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40——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及其各环节的作用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及其各环节的作用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及其各环节的作用科学探究是一种有系统性的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发现事实为目标的活动,是综合运用观察、实验、记录、分析、比较、发现、总结和推理的步骤,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和发现事实的目的。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1)问题的确定:明确研究的目标和内容,认识到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从而确定研究的问题。
(2)观察:赤眼观察研究对象,从外部特征中发现和记录研究对象的实质现象,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的重要特征和本质问题。
(3)实验:加以量化、抽样、界定因素等方法,以模拟、对照和探索实验的方法研究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4)记录:把实验过程及结果有效地记录下来,以便作系统性的分析和比较。
(5)分析:分析记录、数据等,寻找因果关系;(6)比较:比较实验结果与一般规律和理论预测,以验证理论或改进理论;(7)发现:发现新现象、新原理,形成新的技术规律及新科学认识;(8)总结:把各种数据和观察结果经过分析和比较进行综合,形成抽象的理论观点;(9)推理:根据理论观点和实验结果,采用逻辑归纳推理,提出更合理的解释。
这九个环节的作用是:(1)问题的确定:会让我们了解问题的本质,给出正确的研究方向。
(2)观察:可以收集实验数据,更好地呈现研究对象的特性。
(3)实验:可以得出更精确的结果,以证明和总结理论,形成发现。
(4)记录:可以把实验数据有效储存,以更好地对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5)分析:可以从大量实验结果中的关联性中找出规律,更深入地检验研究结论。
(6)比较:可以从实验数据中比较实验结果和相应的理论预测,进而改进理论。
(7)发现:可以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和新原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支撑。
(8)总结:可以综合分析观察数据和实验结果,形成抽象的理论观点。
(9)推理: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和理论观点,多角度地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为研究人员提供建议。
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

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
科学探究正成为学校里更加受欢迎的学科,原因在于它有效地激发学生培养探究学习习惯与实践能力。
而其过程可以归结为六大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问题的提出,它指的是制定有诱导力的背景与首先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们可以利用悬赏的方式为问题提出大量的思路,以此来开启科学探究之门。
第二个环节是调查研究,即学生们开展相关的调查,既包括对已有的数据的收集,也包括实际进行观察与实验,以服务科学探究的目标。
第三个环节是数据记录,在进行实验时,首先要分析、整理所采集到的信息,以便准确地记录下实验条件与试验成果,以做好重复实验准备。
第四个环节是数据分析,探究数据中所隐藏的规律,寻找该问题的可能解答。
学生们要善于发掘数据之间的关系,拟定出可能的解释性理论,以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第五个环节是假设验证,只有当实验数据支持他们所提出的理论,我们才可以认为问题得到了有利的解决。
最后,学生们还要开展学术讨论,讨论所得出结果的显示效果与实际意义,归纳总结并是给出建议,以加深对该科学问题的研究。
进行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与一般的学习有所不同,它涉及数据收集、分析与验证,让学生学取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完全依靠个人的努力。
只有通过彻底的科学探究,学生们才能体验到科学学习之乐趣,才能真正发挥出自身潜能。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一、观察与提问观察与提问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在进行物理实验或观察现象时,我们要仔细观察,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例如,观察一个钟摆在摆动过程中的现象,我们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钟摆的摆动频率与摆长有什么关系?摆球的质量对摆动的影响如何?二、假设与推理在观察与提问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并进行推理。
例如,根据牛顿力学定律,我们可以假设摆球的摆动频率与摆长的平方根成反比,然后通过推理得出摆球的摆动频率与摆球质量无关。
三、实验与观测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需要进行实验或观测。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不同长度的线摆来测量摆动频率,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摆球的质量来观察其对摆动频率的影响。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完成实验或观测后,我们需要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例如,我们可以绘制摆长与摆动频率的图像,通过拟合曲线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同时,我们还可以计算摆球的周期和频率,并进行数据对比和统计分析。
五、结论与解释在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并加以解释。
例如,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摆长的平方根与摆动频率成反比,而摆球的质量对摆动频率没有影响。
这个结论可以用牛顿力学定律中的摆动方程来解释。
六、评价与改进在得出结论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意见。
例如,我们可以评估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七、应用与拓展在完成基础的科学探究后,我们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进行更深入的拓展。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摆长与摆动频率的关系,设计制作一个精密的钟摆计时器,或者探究其他物理现象的规律。
总结起来,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包括观察与提问、假设与推理、实验与观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结论与解释、评价与改进、应用与拓展。
通过这些环节的有机组合,我们可以深入理解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探究的四个环节

