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模板

合集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的学科,它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奥秘。

作为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旨在让学生接触并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通过丰富有趣的实验、观察以及思考,学生将逐渐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特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重实践性。

教师会安排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探索。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其次,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还注重结合实践探索和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会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抽象出科学规律,并进行相关的知识讲解。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通过开展各种启发性的问题探究活动,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推理,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包含了多个主题,包括植物的生存环境、动物的生存环境、天体运动、水的特性等。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题的简要介绍。

1. 植物的生存环境:学生将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植物的生长要求,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植物的繁殖方式等。

学生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种植一些简单的植物,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动物的生存环境:这个主题将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分布规律、动物的适应能力以及动物的消化系统等。

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特点。

3. 天体运动:通过实际观测,学生将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四季变化等现象。

学生还可以通过傍晚的观察,认识到星星的变化和行星的移动。

4. 水的特性:在这个主题中,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溶解性以及水的浮力等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冰、液、气等不同状态。

三、学生的学习体验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

科技的原理

科技的原理

科技原理
科技原理是指科学知识及技术应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它包括各种科学学科和技术领域中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科技原理指导着科学家和工程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原理的基本特点是客观性、普遍性和可验证性。

科学原理是基于大量实验和观测数据的结果,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分析得到的结论。

这些原理不受主观感觉和个别事实的影响,而是经过严格验证和实证的科学规律。

在科技原理的应用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会根据具体的问题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科技原理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

他们通过对科技原理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优化和改进现有的技术,也可以提出新的科技解决方案。

科技原理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到生产制造、能源开发、医疗保健、通信技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等众多行业。

科技原理为这些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总之,科技原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它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依据。

只有深入研究和应用科技原理,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年级自然科学

一年级自然科学

实验安全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遵 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数据记录与分析方法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操作过程、 数据结果等。
数据整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类,以便后续分析。
数据分析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得出科学结论。
THANKS
感谢观看
化学科学分类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等。
物质组成与结构变化规律
01
02
03
物质组成
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分 为金属、非金属、稀有气 体等。
物质结构
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 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组成。
结构变化规律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性质决定其用途。
化学反应原理及其应用
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它提供了食物、药物、能源等资源,还具有调节气候、净化 空气、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
生物体结构与功能
生物体的结构
生物体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 基本单位。细胞内部包含细胞核、细 胞质、细胞膜等结构,分别负责遗传 、代谢和物质交换等功能。
生物体的功能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自然现象 来获取感性认识。
实验法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探 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
律。
推理法
通过逻辑推理来探究自 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数学法
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来 探究自然现象的本质和
规律。
02
生命科学基础知识
生命科学定义与分类
生命科学的定义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包括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科学》一书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包括科学的定义、特征、方法、发展历程以及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等内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首先,科学的定义为:通过观察、实证和推理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基于证据的方法论,以解释和预测现象为目标。

其次,科学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科学家应该尽力摆脱主观偏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研究对象。

2.可重复性:科学的实验和观察结果应该是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重复验证的,这样才能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可证伪性:科学理论应该是可以被证伪的,也就是说,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据能够推翻或修正原有的理论。

科学的方法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和测试假设的工具。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科学家系统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得出科学结论。

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伽利略、牛顿等,他们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推导等方法,建立了现代科学的基础。

从那时起,科学家们通过使用更先进的仪器和技术,不断拓展科学知识的边界。

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科学的知识是通过可靠的证据支持的,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可以被其他科学家验证。

而非科学的观点是缺乏可靠证据支持的,往往是主观臆断或基于信仰而非实证的。

此外,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和修正的过程,随着新的证据和理论的出现而不断演变。

而非科学则在很大程度上是固化和固执的。

总结起来,《科学》一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科学的定义、特征、方法、发展历程以及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等重要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帮助我们识别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差异。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目录
1. 物质
2. 细胞
3. 声音
4. 光
5. 电
6. 地球
7. 天文学
8. 生物
物质
- 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 物质的性质:质量、体积、密度、颜色、形状、硬度
- 认识物质的方法:观察、测量、比较
细胞
- 细胞是一切生命现象发生的基本单位
- 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和相同点
声音
-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 声音的传播方式:空气传播、固体传播、液体传播- 声音的特征:响度、音调、音色

- 光是一种能量传播方式
- 光的来源:太阳光、光源
- 光的传播方式: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吸收

- 电是一种常见的能量形式
- 电流的产生原因:电压、电阻
-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电器
地球
- 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
- 地球的内部:地壳、地幔、地核
- 地球的大气:大气层、气候
天文学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 星座和星图的认识
- 月亮的形态变化:月相
生物
- 生物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 生物的分类:植物界、动物界
- 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显性、隐性、遗传性状
以上是新北师大版七年级科学的知识点总结。

总字数:XXX。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特征教案试讲稿模板

生物特征教案试讲稿模板

---课题名称:生物的特征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观察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2. 提问: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举例说明生物如何获取营养。

-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哪些?2. 生物能进行呼吸- 解释生物呼吸的概念。

- 实验演示:观察生物呼吸现象。

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排出废物。

- 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生物排出废物的方式有哪些?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解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概念。

