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图形分析(选择专练)
沉淀溶解平衡及图像分析(共30题)——2020届高三化学题型狂练

沉淀溶解平衡及图像分析(共30题)——2020届高三化学题型狂练1.某温度下,[]-21sp 2K Cu(OH)=1.010⨯。
向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OH 和2Na S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4CuSO 溶液产生()2Cu OH 、CuS 两种沉淀,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的()2+p(Cu)=-1gc Cu ,()-p(B)=-1gc OH 或()2--1gc S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Ⅰ表示的是Cu 2+与OH -浓度关系的曲线B .该温度下,-36sp K (CuS)=1.010⨯C .升高温度时,b 点会向c 点移动D .向d 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对应阴离子的钠盐固体,d 点向b 点移动【答案】C【解析】A.若曲线I 表示的是Cu 2+与OH -浓度关系,则c(OH -) =c(Cu 2+) =1.0⨯10-7mol/L ,c 2(OH -) ⨯c(Cu 2+) = (1.0⨯10-7mol/L)2⨯1.0⨯10-7mol/L=1.0⨯10-21=[]-21sp 2K Cu(OH)=1.010⨯ ,故A 正确;B.根据A 选项分析,曲线II 表示CuS 的溶解平衡曲线,当达到平衡时,c(S 2-)= c(Cu 2+) =1.0⨯10-18mol/L ⨯1.0⨯10-18 mol/L=1.0⨯10-36, 所以该温度下,-36sp K (CuS)=1.010⨯,故B正确;C.升高温度时,沉淀的溶解平衡向正向移动,c(S2-)、c(Cu2+)都会增大,故C错误;D.该温度下,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硫化钠,硫离子的浓度增大,沉淀的溶解平衡向逆向移动(形成沉淀的方向),c(Cu2+)会减小,d点向b点移动,故D正确;答案选C。
【点睛】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促进沉淀溶解,K sp增大,与各物质的浓度无关。
2.25℃时,Fe(OH)2和Cu(OH)2的饱和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lgc(M2+)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该温度下K sp[Cu(OH)2]-K sp[Fe(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线表示Fe(OH)2饱和溶液中的变化关系,且K sp[Fe(OH)2]=10-15.1B.当Fe(OH)2和Cu(OH)2沉淀共存时,溶液中℃C(Fe2+):c(Cu2+)=l℃104.6C.向X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可转化为Y点对应的溶液D.除去CuSO4溶液中含有的少量Fe2+,可加入适量CuO【答案】A【解析】A.该温度下,K sp[Cu(OH)2]<K sp[Fe(OH)2],则c(Fe2+)>c(Cu2+),离子浓度越大,-lgc(M2+)值越小,则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中c(Fe2+)较大,所以Fe(OH)2饱和溶液中-lgc(Fe2+)较小,则b线表示Fe(OH)2饱和溶液中的变化关系,由图象可知,pH=8时,-lgc(Fe2+)=3.1,K sp[Fe(OH)2]=10-3.1×(10-6)2=10-15.1,故A正确;B.当pH=10时,-lgc(Cu 2+)=11.7,则K sp [Cu(OH)2]=10-11.7×(10-4)2=10-19.7,c(Fe 2+):c(Cu 2+)=()()22sp sp K Fe OH K Cu OH ⎡⎤⎣⎦⎡⎤⎣⎦=15.119.71010--= 4.6110-,故B 错误;C .向X 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溶液中会生成Cu(OH)2沉淀,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会减小,而从X 点到Y 点铜离子浓度不变,故C 错误;D .K sp [Cu(OH)2]<K sp [Fe(OH)2],Cu(OH)2更易生成沉淀,在含有Fe 2+的CuSO 4溶液中,加入适量CuO ,不能生成Fe(OH)2沉淀,所以Fe 2+浓度不变,故D 错误;故选A 。
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题精准训练——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分析【选择专练】Word+解析

2020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届——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分析届届届届届届1.某温度下,向10mL0.1mol/LCuCl2溶液中滴加0.1mol/L的Na2S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中−lg c(Cu2+)与Na2S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已知:lg2=0.3,K sp(ZnS)=3×10−25mol2/L2。
A. a、b、c三点中,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为b点B. Na2S溶液中:c(S2−)+c(HS−)+c(H2S)=2c(Na+)C. 该温度下K sp(CuS)=4×10−36mol2/L2D. 向100mL Zn2+、Cu2+浓度均为10−5mol⋅L−1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4mol⋅L−1的Na2S溶液,Zn2+先沉淀2.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A. 由图甲可以判断:T1>T2,且反应的△H<0B. 图乙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C. 根据图丙,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2+,可先向溶液中加入适量双氧水,再调节pH≈4D. 图丁表示用0.1mol/L的盐酸滴定20mL 0.1mol/LNaOH溶液,溶液pH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3.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A. 图甲表示放热反应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B. 图乙表示一定温度下,溴化银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其中a点代表的是不饱和溶液,b点代表的是饱和溶液C. 