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赏析模板

合集下载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

话剧《暗恋桃花源》赏析发表时间:2019-08-08T16:10:13.7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6期作者:陈海燚余冰徐会娟曾鸣[导读] 《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摘要:《暗恋桃花源》由既独立又相连的两个故事合成,而且合成得自然天成,其中掺杂着《暗恋》带来的感动、惋惜、遗憾,掺杂着《桃花源》带来的幽默、幻想、期待,泪与笑相互纠缠,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美感,这就是这部经典话剧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美学意义;喜剧;悲剧1《暗恋桃花源》观后初感首先,这部话剧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特意将台前幕后都演绎了出来,在看似慌乱的节奏中将《暗恋》和《桃花源》两个剧组联系了起来,最终呈现出整个故事。

很多地方,都会给人一种并非刻意安排的感觉,如“寻找刘子骥的女人”的乱入,以及《桃花源》场务的置身事外,但恰恰是这种感觉,才让我们有了既觉真实又有距离的体会。

其次,这是一部让人边哭边笑,又发人深省的话剧。

在观看的过程中,一直被《桃花源》“诶诶诶”、“放轻松、放轻松”所逗乐,同时也为《暗恋》的无果而抽噎。

两个悲、喜场景的快速转换,让人一会喜、一会悲,一会笑、一会哭,变得那么地喜怒无常,一直被话剧的情节所牵引着。

最后,这部话剧也让人连生很多疑惑与不解。

老陶在寻找“桃花源”,一个女人在寻找“刘子骥”,这两人之间有什么隐秘的联系吗?导演说“江滨柳”不是“江滨柳”,“云之凡”不是那朵纯洁的白色的花,那么究竟谁又是呢?《暗恋》与《桃花源》故事大有不同,将这两个故事联合起来的意图又是什么呢?在产生了这些疑问之后,才又有了新的思考,有了对整部话剧的深入的分析:2关于美学意义2.1喜剧与悲剧的交错美《暗恋》给人的是一种悲伤的感觉,让人想哭,而《桃花源》却是以浮夸的表现、活泼的节奏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但是,每多看一次,便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它是一部具有魔性的神奇的电影,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被时间的浪潮淹没,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影坛,经典的电影还是会像一颗永不黯淡的星星,即使你不去理睬,也丝毫不妨碍它散发着熠熠光辉;暗恋桃花源就是其中的一颗,它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它像是电影和话剧的融合体;话剧和舞台剧的区别在于,视角的不同,话剧而言,观众的视角是固定的,全部需要依靠演员的传达,所以话剧演员的演技相对来说要求更高,动作幅度也会大一些;电影而言,虽然观众也是固定的,但是电影镜头却是360度可移动的,因此,观众获取的信息量会更大,演员的演技要求自然,贴近生活;暗恋桃花源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电影镜头记述了话剧的排练过程,夸张的演技与语言在电影中不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却还平添了一些感染力;陈凯歌导演在评论自己的霸王别姬时,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好的导演,更需要好的剧本,好的演员,三者缺一不可;我对于这个观点表示认同,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也离不了这三个因素;导演赖申川具有灵敏的艺术神经细胞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他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却触动了赖声川敏感的艺术神经;本来,他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暗恋桃花源应运而生了,以一种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戏中的人看戏,我们又在看看戏的人;悲喜交加,中西融合,乍看起来嘈杂无序,不伦不类;但实在混乱之中却也有一定的秩序;该剧进入群众视线后一度在台湾地区产生轰动,然而作为导演的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的;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的秩序;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真相;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标题二:暗恋桃花源的蒙太奇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整体上最让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虽然讲述的是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但是导演却让他们演绎在同一部电影当中;而且表现的还是淋漓尽致,两件事同时发生相互交错似乎有点混乱但是都是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在演绎;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