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发表时间:2015-05-08T10:44:31.0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5期供稿作者:杨晓玲

[导读] 要使学生“质疑”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为本”“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杨晓玲河北省沧县李天木乡军马站学校061000

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创新之门的启动器。目前很多课堂上提问的权利被教师剥夺,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回答教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质疑,不敢质疑,不善质疑,成为现在学生的通病。因此,教师应着力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供学生质疑时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其探究欲望。因此,要使学生“质疑”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为本”“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精心研究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思维基础,善于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制造“悬念”,在某些问题上有意留下“空白”,为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再次,质疑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学科课堂,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善于从“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学完“三角形的认识”后,学生提出,自行车车架做成三角形的,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当学习了“平均数”后,学生提出“电视中的各种大奖赛中,为什么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来计算其平均成绩”?这样,沟通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其次,要勇于承认学生的“参差不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第三,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不给学生规定一些框架,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建议;第四,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激情、信任的目光、充满爱心的微笑来感染、影响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大胆地去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一个学生问:“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动手操作,待找到了“证据”后,就能认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不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核心就是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能将学习推向最佳境界。所以,教师要善于将教科书上的结论转化成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去商场了解各种商品说明质量的有关百分数的材料,使学生感到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因为有了事前的社会调查,学生也就有了提问的材料。课一开始,学生就根据各自的调查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是分数和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学习场面。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质疑方法,培养学生会质疑

起始阶段,不能太苛求质疑的质量,而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

首先向学生明确,所谓的“问题”不仅仅指不会解某道题,而是你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感到困惑的,诸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然后结合具体课例进行质疑示范,在示范中指导质疑方法,并归纳出质疑的四个角度: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当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循环”,并提出数学中也有这种循环的现象即“循环小数”后我便发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想学习哪些知识?”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循环小数?”另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循环小数是怎么产生的?”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循环小数的写法。”……问题提得多好呀!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都列举出来了。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迫不急待地探究起知识来。2.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进行激疑、布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在认识三角形时问:“为什么要说成围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等等,使学生明确,提问应切中要害,应问在关键处。3.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质疑。例如,为探寻“3的倍数的特征”,课本上仅列举了部分两位数进行分析,对此学生提出质疑:“这个规律是否在三位数、四位数、更多位数上同样存在?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进一步验证。”4.课末反思进行质疑。“问”终于省,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会问。每当一节课结束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吗?请大家想一想谁提的问题最巧,最精,最有价值。”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乐思、敢问、善问的习惯。

关于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的途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则表现为学生在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关键词质疑释疑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智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可见质疑对于受教育者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质疑能力?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记。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没有疑问成了最大的问题。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而且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在课堂上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伙伴关系 ,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不必受时间限制,可以随时发出疑问。有意创设质疑氛围,使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智。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21世紀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感悟。 标签: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激发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思维是心理学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问题,是人们一直热切关注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21世纪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现代社会把数学形象的喻为“思维的体操”,可见现代社会把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一门以论证方式建立的学科。数学与思维紧密联系,数学在培养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我们需要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感悟。 1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好奇心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实现,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将学生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2 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学活动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教学情境导入,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数学课的导入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勇于创新,不拘一格,大胆尝试,像生活实例、实物、故事、动手操作、游戏等都可作为导入用的问题情境。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时教师要注意几个点: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的放矢;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精心设计导入环节,激发思维的活跃性 在教学过程中,上课伊始就利用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主动探索所学内容,促进思维的活跃性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快速理解数学概念,并通过做数学练习题目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个小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小松鼠和小白兔约好了第二天一起玩耍,并说好7时在森林的小河边见面。第二天早上,小松鼠7时准时到了河边,可它等啊等,直等到太阳落山了小白兔才来。小松鼠气愤地对小白兔说:“你真是一个不守时的家伙,我在河边等了你一整天。”小白兔小声地辩解:“对不起啊,我以为是晚上7时。”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意识到用12时计时法有时会对所说的时间造成误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引出24时计时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设计探究活动,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随着掌握知识的增加,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在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思

