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生药的鉴定第三节生药的鉴定方法

合集下载

第三章生药的鉴定+第四章生药的采收和贮存

第三章生药的鉴定+第四章生药的采收和贮存
• • • • 方法:将样品切成厚2mm的小条或片。 1、 KOH法:样品置试管内+5% KOH △ 弃碱液(水洗) 置载玻片+稀甘油观察 2、氯酸钾法:样品置试管内+HNO3及 1~2 D氯酸钾 △ (产生气泡)+氯酸钾 弃酸液(水 洗)观察 • 3、硝络酸法:+硝络酸 弃酸液(水洗)

• KOH法:用于样品中薄壁细胞占大部分,
• (2) 叶类和全草 应在植物生长最旺 盛时,在花蕾或在花盛开时采收。 • 但桑叶需经霜后采收,枇杷叶须落地 后收集。 • (3)树皮和根皮 树皮多在春夏之交采 收,易于剥离。根皮多在秋季采收。 因为树皮、根皮的采收,容易损害植 物的生长,应注意采收方法。有些干 皮的采收可结合林木采伐来采收.
• (4) 花类 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收。 • 红花则在花冠由黄变橙红时采收。 菊花在花盛开时采收。 • (5) 果实和种子 成熟时采收。 • 将成熟时 茴香:成熟脱落。 • 肉豆蔻:成熟开裂种子散 • 失。 • 未成熟 枳实:酸橙、甜橙的幼果 • 青皮 •
• 2 生药采收的原则 生药采收的原则: • 根据传统采药经验。“根叶花实、 采之有时,失其味、则性味不全”。 • (1) 根和根茎类 一般宜在秋、冬 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早春二月。 • 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柴胡、明党参 在春天采较好,孩儿参、人参则夏 季采较好,延胡索立夏后地上部分 枯萎,不易寻找,故多在谷雨和立 夏之间采挖。
生药的采收、 第四章 生金翼方》夫药采取、不知时节、 夫药采取、 夫药采取 不知时节、
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 故不以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工、 故不以时采取,与朽木无殊,虚费人工、 卒无裨益。 卒无裨益。 • 1、确定生药最佳采收期 确定生药最佳采收期: 确定生药最佳采收期 • (1) 有效成分有显著高峰期。 • (2) 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 •

第四章、生药的显微鉴定技术

第四章、生药的显微鉴定技术

当选择好材料后,实验的主要过程有以下 步骤: 材料的固定或软化——冲洗——脱水—— 透明——浸蜡——包埋——切片——贴 片——烘片——脱蜡—— 二重染色—— 封片。
⒉制片程序简介:
a.材料的固定或软化: 最好用新鲜的固定材料(新鲜材料可 迅速杀死植物细胞,并可最大程度保持组 织和细胞的自然状态,这就是所说的杀死 和固定)。 干材料可先行软化(常用温水 浸泡,勤换水,勿使材料腐烂)。
①观察组织构造:通常使用的切片方法有:徒手切
片法:通常将选择好的材料两端切齐,以左 手持材料,右手持刀片,从左前向右后水平 切割材料(切片时随时以水湿润刀口),将 切片以毛笔扫入盛水的平皿中,然后从切片 中挑选较好者制片,以备显微观察。
• 此法适合较幼嫩的地下器官、嫩茎、 较粗的叶柄、较幼嫩的果实、种子等 器官。也可用两片双面刀片并齐,在 桌面上或硬的支撑物上下切,可获得 薄厚理想的切片(适合薄的材料,如 叶片、花的各部等)。
真实性鉴定的手段性状鉴定macroscopicalidentification显微鉴定microscopicalidentification理化鉴定physicochemicalidentificationdna分子标记鉴定dnamolecularidentification生药性状鉴定是运用人体的感官看摸闻尝及水试火试等直观的方法对生药的性状包括形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作为依据而进行鉴别的方waterbasedtestfirebasedtest马蹄大黄味连鸡爪形马尾当归鸡骨常山云连钩状形如蝎尾剑骨乌梢蛇乌头马兜铃钩藤长短粗细宽窄薄厚玄参要黑茜草要红黄连要黄绵马贯众根茎叶柄基部断面变为棕黑色枸杞子牛膝变黑不可用生药鉴定常用方法
一般术语
油润:药材质地柔软,含油而润泽,谓之油润。 车轮纹:指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 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 广防己、关木通等。

