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共25页

合集下载

第四章 50-70年代的诗歌综述

第四章  50-70年代的诗歌综述

“钟海舰长,/出生在湘江畔,/韶山冲的阳光
雨露,/培育了这新中国的青年。/曾记得:/ 在那上场屋边、/荷花塘畔,/他挂上了红领巾; /在农民夜校的旧址,/伟大领袖战斗过的地方, /宣誓加入共青团。” (《西沙之战》)
“地下文学”完全是由群众自发进行创作,通
过非公开渠道以手抄、油印等手段进行传播 的文学 真诚的创作态度、独立的思考、多元的艺术 探索,构成了它的主要特征
祭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法 宝,表达“资产阶级”的“变天”梦 想必然会破灭的信心和乐观情怀。
“请看纪念碑下,/悲愤的人流汇成了巨川。/
身上染红东方的朝霞,/心中激荡着五洲狂澜。 /帕米尔高原,/领教过多少风暴雪猛,/多少 山瘴毒雾收进战士的双眼。/何惧这妖风四起, /何惧这魑魅凶顽。/马列主义是倚天长剑,/ 心中有指路明灯一盏。/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 来的战士,/要对着今天、明天和后天宣战!/ 谁胆敢对总理未竟的事业进行可耻的背叛,/ 回敬他的只有钢枪和铁拳。” (《天安门诗 抄》)
地下诗坛:郭路生
郭路生《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 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 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 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 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 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 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 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 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 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 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 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 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 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68年 北京

台港现当代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课件

台港现当代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课件



在艺术上,作品致力于融合中西小说技巧,表 现在人物塑造上,它突破了传统小说重在“做 什么”和“怎么做”的外部描写,而着重向内 心开掘,精细入微地刻画出人物在特定境遇中 “怎么想”,作者成功的借鉴了意识流技巧, 多层次地编织作品、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给人 以强烈的立体感,从而形成了与西方意识流小 说的一个重要区别:意识流流出了脉络清晰的 情节,造就了心态鲜明的人物。


作品特色:作品披露事实,不动声色中流露出反 封建倾向;而对封建统治下普通人物命运的关注, 又情不自禁地渗入了深深的乡愁。可见,在这些 往事回忆中潜流着的浓烈乡思,既渗透在风土民 俗的描写中,也集中在人物形象、尤其是这些妇 女悲剧命运的刻画中,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意识 和思想意义;加上地道的北京风味,她便成为令 人感兴趣的北京化的台湾作家,但她写起台湾风 情来,又成了台湾化的北京作家。这在当代台港 作家中,是不多见的。 (《城南旧事》 )。
高阳

高阳(1922~1992),本名许晏骈,谱名儒鸿, 字雁冰,另有笔名郡望。浙江杭州人。高中未 毕业即开始写作,抗战胜利后曾入《东南日报》 当记者,后被笕桥空军军官学校录用,1949年 随校迁台。1960年辞去军职,曾任《中华日报》 主笔、总主笔和《中央日报》特约主笔。1962 年专事创作,成为职业作家,在历史小说领域 耕耘30年 。

主要作品有:《金大奶奶》、《毕业》 (后改为《那晚的月光》) 、《玉卿 嫂》 、《纽约客》、《台北人》 、长篇 小说《孽子》 、《游园惊梦》、《金大 班的最后一夜》、《台北人》(包括《永 远的尹雪艳》、《国葬》、《思旧赋》 等十四篇 )。

