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精品教案 《失街亭》教学实录1

合集下载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 2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4教学目的: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4、了解诸葛亮深谋远略、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和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

教学重点:1、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2、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教学难点:1、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2、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3、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整体感知,梳理课文结构。

3、分析马谡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进入新课)二、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三、与本文相关的内容简介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1、生速读全文,理清思路。

2、生简要复述情节。

3、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要求学生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例: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五、研习课文1。

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

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刚愎自用、拒不纳谏、违反军令、承担责任3。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4。

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由学生自行讨论,要求讲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5.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把《失街亭》中的马谡与“纸上谈兵”(选自《史记》中的`赵括作对比。

可设计以下表格,让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马谡赵括理论学习的经过,对自我的评价空谈理论、死守教条的表现导致失败的最主要的做法结果六、课堂小结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精选5篇)

《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精选5篇)

《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精选5篇)《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精选5篇)《失街亭》教学实录及点评篇1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

(展示课件)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

改作业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

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

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请坐。

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生:“ 三笑” 。

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生:第一次笑是“ 马谡笑曰:‘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作家的表达意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情感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让学生体验小时候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对事物充满关心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形象,关心他人;2.掌握作家的表达意图,理解作品中的主题。

【教学难点】1.理解人与物之间亲密的关系;2.认识名人事实并进行思考。

【教学方法】阅读与理解法、分组活动法、小组探究法。

【教材准备】教材P45,52,多媒体装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课件,放一张苏东坡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苏东坡。

3.提问:“苏东坡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有那样的成就?”Step 2 知识传授1.让学生翻开教材P47,“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故事的名字,其实这个名字蛮有趣的,叫什么呢?”2.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个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里讲了什么事情?b.他们在挖掘泥炭时,挖到了什么?c.孩子们男女搭配吗?男孩搭配女孩,孩子搭配大人吗?孩子搭配大人。

3.让学生回答了问题后,教师出示在故事中的关键画面展示。

4.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留意人物、场景、细节。

Step 3 知识拓展1.给学生进一步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主题,通过表达方式、情节发展、人物语言来判断主题是什么。

Step 4 小组互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到两个关于故事中关键点的问题进行讨论。

2.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并自由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

Step 5 整合回顾1.小组代表分享所得结论,并进行总结。

2.教师分享启示,总结出故事的主题并鼓励学生做自我思考。

【教学延伸】1.生活中的名人:a.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苏东坡这个人,比较他和现代一位有名的文人。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2 失街亭》0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2 失街亭》0

教学设计课题:《失街亭》科目:语文年级:高一级单位:连州市第二中学执教人:欧阳燕芳《失街亭》教学设计连州市第二中学欧阳燕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诸葛亮的优良作风、马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分享从故事中获得的现实生活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分析诸葛亮、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品读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预习要求:(详见“导学案·预习案”部分)【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电视剧《三国演义》人物剧照。

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讨论2、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呈现词作《西江月·滚滚长江东逝水》。

3、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学生完成,教师补充)4、与本文相关的内容简介。

(学生完成,教师补充)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品读讨论)1、学生简要复述情节,理清线索。

2、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要求学生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示例:孔明调兵——马谡拒谏——街亭失守——挥泪执法三、赏析与品味(小组合作)一结合《导学案·阅读理解案》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找出原文中马谡的“三笑”的相关描写句子,借此分析马谡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性格特征+身份)2、课文开头写诸葛亮分析敌情,调兵遣将把守街亭“三嘱”,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斩马谡一节,诸葛亮有“三哭”,请分别分析诸葛亮的心理。

4、请概括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人物性格特征+身份)(二)师生互动讨论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在街亭失守这一过程以及之后的部署中,作者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小说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提示:从司马懿、马谡等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四、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小组合作)结合《导学案·探究案》,讨论以下问题:1、失街亭,谁之过?(提示:可以从马谡,诸葛亮两方面各做分析,言之成理)2、通过学习《失街亭》一文,你得到什么启示?(提示:结合实际生活)五、课堂小结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联系实际生活得到的启示六、课后作业1、完成《全优课堂》与本文相关的练习。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对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要介绍《失街亭》的背景及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诸葛亮、马谡等主要人物。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分析人物性格1.分析诸葛亮:智勇双全、严谨认真、善于用人。

2.分析马谡: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轻敌冒进。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认识。

2.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分析课文描写手法1.诸葛亮的人物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2.马谡的人物描写:对比描写、讽刺手法。

三、分析课文表达技巧1.诸葛亮的语言表达:严谨、简练。

2.马谡的语言表达:狂妄、自大。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二、分析课文主题思想1.诸葛亮:忠诚、敬业、为国家利益着想。