交织在一起应用了平行蒙太奇使暗恋、桃花源各自的故事线索很清楚;电影当中有一个一直在寻找刘子冀的疯女人,也对整部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两个故事而言她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桥梁在其中我觉得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电影高潮的时候由于两家争场地从而发生的一幕叫板式蒙太奇的精彩演绎:在暗恋中演台北病房那段戏的时候,桃花源的导演却来和他们争场地,于是暗恋就先让了一回,让桃花源先拍,当桃花源拍到一般的时候,暗恋又出现了,相持无奈只好一家一半,于是精彩的叫板式蒙太奇开始了;两个剧组共用一个舞台,双方看似没有丝毫联系的剧组,在排练过程中却出现了台词的错位,双方的台词很自然的接上了对方的话;这段叫板式蒙太奇的运用很精彩,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爱情中的三角恋关系,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方的台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标题三:电影语言之美暗恋桃花源被拍成电影以后,影片事实上就成了三种语言的奇妙织体:台词文字语言,舞台剧场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三种语言的织体丰富了影片的语言层次感,这一点本身就颇有意味;电影不是什么综合艺术,不过,如果我们要对电影暗恋桃花源进行台词语言、舞台语言的分析的话,毫无疑问是在承认二者同属电影语言“讲述”范围内的前提下的;我们可以说,从电影语言到舞台语言到台词语言,对于暗恋桃花源而言,是兼容的;就台词语言而言,暗恋中很多深情细腻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想不到呀,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我,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平静如水,却打动人心,百看不厌;就舞台语言而言,桃花源则展现的淋漓尽致;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老陶一边说着:“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开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与刀拍在桌上;“我吃饼”拿饼坐下,“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吃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吃不动;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砍不动;“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这根本就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在此,渔夫老陶的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家,酒,刀,饼,地方,按老陶的说法,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内;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虽然还是那个东西,可对老陶来说,确实已经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演员形体的表演衬托在这些模糊性语言中;人物的感情在语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体便成为了人物潜意识中台词的最好表达,如老陶发泄生活中不满时,语言无力为继,他的感情变成了形体,他踩,他摔,他脸部表情成了面具,传达着他内心的郁愤而且桃花源也玩起了文字游戏,“桃”和“老陶”,“花”和“春花”,“源”和“袁老板”,“桃花源”也暗示了该部喜剧是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三人之间的故事,编剧可谓下足了功夫;就电影语言而言,就是拍摄镜头的多样性,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等等;标题四: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暗恋它是一出悲剧;影片开场没多久,就已让人心醉神迷;桃花源它是一出喜剧;严格的说,是一出以喜剧为形式、悲剧为内核的黑色幽默荒诞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暗恋,也许最美,但对于当事人确是严重失衡的;怀着对人生初见的刻骨萦怀,最终在垂垂老矣弥留之际,也只换得一个执手相看、老泪纵横的悲凄结局;暗恋之美,恰如罐头,一旦接触到现实的空气,便会变质,甚至腐烂;人生无常,造化弄人;吃不到的葡萄,总是最甜,得不到的爱情,总是最美;真正的浪漫,即在于没有未来;再优秀的演员演绎,也不能完全传达当事人当时的心态与体验;于是,老导演经常不满,发脾气,陷入深深的黯然而不能自已;文艺就是文艺,它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永远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真实;也许正是这种无法弥合的缺憾,让每一个创作者在如吸食鸦片般的创作过程里:深爱、陷入、纠结,却又欲罢不能;综观暗恋一节,流露浓浓的悲观与无奈,似乎,正传达了导演的表达意图之一:美,总是在想象中完成;“桃花源”作为千古以来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其意义在