科学探究的四个环节嘿!同学们,你们知道科学探究有哪四个环节吗?不知道?那让我这个小学生来给你们讲讲吧!首先,提出问题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比如,有一天我看到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我就会想:“星星为什么会闪烁呢?”这就是提出问题啦。
要是没有提出问题,那科学探究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根本找不到方向!接着,做出假设就像是给这盏灯找个可能的电源。
还是拿星星闪烁来说,我可能会假设:“是不是因为大气层的干扰,星星才一闪一闪的?”或者“难道是星星自己在调皮地眨眼睛?”哈哈,你看,做出假设多有趣呀!然后,设计实验就像是为找到真正的电源而准备工具。
比如说,为了验证大气层是不是导致星星闪烁的原因,我可能会找个气球,里面装上不同的气体,模拟大气层,然后用灯光从外面照,看看是不是会有闪烁的效果。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得好好动脑筋!最后,得出结论就像是终于找到了让灯亮起来的正确电源,那感觉,爽极啦!如果通过实验发现,气球里的气体变化确实会影响灯光的闪烁效果,那就可以说,大气层很可能就是导致星星闪烁的原因之一。
你看,科学探究的这四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多有意思!就像我们搭积木,提出问题是找到要搭的城堡样子,做出假设是想象用哪些积木能搭出来,设计实验是动手把积木摆来摆去,得出结论就是终于搭成了漂亮的城堡!科学探究不只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做的高大上的事儿,咱们在生活中也能到处发现可以探究的小秘密。
比如说,为什么冬天窗户上会有雾气?为什么苹果放久了会变色?只要我们按照这四个环节去思考,说不定也能成为小科学家呢!我觉得呀,科学探究就像一场超级有趣的冒险,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惊喜和挑战。
咱们可不能害怕遇到困难,要勇敢地去探索,去发现,说不定下一个伟大的科学发现就出自咱们之手呢!你们说是不是?。
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
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确定需要探究的变量和因素。
2.设计实验方案:根据研究问题和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的步骤、方法、材料和设备等。
3.实施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5.结论和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6.撰写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和讨论等。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科学探究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和探索,它包括问题提出、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等过程。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对于培养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和过程。
1. 问题提出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一个问题。
问题应该具有明确性和可测量性,以便能够进行实验和进行数据分析。
一个好的科学问题应该有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并且能够受控制。
2. 假设设立在问题提出后,科学家需要针对问题建立一个假设。
假设是对问题可能的解释或答案的猜测。
假设应该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先前的观察进行合理的推测,同时应该具有可验证性。
3. 实验设计在确定假设后,科学家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反驳假设。
实验设计需要确保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科学家需要明确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并对其他变量进行控制,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数据收集在进行实验时,科学家需要收集和记录实验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和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来实现。
数据应该准确、详细,并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记录。
5. 数据分析收集到数据后,科学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和图表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科学家应该根据数据的结果来判断实验是否支持或反驳了假设。
6. 结论得出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科学家需要得出一个结论。
结论应该以科学的方式提出,并应该与假设是否被支持或反驳一致。
结论要简明扼要,并基于实验证据进行推断。
通过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判断科学观点的可信度。
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观察、实验、数据分析和推理等环节,这帮助我们了解世界运行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逻辑。
通过科学探究的实践,我们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总之,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和探索过程,包括问题提出、假设设立、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等环节。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实验探究题

时段(均为1分钟)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第5分钟 第6分钟
H2的体积
3.1 mL 16.7 mL 11.9 mL 9.6 mL 7.6 mL 6.9 mL
请描述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第1分钟反应慢,因为锌粒表面有氧 .
化膜、油污等;第2分钟以后,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质量分数减小,反应逐渐变 .
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吸收了剩余的CO2 。
该类题常涉及以下几种情况: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影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其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是否使用催化 剂、反应时的温度、物质的浓度及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等。实验时常利用控 制单一变量的思想设置对比实验,分析对比的实验间不同的因素,推理得出实 验结论。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片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片
79.9
【收集证据】(3)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①③(或②④)
【得出结论】(4)结论是 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越快,锌片比锌粒 .
