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示例

合集下载

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教学设计

红楼梦教学设计红楼梦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红楼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进行多角度评析。

2、透过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物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难点重点:多角度把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特点。

难点:品读诗词,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课时1课时学生课前准备,通读相关情节和诗词,对人物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和把握。

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大观园里,可谓百花齐放。

其中有一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还有一位是众人眼中标准的大家闺秀,她们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今天我们就走人大观园,走进黛玉和宝钗的世界。

(一)学习活动一: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两位光彩夺目的女性,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试从她们的出身、日常生活、性格、才华、学识、待人、处事等方面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梳理相关情节,结合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言行举止来比较分析黛玉和宝钗的性格特点。

(二)学习活动二:正所谓“诗如其人”,读黛玉和宝钗的诗词,你可以窥见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

设计意图:从情节的浅层次梳理到诗词的深层次解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黛玉和宝钗的性格,走进她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认识到诗歌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载体,品读黛玉和宝钗的诗歌有助于我们更形象具体地把握人物形象。

设计依据: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

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诵读诗词,自主解读诗歌,小组交流,相互补充,交流分享。

(三)学习活动三:假如你是贾宝玉,你更愿意娶谁为妻?你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小说的情节从恋爱婚姻的角度阐释。

《红楼梦》选读教案

《红楼梦》选读教案

《红楼梦》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红楼梦》选段,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红楼梦》简介及选段介绍教学内容: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选取几个重要章节进行简要介绍,如第一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等。

2.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成长变化和作品中的矛盾冲突。

3. 第三课时:主题思想探讨教学内容:探讨《红楼梦》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礼教的束缚、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家族衰落等。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4. 第四课时:艺术特色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红楼梦》的语言特色、叙事手法、形象塑造等。

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美学价值。

5. 第五课时:拓展阅读与讨论教学内容:推荐《红楼梦》相关研究书籍、论文和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课堂讨论。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4. 拓展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宽学生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笔记记录,评估其学习效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拓展阅读报告:评估学生在拓展阅读中的成果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红楼梦》原著:为学生提供原著书籍,方便其课后阅读。

2. 相关研究资料:推荐国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供学生拓展阅读。

3. 影视作品:推荐改编自《红楼梦》的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情节和人物形象。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红楼梦选读

高中一年级语文课文教案红楼梦选读纲要:1. 课程概述2. 教学目标3. 教学重点与难点4. 教学准备5. 教学过程6. 教学活动7. 教学评价8. 教学延伸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选读部分,选读内容为《红楼梦》。

通过精选红楼梦中的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部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2. 分析并理解选读片段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3. 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分析选读片段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描写;- 理解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分析与解读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四、教学准备1. 课件2. 红楼梦选读的教材和参考书籍3. 学生阅读笔记及批注五、教学过程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红楼梦》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步骤2:背景介绍给学生简要介绍《红楼梦》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步骤3:选读片段解读选择几个经典的片段,对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和语言运用进行逐一解读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思想。

步骤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选读片段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5: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选读片段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是续写、改编或写评论等形式。

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与音乐欣赏:通过多媒体展示与《红楼梦》相关的图片,播放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共享各自的阅读笔记和批注,互相交流观点和疑问。

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最新教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最新教案

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分析能力。

4、让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感悟人生哲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2、难点(1)领悟《红楼梦》中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社会批判意义。

(2)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对《红楼梦》的背景、作者、版本等基础知识有初步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3、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小说中的精彩段落,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小说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一段与《红楼梦》相关的电视剧片段或展示一些经典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红楼梦》的初步印象和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2、作者与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红楼梦》的背景。

(2)讲解《红楼梦》的版本情况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人物分析(1)选取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4、情节解读(1)挑选几个重要情节,如“黛玉葬花”“宝玉挨打”等,详细解读情节的发展、冲突和蕴含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节对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的作用。

5、主题探讨(1)与学生一起探讨《红楼梦》的主题,如爱情悲剧、家族兴衰、社会批判等。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主题。

6、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如细腻的心理描写、丰富的象征手法、复杂的网状结构等。

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红楼梦》选读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感受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2. 帮助学生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命运。

3. 让学生掌握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分析《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理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难点:1. 引导学生掌握经典文学作品的赏析方法。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楼梦》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人物形象和赏析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深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4.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师:同学们,《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封建社会。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红楼梦》的世界,领略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背景介绍(10 分钟)1. 介绍《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及其身世背景。

师:《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

他经历了家族的兴衰荣辱,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有着深刻的认识。

《红楼梦》就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创作而成的。

2. 介绍《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师:《红楼梦》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但封建制度也日益腐朽。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人性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10 分钟)1. 介绍曹雪芹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

