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实录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四年级科学备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特性和用途;2. 能够观察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3. 能够探究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4.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程教案;2. 标识画板;3. 白纸;4. 光线描图工具;5. 反射板。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们排成小组,每组拿出一张白纸,老师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标识出不同光源的位置,并用光线描图工具标另一侧的反射板,让学生们观察并用手指指向照在白纸上光线和光源的方向。
2. 实践-探究光的传播路径老师让学生在白纸上留下自己和同组同学的手印,让他们模拟太阳光照射到大地上后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用光线描图工具在白纸上画出光线的传播路径,并标上光源和手印的位置,比较不同光源照射到白纸上的影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光的传播路径。
3. 实践-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和两条垂直于三角形的箭头线段,让学生先观察和描述,再用光线描图工具画出箭头线段的反射光路径;老师用直尺在三角形边缘轻轻地扭动,让学生观察到箭头线段的光路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折射现象,学生们在白纸上继续模拟光的折射路径。
4. 实践-探究光的反射现象老师用光线描图工具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入射光,学生们观察和比较不同角度反射时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光的反射现象。
5. 思考-课堂小结老师让学生回顾在上述实践中探索、模拟光的传播路径、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的过程,再总结其中与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点,如玻璃、光的聚焦能力。
在总结时,老师也可以借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引导所有学生的思考。
四、课后练习老师布置课后题目,包括光的特性、光的用途、光的传播路径、光的折射现象和反射现象等方面的小测验,以促进学生分享和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2. 教学中的实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光学的认识和理解;3. 教师在示范时要提前准备好素材,并讲清楚操作的流程,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4.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科学教育的乐趣和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方法。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

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实录一:观察昆虫目标让学生通过观察昆虫的特征和行为,了解昆虫的基本生存方式和特点。
准备材料- 昆虫标本或图片- 放大镜- 显微镜- 实验笔记本实施步骤1. 引入:向学生介绍昆虫的概念,询问学生对昆虫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观察昆虫标本或图片:展示昆虫标本或图片,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外形、颜色和特征,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3. 放大镜观察:将放大镜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的细节,如触角、翅膀等。
4. 显微镜观察:将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让学生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标本的微小部分,如眼睛、腿上的毛等,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行为,讨论昆虫的生存方式和特点,并汇报给全班。
6.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所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和行为,并让他们体会到科学观察的重要性。
实录二:探索水的三态变化目标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
准备材料- 水- 烧杯- 温度计- 冰块- 火柴或蜡烛实施步骤1. 引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水在不同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观察水的三态:将烧杯中的水放在桌上,让学生观察水的状态,并记录在实验笔记本中。
3. 加热观察:用火柴或蜡烛加热烧杯中的水,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测量水的温度。
4. 冷却观察:将冰块放入烧杯中的热水,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并测量水的温度。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并汇报给全班。
6.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原因,并让他们体会到实践探索的乐趣和科学知识的应用。
以上是两个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实录,通过观察昆虫和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研究。
科学课堂实录 小学生们进行简单物理实验

科学课堂实录小学生们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科学课堂实录在小学生们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科学课堂中,我见证了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通过实验,他们不仅学习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下面是我对他们的实验进行的实录:实验一:浮力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物体浮力的概念和实际应用实验材料:水、不同形状的物体、计量杯、秤实验步骤:1. 将计量杯中装满水,并记录下水的刻度。
2. 选择一个物体,将其浸入水中,并观察水位的变化。
3. 用秤测量物体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4. 重复以上步骤,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当物体浸入水中时,水位上升的高度与物体的形状和重量有关。
较大重量和较大体积的物体在水中浮力较大,而较小重量和较小体积的物体则浮力较小。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实验材料:光源(手电筒)、水、玻璃棒实验步骤:1. 打开手电筒,将其射向一片平行的表面,观察光线的路径。
2. 将玻璃棒浸入水中,观察光线进入水中后的路径。