此节里倒无多大变化,但是桃花源里的恩爱夫妻典型,却被作者有意安排为与现实世界里相同面貌的一对偷情者而独具讽刺;陶渊明,传统意义上的前代精神贵族领袖,在此被解构成一个夫妻失和、第三者插足,却又无从排解的现代苦闷男;老陶李立群饰是当今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职业压力捕不上大鱼、感情危机妻子出轨,武陵现实世界的残酷压抑,桃花源里的虚无飘渺,在经历精神层面桃花源经历的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与自我妥协之后,重返武陵现实,却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冲击;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当第三者袁老板与老陶之妻春花两情相悦真正走入婚姻之后,却也因为不堪生活内容的繁琐与重负而互生矛盾猜疑,一如从前老陶的着急上火甚或郁郁寡欢;桃花源这种结局安排,也许正体现了作者创意之另一种:梦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也许梦想越美好,越飘渺,越难经得住残酷现实的考验;一古一今,一悲一喜,看似天壤之别,看似冲突重重,其实暗含玄机;两部剧的本质上具有统一的一面;暗恋桃花源看似是一部喜剧,实则是一部悲剧;“暗恋”以浪漫的爱情场面开场,给人一种和谐的美,同时也为悲剧奠定了基调; 当这种“悲”正在随剧升华的时候,“桃花源”剧组插足进来,让“悲”转换为“喜”;然而两个剧组的争执不休,幽默的情调,戏剧性的变化并非真正的喜,它是一种更大悲剧的开始;混乱的场面就像纷乱的世界,编剧在营造这种乱时以台湾的社会状况为背景,而导演营造的乱则与编剧在另一个点上合成一条平行线;他们营造这种乱无疑是想从乱中寻找一条线索,将“悲”藏在“喜”中,让“喜”中暗存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插入现代人的心脏,将“悲”很自然地嵌进接受者的心灵世界;老陶滑稽的动作,带进一种喜剧风味,春花与袁老板的出场更是将喜的浪潮推向更高的高点;这正是编剧和导演的用意,这种喜是另一种悲;表面上看,懦弱的丈夫有苦难言,言不达意,三者又都不言而明,这种混乱在演员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给了观众一种“喜”,但编剧设置这种“喜”是在表现当代婚姻家庭的一种悲;丈夫软弱,妻子不忠,外人色欲熏心,从而家庭失和,各自为利而欺骗、背叛,这是喜吗这是悲,当今社会人伦的悲;袁老板的小恩小惠和花言巧语让有夫有家的春花倾心,背叛夫君,私通犯科;深爱妻子而又怨气十足的丈夫又怕失去妻子而不愿捅破那张早已破裂的纸;编剧和导演以今入古,又对现代这种悲哀的人性作了嘲讽和批判;这种现代婚姻中女性势利而轻情的观念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文明的悲剧,和古代的男权主义无何区别,这是一种观念的悲哀;江太太的婚姻之悲;两岸不能团聚的民族之悲,国家之悲;导演对于年轻人忘却历史的悲哀;老陶作为下层人不能得到理想中的大鱼和桃花源,表现了社会发展下的人性之悲;“暗恋”与“桃花源”两剧组同上时是全剧的高潮,是混乱的高潮,同时这也是悲喜结合成悲的高潮;陶渊明的文学被现代人糟蹋得支离破碎,文学变成一种商业性的东西而没有深刻的内涵;现代人无法理解民族的危难与耻辱,无法理解那种真挚的情感;医院不停催着江太太缴费,累得她上气不接下气;桃花源的导演在发现布景上的一棵桃树只剩下一片空白,而舞台上又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棵桃树时,大动肝火;美工解释说,这叫“留白”;“留白”导演深表困惑;美工继续补充:“这种留白很有意境啊”“意境”导演拒斥同时甚至带点恐惧的语气;“留白”与“意境”本是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的最高境界,通过导演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式“重读”,其意义已经兼容到了对于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难道不是悲这么多的悲,将两部影片完美的融合,导演还安插了一个角色更好的衔接两台话剧;每个观众应该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舞台上,在两出话剧轮流争演的间隙,舞台之下,总出现一个神情恍惚、口口声声呼喊着“刘子骥”的女人;赖导这一乍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安排,难道是可有可无的闲笔舞台之下是生活;细细琢磨,这一神来之笔恰恰是在向我们暗示生活中“追寻桃花源”例子的普遍性不是么让我们回归文本,学生时代课本上桃花源记的结尾部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原来,刘子骥,正是“桃花源”这一精神追求境界的人格化只不过,“桃花源”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虚拟存在,可遇而不可求,它就像画面上止渴的梅,只能刺激人们干燥的心田使它增添几许滋润而已;于是一切似乎都迎刃而解:云之凡是江滨柳的“桃花源”, 春花是袁老板的“桃花源”,暗恋话剧,是老导演的“桃花源”,刘子骥是精神恍惚女人的“桃花源”, 对于“刘子骥”,对于“桃花源”的苦苦追寻,自古及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找不到,还是要找,赖导真正想要表达的,也许正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人性纠结;暗恋也好,桃花源也罢,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衬托,共同呈现了这部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戏剧赏析《暗恋桃花源》是由《暗恋》与《桃花源》两出剧目合成的一出剧目。