师:曹雪芹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

他的创作风格细腻、真实、深刻,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红楼梦教案3篇

红楼梦教案3篇

红楼梦教案3篇红楼梦教案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红楼梦教案篇1教学说明:此课例为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三的名著导读课,为笔者原创课例。

建议放在必修三第一课《林黛玉进贾府》之前教学。

望各方家指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能掌握《红楼梦》相关常识;过程与方法:从人物、文学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古今研读状况四个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并体味中国古典文学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挖掘作品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这幅画面简单、色彩黯淡的图画,却讲述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爱情故事。

请你根据这幅画猜猜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谁?并且引用书上的四个字来给它取个标题。

宝黛爱情的渊源:女娲炼石补天,最后剩了一块石头没有用完,便将这块石头丢在青梗峰下。

灵石来到人世之前,曾变身为赤瑕宫神瑛侍者。

他每天用甘露浇灌一株瘦弱的绛珠仙草,后来仙草幻化人形,来到人世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

过渡语:一场凄美绝伦的爱情,曾令多少人扼腕叹息、情迷红楼。

几百年来,《红楼梦》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

二、情迷红楼梦(一)古人痴迷于红楼梦“闻有某贾人女,明艳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邑有士人贪看《红楼梦》,每到入情处,必掩卷冥想,或发声长叹,或挥泪悲啼,寝食并废,匝月间连看七遍,遂致神思恍惚,心血耗尽而死。

——清·陈镛《樗散斋丛谈》卷二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

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

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难之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吾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

”陈检视其书,乃精楷抄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

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

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

红楼梦教案关于红楼梦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教案篇1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教学设想;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难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一选修课教案《红楼梦》和曹雪芹教学目的1.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本课,首先介绍《红楼梦》及其作者,使学生对这部古曲名著及曹雪芹这位文学巨匠有初步了解,引发他们读全书愿望。

其次根据课文特点,重点学习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难点则在于准确地把握黛玉和宝玉的性格特点。

至于教学方法有两种选择:如果课前能组织学生看《红楼梦》电影、《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或有关章节的录像,则采取专题讨论的方法,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则以教师引导、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通过教学全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教学难点作者所处社会背景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

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

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活动准备】1.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和参考资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校本》(曹雪芹著,脂砚斋评,邓遂夫校订,作家出版社,2010年4版);《重校八家评批<</span>红楼梦>》(冯其庸纂校订定,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版);87版和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

2.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自行阅读教师推荐书籍,观看《红楼梦》电视剧。

做出简单的阅读摘记和阅读报告。

【教学内容确定】《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历代文人学者都对其赞誉有加。

但是初读或未读《红楼梦》的青年学生会有所质疑:《红楼梦》真的如此了不起吗?他的优秀体现在哪里?你能不能用最简单、平易的语言揭示它的伟大之处?老师能不能通过几堂课的时间让没有阅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也初步领略到《红楼梦》的不凡?针对这样的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应该确定为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佳妙。

《红楼梦》的佳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简单事实见其一斑。

一,红楼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几乎所有中国人,包括文盲老太,都会利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来评析、阐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二,《红楼梦》“文备众体”(诗、词、歌、曲、赋、骈文、古文等),并且每体都有传世之作。

其语言表达精致、雅洁、优美程度已臻绝境。

三,《红楼梦》的创作和研究(最突出的是脂砚斋的评批)几乎同步进行。

现在已形成了显学“红学”。

它具有独特的文艺和思想研究价值。

鉴于此,同时因应教学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我们教学的主要范畴确定为小说的“人物”、“语言”和“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一)人物:离恨天中,有你有我1.从各种媒体及著作中收集利用《红楼梦》中人物评析现实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资料。

教师示例如下:怎样和林黛玉一样的女孩相处?(网络文题)在现代社会,做一个王熙凤一样的女人,你一定会幸福。

(宣传广告)某某,就是真实版的呆霸王薛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选读教学设计示例一、导入(略)二、比较阅读(一)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次贾政打宝玉显得极不寻常:一是打得格外狠毒,打得宝玉已经不能动弹了还要打,甚至想用绳子勒死宝玉;二是打的时候,不听人劝,直到王夫人来了说“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这样的话才住手。

贾政这样毒打宝玉,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开始,贾政问宝玉“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原本无气,及至宝玉“惶悚”之态,“应对不似往日”,这才“生了三分气”,但并无打的意思。

接着,宝玉结交名伶事发,贾政“气的目瞪口歪”,但也只是命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大概也没有打的意思。

待到听了贾环的诬告,得悉宝玉有“淫辱母婢”之行为,“气的面如金纸”,终于大发雷霆,大喝一声:“快拿宝玉来!”一场毒打开始了。

在贾府,世家子弟放荡成习。

贾政对于稍有“越轨”迹象的宝玉,为什么连事情的真相如何也不过问,便是一顿毒打?看看贾政是怎样说的:“你们问问他于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