- 实验演示:观察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解释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概念。

-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意义。

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 实验演示:观察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7.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 解释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学生分组讨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判断题:生物的生活不需要营养。

()2. 简答题:请列举三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生物特征。

2. 强调生物遗传和变异特性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查阅资料,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撰写一篇关于生物特征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 生物能进行呼吸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科学是一门广泛且深远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等。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科学学习中,他们会接触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和实践操作。

在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动植物的特征:在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和了解动植物的不同特征。

他们将学习如何区分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的特征和功能。

此外,他们还将学习一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基础生态系统: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方式,学生将开始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3. 磁、电和声音:在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一些与磁、电和声音有关的基本概念。

他们将了解磁铁的吸引力和排斥力,电的产生和传导,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探索这些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这一部分的课程将重点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学生将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特征,并了解物质的三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一些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

5. 科学实践:四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将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探究和实验,学生将能够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他们将学习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学习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将能够扩展他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这些知识点将帮助他们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过程,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寻找答案。

总之,科学四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涉及动植物特征、基础生态系统、磁、电和声音、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科学实践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的十个基本特征” 今天看到了马克义先生在《中国研究》上发表的《什么是机械论科学——关于“管理”争论的最后回答》一文,心里不禁为难起来:本来有些话还想再说一说,但马先生已经宣布休战了,我是说呢,还是不说呢?从此闭口不发一言,实在是心有不甘,但继续说呢,也显得太“好战”了。

不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记得古人有言:当仁不让于师。

为了自己,为了别人,为了把问题尽量弄明白一些,还是再说一说吧。

首先申明一点:本人并不象马先生文章一开头所指出的那样,仍然坚持十对的就是这种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马先生所主张的机械论科学观,如果本人理解不错的话,实际上正是牛顿时代的科学观。

正因为马先生主张这样一种早过了时的机械论科学观,所以,才将管理学清出科学领域之外。

马先生说,现代科学观基本上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探索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科学了,也不再把科学当作一门研究“规律”的科学了。

本质和规律同样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

不同的人自然会认为世界有不同的本质有不同的规律,科学对此也无能为力。

但我记得马先生在《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方“science”一词的定义说:科学就是“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这里讲得很清楚,科学是有关以测定事实以基础,描述普遍自然规律的知识的研究。

怎么才过了几天,现代科学就不研究“本质”和“规律”了?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这且不论,我们还是看一看所谓机械论科学到底是什么吧。

马先生指出,所谓机械论科学指的就是这种寻找导致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的科学。

这一点,我倒是可以同意的。

但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与“规律”同事物现象变化的“机制”或“机理”这两种说法,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我以为这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些歧义,但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不严格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完全可以通用。

我看这个问题就不必要再争了,再争下去可就真的成了马先生所讲的“语词”的争论。

其次,再讲到管理学。

马先生说“本人在两篇文章中的核心问题并不仅仅只是在于管理学是否是科学或是否是机械化科学,而是中国人将毫不相干的东西拼凑成一个‘管理学科’”。

我看,这里马先生实在是太机械化了,什么叫将“毫不相干”的东西拼凑成一个“管理学科”?马儿在跑,鸟儿在叫,大海波涛汹涌,天上白云飘飘……这些现象我看也没有什么相干,但它们却都可以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同理,公共行政、管理、图书管理、信息管理等当然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但也并不象马先生所讲的那样毫不相干,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还是有的,作为管理学,来研究这种种各具特色的具体管理活动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很有必要。

至于目前的管理学理论对此探讨不够,那仅仅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而不能成为否定管理学所应有的科学地位的理由。

还拿马先生一再引证的“management”一词来说,其基本含义按马先生的解释即“想办法对付”,如果说领导人是这样的话,那么政府官员就不“想办法对付”了吗?图书管理不需要“想办法对付”吗,“信息管理”不需要”想办法对付”吗?当然由于具体管理对象的不同,这几个“想办法对付” 具体做起来肯定是千差万别的,但无论具体差别多大,共同点总是存在的,这就是它们都是“管理”,因而也都会遇到一些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这就是管理学之所以成为科学的基础所在。

马先生又说,要把管理学变成一门机械论科学,永远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可谓无的放矢了。

本人一再申明,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死抱着以往那种机械论科学观不放,而应适应历史的发展,与时俱进。

只是为了反驳马先生对管理学理论的责难,本人才讲即使按照所谓机械论科学观念的标准,管理学也可以成为一门科学。

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说法。

马先生还说,试图为管理下一个普遍的定义,然后再通过这个定义“演绎”出无数的管理学规律,再把这些东西披上科学的外衣,并用这个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的管理学却“教育”学生,无异于误人子弟。