故事一开场就把我深深吸引了,整个基调是那么怀旧,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才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得被导演带到了一家剧场,在无声无息间成为了剧场里的一个观众。

我的眼睛和舞台同时挤进了这两部话剧。

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在同一个排练场撞台,而从中撞击出纠缠的火花,好似闹剧般。

两队剧组轮番上阵,为求公演前最后的排练,甚至把舞台分成一人一半同时排练。

虽说是一悲一喜的两出剧,可最终都显现出人生的惆怅。

整出戏有两边剧组轮番抢时间排练,也有同时排练,我的心情也不断随两部不同性质的戏剧起伏不定 ,有伤感也有大笑。

全剧笑点高潮不外乎就是两个剧组被逼到各半舞台就排了起来。

但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两边不相干的台词互相交迭、干扰,而是两边各讲各的台词时却意外互相呼应。

在我慢慢习惯了同时感受这两部话剧的时候,我发现在表面看去十分搞笑的表演之下潜藏着一条情感主线,复杂但清晰。

虽然世上许许多多人都各过各的人生,但有时却都在经历着同样的事,烦恼着同样的事。

所以两边台词的呼应也不足为奇了。

搞笑的高潮过了之后,两组人各剩一场戏,分别作了结尾,由前面充满喜剧色彩的剧情铺垫后,两边的结尾都让人无比惆怅。

《暗恋》是说一对在战乱中相识的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接受命运的安排暂时分别,最终皆定居台北而不知,谁会知道这一别竟是一辈子,又有谁会想到近在咫尺却碰不到面呢。

就这样两人错过了人生璀璨的年纪,再次相见时江滨柳重病在床,也在这时才知道两人一直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男主角这时说了,“这么大的上海都让我们相遇了,可却被这小小的台北给难倒了!”听到这句话时,我心头一紧,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吗?我听过的、看过的、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断发生在彼此之间。

而另一部《桃花源》是古装喜剧,老陶、春花、袁老板都在寻找着心中的桃花源。

老陶因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放弃一切逆流而上,意外地来到了桃花源。

世人艳羡的无忧生活,老陶在那里沉淀心思,也被那儿的人与事物所改变。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

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第一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2000字论文浅析戏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

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

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

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如果说前一个对面无缘,带来的是上海相识的惊喜,那后面一个的对面无缘,则绵延了40年的悲哀。

如果说战争的残酷,那么战争并未把他们分隔多远,只是小小的切断了一下他们的联系而已。

残酷的是生活吗?谁知道。

《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

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

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

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

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戏剧鉴赏课论文-赏析《暗恋桃花源》

浅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话剧作为一门文学体裁,有着自身的文体特点和要求,并制约着读者对它的接受和欣赏。

而《暗恋桃花源》堪称话剧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话剧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话剧文体的艺术规定,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来对《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关键词:话剧,暗恋桃花源,艺术性,内容,结构一、引言这是我在大学里面唯一接触戏剧的课程,通过学习让我对话剧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任何一门艺术都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组成。

话剧作品同样如此,因此,我想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进行欣赏。

二、话剧艺术简介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不可缺少的是接受这门艺术的对象——观众。

话剧最通俗的定义:话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

我们所谓戏剧故事,故事本身不是叙述的,而是由演员直接把事情呈现出来,所以受到种种限制:时间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表现媒介的限制;情绪效果的限制。

话剧艺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第二,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第三,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第四,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

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空内完成戏剧内容。

三、浅析《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一)《暗恋桃花源》的内容话剧内容话剧欣赏的内容层面指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即一部剧作看完以后能知道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这是读者能否和作者进行对话的前提。

《暗恋桃花源》赏析

《暗恋桃花源》赏析

赏《暗恋桃花源》《暗恋桃花源》起初,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感觉很唯美,就对这部话剧饶有兴趣。

没看前,光听名字以为是“暗恋桃花园”讲述的是一部发生在现代的暗恋故事,但看完以后才果,原来是一部由两部话剧相结合演出的精彩话剧。

《暗恋》一剧以战乱年代为发生背景,讲述了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人间的故事。

《桃花源》是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改编而成。

当暗恋与桃花源两部迥然不同风格的舞台剧被搬到同一舞台上,不知是刻意安排还是偶然的巧合。

《暗恋》讲述青年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相识相恋,而老后却又成为不是最后能走到一起的人,这是一场悲剧,更像是在反映着现代多数人的遭遇,他们因战乱而分离,现实中的人因身份地位,经济能力或是家庭反对而不得不分开。

