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最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1、关于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语言思维、学习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四个板块。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思想性、独特性、行动性、价值性、发展性。其中它的独特性的核心是单元统整、内容整合、语境带动、语用体验。 例如围绕一个主题in a shop展开四课时教学活动。四课时分四个话题:shopping at Panda’s Glasses shop; A money chart for outing; shopping for outing; let’s go shopping。四个话题的设计呈现循序性与渐进性。第一课时小熊猫看不清想去买眼镜,路过食品店,看见巧克力等食物,熊猫禁不住诱惑,想买,小象制止了,并表示小熊猫现在需要的是眼镜而不是食物。围绕“买眼镜”这样的一个话题描述购买支出表Money Chart.作为第一课时,其中的单词与语音要求基本正确。第二课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扮演kitty和Ben介绍Money Chart. 第三课时为了出游做准备中,借助超市收银单,帮助kitty和Ben完成Money Chart. 第四课时学会能在语境中制定Money Chart.,并能借助口头描述。 *从四节课的教学,可以看出,围绕一个大主题in a shop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的目标设定从知道、领会再到应用。单词的教学呈现递进关系(本单元涉及多个食物类单词教学),从跟读、读懂、朗读、认读、再到应用。而课时之间的话题依据TCLLU (topic\content\level\length\unit)原则进行整合,也就是基于教材内容“学会制定Money Chart”讨论各购买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水平设定四个购买情境;基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设定教学对话的文本内容长度;基于in a shop 核心板块进行单元的统整。每一个目标的设定基于语境学习知识,循序积累后进行体验运用(语境带动语用体验),形成语言能力。 * 语言思维能力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批判性思维分为knowing, understanding, analyzing, applying四个部分。例如语音教学为我们呈现了很好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课堂。从会读,模仿含sp- sm- st-单词(knowing),到第二课时读找出发音,朗读诗歌(understanding),再到第三课时归纳字母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 小学生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只有顺应其发展,潜能才能得以挖掘。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 一、前言 (一)什么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选题背景 1.政策需求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就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这些都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契合,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差异,要将这些理念贯穿进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结合每个课程的目标,对现有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变革。 2.现实意义 现阶段的教学方式更多注重的是应试能力,对于国外思维、国外文化的教学较少,对于语言的输出、学习方法的培养力度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试能力强,可是却忽略了语言最基本的功能交流,以致最终学习的成果尴尬。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这样的教学与现实社会是脱节的,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观的形成,也失去了语言学习的初衷。因此教学方式的变革尤为重要。 (三) 研究意义 教学方式变革是现在教育大环境下的必然,现在教育呼吁改革,尤其是课堂改革,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将教育的意义体现出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进来,这将极大的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师本身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学生语言能力,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输出,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每个国家的历史、社会、秩序、人文关系都是不一样的,这样直接决定每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学生多接触外国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一门语言。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介绍: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日常英语教学,我想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级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详情: [:https://www.360docs.net/doc/2b6396130.html,]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日常英语教学,我想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级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单的短文,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尝试采用了直接拼音法 .

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看见词能读出来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五六年级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不容易了。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已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了还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习惯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从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再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小学阶段读的要求一般相当于基础教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一、二级的要求。根

