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戏剧、散文

《花与剑》 马森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 花象征着爱,剑象征着恨。父亲
一手拿花,一手执剑,象征爱与 恨与生命同在,同为一体的两面。 以寻父表现马森戏剧现代孤绝的 母题 不同于荒谬剧的剧作家企图通过 “符号”式的人物把人“抽象 化”’,马森意在“把抽象的人 再赋予具体的脚色的特征”。
.
(1902─1987,祖籍浙江杭县, 生于北京,名治华,笔名秋郎), 早年就读于清华学校。1949年赴 台,长期在台湾师范大学任教。
散文创作结集出版了《谈徐志 摩》、《雅舍小品续集》、《看 云集》、《槐园梦忆》、《梁实 秋杂记》、《雅舍小品》(4集) 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 记、回忆录、读书札记诸文体。
.
(1922—1997,江西南昌 人),任职于台湾银行,在 大学主讲戏剧理论,是一位 学者型剧作家。
一生共发表戏剧14部。代表 剧目《来自凤凰镇的人》、 《碾玉观音》、《红鼻子》、 《重新开始》
姚一苇
政治环境的压抑和存在主义的 牵引,使他戏剧创造——无论 是古事新编还是取材现代—— 的目光聚焦于“人”,以对人 的困境的思考和艺术表现表达 对政态从浮厉、躁动趋于 宁静平和。他说古道今,谈 人论物,取材于平凡的日常 人生,不为时尚所左右,节 制情感,发掘理趣,体现出 一种清雅通脱的艺术品格。
《雅舍小品》的这一精神特 征贯穿于他后来一系列的作 品之中。
.
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 面
首先,它描摹了形形色色的 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 的人生情趣。
第五章
50—70年代台港诗歌、 戏剧、散文
第一节 新诗 余光中等
.
台湾诗坛诗人众多,流派纷呈,诗社林立,诗刊广布。 有乡土派,也有现代派;有拥抱民族的,也有反抗传统的;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四章 50-60年代散文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 刘白羽 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丰富多彩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触类旁通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杨朔——清新委婉
《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 三千里江山》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 3、诗化期 1959~1966年 1959~1966年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 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 体的格调, 雪浪花》、《荔枝蜜》、 》、《荔枝蜜 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 茶花赋》 《茶花赋》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刚健绚丽 刘白羽 秦牧——自然亲 秦牧——自然亲 讲究文采。 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参考书目: 、沈义贞《 参考书目: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
文艺术演变史》 文艺术演变史》 2、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李小虹《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
二、十七年散文的审美特征
1、选材上以“时代精神”为准则 选材上以“时代精神” 2、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艺术构思上的“诗化现象” 3、审美层次上的日趋简单化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2)生活抒情诗的特点: ①生活抒情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抒情与想象空间, 它展示出来的新的生活气象和畅快激昂的主人 公心态,为现代新诗所未见。 ②在风格单纯、明朗、热烈的“牧歌”特色。 ③在创作方法上,借鉴民歌的一些表达方法,多 描写生活场景和细节,从而增强了抒情诗中 “写实”的叙事倾向。 ④不足之处是浅露和单调。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

二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盛,年 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 志大,心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我爱 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走千 山,涉万水,登不上你的殿堂。过大海,越重洋,饮不到你 的酒浆。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 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我游历过半个地球,从东方到西 方。地球的阔大幅员,引起我的惊奇和赞赏。可谁能知道: 宇宙里有多少星星,是地球的姊妹行!谁曾晓得:天空中有 多少陆地,能够充作人类的家乡!远方的星星呵,你看得见 地球吗?--一片迷茫!远方的陆地呵,你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吗?--怎能想象!生命是珍贵的,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我 写下成册的诗章;可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又有多少机缘,向 星空了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 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呵, 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 于是我带着惆怅的心情,走向北京 的心脏---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时宜地流 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爱这个时 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爱敞开全部心扉、 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欣赏