明日酿到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弑君杀父”,一语道破天机。

原来责政对宝玉的叛逆思想早有察觉,他担心宝玉终有一天会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才下了毒打的决心的。

(二)《抄检大观园》的写法特点1.《抄检大观园》不像《宝玉挨打》那样使矛盾突然爆发,而是“引而不发”。

“抄检大观园”的大波澜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

绣春囊到了邢夫人手里后成了她打击王夫人、王熙凤的一张王牌。

因为王夫人和王熙凤掌管着贾府的权力,出了绣春囊的丑事,自然是管家太太奶奶的罪过。

王夫人拿着绣春囊到凤姐这里来的时候,“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因为这里包藏着她和邢夫人的矛盾斗争,这也是王夫人完全采纳邢夫人心腹王善保家的建议、决定抄检大观园的原因。

2.《抄检大观园》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王熙凤怀着复杂的目的,带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一群打手,深更半夜在大观园中抄检了七个地方。

整个抄检过程,形成了两组对立的双方:一个是抄检与被抄检的对立双方,另一个是在抄检的一方中又有对立的双方。

由于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再加上被抄检的七个地方的人物性格各不相同,因此整个抄检过程就形成了复杂纷坛、生动感人的情节。

对抄检这一重大事件,作者抓住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样写使“抄检”这个很可能是雷同的事件,出现了变化莫测、惊心动魄的不同场面,按检的七个地方形成了一个个既有联系又独具特色的“分镜头”,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千姿万态,花絮纷繁,引人入胜。

(三)“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描写的两大事件。

从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比较异同:1.相同之处:①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人物性格的特点又在情节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②都写出了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几个过程,每一个过程又是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而成的。

2.不同之处:①“宝玉挨打”采取的是使矛盾急剧激化、迅速暴发的手法;“抄检大观园”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

②“宝玉挨打”把各种矛盾集中在一个“舞台”上,情节紧凑;“抄检大观园”运用“分镜头”的手段,在强烈的对比中,使每一个镜头都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三、美文赏析香菱跟黛玉学做诗,第一首写得不好,第二首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她不肯罢休,日夜苦吟,梦里也在做诗,第三首终于得到了众人的好评。

品读香菱写的第三首诗。

吟月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赏析:香菱在学诗实践中,经过几次挫折,找到了门径,第三首面目就大不一样。

首句起得很有势头,恰似一轮皓月,破云而出;精华难掩,将自己才华终难埋没、学诗必能成功的自信心含蓄地传出。

因知道寄情于景,第二句就像是自我身世的写照:顾影自怜,吐露了自己精神上的寂寞。

颔联用修辞手法,抒发内心幽怨。

颈联拓展境界,情景并出。

至此,为末联作好了层层铺垫。

结句的感唱,本是作诗人自己的,偏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诗意曲折,又紧扣咏月诗题;“团圆”两字,将月与人合咏,自然双关,余韵悠长。

所以,众人看了都说:“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四、拓展训练《诉肺腑》①“诉肺腑”是宝玉和黛王恋爱转入成熟的标志。

你怎样评价宝黛的爱情。

②阅读《语文读本》所选的《红楼梦》章节,思考:为什么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恋爱注定是一个悲剧。

《宝玉挨打》“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最精彩的段落,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

其写法,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特点、比如,全部的矛盾冲突都集中在贾政会客的大厅,人物先后出场。

戏剧冲突的高潮是贾母登场……可以《宝玉挨打》为题,把小说改写成剧本。

写成后也可以组织排练。

《香菱学诗》从关系上来说,香菱学诗应由宝钗指点,但宝钗却一直反对。

一向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的林黛玉则耐心地指导,这是值得深思的。

请就此写一篇读书笔记。

《抄检大观园》①王夫人突然来到王熙凤处,而且“气色更变”“一语不发,走至里间坐下”“含着泪”拿出那个绣春囊,继而“泪如雨下”。

一向安祥端庄、心慈面善的王夫人,何以为了绣春囊而如此激动不安呢?讨论后,整理成一篇短文。

②在大观园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

结合课文及《语文读本》相关章节的描写来评价她的言行,并思考:探春的悲剧意义是什么?品赏二: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先后去探伤,两个人到场后的言行不同,内心活动也不同。

1.第一个来探望的是薛宝钗宝钗来探望宝玉时,并不急于看宝玉的伤势,而是先将一丸药交给袭人,吩咐袭人晚上怎样为宝玉敷治。

她给人的印象是那样镇静、安详。

待到宝玉睁眼说了话,她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

从宝钗的头两句话听来,她对贾政的毒打即使不赞成,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不听人劝告造成的,倒有点责备宝玉的意思。