3. 尝试改变光线入射角度和介质种类,观察光线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光在从空气进入玻璃棒或水中时,会发生折射。
光线在进入介质后会改变方向,折射角度与入射角度相关。
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能力不同,导致光线折射的弯曲程度也不同。
实验三:电流的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电流的产生与流动规律实验材料:电池、导线、灯泡、开关实验步骤:1. 将导线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再将导线的末端连接灯泡。
2. 打开开关,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3. 改变电路中的元件排列顺序,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4. 用手轻触导线或改变开关状态,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当电路连接全面时,电流得以闭合,灯泡亮起。
当电路中断或连接不正确时,电流无法流动,灯泡熄灭。
通过改变开关状态或触摸导线,也会导致电流中断或连接,从而使灯泡亮灭。
通过这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小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还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小学科学第20课测量距离和时间课堂实录

小学科学第20课测量距离和时间课堂实录实录一:测量距离和时间的活动在小学科学第20课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时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老师安排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活动。
活动开始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测量距离和时间的重要性,并且解释了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老师告诉我们,测量距离可以用尺子或者测量工具,而测量时间可以使用秒表或手表。
接下来,老师引导我们进行了以下两个活动:第一部分:测量距离在这个实验中,老师让我们分成小组,每组四人。
我们找到一个长的走廊,每组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用尺子测量出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
然后,我们开始进行测量。
一名同学站在起点,另一名同学站在终点,当起点同学喊出“开始”时,终点同学开始倒计时,当终点同学喊出“结束”时,起点同学停止前进。
我们使用尺子测量出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记录下来,并与其他组员分享我们的测量结果。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明白了测量距离的方法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测量时间在第二个实验中,老师给每组发放了一个秒表,并让我们观察一个正在下楼的同学。
我们的任务是测量这位同学下楼所用的时间。
我们纷纷开始操作秒表,当同学开始下楼时,我们按下秒表的计时按钮,当同学走到楼下时,我们再次按下秒表的停止按钮。
然后,我们在小组内将测量到的时间进行平均,最后与其他组员分享我们的结果。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运用秒表测量时间。
通过这两个实验活动,我们对测量距离和时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学会了如何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并且明白了测量的重要性。
此外,通过小组分享,我们还可以发现不同组的测量结果可能会有差异,并且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
在活动的最后,老师向我们总结了测量距离和时间的重要性,并与我们分享了一些实际生活中运用到测量的例子。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尺子来测量书架上的书籍高度,使用秒表来记录我们上学所用的时间。
这些例子使我们更加明白了测量的实际意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活动,我们对测量距离和时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7e4357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7.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实录[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实录《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2个所料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1.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6.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7.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8.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9.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10.谈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两个塑料杯、水槽、餐巾纸、气球、吸管、两个矿泉水瓶(一个在底部刺了洞,另一个是完好的)。
四人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讨论后动手试一试,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11.小组讨论、实验、教师巡视。
12.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实验过程13.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科学课堂实录 小学生们进行化学反应实验

科学课堂实录小学生们进行化学反应实验科学课堂实录:小学生们进行化学反应实验今天,我们来到了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堂,目睹了一场令人兴奋和惊叹的化学反应实验。
老师带领着学生们实践着科学知识,亲身体验着化学的神奇与乐趣。
实验开始前,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实验的目的和步骤。
他们将进行一项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和记录反应过程,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1. 材料准备老师分发给每位同学一个实验盒,里面包含了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实验盒打开,确认各项材料的准备情况。
2. 实验操作老师详细讲解了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并引导同学们一同操作。
首先,他们取出一小块锌片,并使用砂纸轻轻打磨锌片的表面,以去除氧化物。
接着,将打磨后的锌片放置在试管中。
3. 加入硫酸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使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他们小心地将几滴硫酸滴在锌片上,同时观察着实验的变化。