《桃花源》是一出穿插其中的喜剧,与《暗恋》的风格恰好相反。

老陶因妻子与袁老板私通迫于离家却又巧遇桃花源,在桃花源里老陶转变性情,发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想将袁老板与妻子带来,但回到武陵看到袁老板与妻子剩下了小孩而崩溃故愤然离去。

这部剧虽然是喜剧,但结局是可悲的。

《暗恋》里,第一场江滨柳的一句“有些事不是相忘就能忘记的”反映了江滨柳的人物性格,念旧、情感丰富,是个感性的人。

“回家真好”,江滨柳在云之凡提到家人之时,便泛起对东北老家的思念,而云之凡之后安慰江滨柳“总有一天你能回东北过年的嘛”此时我在想,这是不是也映射了台湾的同胞们的思乡之情,也希望祖国统一的呢?台湾的同伴们也希望能够早归故里与亲人相聚吧。

后来云之凡引述了一段他们抗战是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去避难,实质是对他与江滨柳的未来寄予希望,希望战后他们二人也能到世外桃源去过上那种美好的生活吧。

年轻的江滨柳与云之凡即将分离了。

《桃花源》剧组来到了,老陶早已知道袁老板与春花有私情,但由于自己性功能有障碍却又不能明说,只好看春花与袁老板眉来眼去,一唱一和,暴露了武陵人人性的鄙劣。

后因老陶自己的无能迫于到急流中捕鱼,阴差阳错的老陶误打误撞进了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戏剧鉴赏

《暗恋桃花源》戏剧鉴赏

关于追随的故事-—浅评戏剧《暗恋桃花源》看过两个版本的《暗恋桃花源》之后,我发现《暗恋桃花源》的主题实在是太棒了。

《暗恋桃花源》一个多情浪漫的名字,但倘若要给它换上一个更加实在的名字,我认为可以是《求与得》.剧中剧《暗恋》和《桃花源》都是以“求与得”作为主线的,还有那个贯穿始终追随着刘子骥的女人,使得该剧用“追随"编织起了一张丰满而巨大的网。

《诗经》咏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屈子诉说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随着一些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理想抱负也可以是爱情婚姻。

这其中有多少的失而复得和多少的求之不得。

《关雎》讲的是古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暗恋桃花源》则讲的是现代人对于爱情婚姻的理解:在漫长的人生中个体人对于爱情婚姻的追寻。

尽管《暗恋》和《桃花源》都是在讲诉关于追随爱情婚姻的故事,但它们两者的“追随”是不同的。

《暗恋》是“等待的追随”,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家国破碎,由于一场家庭多年分离之后的团聚,江滨柳和云之凡不得不分离.但没想到这一次本应短暂的离别竟成了恋人之间几十年陌路的起点。

江滨柳和云之凡在分别之后都一直在寻找着对方,可是多少年来都求之不得。

多年以后,各自都成了家,同住台湾却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最后一次在病床上相见了,可是两个老者相见了又能怎样,早已物是人非。

《暗恋》是一对恋人心怀爱恋,等待着,寻找着对方,他们不仅是在寻找爱人,更是在寻找婚姻,所以《暗恋》是“等待的追随”。

《桃花源》是“逃避的追随”,渔夫老陶,打鱼不顺,造人不顺,婚姻不顺。

在妻子和奸夫袁老板的逼迫下不得的去上游打鱼,最终去到了桃花源。

在新的世界里,他被新的气象感动,由俗气市井的渔民被改造成了豁达超脱的“仙人”。

后来重回家中去救赎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可被世俗沉重压迫的春袁二人又将老陶逼回了原貌.《桃花源》中的老陶本来就拥有婚姻,但是他的婚姻却充满各种矛盾。

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

暗恋桃花源影评暗恋桃花源影评(一)《暗恋桃花源》这部经典电影剧情很简单,就是两个剧团为了争抢排练而上演的一个荒诞的闹剧。

其中一个剧团排练剧目叫《暗恋》,是一部悲剧,声称后天就要演出;另外一个剧团排练《桃花源》,是一部喜剧,更紧急,说明天就要上演。

最终双方互相妥协,一会儿排练《暗恋》,一会儿排练《桃花源》,于是我们便看到在同一个舞台单个上轮流上演际遇的荒唐局面。

影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定格在舞台上,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话剧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导演的目标不言而喻,就是让观众四集自由地去体会那两部交错上映的舞台剧。