核心素养与阅读

英语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核心素养是评价小学生综合水平之本,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小学生英语使用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要让学生能读英语,还应让学生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本文,我与大家探讨英语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切实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阅读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对于新时代的人才来说十分重要,在这个进步的时代中人们评价一位学生优秀与否不再是盲目地依据他个人的学科成绩去下定义,而是根据学生的综合水平做出评定。所以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小学英语教师要秉承这个最初目的,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一、巧变课堂阅读模式,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对于学生提升自身英语阅读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多小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语学科时,充足好奇与兴趣。不过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实行,部分学生开始降低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开始产生厌恶的情绪。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当发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有某些问题时,应巧妙的作出变动,改变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以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或教学内容作出相对应的改变,以便教师更方便、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实行英语阅读学习。如:教师在教学《Ourschool》时能够在让学生阅读课文前为学生作一定的引入语,教师能够先向学生介绍校园里该有的场所以及器材,先教学学生如何理解图书馆“library”、餐厅“dining”等最基本的单词,然后能够通过复习一些简单的句型这里有“Thereis...”等句型减轻学生阅读的难度。让学生自我阅读完后,教师能够通过请学生在课堂上实行单句翻译、教师在一旁纠正的方法持续纠正学生的一些小错误。在学生翻译完后,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翻译实行鼓励,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小学教师还应综合学生的翻译为学生做出完整、完善的文章翻译,为学生做好示范作用。翻译完后教师还能够通过鼓励学生现学现用,依据课文做出自己学校的英文介绍,加深学生对于课堂阅读内容的印象,为学生日后的英语写作打下基础。 阅读是小学生积累英语写作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在实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巧改传统英语课堂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二、课后推荐适合的阅读材料,扩宽学生视野 优秀的英语读物对于提升小学生英语阅读水平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第一个导向标,为学生挑选更准确的英语道路是我们的职责。 多数小学生对于有着丰富图案的书籍较为感兴趣,我们小学英语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更为优秀的作品。但是在这些书籍中某些超过小学生理解水平范围的单词可能影响小学生的阅读感觉,打击部分小学生实行课外英语阅读的兴趣。我们小学教师在为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时应该提前实行自我阅读,再根据书籍当中的生字、生词的数量在课堂当中实行教学,降低学生课后阅读难度。

(完整版)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要求把探讨与创建学生核心素养体制作为课改的核心环节。并充分要求学生应当具备适应终身发展的品质与能力,同时要求各个学科都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小学英语学科也是如此。那么什么是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怎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哪些方法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一、什么是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分析能力,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同时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符合。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理念贯穿到现在的教学中,并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核心素养。 1. 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教学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源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习过程真实而有效,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学习《On the farm》一课,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在课件中出示一个Farm的图片,让学生听已学过的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是什么动物来引入新课。然后继续听声音并出示图片学习新的动物名词。接着展示我国各个地方生活的动物,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尽量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不管最终描述的正确与否这都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在学“thirteen,fourteen, fifteen……”一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秋天来了,农民伯伯的果园大丰收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数一数收了多少果子吧。然后整个课堂围绕帮助农民伯伯数数果子而进行。整个环节中,先数苹果复习1——12的数字,后出示其他水果的图片,让学生数,呈现新单词“thirteen,fourteen...”接着练习时让学生数出更多的数字单词,最后学生之间的问答:S1:“How many pears? S2: Ninety pears.”以及计算总数等都围绕着这个情境展开。 语言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知。同时学生懂得了怎样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运用是双向性的,鼓励学生开口交流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体会语言交流的趣味性。然后在学生开口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发展都有差异性,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充分的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胆怯心理,慢慢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对话交流时,能干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交流,而胆小内向和差一点的学生,老师不仅要多鼓励,帮助建立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在交流内容上就要选择简单容易的,