作品特色:白描也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技巧, 白先勇早期作品也曾使用过白描手法,但 由于主观性强,并不那么得心应手、圆熟 自然。而《台北人》的白描,文字之简练、 功力之深厚,在台湾文坛实不多见,从中 既可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素养的陶冶,也有 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妙用,其突出标志便是 白描与象征,原籍湖北应山,生于宜昌。 194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1949年携全家赴台,任 《自由中国》编辑 。1967年成立了“国际作家写 作计” ,通过这个机构,聂华苓不但成为加强世 界各国作家交往的一个纽带,而且是联系台湾海 峡两岸当代文坛的一座桥梁,为促两岸文学交流 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葛藤》 、短篇小说集《翡 翠猫》、《一朵小白花》、《王大年的几件喜 事》,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 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梦谷集》、 《三十年后——归人札记》等。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2、田汉剧作的艺术特色 田汉的剧作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诗情画意:
① 以诗入剧。 ② 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散文发展的轨迹 五四新文学运动让“个人的发见”成为中国现 代散文的骄傲。但是,随着文学主潮迅速的政治 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抒个人之情,表个人 之志的现代抒情散文便开始面临边缘化的威胁。 30年代成为杂文的年代,40年代对报告文学(主 要是战地通讯)情有独钟。及至50年代,即“新 中国散文”开始的年代,散文有了广义和狭义之 分。广义的散文包括抒情散文、通讯报告、杂文 杂感、人物传记、以及文艺短论等在内,范围极 为宽泛,狭义的散文则主要指抒情散文。前27年 里,散文界风行的散文概念基本指的是广义的散 文。
追求(闻捷)
你不擦胭脂的脸,/比成熟的苹果鲜艳;/一双 动人的眼睛,/像沙漠当中的清泉。你赶羊群去吃草, /我骑马追到山前;/你吆羊群去饮水,/我骑马跟到 河边。我是一个勇敢的猎人,/保护你的羊群平安,/ 你问我另有什么愿望?/请看看我的两只眼。 你要我别在人前缠你,/除非当初未曾相见, / 去年的劳动模范会上,/你就把我的心搅乱;你要 我别在人前夸你,/除非舌头不能动弹,/你光荣的劳 动事迹,/为什么不该传遍草原? 你纵然把羊群吆到天边,/我也要抓住云彩去赶: /你纵然把羊群赶到海角,/我也会踩着波浪去撵。你 脸上装出对我冷淡,/心里却盼我留在你身边;/我固 执地追求着你呵,/直到你答应我的那一天。
(2)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前17年及“文革”时期最为盛行 的一种诗歌形态。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60年代 成为主流诗体。代表诗人石方禹、贺敬之、郭小川。其 特点如下: ①政治抒情诗多把当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作为书写对 象,将热烈的感情与政治理念的诠释结合起来,高度重 视“人民”之情、“时代”之情的抒发。 ②其主人公形象往往是以阶级和时代代言者的姿态出现的 “大我”,兼有“战士”与“诗人”的双重品格。 ③政论色彩浓烈,激情澎湃,联想丰富,节奏铿锵,在其 上升期具有鼓荡人心,振聋发聩的表达效果。

第六章50—70年代戏剧详解

第六章50—70年代戏剧详解

50年代前期
其一,“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置疑的最高
原则,一切“创新”和“争鸣”都是在这个 原则之下进行的; 其二,创作基本上不再是剧作家的个人艺术 行为,而成为集体的行为和国家意志的体现。
50年代前期
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以政治取代艺术,完全无视 艺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另一种倾向是,希望在服 务于政治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多地让戏剧、电影具 有一定的艺术性。 “政治”和“艺术”之间制约与反制约的持久的矛 盾,构成了这时期戏剧、电影生存文化环境的主要 特征 实质:一方面以“主义”、教条的概念强硬地取代人 性的描写,另一方面则是艺术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 源自本能的亲近。

“现在我们的电影事业还在初创时期,如果严
格的程度超过我们事业所允许的水平,是有 害的。其结果将是窒息新的电影事业的生长” “电影剧本的标准,在政治上只要是反帝、 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而不是反苏、反共、 反人民民主的就可以。还有一些对政治无大 关系的影片,只要在宣传上无害处,有艺术 上的价值,就可以。” “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 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以极其善良性格 的戏曲应予以鼓励和推广”
《双飞碟》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 子浪迁叠,长与英雄共魂魄!强似写佳人绣红描花叶; 学士锦袍趋殿阙;浪子朱窗弄风月;虽留得绮词丽语 满江湖,怎及得傲干奇枝斗霜雪?念我汉卿呵,读诗书, 破万册,写杂剧,过半百,这些年风云改变山河色,珠帘 卷处人愁绝,都只为一曲《窦娥冤》,俺与她双沥苌 弘血;差胜那孤月自圆缺,孤灯自明灭;坐时节共对半 窗云,行时节相应一身铁;各有这气比长虹壮,哪有那 泪似寒波咽!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争说道青山有 幸埋芳洁。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 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相永好, 不言别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三家村札记》:《前线》杂志专栏 (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概况、了解老舍在新时期的戏剧作品和它们的价值、简单了解田汉和郭沫若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教学重点: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动因。

学时数:3第一节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一、关于十七年“戏剧”的文学史概念十七年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被“话剧”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占领。

在文学史上讲述戏剧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话剧,而没有其他的剧种。

所以,如果从剧种的角度来看,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问题。

同其他的三种文学样式一样,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也因为受到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制约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高潮时间:建国到1956年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的革命热情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3.创作数量庞大。

这八年中,共发表的话剧剧本1000部左右。

(二)新历史剧时期时间:56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背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影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强调写重大题材。