考动力,让他们在反复思考中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探究问题:学校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要怎么办呢?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掌握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知道要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需要测量出操场的长度和宽度,然后利用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开展分层教学,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较快,有的学生则很难理解所学的知识。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能力开展分层教学,把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A组;学习进度中等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B组;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分成一组,规定为C组。分好组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每个组布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他们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中完成学习内容。随着掌握的知识不断增加,学生的思维也成梯度式发展。在布置以后的学习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增加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分层学习取得有效的进步。例如,在教学“画角”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在布置学习内容时,教师可以让A组学生用两个小棒任意摆一个角,然后用量角器测量所摆角的度数,并用量角器画出角。让B组学生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掌握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画出给出度数的角。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让C组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规定度数的锐角,掌握了画角的方法后,再学习画钝角。通过分层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够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长治市实验小学牛惠芳 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应该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全面适 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必须建立一套基于核心素养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体系,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教学上的指导,继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下面就从核心素养培养基础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阶段建立的初衷不是只代表着技能、思想及经验以外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充分体现出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对数学运算技巧的充分把握。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够脱离数学学习的应用、创新,要积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灵活的采用数学思维模式来分析世界,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努力创造情境教学,增添提问环节。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核心教学为导向,为学生开创出自主探究的现实学习环境,并结合教材实际内容设计出形象化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积极运用现有的所学方法,自主展开学习研究。在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有选择性的将其融入到所学内容之中。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爱喝的饮料为切入点,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小明