小学英语课堂如何渗透英语核心素养

各位老师,早上好!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有关英 语教学方面的经验。 我今天主要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关于英语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英语 课堂中进行渗透,我会结合我们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跟大家分享。 说到核心素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 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其中包括以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 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此核心素养一出台,各学科 也纷纷重新修订课标,制定本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我们先来看 看,这是2011版义务教育段英语课程标准,大家应该很熟悉了。 当时我们还是五维目标,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2017年,在核心素养大环境的引领下,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 中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四个方面。 估计不久的将来,我们义务段的课标也会进行修改。根据这个 趋势,我们的英语教学也逐渐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下面我们来看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各方面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指的是在生活、工作等日常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表达和理解的能力。我们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听说读看写五个方面展开(过去我们提倡四个技能:听说读写,新课标出台后,我们对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除了听说读写外还加入了对学生看的能力的培养。增加“看”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多媒体和多模态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已经对以纯文本和语篇为基础的教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这类资源对听、说、读、写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Meet Robin这节课我们就是先通过一个短片的播放让学生对今天的主题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制作这个视频时我们考虑到五年级的孩子捕捉信息的能力还有限,因此,除了录音外,还添加了字幕,后期制作时,我们的技术老师也是很辛苦的尽可能把每句话和场景一一对应起来,以便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境。) 学习能力:《修订课标》提出“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这里使用了“积极”、“主动”、“努力”等副词,提出对学习态度的要求。刘道义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将学习能力的形成分为了九个阶段:动机motivation,注意attention,建构construction,保持maintenance,整合integration,迁移transfer,解题problem solving,累积accumulation,反馈feedback。我们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时如果能关注到这九个阶段应该会事半功倍。具体到本节课,我主要是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培养。(结合Meet Robin课举例) 思维品质:小学英语课其实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带着学生做几个游戏学几个单词就OK了,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批判意识的培养,猜测,推断,判断,归纳,归类等,其中最重要的我认为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英语学科的基本素养中,两种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很好地促进语言技能的发挥运用,适应未来的竞争。在今天的Meet Robin课例中我也是从任务设置,提问设置等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光高段,即使是低段教学也要时刻注意对孩子思维品质的培养。例如我们学校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时刻注重对孩子思维品质的培养。比如一年级在教colours时,我会让学生先观察,找出两幅图片的不同,引出颜色;再有与数学相结合让学生找规律。另外,我一直坚持让孩子制作思维导图,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很好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学生制

浅谈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衔接 泰兴市河失初级中学陈留贯 [摘要]:中小学两学段之间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衔接上形成了较多的难题与障碍,直接影响了初中英语教与学的发展。“脱节”问题产生的三大因素是1. 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2.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3. 阅读教材的差异。解决“脱节”问题首先要抓好初一过渡阶段,在“渐变”中顺利完成衔接。要明确目标,由浅入深,达成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其次遵循学生的英语阅读心理规律,促进英语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加强中小学的联系,构建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衔接策略 我市中小学两学段长期以来都是处于各自独立相对封闭的状态。由于各成体系,中小学教师之间彼此缺乏相向的直接交流,“闭门造车”的情况较普遍,从而给中小学两学段之间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衔接上形成了较多的难题与障碍,直接影响了初中英语教与学的发展。 为了弄清中小学之间英语教学上形成脱节的原因,最近几年笔者专门到就近小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听课与考察,并与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我把中、小学英语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比较,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较大差异,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教材设置、教学容量(尤其是阅读课的教学容量)、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直接造成了衔接问题的产生,也是形成“脱节”现象的直接因素。 下面就“脱节”问题形成的三大因素和应对的策略谈谈本人的见解。 一、“脱节”问题产生的三大因素 1. 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 鉴于我市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社会对中小学的要求和评价取向也不同,因而使中小学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各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少,自控能力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跟得紧、管得严、过问多;老师跟班、盯班很紧,保姆式地扶着学生走,实践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管理方式。课堂上,由于学习容量相对较少,老师能督促每个学生跟读、背诵,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度极高,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跟读的时间与空间,十分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后基本上能要求学生背过当天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所学内容的难度较少,大部分学生能过关,因无法跟上进度而放弃学习或厌学的情况相对较少。但相对而言,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较弱,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 初中阶段,学生年龄渐渐增大,而教材难度和课堂教学容量也大幅增加。教法上教师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讲课过程点到即止,学生学习的灵动性大大增强,很多情况下老师再也不包揽代替,也不再事事过问。这样就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上有一个很大的跨度。这种教学管理的教学方法上出现的差异使一些早已习惯于小学阶段保姆式教法而依赖性较强的学生一时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因无法适应而致成绩急剧下降并产生厌学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再者,当今中学教学整体下仍难于摆脱中考甚至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成绩就是硬道理的大环境下,部分老师迫于成绩的压力,教学上出现急攻近利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学过程中没能严格遵循阅读课教学的要求而过于关注中考题型的分析研究。讲授阅读课则过分强调单词、短语和语法,往往违背了学生阅读心理的规律,这种情况的后果是很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英语阅读的兴趣。 2. 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

