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两则导学案
27寓言两则导学案

27、《寓言两则》导学案设计(一)此页供教师使用27、《寓言两则》第一课时学案设计小组名称组员姓名完成质量检验员预习部分1、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
2、从文中找出生字新词,读读认认,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3、通过初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合作学习1、读完课文,同学们能给“揠苗助长”换个词语说说吗?(拔苗助长)那你知道“揠”的意思了吗?2、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呢?3、禾苗有像他所想象的长得那么高了吗?这个时候他的心情会怎么样?(焦急)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这个人非常着急呢?(指导朗读,注意读出焦急的语气)4、他想出办法了吗?想到办法后,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5、议一议: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6、学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课后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枯()披()揭()盼()苦()疲()竭()胖()3、读语段,完成练习。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①“他一边喘气一边说”表明农夫:②“累坏了”用文章中的四字词语来表示:③农夫认为他的力气没有白费,你认为呢?为什么?4、如果你是这个人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后,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此页供学生使用27、《寓言两则》导学案设计(二)27、《寓言两则》第二课时学案设计小组名称组员姓名完成质量检验员复习生字1、听写6个词语。
2、开火车读生字。
课中探讨,合作学习1、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交流:默读课文,画出原因经过结果的相关句子。
3、比赛朗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习另外的一类生字。
5、说说你从这个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课后检测读下面的小古文,看能不能读懂并把它背得。
如果能把它的意思写下来就更好了。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此页供学生使用。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古代寓言两则》教案《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精选6篇)《古代寓言两则》教案篇1《古代寓言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是怎样学习寓言的?(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道理)。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解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今日,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自读自悟,讨论读懂,读通每句话。
1、同学自读《郑人买履》,边读句子边看解释,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讨论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沟通:句子怎么读,句子是什么意思;同学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一句一句地研读,指导理解句子意思,读通顺,使同学领悟,只有理解了词句的意思,才能把语句读得正确、通顺。
重点检查难句。
三、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
1、自己练习讲寓言故事,再小组讲,全班讲。
2、小组、班级争论: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从这则寓言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你能悟出寓言告知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举出实例说一说。
老师点拨: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信任实际的人,告知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意实际。
四、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1、练习熟读,分角色演读,体会寓言意境。
2、出示课后思索练习第2题中的五个句子,练习讲清句子的意思,留意比较熟悉“之”的不同意思。
其次课时教学目标:初步把握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一、带入情境,揭题初读。
1.全班同学分成两队进行“成语接龙”竞赛。
(5分钟)2.揭题: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
二、用上节课的程序学习本则故事。
1.同学先读通课文。
2.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
3.夯实重点字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导学案六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导学案六年级语文上册《寓言二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内容,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帮助学生学会“矛、弗、卮、遂”4个会认字和“矛、盾、弗、祠、遂”5个会写字。
二、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听写上课词语。
同桌互评。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古代寓言故事?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把古代文言文故事改写成白话文的,今天我们就来学文言文的古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三)自主学习1.认读生字。
自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中的字义。
盾:矛:鬻:誉:之:曰:吾:莫:陷:其: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展示交流1.把自己理解了的在小组中讲一讲,不懂得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2.看那个同学说得明白听得认真,组长根据检查情况给每个组员评定星级。
(五)合作探究1.那个楚国人听了别人问他的话,为什么“弗能应也”?2.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自相矛盾”的情况吗?3.用现代话把故事内容写出来。
(六)检查合作学习情况1.小组代表用现代话说说故事的内容。
2.集体交流探究题目。
3.教师根据情况给小组评定星级。
(七)课堂练习1.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
2.背诵课文。
三、小结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的矛。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的尴尬局面。
四、达标拓展1.本文的作者是谁?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和成就?课下搜集资料了,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苏教版语文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

