仪古代中国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层次的进行,到达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标准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守则。

维吾尔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拾掇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招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规范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庄重,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宴会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其礼仪和文化传承至今。

在古代中国,宴会是一种展现社会地位、展示家族荣誉的场合,也是交流情谊、拓展人际关系的机会。

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一下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

首先,中国古代的宴会通常注重礼仪和仪式。

在古代,宴会通常由主人邀请嘉宾参加,嘉宾准时到达,并经过主人亲自迎接。

在进入宴会场地之前,嘉宾需要轻敲门铃以示敬意。

在宴会开始前,主人会引领嘉宾们进入宴会厅,主客之间坐立有序,根据嘉宾的身份和地位进行安排。

酒席开始前,主人会发表祝酒词,表达对嘉宾的尊重和欢迎之意。

其次,中国古代宴会注重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十分丰富,不同的宴会有不同的菜肴搭配。

宴会上会有各种美食、美酒供应,食物注重颜色搭配、菜品的制作和品尝过程。

在宴会上,主人会亲自为嘉宾斟酒、夹菜,并且尊重地向嘉宾敬酒。

这种饮食文化展示了主人的好客和对嘉宾的尊重。

第三,在中国古代的宴会上,文人雅士常常会以诗词歌赋来表达情感。

诗词歌赋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宴会场合。

文人雅士们会在宴会上吟诗作赋,以表达自己的才华和情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增加了宴会的趣味,也促进了文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宴会上还会举行各种表演和游戏活动。

宴席中常常有歌舞表演、杂技演出以及传统乐器的演奏。

这些表演节目可以增加宴会的欢乐氛围,使嘉宾们享受到文化艺术的魅力。

此外,中国古代的宴会上还会有一些传统游戏活动,比如猜谜语、对联等,这也成为了增进嘉宾之间亲近感的途径。

最后,在中国古代的宴会上,人们注重礼尚往来和互赠礼物。

在宴会结束时,主人通常会为嘉宾送上礼物,以表达对嘉宾的感谢和敬意。

嘉宾也会准备礼物送给主人,以回应主人的款待。

这种互赠礼物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人们的尊重和友好之意。

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与社交文化丰富多样,注重礼仪、饮食、文化表演和人际交往。

宴会不仅是一种社交活动,更是一种展现身份、建立人脉、维系友情的重要场合。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

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宴会文化与礼仪1. 引言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视礼仪和宴会文化的国家,宴会既是交际社交的场所,也是体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宴会场景经常被描绘和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及儒家思想的影响。

2. 宴会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宴会不仅是为了满足饮食需求,更多地是一种社交交流、展示身份地位、加强人际关系的方式。

2.1 宴席布置古代宴席布置非常讲究,包括座次安排、桌椅设施、宴具摆放等方面。

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规范和要求。

例如,在普通宴席中,东坐西望是最常见的座次安排规则;而在尊贵场合,主人或贵客坐南背北体现了主人地位高贵。

2.2 饮食菜肴古代宴席上供应的菜肴十分丰富多样。

根据地域和时代不同,菜肴的种类、制作方法各有特色。

食物的颜色、形状和摆盘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追求美感和审美效果。

3. 宴会礼仪在古代中国,宴会礼仪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参与者的行为表现有严格规定。

3.1 主人礼仪主人在宴会上要起到热情款待、照顾客人和维护秩序的作用。

主人需要学习和掌握正确的礼节,如与客人敬酒、致辞欢迎等。

3.2 宾客礼仪宾客在受邀请参加宴会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例如,在就座前向主人行酒礼、谦虚自持等。

4. 文学作品中的宴会描写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宴会场景,通过描写宴会细节来展示当时社交文化和人际关系。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家大宴、《水浒传》中忠义堂设宴等。

4.1 社交关系展现通过宴会场景的描写,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物之间的社交关系和地位差异。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府的宴会描写展示了贾家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

4.2 主题意义宴会在文学作品中通常被用来呈现某种情感、推进剧情或凸显主题。

通过宴会场景来表达欢乐、悲伤、挫折等情绪,丰富作品的内涵。

5. 宴会文化与现代社会古代中国的宴会文化与礼仪对今天的社交生活也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

例如,在商业场合或官方活动中仍然有类似的宴会形式和礼节要求。

6. 结论古代中国文学中对于宴会文化和礼仪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交风尚和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一、宴饮之礼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

