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措施

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措施
当然,咱们通俗点说标准预防这回事儿。
标准预防就像是医院里的“健康守护法则”,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不管病人有没有说有传染病,我们都得当心,把每个人都当作可能携带细菌或病毒的小宇宙,这样能更好地保护大家不被传染,不管是医生、护士、病人还是探病的朋友。
具体咋做呢?
勤洗手:就像妈妈总念叨的,摸了病人或者医院的东西后,吃东西前,还有上厕所后,都要好好洗手,或者用消毒液搓搓手,保持手干净。
穿上“盔甲”:工作时,医护人员得根据情况穿上防护服、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就像穿上了小超人的衣服,保护自己不被病毒细菌侵害。
小心喷溅:做些可能会有血啊、口水啊飞出来的工作时,得提前准备好防护屏,防止那些不速之客直接“亲”到脸上。
安全打针:用针头的时候特别小心,尽量用不带针的装置,用完针头绝对不能用手回套,防止不小心扎到自己。
清洁达人:经常打扫病房,擦桌子拖地,尤其是那些容易脏的地方,用消毒水消消毒,不让细菌病毒有藏身之地。
垃圾分类:用过的医疗垃圾得分开扔,别让它成了细菌的培养皿。
持续学习:医院里时不时会有培训,告诉大家最新的防病知识,让大家的防护技能不断升级。
总之,标准预防就是一套全面的防护措施,让医院成为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让去看病的人能放心,工作的医护人员也能安心。
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措施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现在多采用标准预防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一、洗手: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
在摘除手套后、接触两个病人之间或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病人时,必须立即洗手。
二、戴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必须戴手套。
在接触病人黏膜的非完整性皮肤前,也应戴手套。
同一病人需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三、XXX隔离衣:在进行可能产生血液或其他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戴口罩、眼罩、穿防护衣,以防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四、适当处理污染: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病人。
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在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灭菌。
五、清洁环境表面:医务人员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应清洁环境表面,包括病人床及床旁仪器的消毒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
六、处理污染的床单:污染的床单应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与黏膜、污染衣物及微生物的传播。
七、小心处理锐利仪器和针头:医务人员应小心处置锐利仪器和针头,以防刺伤。
在必须重新套上针头时,应用仪器而不用手。
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取下、折弯、破坏或进行其他操作。
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他锐利物品应置于适当的防水耐刺的内,该尽可能地被置于工作处。
需要复使用的尖锐器械也应置于防水耐刺的内以便运输至再处理部门。
八、放置、复苏袋或其他呼吸装置:、复苏袋或其他呼吸装置应置于需复苏操作处。
九、隔离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
关于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关于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血液和体液暴露是医务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威胁,一旦被感染,会导致很多疾病,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急性感染导致慢性疾病的概率是60%-80%。
20%-50%会在2-3年内导致肝硬化,11%-50%会发展成肝癌。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血源性传播疾病,一旦发生暴露,目前没有较为可行的预防措施,而且一旦感染,前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最后会导致严重的肝损害。
目前,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很多新发传染病也悄然来袭,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做好标准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1. 手卫生严格按照手卫生的五个时刻进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卫生的宣教,医患同心,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
2. 戴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
在两个患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3. 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1)正确选择口罩类型,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
防护服:防护服的穿戴要注意顺序,脱去防护服的顺序尤为重要,避免污染。
鞋套:应该一次性使用,在规定的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6.急救场所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气囊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7.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器盒中处理,防止针刺伤。
8.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对医院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定期清洁,遇到污染时随时消毒。
什么是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什么是标准预防?标准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与上述物质直接接触,而采取的基本感染控制措施。
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
②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和鞋套等。
③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入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④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病原体传播。
⑤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环境和医疗废物,防止其成为感染源的传播媒介。
⑥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实际工作中,隔离原则是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并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标 准 预 防 措 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三个概念:1、隔离对象: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2、防护: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隔离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1、洗手和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应认真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医务人员必须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2、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戴手套可以杜绝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细菌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同时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成为传染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源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操作时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摘除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等物质喷溅时必须戴眼罩、口罩,以防止污染工作人员的头部,眼睛、口腔及粘膜。
戴口罩还可以阻断气溶胶传播。
4、隔离衣:在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喷溅或污染工作服应穿隔离衣。
一旦受到污染应尽快更换。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做好清洁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物品,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
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在用于别的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灭菌。