最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篇

当今的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讲是能够受益终身的,通过在听、说、读、写四大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能够很大程度生提升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睡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成绩。”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小学英语教学,其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感受英语的魅力,从而爱上英语学习。但是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压迫下,很多小学英语课程枯燥无味,教师一昧的寻求成绩提升的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因此,在新课改的提倡和改革之下,一线教师一定要寻求改变,循序渐进,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以及教育改革的进行,现阶段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应当首先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小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提高合作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高效教学策略的运用切实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一个小学英语学习者,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不断获取新鲜知识和技能掌握小学英语所必备的品质,运用关键能力解决综合问题。 在学科素养要求不断加强的今天,小学生的小学英语核心素养重要基础就是小学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相关问题,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素质教育的变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意义及目的 “活到老,学到老”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在人的一生中永远都离不开“学习”二字,只要保持一颗永远学习的心那么人就会长存,相反,如果人只是单纯的活着,但是没有学习的动力,离开了学习,那么这个人只是一副无趣的躯壳。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伴随人的一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习惯是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一昧的关注学习成绩,要注重学习过程,而非只关注结果。作为长期形成的很难改掉的习惯,同样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伴随一生使人受益,能够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而坏的习惯害人害己,是威胁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在小学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的指导,逐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听、说、读、写作为英语学习的四大基础技能,从这四方面入手更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通过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

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

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什么是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分析能力,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同时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符合。那么我们就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这些理念贯穿到现在的教学中,并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和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核心素养。 1. 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教学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源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习过程真实而有效,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如在学习《Farm》一课,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在课件中出示一个Farm的图片, 让学生听已学过的动物的叫声来判断是什么动物来引入新课。然后继续听声音并出示图片学习新的动物名词。接着展示我国各个地方生活的动物,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尽量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不管最终描述的正确与否这都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在学“hirteen , fourteen, fifteen ......... ”一课时,老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 秋天来了,农民伯伯的果园大丰收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们数一数收了多少果子吧。然后整个课堂围绕帮助农民伯伯数数果子而进行。整个环节中,先数苹果复习1——12 的数字,后出示其他水果的图片,让学生数,呈现新单词“ thirteen ,fourteen... ”接着练习时让学生数出更多的数字单词,最后学生之间的问答:S1:“How many pears? S2: Ninety pears. ”以及计算总数等都围绕着这个情境展开 语言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知。同时学生懂得了怎样把所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运用是双向性的,鼓励学生开口交流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体会语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论文#精选.