所以《暗恋》和《桃花源》终于是这部电影的剧中之剧,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核心。

《暗恋》讲述的是一对恋人江滨柳和云之凡在抗战结束后合在一起,最终因为内战后台湾海峡两岸对立而无法相聚的悲情。

而事实上两人事实上全都一直住在台北,只是一直没有对方的音信。

台湾解禁之后,开放两岸往来,江滨柳终于打听到自己魂牵梦绕的云之凡都一直其实在台北。

他在报纸上登载寻人启事,希望能在迟暮之年与自己多年来一直无法忘怀的恋人云之凡相聚。

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之后,最终最终来到江滨柳所在的医院与之重逢。

二人彼此之间两姐妹一直都深爱着对方,但此时两人均已是有家室的人了,身不由己,也许那一幕就是彼此一生中最后的了。

当末尾音乐响起,品雅版转身离去的那一刻,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不禁为他们之间这段旷世浪漫爱情深深惋惜,不禁为他们之间的爱情彼此间悲剧潸然泪下。

相反《桃花源》诉说的是一个喜剧故事。

晋太元中武陵渔夫许誉卿,因为家庭日常生活不和睦,未婚夫未婚妻春花红杏出墙与袁老板私通,一气之下不告而别,溯游而上偶然找到桃花源,并在那里过着非常幸福安逸的生活。

但老陶还是无法忘记春花和自己的家,他毅然回去,希望能够把春花接过来,共享天伦之乐。

回到家,老陶发现自己妻子春花与姚胡老板组建了新家,并且有了孩子,但二人并不像想像中的那般幸福,反而天天为了琐事以致无休止的争吵,心灰意冷的老陶再次离家出走,但反而再也找不到回桃花源的路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暗恋桃花源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乌龙而又蕴含深意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本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悲剧《暗恋》讲述了痴情男女,倾城之恋,上海作别,命运捉弄,台北重逢,咫尺天涯,时隔40春;喜剧《桃花源》则讲述了饮食男女,俗世翻腾,误入桃源,前情难忘,故地拾旧,情何以堪,终不得解。

由于两个剧组与剧场同时签订了场地使用合同,双方互不相让,由于演出在即,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遂成就了一出古今悲喜交错的舞台奇观电影《暗恋桃花源》——一个舞台,两出戏剧,喜剧不喜,悲剧不悲!看似混乱却又乱中有序,导演从生活获取灵感,将社会当时时局浓缩于舞台之上,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

电影通过运用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及电影语言特色,展现了一个古今交错,中西融合,悲喜交加,乱中有序,由浅入深的戏中戏。

《暗恋桃花源》及问世以来,饱受好评,获得了很多国际荣誉,可谓是众多电影中一朵绽放绚烂的奇葩。

关键词:视角独特,政治敏感度,蒙太奇、电影语言、古今中西融合之美标题一:《暗恋桃花源》一部神奇的戏中戏暗恋桃花源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引起来一时轰动,荣获各种殊荣,还被翻拍出各种版本。

这样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之作,又有几个人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深意?嘈杂混乱的背后,又有几人真正看透导演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电影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特技炫酷的商业大片,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很多导演放弃本心,一味去追求经济效益,走心的良心之作可谓是凤毛麟角。

回头再看1992年由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而改编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可谓是一次心灵的震撼。

虽然没有大手笔的资金投入,也没有恢弘气派的大场面,仅仅是小小的舞台,有限的演员,局限的空间,但是导演的用心却是处处可见。

细节的处理,台词的安排,剧情的衔接可谓是出神入化。

初次观看《暗恋桃花源》,只是对这部电影剧情的巧妙安排而打动,一悲一喜,一古一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影片,导演竟可以找到其中的切合点,完美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让观众自然而然的接受了这种大胆的安排,没有丝毫的抵触。

但是,每多看一次,便让我对这部影片有了一些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它是一部具有魔性的神奇的电影,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会被时间的浪潮淹没,即使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影坛,经典的电影还是会像一颗永不黯淡的星星,即使你不去理睬,也丝毫不妨碍它散发着熠熠光辉。