生药学重点 最全

生药学重点 最全

第一章:生药的分类和记载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类的疾病,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称为药物。

生药: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类药材。

生药拉丁名组成:来自动植物学名的词/词组+药用部位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学。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疗的药物,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材。

有效成分: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包括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

包括中药材、中药汤剂、中成药。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年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分52卷,列为16部,共载药1892种,方11096条。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合成糖类的鉴别方法:(1)Fehling 试验:试剂:Fehling试液(碱性酒石酸酮试液甲、乙,临用时等量混合)结果:产生砖红色沉淀C6H12O6+Cu(OH)2→C6H12O7+Cu2O↓检测化合物类型:还原性糖类,非还原性多糖需水解后呈阳性反应;(2)糠醛(酚醛缩合)反应,Molish反应是糖的检识反应,也是苷类的检识反应。

特征:糖或苷类遇浓硫酸/α-萘酚试剂将呈紫色环于界面上。

反应机理:在浓硫酸作用下,苷分子中糖内部脱水成糠醛衍生物,与酚类试剂缩合形成有色物。

皂苷类的鉴别方法:1、泡沫试验取生药粉末1g,加水10ml,煮沸10min后过滤,滤液在试管中强烈振摇,如产生持久性泡沫(15min以上)为阳性反应。

生药的鉴定

生药的鉴定
2)厚壁组织(纤维、纤维管胞、晶纤维、分隔纤维、 石细胞等); 3 )分泌组织(分泌细胞、分泌腔、分泌道、乳汁管 等);



其次鉴别表皮、下皮、根被或木栓组织、内皮层、导 管及管胞。

有的根茎类生药有油室(如川芎、苍术)或油细胞 (如菖蒲、石菖蒲、香附)。单子叶植物根茎类生药 颇多含草酸钙针晶束(如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 玉竹、黄精),针晶束大多存在于粘液细胞中。
大黄
白芍
何首乌
五味子 马钱子

2、大小:
指药材的长短、粗细、厚薄。
表示药材的大小,一般有一定的幅度(亦即范围) 。 有些很小的种子类药材,应在放大镜下测量。

3、颜色: 各种药材的颜色是不相同的,药材的颜色一般比较固定。 有的药材从其名称上就知道它的颜色。

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药材的颜色是否符合要 求,是衡量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鉴定的一般程序
(1)取样: ①核对标签:品名、产地、批号、规格、等级、 包装或标志是否相符。 ②检查样品完整性,清洁程度、水迹、霉变、污 染状况。 ③取样注意代表性,大批药材,不但各包件可能 有差异,同一包件中不同部位也可能有差异,选 择不同包件,包件的不同部位取样,贵重药材逐 件取样。 ④取样量=鉴定用量+留样量(复核、重复分析)
四 种 鉴 定 方 法
基源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DNA分子标记鉴定
原植物鉴定
又称分类学鉴定。应用植(动)物分类学的知识, 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 以保证应用品种的准确无误。
观察植物形态
核对文献
核对标本
性状鉴定
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 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是以性状,包括形 态、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 特征为依据对生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也是鉴定工作 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生药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生药学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笔记

生药学整理版知识点第一章绪论*药物(medicine,drug):具有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药物。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包括:中药材(如五味子、金银花、西红花)炮制品(如酒大黄、制甘草)、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成方制剂,如牛黄解毒片、六味地黄丸、麝香保心丸)中草药(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中草药=中药+草药(medicinal herb)民族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包括:藏药、维药、蒙药、瑶药。

道地药材: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价实的生药。

*草药:又称民间药,指地区民间医生用于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药物,如穿心莲、垂盆草等。

