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PPT课件

2
三、郭小川的诗歌
1、创作阶段 (1)1955-1956年:政治宣传鼓动诗。
《致青年公民》(组诗) (2)1957——1959年:探求个性主义、人性本位。
《望星空》《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3)60年代:激励革命者保持战斗的激情。
主,追求典型性。
11
二、杨朔的“诗化散文” “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 “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东风第一枝小 跋》)
1、精心营造诗的意境 (1)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具有诗的视角与容量 (2)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方式创造诗的意境 2、讲究谋篇布局的精巧
开头设悬——中间转弯——卒章显志,具有“曲 径通幽”之妙 3、提炼诗的语言:清新含蓄精炼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战线诗群:歌唱社会主义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傅仇《森林之歌》 雁翼《在云彩上面》邵燕祥《到远方去》
2、行吟诗群:在行走中歌唱祖国现实与世界的前景。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 闻捷《天山牧歌》
3、政治抒情诗群: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问题出发,选取题 材,提出并回答革命者在不同阶段应有的精神状态、 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雷锋之歌》
1
二、诗歌类型
1、生活的赞歌——写实叙事诗 抒情短诗:以写实的手法对社会主义新生活进行 赞美,有着简单的人物、场景、事件的框架。 李季《玉门诗抄》 闻捷《天山牧歌》 叙事长诗:以革命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为表现对 象。 闻捷《复仇的火焰》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2、时代的战歌——政治抒情诗 郭小川、贺敬之为代表,以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第三章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戏剧散文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2)生活抒情诗的特点: ①生活抒情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抒情与想象空间, 它展示出来的新的生活气象和畅快激昂的主人 公心态,为现代新诗所未见。 ②在风格单纯、明朗、热烈的“牧歌”特色。 ③在创作方法上,借鉴民歌的一些表达方法,多 描写生活场景和细节,从而增强了抒情诗中 “写实”的叙事倾向。 ④不足之处是浅露和单调。
第三章 政治抒情诗、散文模式与话剧1

二 呵,望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说什么:身宽气盛,年 富力强!怎比得:你那根深蒂固,源远流长!说什么:情豪 志大,心高胆壮!怎比得:你那阔大胸襟,无限容量!我爱 人间,我在人间生长,但比起你来,人间还远不辉煌。走千 山,涉万水,登不上你的殿堂。过大海,越重洋,饮不到你 的酒浆。千堆火,万盏灯,不如一颗小小星光亮。千条路, 万座桥,不如银河一节长。我游历过半个地球,从东方到西 方。地球的阔大幅员,引起我的惊奇和赞赏。可谁能知道: 宇宙里有多少星星,是地球的姊妹行!谁曾晓得:天空中有 多少陆地,能够充作人类的家乡!远方的星星呵,你看得见 地球吗?--一片迷茫!远方的陆地呵,你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吗?--怎能想象!生命是珍贵的,为了赞颂战斗的人生,我 写下成册的诗章;可是在人生的路途上,又有多少机缘,向 星空了的宇宙的空间,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在 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呵, 星空,我不免感到惆怅 于是我带着惆怅的心情,走向北京 的心脏---
这些诗不再是一律的昂扬乐观,非常不合时宜地流 露出某些心灵的困惑与矛盾。
这并非是和时代相疏离的产物,而恰恰是爱这个时 代太深的结果,是诗人向他的挚爱敞开全部心扉、 无所保留地倾吐自己的情与思的结果。
《望星空》欣赏
一 今夜呀,我站在北京的街头上。向星空了望。明天哟, 一个紧要任务,又要放在我的双肩上。我能退缩吗?只有迈 开阔步,踏万里重洋;我能叫嚷困难吗?只有挺直腰身,承 担千斤重量。心房呵。不许你这般激荡!----此刻呵,最该是 我沉着镇定的时光。而星空,却是异样的安详。夜深了,风 息了,雷雨逃往他乡。云飞了,雾散了,月亮躲在远方。天 海平平,不起浪,四围静静,但星空是壮丽的,雄厚而明朗。 穹窿呵,深又广,在那神秘的世界里, 好象竖立着层层神 秘的殿堂。大气呵,浓又香,在那奇妙的海洋中,仿佛流荡 着奇妙的酒浆。星星呵,亮又亮,在浩大无比的太空里,点 起万古不灭的盏盏灯光。银河呀。长又长,在没有涯际的宇 宙中,架起没有尽头的桥梁。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 寿无疆!你看过多少次:冰河解冻,火山喷浆!你赏过多少 回:白杨吐绿,柳絮飞霜!在那遥远的高处,在那不可思议 的地方,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 时间对于你, 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
50、60年代 散文戏剧

一、50、60年代的散文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 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 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 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 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 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 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杨朔:颂歌散文与诗化散文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 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初看 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 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结尾多寓意, 耐人寻味。
4)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 转蕴藉的风格。
杨朔:颂歌散文与诗化散文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杨朔提倡散文诗化主张, 这在提升散文的艺术品格方面无疑具有积极的 美学意义。但是杨朔的这一散文美学追求是被 置于当时的政治思维框架之中,因而其艺术实 践未能真正表现生活的真实,更未能深刻地表 现创作主体的思考。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杨朔:颂歌散文与诗化散文
“革命文学和革命作家是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 斗争服务”
散文应该“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 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 这个时代的侧影”
“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 ;“我在写每篇文章 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 、《蓬 莱仙境》、《海市》、《泰山极顶》
50、60年代散文、戏剧
一、50、60年代的散文