4. 观察与记录同学们的眼睛紧紧盯着试管中的反应。
随着硫酸与锌片的接触,气泡开始从金属表面冒出并迅速增多。
同时,试管周围的温度也随之上升。
5. 实验成果分析同学们迅速拿起笔和笔记本,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并思考产生气泡的原因。
通过这个实验,他们得出了结论:硫酸与锌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氢气气泡。
不仅如此,同学们还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个实验的观察效果。
他们联想到使用火柴接触气泡,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于是,他们决定进行第二个实验。
1. 准备实验器材同学们拿出了火柴和试管盖,并将火柴点燃,待火焰变小后将带着燃烧火焰的火柴头放入试管中。
2. 观察效果同学们一齐集中注意力,看着试管中的火焰逐渐熄灭。
当火焰熄灭后,试管内部开始冒出密集的白色气泡,仿佛一团团白色云朵般漂浮在试管中。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得出了新的结论:氧气是火焰燃烧所必需的,当氧气被消耗殆尽后,火焰熄灭,同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
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结果、思考原理和总结结论,真正体验到了科学课堂的魅力。
一年级科学课堂实录

一年级科学课堂实录
课程标题:比较物体的大小和高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运用高矮、长短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大
小和高度。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物体在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关
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望。
教学内容及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进行课程导入。
2.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玩具熊,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哪个
玩具熊更高?”引导学生理解高矮的概念。
3.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哪支铅
笔更长?”引导学生理解长短的概念。
4.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两个物体进行比较,运用刚刚
学到的概念进行观察和实验。
5.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及时回答学生的
问题。
6.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优秀的
学生和小组。
7.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正确运用高矮、长短的概念比较不同物体的大小和高度。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小学科学课堂实录:适合儿童的风的观测

《风的观测》师:上课。
生:起立。
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古诗。
会读吗?生:会。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预备,齐。
生: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师:看一下,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生:《风》。
师:风!(板书)师:大家在古诗中找一找,有出现一个“风”字吗?生:没有!师:谁来举手说一说:古诗中没有出现一个“风”字,为什么说这首古诗描写的是“风”呢?你说一说看。
生:因为风把秋叶给吹落了。
师:请坐,还有吗?你说说看。
生:因为只有有风,才会有这些现象。
师:哦!有了风才会有这些现象,其他同学能理解吗?生:理解。
师:注意,风你看见过吗?生:没有。
师:风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落叶、海浪、小树、竹子等等的运动来感受到,或者说帮助我们“看”到风。
今天有风吗?生:有。
师:今天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呢?风多大呢?你知道吗?(板书:风的观测)师:想想看,你会观测吗?风的观察是天气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今天的风有多大,刮的是什么方向的风?(板书:风向;风力)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生:如果风大就是级别很大。
师:对啊,就是级别很大,你怎么判断呢?生:可以借助阳光。
师:啊!生:阳光后面可以看到影子。
师:这个观察出来的是风向吗?生:我可以观测风向。
师:怎么观察呢?生:可以借助一些物体来观测风。
师:大家仔细听,他是借助什么来观测呢?师:借助于纸,怎么测你说说看。
生:把纸撕下来放在空中让他飘。
师:哦,它往这个方向飘,你认为它是什么风?(手演示从南往北)生:。
教师指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从南吹向北的,是……南风。
你是借助了小纸条是吧?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看水面的波浪的方向来观测风。
师:你是怎么想到的?生:因为我看到了古诗。
师:哦,刚才这首古诗里面说到了。
生:还可以借助树叶。
师:树叶的……树叶的摇晃。
师:这里竺老师又要问了,你打算借助哪里的树叶来观测?是房子旁边的呢还是空旷处的树叶?生:空旷处的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不能打闹,要注意秩序,非常好
生2:不能损坏物品
师:不能损坏物品,要保护实验材料
生3:安全
师:安全,非常好。想一下,我们在仔细地做实验过程中,还要学会……(欲言又止)
生4:记录
师:记录,非常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张白纸,需要你自己吧这个记录单填上,能想一下,这张记录单上应该包含哪些信息才能告诉别人你在试验中做了些什么?
生:可以
师: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摆物其实还是挺大的是不是,你想象一下,可不可以把它缩小成一个点,把它缩小成一个点(在弧线上点了一个点)。这个时候,大家想一下,这个摆物的运动轨迹可不可以说成这个点的运动路线呢?
生:可以
师:可以。所以大家思考一下,我们物体的运动可不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点的运动?
生:可以(学生有些迟疑,只有三两个学生回答)
师:刚才这个竹蜻蜓,它的运动方式大家说出来一部分,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回忆一下,这个竹蜻蜓到底是怎么运动的。
师:我们的生活中呀,除了单摆这样的摆动(在黑板上上贴上“摆动”),还存在很多种运动方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准备了其他几个小物品。一起看,(拿出风车)玩过吗?
生:玩过
师;你可以让它动起来吗?
生1:这样动的(边说边做手势)
师:(明白状)哦,这样动的。(模仿学生的手势)
师:(指着一幅图)这个呢?
生1:青蛙跳
师:青蛙跳。请坐。这四幅图出示的物品是不是都会动?老师这里有个小玩具,你认识它吗?(拿出一个竹蜻蜓)
生:(齐声)竹蜻蜓
师:竹蜻蜓。它会动吗?
生:会
师:请看老师的手上(松开手,竹蜻蜓落地)
生:能
师:(拿出钢尺)这个我们以前用过吗?
生:用过
师:在哪里用过?
生:声音的产生
师:非常棒!声音的产生,我们曾经用过它,你还记得我们当时怎么用的吗?
师:(拿出易拉罐)易拉罐,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怎么可以让它动起来?
师:(拿出玩具车)一个小车,后面带个小绳,你能让它动起来吗?