*生药(crude drug):指天然的、未作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或矿物类药材。

具有生货原药的意思。

天然药物一般是指来源于自然界中有一定生物活性的植物、动物或矿物。

*生药学(Pharmacognosy):是应用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植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及本草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采收加工、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学科。

*古代药物知识的五次总结本草著作作者朝代特点神农本草经不详东汉末年最早的本草著作,载药365种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本草学祖本(确切年代和作者),载药730种新修本草(唐本草)苏敬(恭)唐朝我国(世界)第一部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载850种证类本草唐慎微宋朝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载药1746种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本草巨著,载药1892种,方11096条*生药学研究的主要任务:(1)准确识别、鉴定生药。

(2)调查、考证生药资源。

(3)评价生药品质,制订其质量标准。

(4)为中药材生产规范化服务。

生药鉴定依据与程序

生药鉴定依据与程序
生药的鉴定依据和程序
• 2.核对文献 根据已观察到的形态特征核对 文献。首先应查考植物分类方面的著作, 如《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 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有关 的地区性植物志等;其次再查阅中药品种 鉴定方面的著作,如《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中华本 草》、《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与质量研究》 等。必要时还需核对原始文献,以便正确 鉴定。
生药的鉴定依据和程序
• 3.真实性鉴定 包括来源鉴定、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理化鉴定等项目。对于供鉴定 的样品药材,应先进行来源鉴定、性状鉴 定,尤以性状鉴定最为常用,然后根据实 际需要,进行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对于 不能确定原植(动)物来源的样品,则须 从药材的商品流通渠道深人到产地作进一 步的调查研究。
生药的鉴定依据和程序
• 例如商品“白头翁”多达20种以上,分属 于毛茛科、蔷薇科、石竹科、菊科、唇 形科、玄参科等不同的植物来源。又如 “贯众”,全国曾作“贯众”用的原植物有11 科18属58种,均属于蕨类植物,其中各 地习用的商品和混用的药材有26种,另 外的32种均为民间草医用药。其他如山 慈姑、透骨草、王不留行、鸡血藤、金 钱草、石斛的同名异物也很多。在同物 异名的生药中,有的是同科属植物,临 床上已习惯使用,功效尚相似;有的是 同科不同属或者不同科,其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不尽一致,有的甚 至没有疗效或者作用完全不同。
生药的鉴定依据和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国家的药品法 典。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 验方法。全国的药品生产、经营、使用、 检验和管理部门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 局颁药品标准是现行药典内容的补充,也 是国家标准,各有关单位也必须遵照执行。 对于国家药品标准没有收载的中药材、中 药饮片,在本地区可依据各省、市、自治 区关于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地方药品标准 进行鉴别。

第4章 生药的鉴定

第4章 生药的鉴定

第 四 章 生 药 的 鉴 定
4.细胞后含物鉴定
进入下一节
content
理化鉴定
第 四 章 生 药 的 鉴 定
生药的理化鉴定是利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对生药及其制剂中所
含主要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来鉴定生药品质优劣 程度的一种方法。
一般应用于含不同化学成分生药的鉴定,及生药同名异物,或性状相似又无明显显微特征 的生药鉴别。
第 四 章 生 药 的 鉴 定
生药取样方法
生药的鉴定,必须注意供检定药材取样的代表性,否则影响检定结果的
正确性。药材取样,必须重视以下各个环节: 2.
第 四 章 生 药 的 鉴 定
1
2
3
4
返回
中国药典沿革
第 • 《中国药典》自1953年版起~2010年版止,目前共出版9次, 四 章 分别是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 2005 , 2010.
第 四 章
第四章
生药的鉴定
生 药 的 鉴 定
生药鉴定的意义
生药鉴定(质量控制)依据和取样方法 生药鉴定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第 四 章 生 药 的 鉴 定
来源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鉴定
理化鉴定
DNA分子遗传标记鉴定 生药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生药鉴定的意义
发掘和整理祖 国药物品种
品种的确认鉴定应为质量控 制系统的首要环节。
生 药 的 鉴 定
• 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药典,设为药典三部。
2014-7-5
中国药典2010版
2010版特点
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品种大幅度增加
第 四 章 生 药 的 鉴 定