50、60年代,中国散文进入颂歌的时代。散文 创作直接继承并发展延安时期确立的文学理想, 在整个十七年文学的整体规范中,其创作思想 由既往的“工农兵方向”演绎为必须“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坚守着政治标准第一、艺术 标准第二的观念。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非凡的艺术成就(详见教材P57-59页) 1.独特的艺术构思: ①反描法,即侧重写社会的反面,让人在反面的否定感受 中趋向正面的肯定,“以反显正” ; ②侧面透露法,从小地方、小人物写出大事件、大背景,
“以小见大”。
2.新颖的结构形式: ①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 ②人像展览法,以人物带动故事 。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三节 50-60年代散文
一、概述
(一) 散文的概念 广义:诗歌以外的文类
狭义:抒情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二)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背景 1.散文的审美功能收缩,功利观念升值;
2.自我意识淡化,群体意识增强;
“第四种剧本”即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人的剧本,是
按生活本来面目写工农兵的剧本。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1958-1962年,出现历史剧的热潮 。 3.1962年以后,“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 4.戏剧理论的探索
三大 戏剧 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布莱希特 梅兰芳
此时期报告文学的共同特点是:
时代感、新闻性,歌颂性的题材与思想教育的结合
中国当代文学
第三章 50-6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2.杂文 命运多舛,但也有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是1956年 第二次是1962年5月后
3.艺术性散文 建国初受到挤压,此后有过两次复苏: 第一次是1956-1957年上半年
1956年发表《香山红叶》,标志着创作
进入成熟期,逐步形成诗化型散文的文
朱栋霖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第一学期,每周4课时上编(1917-1949)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中国文学现代化起点的大致时间(1898年)2、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传统思想根基的动摇和瓦解,严复、梁启超的反思。
3、回顾思想变化的背景原因:先是寻求社会组织的变化,继而影响到文化,从而影响到文学的变化过程。
4、“小说界革命”及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点出此口号是小说这一文类在近现代取得显赫地位的理论开端。
5、现代化发生阶段梁启超的功绩,“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及身体力行。
6、略述戏剧观念的更新。
“言文合一”观念下最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具有现代意义上文学观的王国维及周氏兄弟。
7、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1898-1917)各类文体中成就最大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8、小说的成绩,谴责小说的盛行(四大代表作品)。
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吴趼人与“鸳鸯蝴蝶派”的关系。
民初初徐枕亚的《玉梨魂》,鸳蝴派的“五虎将”。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中国文学进入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五四文学革命。
2、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国内外的形势。
3、创作实绩:小说,鲁迅、叶圣陶。
诗歌,胡适、郭沫若、沈尹默、刘半农4、陈独秀与《新青年》及“德先生”、“赛先生”。
《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5、理论建设: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及“八事”。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及“三大主义”。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中的观点及对新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
6、外来文艺思潮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简述五四时期外国文艺的类别及对当时创作的影响。
7、新文学社团与流派概述。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新月社。
其他流派的蜂起:语丝社、未名社、湖畔诗社等。
8、二十年代文学论争概述。
新文学阵营对林纾的批判。
新文学阵营与复古派《学衡》《甲寅》的对立。
9、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20 年代小说概况。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会议的重要意义在于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标志着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2.会议构建新秩序:概念、表述方式、等级秩序、组织新秩序的建构与资源重整。
中国当代文学需面对和继承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解放区和国统区:第一次文代会确认毛主席的《讲话》规定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此外没有第二个方向,如果有就是错误的方向。
郭沫若提出五四以来文艺的斗争是为艺术而艺术VS为人民而艺术,指出接受无产阶级领导。
茅盾检讨并把“争取进步、改造自己”作为国统区作家的努力目标。
解放区形成的延安艺术理念开始渗透。
整个50年代的文学行为呈现出对创建文学新格局、新规范、新秩序的努力。
十七年文学:清理和重建两个方面呈现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和发展。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文学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是十七年文学思潮的主要特点,也是十七年文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点与实际目的,“无产阶级的党的文学的原则”,十七年中国文学运动的全面政治化、阶级斗争化,首先体现在一系列文艺运动的批判斗争交替更移。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53年召开的第二次文代会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整个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新的人民的文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艺,描写主体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讨论“典型”,英雄人物置换典型形象。
13.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953-1957上:诗坛复兴
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陆续发表新作 《草木篇》流沙河 《养花人的梦》艾青 《杨高传》李季 《新塞外行》(组诗)阮章竞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1949年前已经开始创作,于本时期成名 《望星空》郭小川《天山牧歌》闻捷 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梁上泉、张永 枚、周良沛等