6、环境控制:医院应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测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制度和程序的落实。
医院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医院标准预防具体措施
1. 消毒措施。
在医院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医院应当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对医疗器械、病房、手术室等进行定期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消毒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
2. 个人防护。
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应当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隔离衣等,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医护人员应当定期接受健康检查,确保自身健康状况良好,减少感染的风险。
3. 医疗废物管理。
医院应当建立科学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理,确保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空气质量控制。
医院应当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控制,保持医院内部空气清新,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5. 患者隔离。
对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患者,医院应当采取隔离措施,将其单独安置在隔离病房内,防止疾病传播。
6. 医院清洁。
医院应当加强对病房、手术室、诊疗室等场所的清洁工作,定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7. 健康教育。
医院应当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
能力,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以上就是医院标准预防具体措施的相关内容,希望医院能够严格执行这些措施,保障医院内部的健康安全,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
关于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

关于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标准预防是将普遍预防和体内物质隔离的许多特点进行综合,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根据传播途径采取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是预防医院感染成功而有效的措施。
标准预防的八项具体措施:1.手卫生严格按照手卫生的五个时刻进行手卫生,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手卫生的宣教,医患同心,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
2.戴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粘膜时应戴手套。
在两个患者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也不能代替洗手。
3.正确使用口罩、防护镜和面罩1)正确选择口罩类型,一次性医用口罩用于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一般防护,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
2)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4.适时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
防护服:防护服的穿戴要注意顺序,脱去防护服的顺序尤为重要,避免污染。
鞋套:应该一次性使用,在规定的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6.急救场所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气囊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7.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器盒中处理,防止针刺伤。
8.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对医院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定期清洁,遇到污染时随时消毒。
基于传播途径的隔离防护,是针对有传染性或疑似传染性的患者或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的病原菌感染的预防,是标准预防以外的隔离防护措施。
(1)接触隔离适用对象: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等。
标准预防的九个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洗手。
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戴口罩及护目镜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液体的传染性物质飞溅到医护人员的眼睛、口腔及鼻腔粘膜。
4、隔离衣:穿隔离衣为防止被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渗出物、飞溅的水和大量的传染性材料污染时才使用。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避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污染的仪器和医疗设备的处理。
可复用的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用于下一个患者时根据需要及时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6、急救场所出现需要复苏时,用简易气囊代替口对口人工呼吸
7、医疗废物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无害化处理。
医疗废物严格分类,锐器放进锐器盒中处理,防止针刺伤。
8、环境、物体表面的消毒灭菌。
对医院环境和物体表面进行定期清洁,遇到污染时随时消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皮肤和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标准预防的三个概念:
1、隔离对象: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采取隔离措施。
2、防护: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隔离措施: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和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后,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应认真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医务人员必须采用正确的洗手方法。
2、手套: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
戴手套可以杜绝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细菌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同时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成为传染微生物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源在人群中传播。
在两个病人之间操作时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摘除手套后应立即洗手。
1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等物质喷溅时必须戴眼罩、口罩,以防止污染工作人员的头部,眼睛、口腔及粘膜。
戴口罩还可以阻断气溶胶传播。
4、隔离衣:在有可能发生血液或体液喷溅或污染工作服应穿隔离衣。
一旦受到污染应尽快更换。
脱去隔离衣后应立即洗手,以免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5、可重复使用的设备: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做好清洁处理,以防止其暴露及污染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及物品,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他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的传播。
重复使用的仪器设备在用于别的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的消毒灭菌。
6、环境控制:医院应有适当的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基础上,适当的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旁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保证制度和程序的落实。
7、被服:污染的床单等布制品要及时处理:触摸,传送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被服时,应避免扰动,以防微生物污染其他病人和环境。
8、正确处理锐器:锐利的器具和针头等锐器要小心处理,以防刺伤,禁止回套针帽的动作,当必须重新套上时应用器具不用手。
针头不应用手从注射器上取下,折弯,破坏或进行其它操作。
用后的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他锐器应直接放入防水耐刺的容器内。
2
9、复苏装置:在有可能需要实施复苏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复苏的设备应处于备用状态。
10、隔离室:对可能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进行隔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