的爸爸给小明买了一箱可乐,一箱一共25瓶,问12箱可乐一共多少瓶?通过在课上融入这样贴近生活的小问题,可以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又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冲突点,向学生提问:圆柱体容器内水的体积怎样来计算?学生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将水倒进长方形的容器内计算。这时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是圆柱形状的橡皮泥又该对其体积如何进行计算?此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学生也许会想出将橡皮泥制作成长方形再来进行计算。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发问:如果是针对圆柱体铁块体积进行计算,又该如何做呢?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后会得出:将其浸泡到水中,然后再排除掉水的体积,剩下的就是铁块实际的体积。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这样环环紧扣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思考与回答中会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活动中去,极大地调动起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积极运用游戏形式,凸出核心素养教育。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性格特点都比较活泼好动,并且对于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理,愿意在课下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喜爱的游戏创编进去,进而促使学生将在游戏中收获的游戏体验与数学知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出快乐教学的氛围,从而能够体现出数学核心素养教育的意义。例如: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先将乘法口诀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摘要]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思维教育、素质教育,它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所以在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与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中借鉴和应用数学思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正因为如此,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各种科学技术、生产建设、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思维教育、素质教育,它的灵魂和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多方式、多途径、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发和调动学生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的概括及间接的反映。在数学中,“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的本质规律,因此,数学思维就是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本质进行概括性认识的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直接影响着该活动的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能力是一切智能活动的核心。它与其他的一些能力,如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是紧密联系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思维能力为中心,诸能力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数学思维能力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数学思维对培养人的思维的严密性以及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严谨。数学使人严谨,但数学并不使人呆板。一方面,严谨的证明训练了人的思维,使人能细心周密,而这些素质又指导人们去思考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使人养成周密稳重的习惯,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严谨并不意味着不苟言笑。经常性地思考能促进大脑神经的发育,使人更加聪慧、更具灵性、更加幽默生动,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力更强。 2.求实。数学中的演绎推理能保证数学知识的高度的明晰性和确定性,能促使人们求真务实,不吹毛求疵,不骄傲炫耀,脚踏实地,不浮不躁。 3.韧性。学习和研究数学是一个艰难的探索性的前进过程,倘若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数学的热爱与追求,那是很难将数学学习进行到底的。所以数学使人具有韧性,这一思维将使人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困难,并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理。 4.想象、灵感与创造。要学好数学,还需要想象力。想象力能引领人们突破现状,开创新的学习、研究局面。这样的思维对于开拓一个人的思维面,提高创新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使人逐步具备善于思考与想象,敢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可见,数学思维对人的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各个领域的社会实践与各个学科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数学课程标准》也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看法。 一、要合理调节自己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愉快、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因为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的情感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要把课堂当成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 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走下来,到学生中去,用真诚的微笑、良好的情趣、满腔的热情去面对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上老师,同时也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从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去思考他所喜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 二、注意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 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给学生的思维留有余地,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看学生一下子想不出来就急着帮学生说出答案,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机会。我国小学的教学形式绝大多数是班级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多数都是教师讲得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较少,比较被动,他们的思维不能充分开放,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不够,不容易达到预定的要求,思维能力的提高就比较慢。所以,要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这也是与“填鸭式”教学和“满堂灌”相对立的。 启发式教学并不是把教学过程都设计成问题,单纯的一问一答,这样的做法仍然是由教师牵着走,我们所说的启发式是指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余地,在可能的范围内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抽象概括。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以及通过训练,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提供的启发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以前我们都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在把“能力”提升为“素养”,无疑是提高了要求。因为“素养”这两个字蕴涵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更多的说不完的东西。 什么是数学素养呢?数学课程标准上有答案、一些文章也都有了相关说明。我记不住那么多规范、完整的解释,但我知道一点,数学素养≠数学知识! 掌握了数学知识就是形成了数学素养吗?许多时候,我们都固执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数学知识就可以了,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于是,一张张的试卷、一题又一题的重复,学生成了做题的机器人。 数学教学仅仅是这样的吗?我们要给孩子的也仅仅是这些吗? 数学有着重要的思维训练功能,数学思考,能让孩子们不仅仅停留在方法的表层,更能透过表面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使得思维走向深刻、充满理性。 数学教学不仅是习得、模仿、练习、熟练化,不仅是数字符号、公式、规则、程序的简单组合,更多地,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数学丰富的方法,领略数学学习的五彩斑斓、多姿多彩。 数学看起来似乎与价值判断无关,然而数学依然有着至高无上的“善”,比如:探索过程中的执着与坚韧、严谨与求实,无不见证着数学更为深沉的德性力量,使数学可以超越知识本身,找寻到更为丰富的内涵。 所以,数学素养决不等同于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切入点,透过这个点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 “数学阅读”我们已经做了一年多了,它可以让我们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去尝试、去研究。如果我们坚持做下去,教师会对教材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进而课堂上会出现更浓郁的研究氛围,学生会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争鸣,各不相让,数学博大精妙的思想方法,踏实严谨的理性精神,求真臻善的文化特征,会吸引着孩子不断去追求,去探索,去研究,亲身领略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给孩子丰富的数学、内涵的数学,而不是冰冷、毫无生气的数学;不要让孩子成为做题的机器,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数学素养的人。这是我们必须改变的,也是必须给孩子的!