反应快(意思相近即可) 。
例3 “五一”假期,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评价与反思】[注意:若答对(5)(6)两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5)下表是小兵第①组实验的详细数据。
金属。这种金属可以是 A (填字母序号)。
A.锌
B.铜
C.银
例5 ]3月16日,沙尘暴席卷我国西北地区,次日多地又遇到降雨。该地某校环境监测实践 小组的同学们,对沙尘暴的成因、危害、成分、防护、治理以及雨水酸碱度的异常变化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紧急立项,开启了项目性学习的探究之旅。 任务一:监测沙尘暴的成因
科学问题的研究步骤

科学问题的研究步骤引言。
科学研究是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研究者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科学问题研究的一般步骤,以帮助读者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
确定研究问题。
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该是明确的、具体的,并且能够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验证。
研究问题的确定通常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对问题的兴趣,可以是对某一现象的解释、对某一理论的验证,或者对某一假设的检验。
收集信息和文献综述。
确定研究问题后,研究者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成果和理论的梳理和总结,有助于研究者对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制定研究假设或问题。
在收集了相关信息和文献后,研究者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文献综述,制定研究假设或问题。
研究假设是对研究问题的猜测或预测,是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通过对研究假设的验证或检验,可以得出科学结论。
设计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假设或问题后,研究者需要设计研究方法,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需要根据研究问题的特点和研究假设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
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设计好研究方法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实验、调查、观察等方式进行,而数据的分析则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模型建立等方法进行,以得出科学结论。
得出结论和撰写论文。
最后,研究者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撰写研究论文。
研究论文应该清晰地表达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以便其他研究者能够理解和验证研究成果。
结论。
科学问题的研究步骤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研究者需要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遵循一定的步骤和程序,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了解科学问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问题一、单选题1.老师给小敏一个纸板做的方盒子,问小敏,里面是什么?小敏拿过盒子轻轻摇晃一下,回答说:里面可能是一个苹果。
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敏的回答是()A. 提出问题B. 猜想假设C. 事实证据D. 检验评价2.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
小明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A. 发现并提出问题B. 作出猜想和假设C. 观察实验、收集证据D. 交流合作、评价证据3.科研人员为了研究食物对蟑螂生长的影响,将刚刚孵出的蟑螂分甲、乙、丙、丁四组,分别喂含不同营养的食物,如表。
表中的数字代表所含不同成分的多少,“—”表示没有此成分。
哪一组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 )A. 甲B. 乙C. 丙D. 丁4.某同学发现前几天不小心浇了食盐水的月季花死了。
月季花的死是不是与食盐水有关呢?于是该同学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土壤中食盐水浓度确实过高。
查阅资料得知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会失水枯死。
文中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C. 收集证据D. 得出结论5.天文学家们发现了“地球的孪生兄弟”——一颗围绕恒星开普勒452 运行的行星。
该星球跟地球的形似指数为0.98,并且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有可能有活火山,还有可能存在生命。
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A. 建立假设B. 合作与交流C. 提出问题D. 检验与评价6.为了研究蚂蚁对金合欢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结果。
请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的结果通过统计蚂蚁的存活率来进行B.该实验的对照组是②号,实验组是①号C.蚂蚁以金合欢嫩叶尖端的珠状小体为食,对其生长有害D.实验表明,妈蚁“侵食”金合欢,可提高幼苗存活率并能促进幼苗的生长7.为了探究食品腐败的原因和细菌生存的条件,生物兴趣小组用己消毒的甲、乙、丙三相同锥形瓶,按下表进行了实验.分析表中包含了几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什么?()A.2组,温度、消毒棉球B.2组,温度、空气C.3组,温度、消毒棉球、空气D.2组,温度、细菌8.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智能”衣服,以帮助残疾儿童“说话”。
这些儿童穿上由特殊电子布料连接上语言合成器所制成的背心,只要轻拍接触感应式的材料,就能让人明白他们的意思。
这种材料具有以下特点:①可以用水清洗,②可以揉成一团,③可以包裹东西,④可以大量生产且廉价,这些特点中能在实验室里通过科学探究来测试的有()A. 只有①B. 只有②③C. 只有①②③D. 只有④④9.为比较蔬菜中维生素C 含量,小明根据维生素C 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在四只同样的试管中分别加入 2 毫升相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然后用滴管分别向其中滴加黄瓜、青椒、芹菜、白菜的汁液,边滴边震荡,直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为止,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可知维生素C 含量最多的蔬菜是( )A. 黄瓜B. 芹菜C. 青椒D. 白菜10.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如图是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让小球从斜面AO 上某处静止释放,沿斜面滚下,经O 点滚上斜面OB。
有关他的理想实验程序内容如下:(1)减少第二个斜面OB 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能达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时它要运动的远些。
(2)两个对接的斜面中,使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3)如果没有摩擦,小球上升到释放的高度。
(4)继续减少斜面OB 的倾角,小球到达同一的高度时就会离得更远,最后使斜面OB 处于水平位置,小球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直线运动。