一 今夜呀,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向星空了望。明天哟, 一个紧要任务,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我能退缩吗?只有迈 开阔步,踏万里重洋;我能叫嚷困难吗?只有挺直腰身,承 担千斤重量。心房呵。不许你这般激荡!----此刻呵,最该是 我沉着镇定的时光。而星空,却是异样的安详。夜深了,风 息了,雷雨逃往他乡。云飞了,雾散了,月亮躲在远方。天 海平平,不起浪,四围静静,但星空是壮丽的,雄厚而明朗。 穹窿呵,深又广,在那神秘的世界里, 好象竖立着层层神 秘的殿堂。大气呵,浓又香,在那奇妙的海洋中,仿佛流荡 着奇妙的酒浆。星星呵,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 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 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 寿无疆!你看过多少次:冰河解冻,火山喷浆!你赏过多少 回:白杨吐绿,柳絮飞霜!在那遥远的高处,在那不可思议 的地方,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 时间对于你, 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非凡的艺术成就(详见教材P57-59页) 1.独特的艺术构思: ①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 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 ②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
“以小见大”。
2.新颖的结构形式: ①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②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 。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50-60年代散文
一、概述
(一) 散文的概念 广义:诗歌以外的文类
狭义:抒情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背景 1.散文的审美功能收缩,功利观念升值;
2.自我意识淡化,群体意识增强;
“第四种剧本”即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
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1958-1962年,出现历史剧的热潮 。 3.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4.戏剧理论的探索
三大 戏剧 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梅兰芳
此时期报告文学的共同特点是:
时代感、新闻性,歌颂性的题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杂文 命运多舛,但也有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是1956年 第二次是1962年5月后
3.艺术性散文 建国初受到挤压,此后有过两次复苏: 第一次是1956-1957年上半年
1956年发表《香山红叶》,标志着创作
进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诗化型散文的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

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著名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书目散文(鲁迅《野草》(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沈从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周作人《苦雨》《喝茶》《自己的园地》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巴金《随感录》(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散文卷(梁实秋《雅舍小品》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夏衍《上海屋檐下》陈白尘《岁寒图》吴祖光《风雪夜归人》贺敬之、丁毅《白毛女》欧阳予倩《桃花扇》阿英《三大南明史剧》中国当代文学(1949至今)诗歌(舒婷:《双桅船》(北岛:《北岛的诗》(顾城:《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阎月君、周宏坤选编:《后朦胧诗》(海子、欧阳江河、多多、严力、芒克、翟永明、海男、蓝蓝、西川、钟鸣、陈东东、李亚伟等戏剧《探索剧作选》《高行健戏剧集》(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台湾)(孟京辉《恋爱的犀牛》散文杨绛:《干校六记》、《杨绛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季红真编:《当代女性散文精选》小说刘心武《刘心武小说选》张贤亮《张贤亮集》、《感情的历程》、《我的菩提树》《王蒙文集》(10卷)、《活动变人形》《高晓声代表作》(张承志《张承志集》、《北方的河》(贾平凹《贾平凹集》、《浮躁》、《秦腔》《废都》(韩少功《诱惑》、《马桥词典》阿城《棋王》《1985年小说在中国》、《探索小说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残雪《天堂里的对话》、《突围表演》《黄泥街》(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蛙》陈晓明选编:《中国先锋小说精选》、(苏童:《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红粉》……(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方方:《行云流水》、《方方文集》(5卷)(池莉:《太阳出世》、《池莉文集》(6卷)刘震云:《塔铺》、《官场》、《官人》《一地鸡毛》《故乡面和花朵》刘恒:《白涡》、《刘恒自选集》(5卷)《狗日的粮食》张洁:《无字》、《张洁集》(王安忆《王安忆自选集》(6卷)《长恨歌》《小鲍庄》等铁凝:《哦,香雪》、《玫瑰门》((陈染:《私人生活》张炜:《古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路遥:《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白鹿原》(阿来:《尘埃落定》(王小波《王小波文集》(中国青年出版社)(王朔《我是你爸爸》、《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过把瘾》等(阎连科《受活》、《丁庄梦》卫慧〈上海宝贝〉第二篇:诗歌散文小说注: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种体裁,在考试中比较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2、诗歌形式的探索 在尝试了楼梯式、散曲体、自由体、半格律体等 多种诗歌形式后,创造了新辞赋体。 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 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 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