它们有一定含蓄性,更注重明快性、 它们有一定含蓄性,更注重明快性、 多用反复渲染、铺陈排比手段, 多用反复渲染、铺陈排比手段,往往 节奏鲜明、音韵铿锵,适合朗诵, 节奏鲜明、音韵铿锵,适合朗诵,具 有很强鼓动作用。 有很强鼓动作用。 它们在使诗歌拓宽情思境界, 它们在使诗歌拓宽情思境界,丰富把 握世界的艺术方法, 握世界的艺术方法,扩大同人民的联 拓展于民众有益的影响等方面, 系,拓展于民众有益的影响等方面, 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今天 在激动你的时刻 也许你忘记了过去的一切 但过去的一切 使你纯真得像一个婴儿 仿佛躺在温暖的摇篮里面 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儿的恩惠 ….. 黎明 像一个花苞 她吐着清丽的香味来了 黎明 像一个爱情 她亮着温馨的微笑来了 祖国, 祖国,祖国啊 黎明的处女的光波 照到了你的身上 你抬起了愁苦的头
五 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 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青年团……红领巾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再回延安看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主要实绩表 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 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主要的歌颂性的,较少 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出现。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 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 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 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 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3、刘白羽 融情于景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其散文 的特色;雄浑豪放是其散文的突出风格。
1、当代戏曲改革 2、当代话剧的变革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
老舍和《茶馆》 《茶馆》构思独特。采取反描法,描绘了三 个时代三个社会;侧面透露法;人像展览法 来结构戏剧。 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 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 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这个 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 “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 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 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 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代表作家介绍
1、杨朔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 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 2)注重诗境的创造 3)结构精巧。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 4)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 艺术魅力。
2、田汉与《关汉卿》 《关汉卿》:为民请命是该剧的政治主题; “铜豌豆”性格则是该剧的精神主题。 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和话剧加唱的形式。 遗憾的是将关汉卿过于政治化和革命化,戏 剧呈现出浓烈的观念色彩,对关汉卿作为 “风流才子”和“杂剧班头”的表现不够。
第三节 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
解放前,存在着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诗歌创作阵营。 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新诗史作出的估价,把五四 以来的新诗归结为两个相互斗争的阵营,一类是以 郭沫若、殷夫、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 拍及解放区诗人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派,一类是以胡 适、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为代表的反动的资产 阶级文艺作家团体。这样的政治性两极划分,使得 一批诗人在阶级斗争很坚锐的年代退隐诗坛。40 年代活跃于诗坛的九叶诗派和七月诗派在解放后都 淡出诗坛,一些诗人在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一些 诗人转易他行。 50年代初期,诗人主要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 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杨朔散文的局限: 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 惯用象征、比附等,艺术表现上有雷同倾向 (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 题);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2、秦牧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 一体。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 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 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 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其美中不足的是: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 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抒情诗代表诗人
郭沫若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公刘
叙事诗代表诗人
叙事诗主要创作高峰在50年代后半期,59年建国10周年之际 出版叙事诗达百部之多。60、70年代叙事诗逐渐减少,几成空 白。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长诗,李季的 《菊花石》、艾青的《黑鳗》、马萧萧的《石牌坊的传说》等。 一类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李冰的《刘胡兰》、臧克家的《李 大钊》、梁上泉的《红云崖》等。 代表诗人有: 李季的《菊花石》、《三边人》、《报信姑娘》、《幸福的钥 匙》、《石油大哥》等。 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 《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等。 闻捷的《复仇的火焰》等。
此时期新诗的主要问题
1、脱离生活实际,恶性发展成为肆意狂想, 把创作引向无稽之谈的境地。 2、从轻信时代假象演变成心造的幻影。 3、无视社会实际,掩盖生活真相,把创作 引向粉饰现实的境地。 4、“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哲学得到 空前张扬。
第二节 五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