2.马谡:狂妄、自大、不顾国家利益。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拓展练习:让学生以诸葛亮或马谡的视角,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回顾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课文的现实意义1.诸葛亮:敬业精神、忠诚为国家。

粤教高中必修4《12 失街亭》李璇玲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粤教高中必修4《12 失街亭》李璇玲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失街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以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略读、精读、拓展阅读等方法读懂文本,把握文本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并将阅读成果转化为文字材料,通过口头、书面等形式与他人分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1、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活动中辨识、分析、文本内容,有理有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逻辑思维。

2、通过对马谡、诸葛亮两个关键人物形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注重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辩证论人处事的思想,提升思维品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复杂的情节和典型的语言、通过多方对比映衬塑造人物的技巧方法,让学生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又能适当借鉴文中塑造人物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文化传承与理解:直面现实,反思历史,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古为今用。

【教学重点】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探讨街亭失守的责任过失以及如何全面看人的问题。

【课前准备】阅读相关拓展资料、完成学案上的相关题目。

【教授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由杜甫的《蜀相》导入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人物形象分析由“失街亭,谁之过?”引出马谡、诸葛亮两个关键人物。

(一)马谡重点分析语言和情态(“三笑”)(二)诸葛亮重点分析语言和情态(“三哭”)(三)总结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

三、研讨文本,把握主旨 1、探讨:失街亭,谁之过?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

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

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

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3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3篇

粤教版必修四《失街亭》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以“回目”形式概括情节发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并训练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评点”的方式欣赏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技巧,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语文读本》“名著导读”《三国演义》,课上进行多向的对话与交流,感悟思考与讨论交流结合。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从课文获取人生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讨论、点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第71集《空城退敌》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片段。

以“马谡为什么被斩”的悬念导入新课。

二、明确学习目标1、熟悉并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了解诸葛亮、马谡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展示自读提纲:1、了解作者及作品;2、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3、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4、小说的情节、结构是如何安排的?5、理解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6、准备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7、马谡的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四、理解课文内容(一)、双基练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C)A、马谡(shù)曹叡(ruì)寨栅(zhà)B、偏裨(bì)文几(jǐ)熟谙(yīn)C、张郃(hé)掎角(jǐ)城垣(yuán)D、垓心(gāi)长史(cháng)辎重(zī)2、《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失街亭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失街亭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失街亭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失街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教学导入: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 介绍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

他可能是XX省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

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

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

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

详细见教师用书)三. 预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四. 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街亭》课堂实录《失街亭》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

(展示课件)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

改作业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

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

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请坐。

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生:“三笑”。

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生: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

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

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请坐。

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生:很好!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师:具体说说。

生:“三笑”没有笑好。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

)师:请坐。

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生1:很甜!(全班笑。

)生2:不像!师:看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戏剧人物的一笑一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

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大家一起把课文第三段朗诵一遍,体会一下马谡的“三笑“。

(全班朗诵第三段)师: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请陈冠华同学谈谈。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还有吗?蔡丽莹你说说看。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师: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

(板书:诸葛亮)师: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生: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那么,我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

刘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生: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

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

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

……戒之,戒之。

”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

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生: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师:大家觉得刘丹同学说得怎么样?生:很好!(鼓掌)师: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了。

那么,诸葛亮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生:不是!师: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生: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

(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课本剧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观看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流泪。

(略) 师:大家觉得刚才我们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生:很好!生:棒!师:我想请导演刘丹说说你觉得刚才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你的要求没有?刘生:这一幕人物很多,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发挥得非常好,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在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又沉重又悲伤的,沉重的是失去了重要的街亭,悲伤的是必须严惩马谡,刚才江烨的发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马谡在这一幕已经不能像之前的《马谡拒谏》一样,单纯去表现他的狂妄自大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非常后悔。

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的排练没有白费,大家可以再给一点掌声我们的演员吗?谢谢!(同学鼓掌)师:很好,请坐。

那我现在请江烨来谈谈你的感受。

你觉得你的表演能够拿多少分?江生:可以及格。

师: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演的呢?生:抓住了“三哭”。

师:能不能解释一下?生: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

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

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师: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生: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生: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师:说得很好,请坐。

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

“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

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生:重情重义。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师:很好,请坐。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

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学生讨论)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

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展示幻灯。

)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下课!用新课程标准观照课堂“语文味”——评孔佩霞老师《失街亭》课堂教学梅林中学王兴孔老师是刚毕业才两年的青年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很受学生喜爱,在期末学生民意测评,满意率为100%。

我们觉得她执教的小说阅读欣赏课《失街亭》,是一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上得很有“味”的语文课。

首先,教学设计理念新。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即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及创作的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

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发展。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