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xx族待客,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糕点、冰糖,夏日还要加上水果,给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饭前,要提一壶水为客人净手。

共盘抓饭,不能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回盘中。

饭毕,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离席。

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用它款待贵客。

宴客时很讲究仪节,吃手抓羊肉,要将羊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献给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将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锅煮熟,开宴时将羊肉块盛入大盘,尾巴朝外。

主人请客人切羊荐骨,或由长者动刀,宾主同餐。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饮仪礼是非常认真的,有时显得相当严肃,有的朝代皇帝还曾下诏整肃,不容许随便行事。

宋真宗曾下诏批评朝中筵宴仪容下端的现象,事见《宋史礼志十六》的记述:景德二年(10xx年)九月,诏曰:朝会陈仪,衣冠就列,将以训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纪律。

况屡颁于条令,宜自顾于典刑。

稍历岁时,渐成懈慢。

特申明制,以儆具僚。

自今宴会,宜令御史台预定位次,各令端肃,不得喧哗。

违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杂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视弹奏;同职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礼者,委閤门弹奏;其军员,令殿前侍卫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辖,但亏失礼容,即送所属勘断讫奏。

中外餐桌礼仪大全

中外餐桌礼仪大全

中外餐桌礼仪大全中国古今餐桌礼仪餐饮礼仪问题可谓源远流长。

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特别是经曾任鲁国祭酒的孔子的称赞推崇而成为历朝历代表现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临时迎客于门外。

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宴饮结束,引导客人入客厅小坐,上茶,直到辞别。

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保留完整,如山东、香港及台湾,许多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

如分菜、上汤、进酒等方式也因合理卫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礼仪中。

中西餐饮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现代较为流行的中餐宴饮礼仪是在继续传统与参考国外礼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其座次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变通处理,斟酒上菜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不可过满。

上菜顺序依然保持传统,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头尾朝向正主位。

这些程序不仅可以使整个宴饮过程和谐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体现和交流。

因此,餐桌之上的礼仪可使宴饮活动圆满周全,使主客双方的修养得到全面展示。

●除了汤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可能会提供刀*,但身为中国人,最好用筷子。

筷子是进餐的工具,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当然,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这是大忌———这正好像葬礼上的香烛,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中国古代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与礼仪。

这些古老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就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进行探究。

一、宴客礼仪中国古代的宴会文化极其重要,宴客礼仪也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

在宴会上,人们注重礼节,尊重宾客。

主人会事先准备好各种美味的饭菜,并按照传统的次序依次上菜。

客人们则要懂得谦虚谨慎,用餐时举止文雅,不大声喧哗,不过多索要。

宴会上一些重要的礼仪程序包括敬茶、敬酒和敬烟等,以示对客人的尊敬和欢迎。

二、祭祀仪式祭祀仪式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用来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仪式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如农历新年、清明节等。

人们会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燃香拜神、献上祭品,并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这些祭祀仪式不仅是一种信仰表达,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方式。

三、婚丧礼仪婚丧礼仪是古代中国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它们是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传承家族血脉的关键环节。

在婚礼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和仪式,如拜堂、交拜天地、合卺等。

而在葬礼上,人们则要按照一定的流程和规矩,进行告别、入殓、扫墓等仪式。

这些礼仪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婚姻和生死的态度。

四、着装礼仪中国古代的着装礼仪也是一门独特的学问。

在古代,人们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社会地位和身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着装风格。

如在宴会上,男子通常会穿著锦袍、走石等华丽的衣物,而女子则以长褙、弹棉、缨络等装饰来彰显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而在公共场合,人们则会注重整洁和统一,以展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身的素养。

五、节日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的节日习俗。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以及特定的饮食和烹饪方式。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年夜饭、贴年红、放鞭炮等传统活动;而在端午节,人们则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中国古代餐桌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特点,这些礼仪规范着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体现了对长者和客人的尊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餐桌礼仪:
1.座位安排:在古代中国,餐桌上的座位安排非常重要。