浅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谢佳利摘要:进行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学生学习语言和感受语言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进行的阅读教学是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年级划分,分别开展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关键词: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渠道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日常英语教学,我想在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以年级划分,分别进行拼读、认读、朗读和初步的阅读训练。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单的短文,难度不大,但作为起始阶段,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首先,培养拼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我就尝试采用了“直接拼音法”。这是一种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的方法,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又可以培养学生看见词能读出来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其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五六年级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一旦读得不准,形成习惯,改起来不容易了。因此,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让学生模仿,以培养学生形成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然后教师可以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再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已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了,还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如:阅读时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这些习惯都直接影响阅读速度,从而影响阅读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培养学生猜测生词的能力。再帮助学生掌握抓关键词的能力,如在阅读时,注意事物(what)、地点(where)、人物(who)、时间(when)、怎样(how)、原因(why)等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 养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要如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优良品行的健美少年。本文将从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内涵和培养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内涵核心素养的策略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也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老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更加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习策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之上。课程目标结构图,说明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基础,这五个基础体现了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英语课程密不可分的两重性质。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所以,“素养”并不是指向某一学科知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教予学生阅读的方法,训练其阅读技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其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阅读技巧高年级教学策略 一、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小学高年级英语的学习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阅读正是运用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方法单一,把阅读教学当成讲解新单词,翻译文段,分析段中语法知识,讲解课后练习的简单四步曲,没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消化能力,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阅读训练方法和传授阅读技巧。另一方面,小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及能力有限,随着年段的升高,阅读篇幅的加长,特别到了五、六年级阶段,学生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部分学生越学越吃力,并且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二、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有学生认为:反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会讲,练习会给出答案,何必自己花时间去思考、去想呢?长期下来,学生就会越来越懒于动脑,依赖老师。 2、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心理。学生见到新单词或理解不到的地方就停下来,总想把它弄懂了才往下看,生怕错过了什么,学生不能够根据上下文、图片等手段猜测单词的意思,遇到新词就产生放弃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如:PEP六年级下册unit 1 Let’s read中,Sperm Whale和Killer Whale两种鲸的阅读材料都存在许多新单词,如果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就感觉束手无策,无从入手。 3、学生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根据掌握的知识透彻理解阅读材料,有时即使每一个单词都懂它的意思,却理解不了文中的意义所在。 4、学生的阅读的范围狭窄。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都会大量阅读课外读物:作文选、童话、小说、电视媒体……通过大量的语言刺激而习得。但是学生对于英语的阅读总是围绕课本出现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量少,不能及时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造成阅读的狭隘性。 5、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解决新单词——读课文——做练习,部分教师始终如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出现倦怠情绪,上课开小差。 三、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原则 1、“两主”原则

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

一节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外研版新标准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9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 panda.”本节课围绕着濒危动物大熊猫这一话题展开,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国宝大熊猫的现状及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重点培养学生对文章主旨 大意和段落大意的理解能力。同时理解动词不定式的概念及用法。学会恰当地运用动词不定式。 本课在Unit 1所涉及的保护动物的基础上,继续以濒危动物为话题, 以国宝大熊猫的生存情 况为主要内容,学习有关濒危动物现状。同时,为第三课时深入总结学习不定式的用法做好 储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阅读中通过首尾句、信息词等捕捉段落大意,把握文章 结构的能力;通过操练,使学生能够读懂有关濒危动物现状的文章,明白文章的主旨大意, 并理解文章段落大意和文章的结构,最终,学生能够模仿课文的写作形式,简单叙述濒危动 物的情况。 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大熊猫以及其他濒危动物的现状,不仅丰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对本单元语法知识的巩固、拓展,对于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 进行环保宣传的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定式的用法;能够理解文章段落大意及主旨大意;能够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文章大意;能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进行环保 宣传的责任感。 教法分析: 1.任务型教学。任务前设计了预热、激活已知、导入话题等活动;任务中学生在略读、扫读、找读、理解大意、理解细节、理解文章结构、师生、生生互动互助的学习过程中理解主要词 汇和功能句子的意义和语言情境,并通过操练、说、设定情境的运用等活动中体验、内化重 点语言知识。任务后设计了语言点的应用,学生在活动中融会贯通运用已知,不断巩固所学 新知,达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目的,将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落实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2.情境教学。课堂开始时,通过游戏与视频导入本课时的主题。结合教材呈现的文章教授学 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现状,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自觉性。读后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建立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理解并认同保护大熊猫的社会价值。 学法指导:本课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基础,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 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相关讨论话题、思维导图、回答问题等活动搭建有形或无 形的支架,不断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读后设计小组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Step 1. Game: Sing with the animals’ voice. 设计意图:设计猜谜游戏,通过师生哼唱活跃课堂,激活学生对动物一些认知,渗透人与动 物的和谐相处,唤起学生爱护动物意识,为本课谈论濒危动物,保护动物做好准备。 Step 2. Prediction Predict the whole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itle.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预测的能力。对课文内容的预 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读中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Step 3. Skimm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