沈阳药科大学生药课教学大纲

沈阳药科大学生药课教学大纲

理论课教学大纲《生药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药-0601-中适用对象:药学(普通班、日语班、英语班)、药物制剂专业一、前言沈阳药科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药科大学。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承担着为国家培养、输送药学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

学校把建设药学教育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主要目标。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生药的资源、生产、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等的科学。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现代《生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药鉴定、质量评价、质量标准制定、和中药新药研制的初步能力和中药临床应用的初步知识。

熟悉生药的生产、合理开发和利用天然药用资源的途径和方法,了解我国天然药物资源的概况,为从事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因而本门课程在药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药学班、药剂班:总学时86,其中讲课42学时,实验40学时,自学4学时。

学分3.0。

药学日语班、英语班:总学时96,其中讲课52学时,实验40学时,自学4学时。

学分3.0。

双语教学。

教材选用崔征主编的《生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出版。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必修课,药物制剂专业的指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生药与生药学(2学时)[基本内容]生药的概念、记载事项和生药的分类方法,生药学科的起源,我国的本草概况和生药学科的发展。

[基本要求]掌握生药及生药学的概念,我国主要本草学的概况,现代生药学科的研究重点。

熟悉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现代生药学前沿领域。

了解生药的分类方法和记载事项。

第二章生药的化学成分(1学时,自学)[基本内容]生药的化学成分分类:糖类、萜类、苷类、生物碱、挥发油、木脂素、鞣质、氨基酸、肽、蛋白质和脂类。

性质和定性、定量分析。

[基本要求]了解生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性质和定性、定量分析。

第三章生药标准与生药鉴定(2学时)[基本内容]生药的标准及生药的鉴定程序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有“菊花心”;
粉防已有“车轮纹”;茅源自术有“朱砂点”;大黄根茎可见“星点”;
何首乌有“云锦花纹”;
商陆有“罗盘纹”等。
云锦花纹
何首乌
菊花心
黄芪
罗盘纹
商陆
七、气(odour)
有些生药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这是
由于生药中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 也成为鉴别该生药主要依据之一。 如檀香、阿魏、麝香、肉桂、牡丹 皮等。
皮孔、毛茸等。 双子叶植物的根类生药顶部,有的 带有根茎; 单子叶植物根茎,有的具膜质鳞叶; 蕨类植物的根茎,常带有叶柄残基 和鳞片。
5、质地
生药质地可分为:软硬、坚韧、疏松、
致密、黏性或粉性等。 形容生药质地的术语很多: 如质轻而松、断面多裂隙,谓之 “松泡”,如南沙参; 生药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谓之“粉性”,如山药;
3、核对标本
当确定未知种是什么科属时,可以
到有关植物标本馆核对已定学名的 该科属标本。 要得到正确的鉴定,必须要求标本 馆中已定学名的标本正确可靠。
二、性状鉴定 即通过眼观、手摸、鼻闻、口尝、 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是 以性状,包括形态、大小、色泽、表面、 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为依据对生药 进行鉴别的方法。
麝香少许用火烧时有轻微爆鸣声,
起油点如珠,似烧毛发但无臭气, 灰为白色; 海金沙易点燃而产生爆鸣声及闪光, 而松花粉及蒲黄无此现象,可资鉴 别。