通常,最尊
贵的客人或长辈会坐在主人的右侧,而次要的客人则坐在主人的左侧。

其他家庭成员则按照年龄或地位顺序入座。

2.餐具使用:古代中国的餐具包括碗、盘、筷、匙等。

在使用这些餐
具时,人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

例如,不能用筷子指向别人或戳食物,不能用筷子在碗里搅拌等。

3.进餐顺序:在古代中国,进餐顺序也是有一定规范的。

通常,先上
一些小吃或凉菜,然后是主菜,最后是汤和主食。

在进餐时,需要按照顺序一道道品尝,不能随意跳过。

4.饮食姿态:在进餐时,人们需要保持端正的姿态,不能斜倚或趴在
桌子上。

同时,咀嚼食物时要闭上嘴巴,不能发出声响。

5.敬酒礼仪:在古代中国,敬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

主人需要向
客人敬酒,而客人也需要回敬主人。

在敬酒时,需要用右手拿起酒杯,左手托住杯底,然后恭敬地向对方敬酒。

6.说话礼仪:在餐桌上,人们需要避免谈论一些不吉利或敏感的话题,
如疾病、死亡等。

同时,也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措辞和语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会。

这些礼仪规范了人们在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营造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的餐桌礼仪已经逐渐被淡化或忽略,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仍然被人们所重视和遵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宴会礼仪
摘要:
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 这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此, 中国宴饮已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体现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探讨中国古代宴饮活动中的礼仪, 对于探刻认识中国饮食文化, 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

同时对古代宴会礼仪的取精华去糟粕,对当代中国文明礼仪形成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古代宴会礼仪饮食礼俗现代礼仪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个案研究
引言:
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宴饮礼仪。

中国宴会的礼仪, 至迟在周代, 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

由于周礼受到孔子的称赞, 一直沿用至今, 并有所变化和发展。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 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 到期迎客于门外宾至, 互致问候, 延入客厅小坐, 敬以茶点导客入席, 以左为上, 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 以左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 首座之下为三座, 二座之下为四座现代中餐宴会, 为斟酒布菜便利, 借西方宴会以右为上的法则, 第一主宾就坐于主人右侧, 第二主宾在主人左侧或第一主宾右侧, 变通处理。

客人坐定, 由主人敬酒让菜, 客人以礼相谢。

宴毕, 导客入客厅小坐, 上茶, 直至辞别。

席间斟酒上菜, 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 先主宾, 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

酒斟八分, 不得过满。

上菜先冷后热, 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
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 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一、座次之礼
在古代筵席的各种礼制中,座次礼节最能表现宴饮者的高下尊卑,席置、坐法、席层等无不受到严格的礼制限定,违者就是非礼。

在宴饮座制的严格规范下,人们根据各自的社会地位、身份及宗族关系等就席,宴饮进程因此而井然有序。

统治者正是运用这种手段来强化社会秩序。

具体言之,统治者对筵席座制相当看重,就是因为它具有建构一个长幼有序、君臣有别、孝亲尊老、忠君礼臣、层层隶属、等级森严之社会体系的功能。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

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

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

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

(详见图1)
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

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图1:鸿门宴座次图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已有明细的条文。

下面让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首先, 安排筵席时, 肴镶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 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 肉羹则放在右边, 调味品放在面前的位置, 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食器饮器的摆放, 仆从端菜的姿式, 重点菜肴的位置, 也都有陈文规定仆从摆放酒壶酒搏, 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 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 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 必须将脸侧向一边, 避免呼气和睡沫溅到盘中或客人的脸上。

上整尾鱼肴时, 一定要使鱼尾
指向客人, 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上干鱼则正好相反, 要将鱼头对着客人, 千鱼由头端更易剥离冬天的鱼腹部肥美, 摆放时鱼腹向右, 便于取食夏天则背鳍部较肥, 所以将鱼背朝右。

主人的情意, 就是要由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仆人若是不知事理, 免不了会闹出不愉快来。

待客宴饮, 主人必须作陪伴, 主客必须共餐。

如果老幼尊卑共席, 讲究就更多了。

比如同席的尊长未动筷子, 你可一定别抢先, 看到尊长将要吃饱, 你不论吃饱与否, 都不能再大嚼下去, 等尊长一放下碗筷, 你也要停止进食, 注意也不能先放下筷子。

三、进食之礼
当代的中国人, 无论男女老少, 都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继承了古代一些进食礼仪。

