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渔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渔父》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渔父》原文。
2. 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具和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教学活动(40分钟)(1)阅读理解将《渔父》的部分内容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自行阅读,然后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 故事背景是什么?故事发生在哪里?- 渔父的生活状态如何描述?- 渔父在故事中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和特点?- 故事的结局如何?渔父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角色扮演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要求学生适应角色的语言和表情来表演,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3)细节分析从文本中选取几个关键的描述和描写,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增强情境的张力和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作者是如何描写渔父的勤劳和坚韧的?作者是如何通过渔父的遭遇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3. 总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扩展阅读的材料,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扮演和表演能力;3. 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后反思: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写下对《渔父》的个人感受和理解,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精选5篇)《渔父》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高二语文《渔父》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
(省略“于”状后)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五、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2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夫》课文教案

《渔夫》课文教案渔夫----------课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渔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散文。
通过讲述一个渔夫与他的船夫之间的故事,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可以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阅读技巧。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题和情节,理解文章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2.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掌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整个故事情节,解读文中的意义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取文中的要点进行解读。
四、教学准备1.教材:中学语文教材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幅渔夫捕鱼的场景,引发学生对渔夫主题的思考。
2.提问:你们对渔夫有哪些印象?觉得渔夫的工作怎么样?渔夫的生活有什么特点?二、阅读教学(15分钟)1. 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背景知识,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和情节。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渔夫》散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意义。
3.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散文:渔夫与船夫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是如何合作的?三、讨论与分析(20分钟)1.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回答问题,讨论散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和讨论,归纳整理出散文中的重要句子。
四、教师讲解(10分钟)1.教师对散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解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
2.教师分析散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合作活动(20分钟)1.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活动,模拟渔夫与船夫的合作场景。
2.每个小组中,一名学生扮演渔夫,另一名学生扮演船夫,通过动作和配合完成捕鱼任务。
3.学生通过合作活动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到团队配合的效果和意义。
六、收尾(5分钟)1.教师提醒学生:渔夫与船夫之间的合作让他们能够轻松地完成任务,这是一种团队合作的重要体现。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来源:网络收集后编辑修改整理,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高二语文《渔夫》教案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你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
我听到了你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你的宏愿与梦想,你的热情和忧患。
二、知识介绍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三、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是以见放
全文结构(略)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
九、问题探究
“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
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
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
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
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
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
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其次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
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
第四是“舟”。
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
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
界。
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