生:能
师:老师给大家提供了这四个物品,我们结合单摆去想一想,你能不能想方法,让这些物体也看成一个点去运动。(停顿)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自己去探究一下。告诉老师,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做到些什么?
师:(拿出单摆)老师今天还带来一个小装置,见过吗?(学生摇头)老师告诉大家它叫“单摆”。(在黑板上贴“单摆”二字)这是它的摆线,这是它的摆物。仔细观察这个摆物是怎么运动的。仔细看这个摆物哦。(演示单摆运动)
师:看清楚了吗?
生1:“它是左右运动的。
师:左右运动,嗯,请坐。再看一次,注意观察这个摆物,下面这个重物教摆物,再看一次。(再次演示单摆运动)你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运动轨迹吗?(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弧线)
师: 非常棒!
生1:车的运动方式它是左右的,车身还可以这样(做手势)旋转,所以它的运动轨迹是来回运动;风车它的旋转方式是旋转,运动轨迹也是旋转。
师:像你画得这样,是吧?谢谢,请回座位。
师:我们还有别的小组要汇报,这是哪个组的?来,第七组。
生2:车是左右平移
师:左右平移的。你对着大家说
生:钢尺是一弹会上下移动
生:可以
师:你只要把它贴上就可以了,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看哪个小组最有秩序。三二一!
生:坐坐好!(7分钟)
(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实验)
师:(走下讲台巡视、指导学生小组讨论并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Pad同步到大屏幕上供观看)如果完成的就抱臂坐正。
师:好,我们第五组第一个完成了,来,抓紧时间(走到完成的组里,拍下他们的最终作品,并在黑板最右边的组名后给完成的组贴上大拇指)我们的第七组、第二组完成了,我们的第四组也完成了,第六组也完成了,还有几个组呢?(走下去看未完成的组)很好,没关系 我们的第二、三组也完成了,第一组还没有呢呀?
生5:要先描绘出它的形状
师:形状?怎么说?(指着黑板上的单摆的运动轨迹图)这是它的什么?运动……(欲言又止)(该生说不出来,老师点另一位同学补充)
生6:运动的物品、运动的过程、运动的方式
师:运动的物品、运动的过程、运动的方式
生7:运动的轨迹
师:运动的轨迹,非常棒。如果你认为这张单子上还应该包含你认为比较重要的信息,你们小组讨论一下,把它完成好吗?在大家完成这张记录单的同时,老师给大家提供了我们实验中用到的小物品的小图片,这个小图片可不可以代表我们物体的名称?
师:动起来了吗?
生:动了
师:(拿出另一个竹蜻蜓重复刚才的动作)再看一次。谁能来描述一下?
生1:它在旋转
生2:它不只在旋转,还在往下
师:好。这些图片中出示的物品是不是都会运动呀?那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它们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吗?知道它们运动方式名称是什么吗?今天就带大家和老师一起探究物体运动的方式。(在黑板上贴课题“运动的方式”)
师:321
生:坐坐好
师:我们来看一下(在幕上展示学生作品),这是哪一组的呀?
生:第五组
师:你们的汇报员呢?把你们的实验过程及你们的记录单上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易拉罐的运动方式是滚动,运动轨迹是左右摇摆;尺的运动方式是震动和上下摆动。
师:摆动和上下震动,是吧?
生1:摆动是这样子(做手势)它会左右旋转;震动是这样子(做手势),它是放到桌上平移然后用力一抬就会发出声音。
师:上下移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组的运动轨迹。
生:易拉罐是滚动的
师:滚动的
生:然后风车是旋转的
师:这是李同学画的摆物的运动轨迹。你有没有要补充的?
(另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两条带箭头的弧线)
师:尚同学,你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带上箭头呢?
生:(边在黑板上比划边说)因为它是这样来回晃动的。它一开始是往这,然后在往这摆。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个箭头代表什么呀。
生:代表着单摆摇动的方向。
师:非常棒。他说箭头代表这个单摆运动的方向。好,老师把这两位同学的画在一块,你们来看一下。(在黑板上画一条双箭头的弧线)单摆的摆动轨迹可不可以这样画?
课堂实录表
授课教师
谢老师
学校
仙林附小
授课年级
四年级
授课学科
科学
授课内容
过程记录:
师生问好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老师给大家看几幅图(出示图片),你能观察这里面含有运动吗?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些会动的?
师:哪些会动?
生1:跷跷板
师:跷跷板会动
生1:直升机
师:直升机也会动。它是怎样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