从而使当时的创作一度出现了粉饰生活、歪曲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

(五边三结合的概念:边采访、边构思、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090519-台港文学

090519-台港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流行,冲破了战斗文学教条的束缚,在 促使文学摆脱国民党当局的政治羁绊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从现代诗方面看,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它的功绩,主要在于奠 定自由诗体为新诗的主要形式,语言上的勇猛的实验以及导致了 诗人们努力的向人类心灵的内在挖掘。 它的弊病则是逃避现实矛盾,走进个人的象牙之塔。它强调 横的移植,提倡异国情调,形成了盲目西化的倾向;它强调为艺 术而艺术,促使唯美主义的流行和形式主义的泛滥;它向内在挖 掘,导致了矫饰造作、无病呻吟和晦涩如谜、甚至使唯性主义大 行其道。所以,步入70年代,在乡土文学崛起的时候,现代诗受 到了猛烈的批评。 当然,这些弊病是就现代诗总体而言,并非每个诗人,和所 有的诗都如此。现代诗运动中的探求者,如纪弦、余光中、痖弦、 郑愁予等,在创作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 留学生文学:於梨华、聂华苓、丛苏、陈若曦、张系国和 白先勇等 • 通俗文学创作热潮:琼瑶的言情小说、古龙的武侠小说、 高阳的历史小说
• 继纪弦等人的现代派成立之后,夏 济安创办了《文学杂志》。该刊提 倡说老实话的文学,但在艺术上倾向 现代主义。它支持现代诗运动,介绍 欧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和作品,发 表台湾作家的现代主义的作品,对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起了 推波助澜的作用。1959年夏济安离 台赴美,《文学杂志》停刊。次年 台大外文系学生白先勇、王文兴、 陈若曦、欧阳子、刘绍铭、李欧梵、 戴天等人成立《现代文学》社,出 版《现代文学》杂志,介绍西方现 代主义作家如卡夫卡、卡缪、乔伊 思、托马斯· 曼、詹姆斯、福克纳等 作家,介绍存在主义、意识流、虚 无主义、超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 以西方现代主义作家为师创作小说, 他们跟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 诗社的诗人遥相呼应,形成了现代 文学派。现代主义文学主宰了60年 代的台湾文坛。

第二讲 50-70年代的诗

第二讲   50-70年代的诗

星星不能只半边有光芒, 歌曲不能只唱一半; 自由应该象苹果一样—— 鲜红、浑圆是一个整体。 我的心啊在疼痛, 莫扎特铜像前的喷泉 所喷射的不是水花 而是奥地利人民的眼泪; 再伟大的天才 也谱不出今天维也纳的哀歌啊!
天在下着雨, 街上是灰白的水光, 维也纳,坐在古旧的圈椅里, 两眼呆钝地凝视着窗户, 一秒钟,一秒钟地 在捱受着阴冷的时间…… 维也纳,让我祝福你: 愿明天是一个晴天, 阳光能射进你的窗户, 用温柔的手指抚触你的眼帘…… 1954年7月8日晚,维也纳
杨家有个杨大妈 她的年纪五十八 身材长得很高大 浓眉大眼阔嘴巴 ————艾青《藏枪记》
3、修复艺术个性的努力以及内心的矛盾 艾青《维也纳》: 维也纳,你虽然美丽 却是痛苦的, 象一个患了风湿症的少妇 面貌清秀而四肢瘫痪。 维也纳,象一架坏了的钢琴, 一半的键盘发不出声音; 维也纳,象一盘深红的樱桃, 但有半盘是已经腐烂了的。
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 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 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 生长,壮大,成熟, 生长,壮大,成熟, 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 …… 欢呼呵!歌唱呵!跳舞呵! 欢呼呵!歌唱呵!跳舞呵! 到街上来, 到街上来, 到广场上来, 到广场上来, 到新中国的阳光下来, 到新中国的阳光下来, 庆祝我们这个最伟大的节日! 庆祝我们这个最伟大的节日!
《牵牛花》(郭沫若) 一大清早我们就吹奏起喇叭: “太阳出来了,快把干劲放大!” 万支喇叭齐奏,雷霆都喑哑, 吹起六亿人民有如奔腾万马。 倒海排山不要怕把天弄垮, 人们有补天能力,赛过女娲。 天下已是劳动人民的天下, 提早建成呵社会主义的中华。
《学文化》 毛主席告诉咱: 工人阶级当了家, 要把中国现代化, 要把中国工业化, 当家的主人翁, 必须学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