五古代寓言二那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X人买履?,理解大意。
2.掌握重要的词语意思,会翻译关键句子3.明白?X人买履?蕴含的道理: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的词语意思,会翻译关键句子2.明白?X人买履?蕴含的道理: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自主导学】1. ?X人买履?选自,作者,〔朝代〕人,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买履.〔〕自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3.解释加点的字。
买履.至之.市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吾忘持度.自度.其足反.归取之及.反遂.不得履宁信度,无.自信也4.填空①X人有欲买履者,,。
②及反,市罢,。
③人曰:“〞曰:“〞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X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6.简洁概括课文内容。
【自主合作探究】7. ?X人买履?中那个“买履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那么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8. ?X人买履?中的买履人的可笑之处是什么?【反应检测】9.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各题。
(20分)X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以下句子。
(9分)①至之市,而忘操之。
②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2〕解释以下“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6分〕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何不试之以足A做代词,代物的:B做动词用的:1.最能表达X人愚蠢的一句话是〔2分〕2.〔4〕这那么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3分〕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杀驼破瓮昔有一人,先瓮①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
既不得出②,其人以为忧。
有一老人来语③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④,自能出之。
〞即采⑤其语,以刀斩头。
《寓言两则》导学案

三
学科
语文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备课教师
殷琦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4、寓言两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鹬蚌相争》。
2、学会本寓言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3)让学生观看插图。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为什么“筋疲力尽”却还是“兴致勃勃”?
(5)指名读第四段:农夫辛苦工作了一天,结果怎样?(理解“纳闷”)
3、理解寓意:
(1)讨论交流: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种田人错在哪儿?
(2)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邻居,又会说些什么?(口头练习说。)
5、课堂
小结
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候还会让第三者得利。人与人相处也是这样,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6、当堂
训练
见学习单
板书设计
鹬蚌
相争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
渔翁得利
教后反思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劝告他?
五、课堂小结
有时候做事情“欲速则不达”,所以,做事应当符合事物本身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六、当堂训练
指导识字写字
1、读生字。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2、师范写,学生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揠苗助长
拔帮助生长
急于求成一事无成
《寓言两则》导学案第1课时

《寓言两则》导学案第1课时一、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2分钟)(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语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认识“竽、郭、彻、械”等4个生字,会写“滥、竽、宣、超、”等11个字。
3、掌握“滥竽充数、高超、编在、腮帮、装腔作”等词语。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这两则语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前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二、学习过程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交流识字方法。
对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请教老师或同学。
本课的生字词:4、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5、理清文章结构:仔细读课文,理解。
按填空的形式加深理解。
按填空的形式加深理解。
(自主练习)齐宣王喜欢(),又喜欢(),南郭先生不会(),总是(),后来齐湣王(),南郭先生只好()。
6、默读课文,思考解决问题。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7、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三、当堂达标。
1、看拼音写词语。
Wudong huihui jiekai xixun miansha( ) ( ) ( ) ( ) ( )xieli naizhi zongzhi( ) ( ) ( )2、人们把每块搭石之间(jiàn jiān)按二尺左右的间(jiàn jiān)隔搭成两排。
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zhǎng zhàng)。
母亲脉脉(mài mò)含情地注视着远去的孩子们。
宿舍(shěshè)里的人被当时的情景所打动,都不舍(shěshè)得离去。
3、写出滥竽充数的含义。
4、想一想,填一填,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关联词语造句。
尽管……就……虽然……但是……只要……就…… 因为……所以……(1)、()纪昌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飞卫海觉得他的眼力不行。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完美版

古代寓言二则》导学案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寓意。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注重引导。
2、诵读、背默,形成积累。
3、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并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 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两则寓言的寓意,在生活中不迷信教条。
学习重难点: 1、重要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文学常识积累:1、关于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
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
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 生物。
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 种体裁。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 寓言保存下来。
如在《孟子》 《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书 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
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 力。
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填空:《郑人买履》选自《》,作者,是我国时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 成者,家;《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国的宰相的门客们合编的。
二、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宁信度 ( ) 遂不得履 ( )( ) 涉江者( )遽契 其舟( )( ) 是吾剑之所从 坠( ) 不亦 惑乎( )三、 用“/ ”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1、郑人有欲买履者周正东、何不试之以足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四、学习《郑人买履》 买履者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吾忘持度 市罢 遂不得履 宁信度 何不试之 以 足3、解释下列虚词:其: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而: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之: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言两则导学案