我看这是唬人的,把学术问题暗中转换成了社会道德责任问题。

首先我想申明一点,科学的基本标准是事实,它要回答的是“是不是”的问题,而不是象道德那样,以人的利益为标准,来回答“善不善”的问题。

马先生用“误人子弟”这顶大帽子吓人,是吓不倒的。

其次,科学不是迷信,任何科学都不能保证绝对正确无误,也就是都有可能“误人子弟”。

这就好象医生给人看病,总有一些疑难杂症,一时无法治愈,甚至反倒把人治死。

但尽管如此,医学仍然屹立于科学之林,并不断向前发展。

好了,争论到此为止吧。

感谢马先生的文章,促使我思考了不少问题。

下面,我想把我对科学的理解从正面系统地概述一下,供读者参考:笔者认为,科学是对一定的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探索。

具体含义:第一,科学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这里“事实”包括实验事实和观察事实。

所谓实验事实,即在某种人为设定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所取得的事实材料;所谓观察事实,即通过观察客观对象的实际变化过程所获得的事实记录材料。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由于其所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过程比较确定,可逆性、可重复性强,因而更多地依赖实验事实,而社会科学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极其庞大复杂,变化过程反复无常,具有不可逆性,因而更多地依赖观察事实。

不过,这种区分也不是绝对的,一些自然科学,如天文学,就是主要通过观测记录天体的运动变化资料来进行研究的,而一些社会科学,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开展某些实验。

如管理学中有名的“霍桑试验”。

第二,科学具有抽象性和深刻性。

科学绝不满足于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外在的现象描述,而是要进一步探讨现象背后所隐藏着的本质和规律。

如“水往低处流”,这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这种描述至多只是为真正的科学研究奠定一个基础,还不能叫科学,只有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用这一定律来解释“水往低处流”等等自然现象的时候,才算真正进入了科学的大门。

再如,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理论,尽管使用了许多图表和精确的数学工具,但实际上仍然只是对供求现象的描述,笔者认为,实际上它还不能称得上是科学。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尽管目前许多人指出其存在种种缺陷,但这一理论却是在努力探索价格决定背后的规律,仍可以称得上是科学,即使错误,也只是科学的错误。

第三,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谓本质,就是一事物所具有的那种将该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在该事物所具有的众多属性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决定和制约该事物的其它属性、同该事物相始终共命运的那一种属性。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各个侧面、各个环节、各个部分所具有的那种内在的必然的和趋势,或者,更一般更抽象地表达为,规律就是事物运动的概率分布。

第四,本质和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因人而异。

例如,掩耳盗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证。

一个人将自己的耳朵塞住,自己听不到铃声了,但这不等于铃声不存在了,别人仍然还能听到铃声,这就证明了铃声的存在是客观的。

由此推广到一般科学领域也同样,尽管有的人以至所有的人都否认或没有认识到某些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照样是存在的。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前提,否则,所谓科学就会成为无米之炊。

第五,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这是科学研究得以存在的又一基本前提。

否则,如果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不可以认识的,那么任何科学理论都无从形成。

这就好比,虽然有了米,但这米却是做不成米饭的。

第六,科学是发展变化的。

科学在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时候,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开始人们的认识总是不很正确,不很完善,以后逐渐慢慢趋于正确和完善。

试图要求一种科学理论一开始就十分完善,不允许有错误,不允许有缺陷,这种态度本身就不是科学的。

第七,科学理论与现实之间必然存在差异。

这是因为,科学研究不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写真照相,而是通过抽象分析,除去事物所附带的各种非本质的属性和偶尔的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任何在理论与现实之间进行简单的照抄照搬,都必然会在现实面前碰壁。

同时,要求科学理论完全符合现实,也是根本违反科学的本性的。

第八,科学理论是服务于人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科学本身并不能保证使用者总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这就好比一枝铅笔,可以用来写字,但铅笔本身并不能保证用它来写字的人总能写出一手既正确又漂亮的字来。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科学理论本身存在某些缺陷,制约了它的功效;二是,科学理论被人掌握的程度高低不同,也限制了科学理论的功效。

前者是属于科学本身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后者,则主要是一个艺术问题,需要当事人的勤奋与智慧,真正做到运用之妙。

第九,科学的基本精神是独立探索,实事求是。

真正的科学家绝不轻易盲目地相信任何所谓的科学结论或真理,一切都要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验证之后,再加以确认或否定。

“崇尚科学”的口号,我以为是不正确的。

另外,真正的科学家一定要有自己独创的理论,否则就不配科学家这一称号,如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但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所谓“学者”则充其量只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推销人,并不配称真正的经济学家。

第十,现代科学应确立几个基本观念:定量分析、系统分析、随机概率分析、历史分析。

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与一般经验估计之间的一个标志性区别。

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精确的测定、统计基础之上,并通过定量分析得出定性结论。

即使哲学,虽然它本身并不进行任何精确的测量、统计和定量分析,但也是建立在其它学科的精确测定、统计和定量分析基础之上的。

系统分析,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事物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其内部存在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事物的功能,事物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部分孤立功能之和。

这一点应该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随机概率分析,这是本人提出来的一个新观点。

笔者认为,事物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分布的客观存在,事物的运动也都是依据一定的概率进行的随机过程。

这也应该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历史分析,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只有通过完整地研究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才能得到科学的阐明。

局限于一时一地的现象,常常导致错误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