有关理想实验程序先后顺序排列的正确选项是( )A. 事实(2)→事实(1)→推论(3)→推论(4)B. 事实(2)→推论(1)→推论(3)→推论(4)C. 事实(2)→推论(3)→推论(1)→推论(4)D. 事实(2)→事实(1)→推论(4)→推论(3)11.李明同学为了探究鲫鱼“浮头”的原因,取来两只相同的鱼缸甲、乙,并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试选出最合理的一种( )A.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中泵入空气,乙中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B. 取一大一小活力相当的鲫鱼,分别放入盛有等量河水的鱼缸甲、乙中,甲用玻璃封闭,乙不作处理,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C.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两条鲫鱼,分别放入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D. 取大小、活力相当的六条鲫鱼,平均投放于甲、乙两鱼缸中,甲中加适量河水,乙中加等量煮沸后冷却的河水,放置于相同的环境中观察12.某同学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C 含量多少,取2 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C 能使蓝色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2 只胶头滴管分别向2 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
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②2 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2 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
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A. ①②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13.科学探究的起点是( )A. 猜测和建立假设B. 获取事实和证据C. 提出问题D. 检验与评价14.小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
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竹林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
就小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提出问题B. 建立猜测和假设C. 制定计划D. 获取事实与证据15.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现了“地球的孪生兄弟”——一颗围绕恒星开普勒452运行的行星。
该星球跟地球的形似指数为0.98,并且有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有可能有活火山,还有可能存在生命。
划线部分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哪个步骤( )A. 建立假设B. 合作与交流C. 提出问题D. 检验与评价16.某人做了这么一个实验:①制备培养基,等量分装在试管中,并进行灭菌。
②将平菇菌种无菌操作后等量接种到培养基中。
③把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两个培养箱中,一个为对照组,另一个培养箱的中央放入磁铁,并按不同直径的圆周放入3 圈实验组培养基(见图)。
④每日做观察记录,其中包括测量菌丝的长度,观察菌丝色泽等等。
该实验要研究的问题是( )A. 磁场对培养基的影响有哪些B. 培养基对平菇生长有哪些影响C. 磁场对平菇生长有什么影响D. 有利于平菇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17.小科在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第一个课题顺利完成,正当高兴时却发现自己家的月季花死了,什么原因呢?她想起妈妈说过前几天不小心往花盆里倒了大量的食盐水,于是小科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实验研究,发现土壤中含的食盐浓度过高,最后经老师的分析知道当根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反而会失水枯死。
对文中的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部分?()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C. 收集证据D. 得出结论18.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松鼠在竹林里出现。
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棵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果真发现松鼠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对于以上划线部分这环节,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A. 提出问题B. 获取事实和证据C. 设计实验方案D. 建立猜想和假设19.目前全球的气候均在变暖,近l50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1℃,这个数字在气象学上是个不可忽视的数字。
对全球的气候为什么会变暖,有些科学家猜测: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
科学家提出这种观点是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山问题B. 建立假设C. 收集证据,检验假设D. 作出解释20.为了研究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强弱,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较为合理的是( )A. 20℃时,分别把10 克食盐和10 克蔗糖放在50mL 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相同B. 20℃时,分别把10 克食盐和20 克蔗糖放在50mL 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C. 把20 克的食盐放在15℃50mL 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只有部分溶解;把20 克蔗糖放在20℃50mL 的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D. 20℃时,分别把20 克食盐和20 克蔗糖放在50mL 的两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食盐只有部分溶解而蔗糖全部溶解,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较强2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介绍。
下列关于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A. AB. BC. CD. D22.同学们要学习《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这就需要留心观察,从发现周围的问题着手。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 仙宫湖中哪种鱼脂肪含量最低B. 九龙湿地公园内哪几种植物在冬季开花C. 处州公园内哪种花卉最漂亮D. 校园里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23.小王在学校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第一个课题顺利完成了,正当高兴时却发现自己家的月季花死了,什么原因呢?他想起妈妈说过前几天不小心往花盆里倒了大量的食盐水,于是小王将土壤带到实验室里与老师一起研究,发现土壤中含的食盐浓度过高。
最后经过老师的分析知道当根生长的土壤溶液浓度过高时,植物反而会失水而枯死。
对于文中的划线部分,你觉得应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过程( )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C. 收集证据D. 得出结论24.300 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中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A. 蝙蝠飞行时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B. 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 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 铃铛是怎样发声的25.为研究影响保温瓶保温效果的因素,某同学在保温瓶中灌入热水,先测量初始水温,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量末态水温。
改变实验条件,先后共做了6 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下列研究方案中符合控制变量方法的是( )A.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序号2、4、6 的数据B. 若研究初始水温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序号1、2、3 的数据C. 若研究保温时间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序号4、5、6 的数据D. 若研究瓶内水量与保温效果的关系,可用序号1、3、5 的数据26.厨房调味盒里有多种白色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