三、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
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的组织构
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描述显 微特征,制定显微鉴别依据,用以 鉴定生药品种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之 一。
可制解离组织片,以观察某些细
胞组织,如纤维、石细胞、导管 等。 对于中成药,可直接取目的物, 选用不同试液制片,观察粉末的 具有鉴别意义的组织、细胞及细 胞后含物显微特征。
常用的显微标本片
1、组织切片 切片方法 徒手切片:10~20µm,最为简 便、快速,较为常用。 石蜡切片:便于教学用。 滑走切片:有专用机器切制。
2、核对文献
根据检品的形态特征及其产地、别名、
效用等线索,可查阅相关的中草药书 籍和图鉴,加以分析对照。
重要参考文献、著作:
《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
图鉴》、《新华本草纲要》、《中 国中药资源丛书》; 《中药志》、《中华本草》、《中 国药材学》、《常用中药材品种整 理和质量研究》、《全国中草药汇 编》、《中药鉴定学》等。
例如:
淀粉: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黑
十字现象,不同类型的淀粉其黑 十字形象不同; 草酸钙结晶:类型多样,在偏 光显微镜下呈不同的多彩颜色;
石细胞:在植物体内广泛分布,
其细胞壁在偏光显微镜下呈亮黄 色或亮橙黄色; 纤维、导管、矿物类物质:在 偏光显微镜下则呈强弱不同的色 彩; 动物的骨碎片、肌纤维、结晶 状物、毛茸等也呈现出不同的偏 光特性。
(一)显微鉴定的一般方法
显微鉴定
组织鉴定:观察药材的切片或磨
片,鉴别其组织特征,适合于完 整的药材或粉末特征相似的同属 药材的鉴别; 粉末鉴定:观察药材的粉末制片 或解离片鉴别其细胞分子及内含 物的特征,适合于破碎、粉末状 药材或中成药的鉴别。
鉴定者:需具有植(动)物解剖的基
本知识,掌握制片的基本技术。 鉴定时:根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选 择具有代表性的药材,制备不同的显 微制片,依法进行鉴别。
来 源
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 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Maxim. ex Balf. 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Bail1. 的干燥根及根茎。
注:Rheum(大黄属)由Reuma“河”而来,示在伏尔
加河的Rha地方有产。
生物检定
第四节 生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 法简介
了解
大黄 Radix et Rhizoma Rhei
两千多年前,大黄就作为我国特产的药 材而闻名于中外,成为国际性生药。据 记载:我国在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黄应 用。公元前114年已经陕西运往欧洲。 ������ 马可波罗(1250~1323年)旅游东方 时记载:“中国凉州(今甘肃)产大黄 甚丰”。17世纪英国所用大黄为中国经 印度运往英国。1687~1762年间,俄国政 府以中国大黄为专卖品,鉴别甚严,并 以本品为主制订了“莫斯科标准”,凡 不适于该标准的尽行剔去。由上可见, 大黄在历史上就在欧洲享有盛誉。
(三)微量升华
利用中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
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 升华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 状、颜色及化学反应作为鉴别特征。
(四)荧光分析
利用生药中所含的某些化学成
分,在紫外光或自然光下能产生 一定颜色的荧光性质进行鉴别。 例如 黄连饮片显黄色荧光; 浙贝母粉末显亮淡绿色荧光; 大黄粉末显深棕色荧光。
八、味(taste)
味是鉴别生药时口尝的实际滋味。
生药的味与其含有的成分有关,每
种生药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生药 的味感也是衡量生药品质的标准之 一。
如乌梅、木瓜、山楂均以味酸为好; 黄连、黄柏以味越苦越好; 甘草、党参以味甜为好。
九、水试
水试法是利用生药在水中或遇水发生
沉浮、溶解、颜色变化、透明度、膨 胀性、旋转性、粘性、酸碱变化等特 殊现象进行鉴别生药的方法。 如西红花加水浸泡后,水液染成金 黄色;
理化鉴定
中药理化鉴定发展很快,新的分析
手段和方法不断出现。 可确定中药的真伪优劣; 开发利用新资源; 指导中药材的栽培加工,扩大药 用部分; 制订中药质量标准。
常用的理化鉴定方法
(一)化学定性反应
呈色反应:
利用生药的某些化学成分能
与某些试剂产生特殊的颜色反 应来鉴别。