《暗恋桃花源》就是其中的一颗,它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它像是电影和话剧的融合体。

话剧和舞台剧的区别在于,视角的不同,话剧而言,观众的视角是固定的,全部需要依靠演员的传达,所以话剧演员的演技相对来说要求更高,动作幅度也会大一些;电影而言,虽然观众也是固定的,但是电影镜头却是360度可移动的,因此,观众获取的信息量会更大,演员的演技要求自然,贴近生活。

《暗恋桃花源》却将两者巧妙地融合,电影镜头记述了话剧的排练过程,夸张的演技与语言在电影中不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却还平添了一些感染力。

陈凯歌导演在评论自己的《霸王别姬》时,曾经说过,一部好的电影不仅需要好的导演,更需要好的剧本,好的演员,三者缺一不可。

我对于这个观点表示认同,《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也离不了这三个因素。

导演赖申川具有灵敏的艺术神经细胞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他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

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小朋友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

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常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件小事,却触动了赖声川敏感的艺术神经。

本来,他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

于是,《暗恋桃花源》应运而生了,以一种戏中戏的形式呈现出来,戏中的人看戏,我们又在看看戏的人。

悲喜交加,中西融合,乍看起来嘈杂无序,不伦不类。

但实在混乱之中却也有一定的秩序。

该剧进入群众视线后一度在台湾地区产生轰动,然而作为导演的赖声川觉得并不奇怪: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的。

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历;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的秩序。

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居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

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许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真相。

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标题二:《暗恋桃花源》的蒙太奇一部当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个左右的镜头组成。

每一个镜头的景别、角度、长度,运动形式,以及画面与音响组合的方式,都包含着蒙太奇的因素。

可以说,从镜头开始就已经在使用蒙太奇了。

与此同时,在对镜头的角度、焦距、长短的处理中,就已经包含着摄制者的意志、情绪、褒贬、匠心了。

蒙太奇遵循了艺术反映现实的美学原则。

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素材的重新组织,通过选择、提炼、概括、加工等程序使之富于美感,符合创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创作意图。

《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整体上最让人称奇的地方就是平行蒙太奇的使用!虽然讲述的是似乎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但是导演却让他们演绎在同一部电影当中。

而且表现的还是淋漓尽致,两件事同时发生相互交错似乎有点混乱但是都是围绕着各自的中心在演绎。

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交织在一起应用了平行蒙太奇使《暗恋》、《桃花源》各自的故事线索很清楚。

电影当中有一个一直在寻找刘子冀的疯女人,也对整部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两个故事而言她则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桥梁!在其中我觉得最高明的地方就是电影高潮的时候由于两家争场地从而发生的一幕叫板式蒙太奇的精彩演绎:在《暗恋》中演台北病房那段戏的时候,《桃花源》的导演却来和他们争场地,于是《暗恋》就先让了一回,让《桃花源》先拍,当《桃花源》拍到一般的时候,《暗恋》又出现了,相持无奈只好一家一半,于是精彩的叫板式蒙太奇开始了。

两个剧组共用一个舞台,双方看似没有丝毫联系的剧组,在排练过程中却出现了台词的错位,双方的台词很自然的接上了对方的话。

这段叫板式蒙太奇的运用很精彩,两个故事讲的都是爱情中的三角恋关系,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方的台词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标题三:电影语言之美《暗恋桃花源》被拍成电影以后,影片事实上就成了三种语言的奇妙织体:台词(文字)语言,舞台(剧场)语言和电影(镜头)语言。

三种语言的织体丰富了影片的语言层次感,这一点本身就颇有意味。

电影不是什么综合艺术,不过,如果我们要对电影《暗恋桃花源》进行台词语言、舞台语言的分析的话,毫无疑问是在承认二者同属电影语言“讲述”范围内的前提下的。

我们可以说,从电影语言到舞台语言到台词语言,对于《暗恋桃花源》而言,是兼容的。

就台词语言而言,《暗恋》中很多深情细腻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想不到呀,好大一个上海,我们可以在一起,一个小小的台北,把我们难倒了。

”“之凡,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我,我写了好多信到上海,好多信,后来,我大哥说,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要老了。