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发表时间:2015-05-08T10:44:31.09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5月总第205期供稿作者:杨晓玲 [导读] 要使学生“质疑”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为本”“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 杨晓玲河北省沧县李天木乡军马站学校061000 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创新之门的启动器。目前很多课堂上提问的权利被教师剥夺,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回答教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质疑,不敢质疑,不善质疑,成为现在学生的通病。因此,教师应着力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供学生质疑时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其探究欲望。因此,要使学生“质疑”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为本”“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精心研究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思维基础,善于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制造“悬念”,在某些问题上有意留下“空白”,为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再次,质疑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学科课堂,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善于从“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学完“三角形的认识”后,学生提出,自行车车架做成三角形的,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当学习了“平均数”后,学生提出“电视中的各种大奖赛中,为什么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来计算其平均成绩”?这样,沟通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其次,要勇于承认学生的“参差不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第三,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不给学生规定一些框架,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建议;第四,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激情、信任的目光、充满爱心的微笑来感染、影响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大胆地去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一个学生问:“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动手操作,待找到了“证据”后,就能认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不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核心就是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很难激起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能将学习推向最佳境界。所以,教师要善于将教科书上的结论转化成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去商场了解各种商品说明质量的有关百分数的材料,使学生感到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因为有了事前的社会调查,学生也就有了提问的材料。课一开始,学生就根据各自的调查争先质疑问难,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是分数和小数?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可以约分吗?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都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学习场面。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培养了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指导质疑方法,培养学生会质疑 起始阶段,不能太苛求质疑的质量,而要注意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耐心细致地教会学生质疑。 首先向学生明确,所谓的“问题”不仅仅指不会解某道题,而是你在学习过程中不理解的、感到困惑的,诸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问题。然后结合具体课例进行质疑示范,在示范中指导质疑方法,并归纳出质疑的四个角度:1.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当学生通过生活实际理解什么是“循环”,并提出数学中也有这种循环的现象即“循环小数”后我便发问:“同学们,这节课你想学习哪些知识?”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循环小数?”另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循环小数是怎么产生的?”还有一位学生说:“我想知道循环小数的写法。”……问题提得多好呀!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都列举出来了。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迫不急待地探究起知识来。2.当学生的思维停止或处于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进行激疑、布疑,启动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促使学生多思多想、会思会问。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在认识三角形时问:“为什么要说成围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等等,使学生明确,提问应切中要害,应问在关键处。3.对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进行质疑。例如,为探寻“3的倍数的特征”,课本上仅列举了部分两位数进行分析,对此学生提出质疑:“这个规律是否在三位数、四位数、更多位数上同样存在?是否具有普遍性?尚需进一步验证。”4.课末反思进行质疑。“问”终于省,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会问。每当一节课结束时,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的问题都得到解答了吗?请大家想一想谁提的问题最巧,最精,最有价值。”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学会质疑,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乐思、敢问、善问的习惯。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切能力之中,思维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所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思维数学思维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前提条件。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纬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谈一些教学体会。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维。 大教育家赞科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大家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来阐明思维与兴趣的重要性,这是把思维与兴趣分开来看。如果把思维和兴趣这两者结合起来,将会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师应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地进行教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从心理学角度看,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有利于发现新事物和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积极探索创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调动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呢? 1、利用演示、操作。演示可把图由静变动,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起到直观的效果;操作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恰当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又增强了思维能力。 2、保护好小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所发生的新异事物感到惊奇,引发疑问,进行探究的心理倾问,它也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点燃思维的火花。 3、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讲、问牵着学生听、答的教学现象。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活动探究中发挥创造性,进行自主的建构。 4、考虑到学生现有心理水平,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理,为学生创造一定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教学时通过谈话、设问、提问、实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 2.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 3.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4.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标关注的是数学课程目标,它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促使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和影响。它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与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引导和解决,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现在的数学课堂,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数学口头表达能力;多思,引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究活动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

