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的特征

合集下载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定义和起源在对“行动研究”的众多定义中,比较明了的当推行动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英国学者艾略特(J. Elliot, 1991)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这种研究被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组织研究、社区研究、医务护理与教育等。

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Husen, 1985)。

”在行动研究中,被研究者不再是研究的客体或对象,他们成了研究的主体。

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参与者将研究的发现直接运用于自己的社会实践,进而提高自己改变会现实的行动能力。

研究的目的是唤醒被研究者,使他们觉得更有力量,而不是觉得更加无力,在受到社会体制结构和其他势力的压迫之外还受到研究者权威的进一步压制。

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扮演的只是一个触媒的角色,帮助参与者确认和定义研究的问题、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自己的思考角度(赖秀芬、郭淑珍,1996)。

“行动研究”这个词语有两个来源(郑金洲,1997)。

一是在1933-1945年间,寇勒(J. Coller)等人在研究如何改善印地安人与非印地安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

他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参与研究,在行动中解决自身的问题。

二是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与其学生在对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

他们当时与犹太人和黑人合作进行研究,这些实践者以研究者的姿态参与到研究之中,积极地对自己的境遇进行反思,力图改变自己的现状。

1946年,勒温将这种结合了实践者智慧和能力的研究称为“行动研究”。

从那时到现在,行动研究经历了从理性的社会管理到反实证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变革的历程。

勒温在自己有生之年使用这个方法建立了一系列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

行动研究概念特征

行动研究概念特征

教科知识讲座“行动研究”的概念、特点与实施摘自《湖州市校长培训班学习资料》一、行动研究的概念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起源于美国。

库尔特•勒温于1944年提出一条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思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

1946年,勒温还提出了“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的论断。

所谓“行动研究”,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去研究与解决不断变化的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专业化水平的一种研究活动。

它是有别于教育理论研究者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构建型的教育科研活动。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感受、思路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 用教育理论串起来,那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和一般教育科学研究相比较,有以下特点:其一,研究主体是教师(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其主要表现在教师自己要: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行动研究计划;3、实施行动;4、收集、研究反馈信息并调整行动;5、评价结果;&应用研究成果。

另外,教师要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情景中,能随时随地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地解决新问题,能够依据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直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

其二,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它具有如下特点:1、直接性。

问题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此,开展行动研究的教师必须广泛收集信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2、特殊性。

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通常仅限于本校或本校的某个教学班。

3、微观性。

研究的对象多为教育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的问题。

问题的范围小, 结构简单,相关因素不多。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一、什么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

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位一体。

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

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

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

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

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

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

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最早并不产生于教育领域,但却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由于行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必须立即、有效地加以解决,而且多数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是实际工作者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因此,只要实际工作者具有基本的研究知识和能力,且愿意参与行动研究,便可使问题获得合理解决,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间的紧密结合。

因此,行动研究值得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广为应用。

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行动研究具有下述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说明,它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有较好的适应性,一旦为教师所把握,不仅会成为教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手段,也一定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通观教育行动研究,它有下述特征。

(一)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动。

这一点和一般的科学研究及传统的教育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

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定位于“发现规律”或“发现真理”,而是改善行动。

(二)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就是广大教师,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科研工作者。

(三)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员,教师就是自身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应用者、实践者、消费者。

(四)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教育工作环境,行动研究以所处的学校教育为研究取材的对象,举凡校园问题、教学情境、课程实验都是活生生的情境。

这一点说明,行动研究不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研究教育,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等环境中研究教育,而是在教师工作的现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

(五)行动研究多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

行动研究的实施强调伙伴关系,强调采取合作方式进行。

研究过程中,虽然有时需仰赖专家的协助,但专家的职责是给予教师的行动研究以指导或专业帮助,最多只起到合作者的作用,他们不能越俎代庖。

(六)行动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研究的问题或对象具有特殊性。

换句话说,行动研究不追求发现普遍真理,而追求解决具体问题。

这反映了行动研究是“以特定的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什么叫行动研究

什么叫行动研究

什么叫行动研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一种操作范式。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为一体。

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第三点:怎样开展行动研究?一、行动研究的程序。

1、做好划,定好方向;2、加强实施,进行反思;3、总结提高,改善行动。

其中重点是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的关键环节,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怎样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学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个教育事业以及生活环境。

二、行动研究的类别。

有三点:移植、教历和案例。

三、行动研究的重点。

应放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上,科研兴课。

要解决课堂教学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这里不在一一罗列。

四、新动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关系。

一共有6个方面的关系:1、行动和研究的关系;2、理论导向和行动实践的关系;3、课题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关系;4、个体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5、体会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关系;6、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关系。

“以能为本,以勤为先,以研为导,以创为先。

”十六字是行动研究纲领。

什么是行动研究法(根据网上资料整理)一、行动研究法的起源“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考尔(John 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