其次,“听人一句话”的“人”,显然指她自己,她来探望,有使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的“正途”的意思。

再次,她对宝玉是有“情”的,见宝玉被打成这样也确实“心疼”,却又先说老太太、太太心疼,然后用“我们”代称,最后自悔失言,不说出“心疼”二字来。

这些,都表现了这个“大家闺秀”的风范;温柔、贤良、端庄。

2.林黛玉来得迟,却最有吸引力黛玉来探望宝玉,选择黄昏时刻,一是要避开大批的探望者,这样才能跟宝玉说几句知心的话;二是她已经哭了大半天了,“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黛玉见宝玉,自有千言万语要说,可作者却采用了反宾为主的写法,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一大篇体贴对方入微的话,这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何等真挚动人——的确,她那满脸的泪光,她那“肿的桃儿一般”的两眼,她那“无声之泣”,已经说明了一切。

因此,黛玉在哭了半天之后,只“抽抽噎噎”地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话虽短,但意味深长,它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黛玉爱宝玉爱得深,以宝玉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

她的纯真的性格在这一节里表现得极为鲜明。

《抄检大观园》提示:《红楼梦》出现了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一次是宝玉挨打,另一次就是抄检大观园。

这两次矛盾冲突的高潮在表现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种种矛盾激化的结果。

抄检来势凶猛,打击的矛头首先指向那些年轻的奴婢,抄检的整个过程是封建主子对年轻女奴的一次血腥镇压。

学习这课书要着重了解以下几点:①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其中主要矛盾是什么?②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是如何得到深入、细致的揭示的。

品赏一:抄检大观园这场轩然大波的产生是由于贾府主子间内部矛盾所引起的。

l.贾母的丫头傻大姐在大观园的山石背后检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拿去了。

邢夫人就派她的陪房、心腹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交给了弟媳、贾府的当家人王夫人。

王夫人把这看作是出了一桩非常事件,吓得“泪如雨下”,马上去找侄媳王熙凤商量,经过一番策划,由王熙凤领头,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作为助手,对大观园连夜进行查抄。

查抄结果,一批年轻的女奴,遭到了残酷的迫害,她们中有些被撵走,有的被迫害致死,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从而结束了大观园中自由欢乐的生活。

2.“绣着囊”本是青年男女表示情意的一种信物,为何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呢?在贾府这个腐朽的封建大家庭里,出现个“绣春囊”本来算不了什么、但贾府的封建统治者只许自己荒淫无耻,却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相爱,认为是丢人的、“伤风败俗”的。

在这样的环境里,在这样的气氛下,“绣赛囊”的出现简直被看成洪水猛兽。

王夫人见到“绣春囊”“气色更变”“泪如雨下”,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的。

一是怕外人知道后,成为攻击贾府的一个把柄,从而使贾府在上层贵族社会中声名狼藉。

“有那小丫头们拣着,出去说是园内拣着的,外人知道,这性命脸面要也不要?”王夫人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二是存在于贾府主子间的十分尖锐的矛盾冲突。

在贾府,掌权的是二房。

“正人君子”贾政处理家政庸碌无能,所以实际权力落到妻子王夫人和内侄女王熙凤的手里。

王夫人、王熙风这姑侄俩依仗着自己娘家的势力,又有“老祖宗”贾母撑腰,作威作福,有恃无恐,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长房贾赦夫妇对她们早已十分嫉很,一有机会就发作。

“绣春囊”的出现,给了邢夫人以更有力的武器。

“你们这些当家人是怎样当这个家的?在少爷和小姐居住的大观园里,居然出现了这样见不得人的东西,该当何罪?”这就是邢夫人急于派人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的原因。

邢夫人的突然袭击、使王夫人感到震惊,她不能就此认输,要迅速找出对策来摆脱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经与王熙凤商量,决定连夜抄检大观园,用牺牲年轻女奴来开脱自己,变被动为主动。

在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中,掌权的王夫人、王熙风和不掌权的邢夫人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品赏二:在抄检大观园这一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各种各样的人物以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揭示。

l.王夫人的武断和狠毒抄检大观园的主导人物是王夫人。

王夫人在“绣春囊”事件中为什么紧张激动而又凶恶反常呢?荣国府中掌权的王夫人和不掌权的邢夫人间的矛盾一直存在。

此时邢夫人抓住了“赃证”绣春囊,占了上风、王夫人必须找出对策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她重用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用实际上牺牲王熙凤的权威与荣府的正常运行秩序的方法向邢夫人让步,采纳了突然袭击、强行抄检这一非常措施方案。

她还亲自出马,处理从审讯凤姐到组织抄检一直到晴雯等丫环去留这些具体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