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了发展。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情境,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质疑能力 质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是创新之门的启动器。目前很多课堂上提问的权利被教师剥夺,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回答教师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质疑,不敢质疑,不善质疑,成为现在学生的通病。因此,教师应着力探究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供学生质疑时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由学生自己引发的疑问,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容易引起其探究欲望。因此,要使学生“质疑”落到实处,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为本”“先学后教”的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权利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要精心研究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智力因素和学生思维基础,善于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制造“悬念”,在某些问题上有意留下“空白”,为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 再次,质疑的空间不能仅限于学科课堂,还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善于从“生活”这一大课堂中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学完“三角形的认识”后,学生提出,自行车车架做成三角形的,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当学习了“平均

数”后,学生提出“电视中的各种大奖赛中,为什么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来计算其平均成绩”?这样,沟通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要营造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其次,要勇于承认学生的“参差不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第三,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不给学生规定一些框架,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建议;第四,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以饱满的激情、信任的目光、充满爱心的微笑来感染、影响每一位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大胆地去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一个学生问:“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动手操作,待找到了“证据”后,就能认识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并不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三、创设质疑情境,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的核心就是产生疑问、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中提高思维能力的措施 清水县白沙乡中心小学王兴国 摘要: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当前的数学“素质教育”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素质,这就要求对学生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具有活跃性、逻辑性、多向性、形象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构成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分析和判断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其重点应当是正确判断,准确推理。 关键词: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优化比较,引导思维认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矗”,正确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比较,在教学中,引导运用这一方法,就能使一些表面实异的概念或研究对象条分缕析,思维和认识必然清晰有序。 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既有智慧的火花,也有错误的泥沙,教师应当随时捕捉这一信息,巧妙地引导学生的认识,加以对比,在教师的引导比较中,让学生从表面上的“同”或“错”中悟出实质的“异”或“对”来。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学会了解辩证思维的方法-----比较。 二、设立机会,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之外,还应当让学生明白,

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主要措施应当是:首先思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探索,在不断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认识知识结构,其次教师要努力引导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思维度,让学生积极思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 比如:画圆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既规则又美观的圆呢?你们可以想一想,说一说。有些学生不一会就概括出画圆的方法。我按照学生总结出的画圆的方法在黑板上迅速画出一个标准的圆。这时,学生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我见时机成熟,急忙请学生再一次画圆。通过我的巡视和学生的互相检查,第二次画圆没有一个学生出错。然后我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归纳总结画圆的方法,把刚才的思路进行了梳理,又在交流中内化知识和获得方法。光讲不行,还要让学生有实践纠正的机会,于是我又给了学生再一次画圆的机会,这样一来,不明白的也充分理解了方法,而且印象特别深刻。只有这样,在理角画圆的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图形的形成过程大大地开启学生的智慧,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迈入知识的殿堂。 三、教师出错、学生质疑,引导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板书时也可以故意出现错误,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在探究乘法分配律时,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随手出了一道练习(660+60)÷6,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中学数学论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米文德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永太镇中心小学校618100) 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大理念,强调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是数学教育多年来指导思想的突破与革新。也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能力,把新课标理念转化成一个个具体的教学目标,逐一落实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一、结合教学实际,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改革中,笔算是被削弱的内容,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这不是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重要了,其实正相反。《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避免程式化的机械计算和叙述算理”。既然这样,我们怎样提高全体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的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的口算能力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质疑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市九原区沙河第六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本课题2017年5月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美荣老师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7年5月举行开题仪式,2018年1月到3月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九原区教研室王伟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

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与东河区公园路小学进行了手拉手校际联手共促发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每周我校派出两名教师去参加公园路小学的教研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为了进一步探讨数学练习活动材料的选择和开发研究,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加切实有效,我们除了每学期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研究课和理论学习外,这学期还举行了一次课题沙龙活动。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交流了自己研究的重点和收获,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困惑,并对本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的成效分析 1、学生方面 (1)、学生“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逐步得到培养。 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你在课堂上质疑过别人的结论吗?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殊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学生的良好思维能力是他们获取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智力的核心。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学生数学思维受阻的原因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以及参考有关资料,分析学生思维受阻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法差异造成衔接不当。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知识水平的特点,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但在各年级段的教学中教者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教材因素导致数学知识点脱节。据调查,38.5%的教师只对本年级段的教材深入钻研,38.5%的教师对上、下年级 段的教材所要教的内容了解,15.4%的教师对小学阶段各个年级段的知识点了解。 ②教学方法的差异。有48.07%的学生认为数学课大部分由老师讲解,小部分由 学生练习,认为重视学生讨论与合作的仅占9.2%。这表明学生讨论与合作的这 一学习方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没有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③节奏变化。就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而言,低年级远比不上中、高年级,因而在讲解中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