那时,在一般科研工作者看来,“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两者并不相干。

而考尔、勒温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仅凭个人兴趣搞科研,仅仅是为“出书”作研究,那么其研究工作就不足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研究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光有一腔“热情”,那么他们就无法作出“有条理有成效的行动”。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行动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最早并不产生于教育领域,但却对教育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由于行动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必须立即、有效地加以解决,而且多数问题的性质和范围是实际工作者能力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因此,只要实际工作者具有基本的研究知识和能力,且愿意参与行动研究,便可使问题获得合理解决,进而促进理论与实践间的紧密结合。

因此,行动研究值得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广为应用。

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行动研究具有下述基本特征,这些特征说明,它在学校教育情境中有较好的适应性,一旦为教师所把握,不仅会成为教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手段,也一定会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通观教育行动研究,它有下述特征。

(一)行动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行动。

这一点和一般的科学研究及传统的教育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

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定位于“发现规律”或“发现真理”,而是改善行动。

(二)行动研究的主要研究人员就是广大教师,而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科研工作者。

(三)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应用研究结果的人员,教师就是自身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应用者、实践者、消费者。

(四)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真实的教育工作环境,行动研究以所处的学校教育为研究取材的对象,举凡校园问题、教学情境、课程实验都是活生生的情境。

这一点说明,行动研究不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研究教育,不是在图书馆、实验室等环境中研究教育,而是在教师工作的现实的教育情境中研究教育。

(五)行动研究多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

行动研究的实施强调伙伴关系,强调采取合作方式进行。

研究过程中,虽然有时需仰赖专家的协助,但专家的职责是给予教师的行动研究以指导或专业帮助,最多只起到合作者的作用,他们不能越俎代庖。

(六)行动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研究的问题或对象具有特殊性。

换句话说,行动研究不追求发现普遍真理,而追求解决具体问题。

这反映了行动研究是“以特定的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

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近年来,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

然而,调查却发现,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人数总的来说数量不够,水平偏低,急需加强指导与培养。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一种最理想的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采用的行动研究,使他们自信地迈进教育科研的殿堂。

一、行动研究的特点行动研究是指研究人员与教育实践工作者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用以指导教育实践或教育活动,同时又依据教改研究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正、完善方案,不断提出新的目标。

它特别适用于中小规模课程研究改革,还可用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程序、行为管理和控制、教师工作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

旨在提高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和反思意识,改进教育行动,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

所以,行动研究有以下特点:1.主体实践性。

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他们置身于现实的开放的动态的教育情境中,随时体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有关现象的种种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及时解决新问题,依据......(行动研究方法与特征\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不同,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展开的研究,是实践工作者的“行动”与理论工作者的“研究”的结合,是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之一。

这种研究方法较好地克服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它不仅使研究活动从研究科学的“象牙塔”中走向日常教学,也使教学活动从简单的重复式活动变成主动、创造性的劳动。

可以说,行动研究是当今最流行、也是最受欢迎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研究课题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迫切需求解决的问题。

比如,学生不完成作业的问题,小学生的厌学问题等等。

研究群体由不同的人员构成。

行动研究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甚至包括学生)密切合作的过程,他们在合作群体中地位是平等的,一同实践,一同研讨,不存在主试与被试的关系。

教育行动研究法及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法及案例

教育行动研究法及案例一.定义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教育行动研究法的“行动”特征1.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在研究目的上的局限性,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和普遍规律的发现,而是为了行动的改进、实践的改进。

2.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是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的。

3.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更不是在图书馆里开展。

行动研究的环境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

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自身工作。

这把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

4.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开展行动研究的人就是党校的教育行动者----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

他们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研究的结果以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从而把探索研究结果和运用研究结果结合起来。

5.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者不是去研究工作范围之外的对象。

他研究的是自己工作中涉及的具体人、事、物。

其研究结果----问题的解决及由此得到的经验只限于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有效,不一定能普遍应用。