多在试管中进行,或在生药切
甘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淀粉);
杜仲折断时有胶丝相连;
黄柏折断面,呈纤维性;
苦楝皮的折断面,裂片状分层;
厚朴折断面可见亮星。
黄柏
生药断面特征(cut
surface character)非常重要,可通过观察皮 部与木部的比例、维管束的排列方式、 射线的分布、油点的多少等特征区别 易混品生药。 对于横切面特征的描述,经验鉴别有 很多术语,如:
例如:黄芩
黄芩苷 酶
水解
黄芩素+葡萄糖醛酸
具3个邻位酚羟基
醌类(绿色)
氧化
在观察生药的色泽时,生药应干燥,
并应在日光下观察。 色泽的描述包括表面和断面色泽的 内容。一般把质量好的色泽放在前 面,二种色调组成描写的应以后一 种色为主,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 主。
4、表面特征
生药表面特征:有光滑、粗糙、皱纹、
第三节 生药鉴定的方法
一、来源鉴定
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等知 识,对生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 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应用品种的 准确无误。以原植物鉴定为例
1、观察植物形态
对具有较完整植物的标本,应注
意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器 官的观察,对繁殖器官(花、果、 孢子囊、子实体等)应特别仔细, 可借助放大镜或解剖显微镜,观 察微小的特征,如毛茸、腺点的 形态构造。 同时注意对药用部位进行观察。
植物性生药
根、根茎、茎藤、皮、叶等类,
制作横切片观察,必要时制纵切 片; 果实、种子类须作横切片及纵切 片观察; 木类须观察横切、径向纵切及切 向纵切三个面。
鉴定叶、花、果实、种子、全草
等类生药,可取叶片、萼片、花 冠、果皮、种皮制表面片,以观 察各部位的表面(皮)特征。 可将生药作粉末片进行观察。
表面片:叶、花、果实、种皮等
多用,可观察各部位的表皮特征。 粉末片: 水合氯醛透化片; 醋酸甘油片或稀甘油片或水装 片 解离组织片:可用氢氧化钾法, 使细胞间质溶解,细胞分离后观 察目的物。
扫描电镜等的应用
1.偏振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
) 在偏光显微镜下,生药的鉴别要 素在色彩上表现出一定的变化, 可作为大多数植物、动物、矿物 类生药的显微鉴别依据之一。
掌叶大黄
为多年生高大草本,根 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 ������ 直立,粗大,中空。 ������ 叶片掌状半裂,每裂片 具粗齿。 ������ 圆锥花序顶生,分枝帖 于茎,花小,紫红色或带紫 红色。
历 史
1、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根大而色 黄而故名。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 2、吴普谓:“生蜀郡(今四川)北部或陇西(今甘肃)。 八月采根,根有黄汁。” 3、苏颂谓:“以蜀川锦纹者佳。……根如芋,大者如碗, 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与今药用大黄相符)亦有青 红似荞麦者(与今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相符)。 综上所述:在植物来源方面:历代本草所载的大黄主要是 掌叶组的大黄,结合本草附图,可认为与现今药用的正品 大黄相符。在质量方面:古本草认为以四川北部和甘肃的 大黄为好。关于混淆品:在唐代已发现河北产大黄与正品 大黄不同,与现在河北产商品“山大黄”(原植物为华北 大黄Rheum franzanbachiiMunt.)相当。
面或粉末上滴加各种试液,观察 呈现的颜色以了解某成分所存在 的部位。 沉淀反应: 利用生药某些化学成分能与某 些试剂产生特殊的沉淀反应来鉴 别。
(二)显微化学反应
将生药的干粉、切片或浸出液
少量,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 些化学试液,使产生沉淀或结 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反应结果; 或观察所产生的特殊颜色。
2.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分辨率高,放大倍率5
倍~10万倍,能使物质的图像呈 现显著的表面立体结构(三维空 间)的特征,观察的样品制备操 作又较简易,所以在生药鉴定, 特别在同科属种间的表面结构的 鉴别比较上,成为一种新的手段。
(二)中成药显微鉴定
例: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山茱萸、
秦皮水浸,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