现在的一些餐桌礼仪习惯, 可以说都植根于中国古老的饮食传统。

在《礼记》这部书中,对进食之礼, 有较为详细的陈述。

试举几例如下
1、宴饮开始, 饭菜端来时, 客人要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赫敬。

主人让食, 要热情取用, 不可置之不理。

2、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 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 等主人寒喧完毕后, 客人
方可入席落座。

3、饭菜摆放好以后, 主人要先从盘碗中拨出少许撰品, 放在桌上, 将少许酒洒在地上, 以祭祀发明饮食的先人, 表示不忘本。

如果吃剩饭或吃晚辈准备的饮食, 则不必行祭。

4、同别人一起进食, 要注意谦让, 不可吃得过饱。

5、一起吃饭时, 不可用手抓吃。

6、要入口的饭, 不可再放回食器中。

7、不可将饭传成大团, 大口大口地吃, 这样有争饱之嫌。

8、吃饭时不可让舌头在口中发出响声, 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饮食不满意。

9、客人自己不要啃骨头,也不要把骨头扔给狗去啃, 否则主人会觉得你看不起他准备的饭菜, 以为只配给狗吃。

10、“唯食忘忧”, 吃饭时不可唉声叹气。

四、“会约”、“筋政”及其它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到清代时, 许多文人雅士为重整筵宴礼仪和消除非礼现象,
对有关餐桌礼仪做了一些补充与发展。

其中以尤同人的《真率会约》及沈存西《筋政》最为出名。

尤同人在《真率会约》中想扫除当时浮华奢侈的社会弊端, 提出“真率”理论, 对人要求质朴, 对物要求检素。

书中从几方面提及对宴礼的要求, 如“会之人”、“会之期”、“会之地”、“会之具”、“会之事”等等。

关于“聚会之人”是宁缺毋滥, 陪客可有可无“聚会之期”, 至多一周一次, 不可每日聚餐“聚会之地”,他写道“暑宜长林, 寒宜密室, 春秋之际, 花月为佳”关于’聚会之具”, 四盘足矣, “素一腥三, 酒五行, 中放加羹汤一”, “薄晚小饮, 设果一盘, 杂蔬九合, 加小点一”关于“聚会之事”是各从所好, 可以赋诗、读书、作字、弹琴、下棋, 只是不许赌博。

众从说话, 可以谈经、谈史、谈禅、谈山水, 但不能谈当官、不能谈挣钱、不可谈女人⋯⋯
沈从西的《筋政》有五十则, 讲述的是酒筵礼仪, 但更多谈及的是饮食过程中的一些禁条, 比如“主人宴客, 有时不免招待不周, 客人要为主人考虑, 尤其是夏冬两季, 不能久坐不散, 当见好就收”“邻里和朋友, 讲究礼尚往来, 始终如一, 不能有事相求就酒肉相待, 事成之后便冷若冰霜”“席上客人对自己的嗜好应当有所约束, 不能见某一味菜肴适口, 便索要不止”“筵宴上不要拍马屁, 光知围着显贵和有钱人打转也不要目无尊长、高谈阔论”
研究发现:
我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封建社会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以“面东为尊”或“左为上”为原则;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
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

而且旧时宴会礼越是社会上层,越是苛细烦琐。

随着历史的检验,有些礼俗被淘汰了,有些礼俗被更新了,但总的看来,我国的宴会仍有菜肴过多,礼节过繁,消费过高,时间过长等等弊病。

现在提倡一般筵席“四菜一汤“,革除繁琐礼节,实行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筵席改革,这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礼仪要坚持平等原则,平等是现代礼仪的基础。

因此现代家庭宴会,座次灵活安排,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

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对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菜肴造型正面朝向主宾。

宴会前后主人对亲朋都要敬茶,热情招待,宾客辞行要向主人答谢。

整个宴会活动,气氛热烈,秩序井然,使得与宴者始终心情宽舒,既享用丰盛的肴馔,又增进了彼此间的情谊。

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参考文献:
【1】姚伟钧.中国古代饮食礼俗与习俗论略.江汉论坛,1990年08期
【2】黄伟达.鸿门宴座次新探.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03期
【3】徐文华.浅谈宴会的改革.扬州大学烹饪学报,1994年04期
【4】林永匡,黄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初探.中州学刊,1989年02期
【5】张华.古宴会礼俗谈.四川烹饪网:美食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