6.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象的改变。

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

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发展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三.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凯米斯的四环节: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R6
行動研究者
• 行動研究是行動者的研究。在日常生活 裡每一個人都是行動者,每一人也都可 能做研究。但行動研究指涉的是一種行 動者自我覺醒地對其自我、對自我之行 動歷程、對自己的行動在什麼社會位置 情境與社會環境結構之下進行、對自己 的行動產生什麼影響所進行的自主探究。 (陶藩瀛,應用心理研究)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中成員們,所採行 的一種集體自我反映探究的形式(a form of collective self-reflective enquiry),這 樣的探究也同時朝向增進他們對自己實 踐所進行之所在處境與複雜過程的了解。 (Kemmis,1981)
AR5
行動研究是社會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會情境中行 動品質的角度來進行研究的研究取向。這個簡要的定義明 確引出了從事行動研究最基本的動機之一---致力於改善學 校情境中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品質之意願。行動研究企 圖支持教師以及教師團體能有效地因應實務工作中的挑戰, 並且以一種反映(reflective)思考的方式來創新地改革 困境。(行動研究方法導論,P.7)
AR10
4. 行動研究提供進行研究與發展實務的一些簡要 的策略與方法(建立一個合理的經費與老師的 努力是這些策略與方法的特徵)。合適老師使 用的研究方法是必須在不過度打擾實務工作的 情形下進行。
AR11
5. 然而,明確與特定的方法或技巧並不是行動研究的 特色。相反的,行動研究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努力; 教師致力於行動與反映之間緊密聯繫、相關與對質 的特性,促進教師反映出自己發展個人行動的意識 與潛意識作為。它協助教師反映地行動以便能發展 個人的知識。所以,反映思考將開發出行動的新觀 點,也將在行動中被理解與檢驗。
C 發展行動策略並放入實踐中
不會立刻」 解決問題,
而是進入另
D 公開教師的知識(口頭、書面或 一個情境釐
其他形式)
清的新階段
與步驟,再
引導出迫切
的策略) 圖1 行動研究歷程的階段(P.9)
AR14
閱讀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Ch 1 & 2 )
AR15
行動研究的教與學/協作
• 處境中的行動者
• 社會關係脈絡與行動場域的辨認
• 「行動的設計與行動探究」、「脈絡/場 域的創造」與「關係發展的投身」
• 探究介入與既存現況變化的複雜歷程
※特定處境中的行動者 Situated actor
每一個教育學習的處境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 任何既有的理論詮釋與行動方案、行動技巧可以被 視為理所當然,一旦被某種普遍化的理論或技巧所 束縛,便難以面對具體和不斷變動的環境。
行動研究
Kurt Lewin的傳承
AR1
• 為了要超越知識的現有水平,研究者必
須打破方法論的禁忌,甘冒「不科學」
或被指責維「非邏輯」的危險,而到後
來這種冒險才可能被證明是取得下一步
進展的基礎。
--Kurt
Lewin
AR2
“行動研究” 1946 , Kurt Lewin提出
• 二戰後美國的社區實驗與發展的背景 • 曾涉入的脈絡議題含社區中產社區發展,
※行動研究者:敘說、探究與變革介入的
行動歷程/社會過程
1. 自我敘說的反映發現 2. 故事再現的探究了解 3. 變革介入行動的邏輯
自我敘說探究(self-narrative inquiry)與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
• “故事敘說與故事分析能夠催化一種反 映的進行,因為它涉及了一種引導實踐 的隱藏性建構。故事指出了深層的信念 與假設,而這是人們常無法以命題或概 述形式來訴說但卻是導引他們行動的實 踐理論及深刻持有的意像。” (p.236,Schon)
AR12
6. 每一個行動研究方案-不管方案規模的大小-都有自 己的特點所在,所以我們並不想提供一個非常精緻明 確的研究模式與步驟,因為這可能會限制不同研究歷 程的發展。雖然如此,一些基本的行動研究步驟仍是 存在於任何研究之中的。(見圖1)
AR13
A 尋找一個起始點
B 釐清情境
(通常,新
的行動策略
• 人的自我敘說文本與言說行動本身即因 其承載之隱含知識(tacit knowledge)而 具照見之特定作用。言說者針對自己的 敘說文本與行動回觀審視時,自我敘說 的探究歷程就在Schön稱之為「對行動反 映」(reflection-on-action)的回視行動 中啟動了。
• 「視框分析」(frame-analysis)就是與 「對行動反映」(reflection-on-action)、 「敘說探究」(含自我敘說探究)相連 繫的重要概念。
• 在行動研究中「視框分析」,是指行動 者(即研究者與實踐者)是如何框定當 事人和當事人與其系統環境之間的角色、 作用和問題的方式。(Schön,1991)不論 反觀自己或協助他人增加覺識提高其介 入能力,能辨識屬於個人言行中的視框, 並將之揭露反映出來是進行「反映對話」 (reflective conversation)的基本要件:
AR8
2. 行動研究發起於每日教育工作中所產生的實際問題 (而不是去迎和一些流行的學術術語或理論)。行 動研究者在改進實際教育現場的同時建立有關參與 者(如教師)實踐的知識。
AR9
3. 行動研究必須和學校的教育價值及教師的工作條件 具有相容性。然而,行動研究也能協助這些教育價 值具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以及改善教育系統中教師 的工作環境。
AR7
行動研究的特徵
1. 行動研究由關心社會情境的人來針對社會情境進行研究。 例如,在教室這個社會情境中所發生的就是教師專業責 任的第一戰線。行動研究通常由教師發起,但是如果一 些重要人士不能了解行動研究的意義,會使教室情境改 善的可能性大為降低。行動研究的問題,可能包含學生、 家長、督導、政府、官員、社區代表等人,因此長期的 行動研究常需要許多人共同合作以維持進行研究的動力。 也有一些行動研究是個人私下進行的,但通常這種獨立 作業者也有外在的諮詢資源(如來自更高層級的教育機 構人士),不過,這些外來諮詢者的角色僅是提供支持, 而不對實際進行的研究負起責任或掌握研究的方向。
住屋問題,青少年街角群體文化、領導 訓練與就業問題……等
AR3
Lewin之行動研究概念
• 社會變革的有用知識 • 民主的探究過程與團體決策 • 對改進或改革的承諾投入 • 「行動研究是一團體活動」(Group
Acticity)(Kemmis,1981)
AR4
為了改進他們自己的社會或教育 實踐的理性與公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