寓言两则导学案寓言一:《老猫捉老鼠》从前,有一只老猫,它经验丰富、智慧过人,是园中其他小动物的领袖。
老猫一直告诫其他小动物,老鼠是种非常狡猾的动物,大家要小心提防。
可是,园中却有只小老鼠总是不听劝告,到处惹祸。
有一天,小老鼠又兴高采烈地溜进老猫的巢穴,开始大吃大喝。
老猫看着这一幕,只是淡淡地笑了笑,然后静静地盯着小老鼠。
突然,老猫一把抓住了小老鼠,小老鼠被吓得手足无措。
老猫对小老鼠说:“你看,这就是你平时的所作所为,不尊重他人,总想占尽便宜,最后只会给自己带来灾难。
”小老鼠听后,深感自己的愚蠢错误,恳求老猫原谅,并表示以后一定会改正自己的行为。
老猫微笑着放开了小老鼠,小老鼠发誓再也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占便宜,而是应该懂得尊重他人,更要明白,欺骗他人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难。
寓言二:《小鹿过河》在森林深处,有一只小鹿,它天性温和纯善,深受其他动物的喜爱。
有一天,小鹿在寻找清水喝时,来到了一道湍急的河流边。
河水湍急,两岸相隔较远,小鹿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小鹿看到对岸有只老狐狸,狐狸看到小鹿困在河边,主动邀请说:“小鹿,我帮你过河吧。
”小鹿有些犹豫,因为它知道狐狸通常并不友善。
但小鹿相信每个动物都有善良的一面,于是同意了狐狸的帮助。
狐狸用巧妙的方法帮助小鹿穿过河流,小鹿成功地到达了对岸。
小鹿感激地向狐狸鞠躬致谢,狐狸也微笑着离去了。
小鹿心存感激,从此和其他动物更加友好相处。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对别人产生误解,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位好朋友。
懂得给予信任,以善待人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人生会充满温馨与幸福。
通过这两则寓言故事,我们能够学到做人的道理: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并给予信任,相信这样的品质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爱心、善良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语文《古代寓言两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生活启示录
寓言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那么什么是寓言呢?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
《智子疑邻》
本文选自《韩非子·说难》作者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都未被采纳。
后来,他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
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迫自杀,死时才47岁。
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流传于世,《智子疑邻》就是其中的一篇。
学习任务一、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学习任务二、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
3、其邻人之父亦云
..。
4.、.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学习任务三、.复述故事
学习任务四——讨论交流:《智子疑邻》的寓意。
《塞翁失马》
本文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作者介绍:本文是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其门客集体编著的。
后刘安因被告谋反而自杀。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
糅合儒、法、阴阳等思想,论理时常常引述古代神话、传说,因而保存了一部分珍贵的神话资料,内容丰富,文笔优美。
(学习任务一)生字注音:塞.()翁何遽.()堕.()
而折.()其髀.()跛.()好.骑()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学习任务二)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1.暮而果大亡.其财___________________
2.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皆吊.之 ___________________
4.此何遽
..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
5.居.数月 ___________________
6.其马将.胡骏马而归___________________
7.死者十九
.. 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三)文言重点字词归纳
乎:句末语气助词
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为祸乎?
而:顺接连词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丁壮者引弦而战。
其:代词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代儿子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代父亲
(学习任务四)实词归纳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无故亡.而入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数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富.良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子好.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堕.而折其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者十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独以跛之故.
(学习任务五)讨论交流:《塞翁失马》的寓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