三、秦牧的知识小品散文——“书林史话” 1、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融合 借助丰富的知识,阐释作者某一思想、观 念成为他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 2、“形散”与“神聚”的结合——博而能 一 围绕一个话题,潇洒自如地展开天马行空 的联想和想象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伸 缩自如,让一切联想、叙事、一切材料时 时、处处都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一、三大诗群形成同唱赞歌的局面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一、戏曲 1、1949——1957年:传统剧目“推陈出新” 京剧《白蛇传》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昆曲《十五贯》 2、1959——1976年:戏曲现代戏创作 50年代现代戏的编演: 评剧《刘巧儿》沪剧《罗汉钱》 60年代革命现代京剧会演: 《红灯记》《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
3、情趣性与幽默性的一致
杂感、随笔、短论均带有杂文特点,杂 文的幽默喜剧色彩带来散文的情趣与幽 默,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4、亲切随和、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
选择读者朋友的身份与读者进行朋友式 的交谈和感情交流,加以口语为基础的 语言文字,文章就更显其亲切随和了。
四、刘白羽 的“战斗散文”——“金戈铁马” 1、以一个战士和革命者的姿态观察、表现 生活,取材着眼于“火热和战斗” 2、选择壮观华丽的客观景象作描绘,融情 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 3、华美的文字,浩荡的语势以造成洪大的 文势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为题材,直接表达诗人对当前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情 感态度,是对政治观念的演绎。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歌剧
1、建国初:呈现两种艺术倾向 (1)《白毛女》式:倾向于话剧, 歌唱、说白交替出现。 (2)《草原之歌》式:接近西洋 歌剧,具有音乐的完整性、 形象性、戏剧性。 2、50年代中期:出现繁荣兴旺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等名篇佳作出现。
四、老舍的《茶馆》: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
二、话剧
1、建国初期:多幕剧和独幕剧在新旧社会对比中, 反映中国人民新的精神面貌。 老舍《龙须沟》孙芋《妇女代表》鲁彦周《归来》 2、50年代中期:“第四种剧本”提倡忠实描写生活、 真正写人。 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海默《洞箫横吹》 3、1958——1962年:历史剧创作高潮出现。 郭沫若《蔡文姬》田汉《关汉卿》曹禺《胆剑篇》 4、1962年后:“社会主义教育剧”对青年人进行革 命 传统和阶级斗争教育。 丛深《千万不要忘记》沈西蒙《霓虹灯下的哨兵》
1、如何表现作品主题?
(1)作品的主题: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实际上是一个政治性的歌颂性的主题) (2)采用以下的方式表达主题: A.反描法:“黑到尽头终将亮”。剧本在三幕中倾力 描 写社会的黑暗,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黑暗, 借此表达黑暗即将消亡,光明就要来到。 B.侧面透露法:选择一个大茶馆,作为整个社会的一 个缩影,安排一些小人物在茶馆里活 动,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来反映社会 历史的变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 社会”
思考题
1、《茶馆》的艺术构思有何独特之处? 2、郭小川50年代诗歌创作上的思想探 索其深刻性在哪? 3、“散文三大家”创作比较。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一、发展概况 1、49——56年 通讯报告热潮叠起:先是纪实性通讯、特写、报 告,后是传记文学,再是报告文学。 2、57——65年 (1)抒情散文繁荣:“双百”方针下开始抒写个 人性情和个人体验;61年“散文年”推动“散文 三大家”的出现,带来抒情散文创作的繁荣。 (2)杂文呈现复兴:具有现实战斗精神,敢于正 视矛盾、针砭时弊,文风尖锐泼辣。 (3)报告文学的变化:由记事为主发展到写人为 主,追求典型性。
2、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突破“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传 统结构形式,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 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
以清末至国民党时期的历史为纵, 以三个时代的生活作横断面,形成纵 横交错的座标式结构
3、人物形象塑造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 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 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4、语言特点 (1)个性化 人物“开口就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 人 物形象的轮廓”。 (2)幽默诙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