”平静如水,却打动人心,百看不厌。

就舞台语言而言,《桃花源》则展现的淋漓尽致。

刚开始是老陶在开酒瓶。

这酒瓶有瓶盖但就是打不开。

老陶一边说着:“这叫什么家?买个药买一天了还买不回来,这还叫个家吗?”说完去拿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开酒不成,“不喝可以了吧!”把酒与刀拍在桌上。

“我吃饼!”拿饼坐下,“武陵这个地方,根本就不是个地方,穷山恶水,泼妇刁民,鸟不语花还不香呢!我老陶打个鱼嘛,嘿,那鱼好像都串通好了一块儿不上网!老婆满街跑没人管!什么地方!”吃饼,可这饼像橡皮一样根本吃不动。

起身,用刀,“康里康朗康里康朗”,砍不动。

“这叫什么刀?这叫什么饼?这根本就不是饼!大家都不是饼!”在此,渔夫老陶的生存状态不是一个没酒没饼的问题,而是有酒喝不到、有饼吃不动的问题。

他周围的任何一个事物,家,酒,刀,饼,地方,按老陶的说法,都已经不能再这样称呼了,甚至包括老婆在内。

我们看到,这些东西虽然还是那个东西,可对老陶来说,确实已经不再具备那个东西的属性,从而老陶开始怀疑人们对它们的命名。

演员形体的表演衬托在这些模糊性语言中。

人物的感情在语言“受制”(人物本身的理解),形体便成为了人物潜意识中台词的最好表达,如老陶发泄生活中不满时,语言无力为继,他的感情变成了形体,他踩,他摔,他脸部表情成了面具,传达着他内心的郁愤!而且《桃花源》也玩起了文字游戏,“桃”和“老陶”,“花”和“春花”,“源”和“袁老板”,“桃花源”也暗示了该部喜剧是老陶,春花和袁老板三人之间的故事,编剧可谓下足了功夫。

就电影语言而言,就是拍摄镜头的多样性,蒙太奇手法的使用等等。

标题四:古今悲喜交错差互的舞台奇观《暗恋》它是一出悲剧。

影片开场没多久,就已让人心醉神迷;《桃花源》它是一出喜剧。

严格的说,是一出以喜剧为形式、悲剧为内核的黑色幽默荒诞剧。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暗恋,也许最美,但对于当事人确是严重失衡的。

怀着对人生初见的刻骨萦怀,最终在垂垂老矣弥留之际,也只换得一个执手相看、老泪纵横的悲凄结局。

暗恋之美,恰如罐头,一旦接触到现实的空气,便会变质,甚至腐烂。

人生无常,造化弄人。

吃不到的葡萄,总是最甜,得不到的爱情,总是最美。

真正的浪漫,即在于没有未来。

再优秀的演员演绎,也不能完全传达当事人当时的心态与体验。

于是,老导演经常不满,发脾气,陷入深深的黯然而不能自已。

文艺就是文艺,它源于生活却总是高于生活,永远不能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也许正是这种无法弥合的缺憾,让每一个创作者在如吸食鸦片般的创作过程里:深爱、陷入、纠结,却又欲罢不能。

综观《暗恋》一节,流露浓浓的悲观与无奈,似乎,正传达了导演的表达意图之一:美,总是在想象中完成。

“桃花源”作为千古以来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其意义在此节里倒无多大变化,但是桃花源里的恩爱夫妻典型,却被作者有意安排为与现实世界里相同面貌的一对偷情者而独具讽刺。

陶渊明,传统意义上的前代精神贵族领袖,在此被解构成一个夫妻失和、第三者插足,却又无从排解的现代苦闷男。

老陶(李立群饰)是当今社会普通民众的代表,职业压力(捕不上大鱼)、感情危机(妻子出轨),武陵现实世界的残酷压抑,桃花源里的虚无飘渺,在经历精神层面(桃花源经历)的自我反思、自我安慰、自我麻醉、与自我妥协之后,重返武陵现实,却发现自己仍然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冲击。

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当第三者袁老板与老陶之妻春花两情相悦真正走入婚姻之后,却也因为不堪生活内容的繁琐与重负而互生矛盾猜疑,一如从前老陶的着急上火甚或郁郁寡欢。

《桃花源》这种结局安排,也许正体现了作者创意之另一种:梦想与现实是存在差距的,也许梦想越美好,越飘渺,越难经得住残酷现实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