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比较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比阅读汇编

⼈教版⼋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1课《孟⼦⼆章⽣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阅读汇编孟⼦⼆章《富贵不能淫》《⽣于忧患死于安乐》对⽐阅读卷《富贵不能淫》《从容就义》对⽐阅读(甲)富贵不能淫居天下之⼴居,⽴天下之正位,⾏天下之⼤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丈夫。
(选⾃《孟⼦译注》)(⼄)从容就义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赞①,系之⾐带间。
其词⽈:“孔⽈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今⽽后,庶⼏②⽆愧!”过市,意⽓扬扬⾃若,观者如堵③。
临刑,从容谓吏⽈:“吾事毕矣。
”问市⼈孰为南北,南⾯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之,⾄则死矣。
见闻者⽆不流涕。
(选⾃《⽂⼭先⽣全集》)⽂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我总结,桂在⾐带间。
那⽂词写着:“孔⼦说杀⾝成仁,孟⼦说舍⽣取义,(因为)已经尽了⼈⾂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
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集市时,精神得意,如往常⼀样。
围观的⼈多得像⼀道墙。
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经做完了。
”问集市上(围观)的⼈何处是南,何处是北,⾯向南⽅拜了⼜拜,然后受刑⽽死。
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让⾏刑停⽌,到达时(⽂天祥)已经死了。
看到、听到的⼈,没有不伤⼼流泪的。
【注】①⾃赞:⾃我总结。
②庶⼏:差不多。
③观者如堵:围观⼈的多得像⼀道墙。
10. 下列句⼦中“其”字的⽤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B )(2分)A.独⾏其道B.其真⽆马邪?C.河伯始旋其⾯⽬D.其词⽈:“孔⽈成仁,孟云取义。
”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
表⽰反诘。
译为“岂,难道”。
A )(2分)A.贫贱不能移(移动)B.见闻者⽆不流涕(眼泪)C.此之谓⼤丈夫(称作)D.俄有使使⽌之(不久)A项,“移”在这⾥是“动摇”的意思。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共15页)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教案下载一:《孟子》两章重要习题答案《孟子》两章重要习题一、积累与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天下顺之.(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兵革非不坚利.利(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空乏其身..(6)出则无敌国外患.(2)生于忧患.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三里之城.环而攻之.亲戚畔之.天下顺之.多助之至.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通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4.《孟子》是______________所作,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开头列举的人物有什么样的共性?二、阅读(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6.请将这则短文的论点写在下面。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文中的“君子”指谁?9.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第一篇:《孟子两章》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字词:1、三里之城:内城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围4、池非不深也:护城河....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6、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凭借8、寡助之至:极点9、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叛”。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12、威...天下:震慑。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 背叛.四、词类活用:1、域名:限制(名作动)2、固国:巩固(形作动)3、威天下:震慑(名作动)...五、课文思路:第一部分(l—3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句举攻城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句举守城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第4句—结尾):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部编版秋季课程-初二语文】第14讲-《孟子二章》对比阅读-教案

举于版筑之间:(古)选拔、任用。
(今)举动。
举于士:(古)狱官。
(今)士人,读书人。
所以动心忍性:(古)用来......的。
(今)表因果的关联词。
3.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v.→使动,使......惑乱、迷惑。
贫贱不能移:v.→使动,使......改变、动摇。
威武不能屈:v.→使动,使......屈服。
行天下之大道:道路。
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谓 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太守谓谁:为,是
国 国恒亡 (国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去国怀乡 (国都)
拂 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法家拂士 (同“弼”辅佐)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②;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4.一词多义
戒 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居 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住宅。
道 妾妇之道也:指思想体系。
【解析】(1)学生加强积累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2)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3)用自己的话理解“生于忧患”。(4)语句或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从内容与结构方面来回答。(5)应该结合本文的观点,出示不同意的理由,表述合理即可。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及答案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42737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5.png)
[孟子两章阅读及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及答案《孟子》两章(一)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举:(2)任: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项是()()(2分)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5.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
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2分)(二)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4分)郭:环:委:畔: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均用原文填空)(2分)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
孟子二章比较阅读——用

《<孟子>二章》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

中考文言文《孟子》二章赏析1.《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其次,孟子进行了分析,回答了“公孙衍、张仪之流”为什么不能称为大丈夫。
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不讲仁义道德原则,只是“以顺为正”,所行只不过是小人、妾妇奉行的是“妾妇之道”,非大丈夫所为。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的结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富贵和地位的诱惑不能改变他的心志,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气节,威武和权势不能屈服他的志向,这样的人做大丈夫!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大丈夫呢?孟子做了两点分析。
一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还是儒家一贯倡导的仁义礼智信。
“广居”、“正位”、“大道”这三个词,朱熹依次解释为“仁”、“礼”和“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大丈夫,他首先要是个仁者,他要有以天下为家的博大胸怀,要有以天下人为亲的伟大情怀,居住在天下最大的居所——“仁”里。
其次,他要是个讲礼仪的人,要有为天下而立大正的社会理想和觉悟。
第三,他是个“大道之行,为公天下”的公道主义者。
二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时势适宜的时候,实现志向了,就跟百姓一起实行它;时势不宜的时候,不能实现志向,就独自实行自己的道理。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比较阅读[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参考答案1、(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
(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
(4)走:跑。
(每词1分)2.(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句子1分,翻译2分)3.(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4.(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5.(4分)不一样。
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
(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一、([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夫以老者之智D.属予作文以记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10.乙文中“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2分)二、09山东省临沂市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三.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甲] 故曰,……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四、[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
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
‟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
‟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见其乘舟,又谓曰:…汝知舟乎?‟对曰:…不知。
‟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於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
‟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
(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世子:王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叫太子。
②稼墙:播种和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③夺:抢占。
时:农时。
④消息:休息⑤人主:君主。
⑥绳:墨绳,用来取直的工具。
⑦傅说:商王武丁时为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②亲戚畔之③对曰:…不知④可以自鉴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此木虽曲,得绳则正(虽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既克,公问其故(缘故)C、见其临食将饭(吃饭(动词))不夺其时,常有此饭(名词,饭)D、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甲] [乙]两段文字中,都提到“道”,它们指的是_________。
[乙]文中还提到使人君有道的一种途径是_____。
5、今天,人们赋予“道”更丰富的内涵,常用[甲]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评价古今中外的一些事实,请你就“失道者寡助”简要列举一例评点。
五、[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委而去之 (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是以善为国者 ( ) ④必先富民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有良田美池之属(池塘) B:得道者多助(仁政)伐无道(道义)C:然后治之(代词,指国家)无丝竹之乱耳(主谓之间,无实义) D:民富则安乡重家(副词,就)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那么)4、理解填空。
(1)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______ ,[甲]文从 _________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____的角度来论述。
(2)甲文借战争论述了______的重要性,乙文直接体现了管仲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远见卓识。
(3)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
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
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
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
译文: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二、【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
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
②方:正在。
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④喧:遗忘。
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_________________9.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答: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答:三、(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
此之谓也。
”孙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
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
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
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
(4分)(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甲、舜发于畎亩之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②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③炫卖④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
”复徙居学宫⑤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⑥揖让进退⑦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卷一·母仪》)【注释】①舍:住屋。
②市:市场。
③贾人:商人。
④炫卖:边喊边卖。
⑤学宫:学校。
⑥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⑦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8.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1)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