图丙表示25℃时,分别加水稀释体积均为100mL、pH=2的一元酸CH3COOH溶液和HX溶液,则25℃时HX的电离平衡常数大于CH3COOHD. 图丁表示某可逆反应生成物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知t时反应物转化率最大4.如图图示与对应的叙述相符的是()A.由图甲可以判断:对于反应aA(g)+bB(g)⇌cC(g),若T1>T2,则a+b=c且△H<0B. 图乙表示压强对可逆反应2A(g)+2B(g)⇌3C(g)+D(s)的影响,乙的压强比甲的压强大C. 根据图丙,若除去CuSO4溶液中的Fe3+,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调节pH≈4D. 图丁表示用0.1000mol/LNaOH溶液滴定20.00mL0.1000mol/L醋酸溶液得到的滴定曲线5.如图所示与对应叙述相符的是()A. 图甲表示一定温度下FeS和CuS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则K sp(FeS)>K sp(CuS)B. 图乙表示pH=2的甲酸与乙酸溶液稀释时的pH变化曲线,则酸性:甲酸<乙酸C. 图丙是用0.100 0 mol⋅L−1NaOH溶液滴定25.00 mL盐酸的滴定曲线D. 图丁表示反应N2(g)+3H2(g)⇌2NH3(g)平衡时NH3体积分数随起始n(N2)/n(H2)变化的曲线,则转化率:αA(H2)=αB(H2)6.Hg是水体污染的重金属元素之一。
高中化学第3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微专题7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3.如图所示,有两条T1、T2两种温度下的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 平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加入Na2SO4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 . T1 温 度 下 , 在 T1 曲 线 上 方 区 域 ( 不 含 曲 线 ) 任 意 一 点 时 , 均 有 BaSO4沉淀生成 C.蒸发溶剂可能使溶液由d点变为曲线上a、b之间的某一点(不含 a、b) D.升温可使溶液由b点变为d点
A.L1线代表AgCl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 B.a1、b两点所示溶液中c(Ag+):b>a1 C.若将上述K2CrO4溶液的浓度改为0.05 mol·L-1,则b点会移动到 c点
D.将a1与b点溶液混合,无Ag2CrO4固体析出
2.常温下,分别向体积均为10 mL、浓度均为0.1 mol·L-1的FeCl2 和MnCl2溶液中滴加0.1 mol·L-1的K2S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lg c(Fe2 +)和-lg c(Mn2+)与滴入K2S溶液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Ksp(MnS)>Ksp(FeS),lg 3≈0.5,忽略溶液混合时温度和体积的变化],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A )
2.c(Mn+)—pH图像 Fe(OH)3和Cu(OH)2的c—pH关系如图(温度一定):图中曲线为相应 金属阳离子氢氧化物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可利用图像判断有关氢氧化 物的Ksp的大小以及离子分离方法的选择。
跟|踪|训|练 1.(2024·青岛高二检测)一定温度下,AgCl(s) Ag(aq)+Cl-(aq)体系 中,c(Ag+)和 c(Cl-)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4)相同实验条件下,沉淀相同物质的量的Cl-和Br-消耗的AgNO3 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于Ksp(AgBr)<Ksp(AgCl),当滴加相同物质的量的 Ag+时,溶液中c(Br-)<c(Cl-),故反应终点c向b方向移动。
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图形分析(选择专练)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12题题型各个击破——有机物的制备综合实验(大题专练)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乙酰乙酸乙酯(CH3COCH2COOC2H5)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熔点:−45°C,沸点:180.8℃,它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原料.在实验室,它可以由乙酸乙酯在乙醇钠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制得,反应式为:2CH3COOC2H5CH3COCH2COOC2H5+C2H5OH反应中催化剂乙醇钠是由金属钠和残留在乙酸乙酯中的微量乙醇作用生成的,而一旦反应开始,生成的乙醇又会继续和钠反应生成乙酸钠.乙酰乙酸乙酯制备的流程如下:金属钠,有机液体钠熔化小米状钠珠橘红色溶液含乙酰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乙酰乙酸乙酯粗产品阅读下面关于乙酰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1)将适量干净的金属钠放入烧瓶中,为了得到小米状的钠珠,需将钠熔化,为了防止钠的氧化,熔化时需在钠上覆盖一层有机液体,下表是钠和一些常用有机液体的物理性质:钠苯甲苯对二甲苯四氯化碳密度(g/cm3)0.970.880.870.86 1.60熔点(℃)97.8 5.5−9513.3−22.8沸点(℃)881.480111138.476.8最好选用______ 来熔化钠.是否能用四氯化碳?___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2)将烧瓶中的有机液体小心倾出,迅速加入适量乙酸乙酯,装上带有一根长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并在导管上端接一个干燥管.缓缓加热,保持瓶中混合液微沸状态.在实验中,使用烧瓶必须干燥,原料乙酸乙酯必须无水,原因是______ ,烧瓶配上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 ,导管上端接一干燥管的目的是______ .(3)步骤⑥为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其目的是______ ,写出步骤⑦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______ (填最主要一种).粗产品(含乙酸乙酯和少量水及乙酸等)经过几步操作,最后成为纯品.粗产品乙酰乙酸乙酯(4)向分离出的乙酰乙酸乙酯粗产品中加无水硫酸钠固体的作用是______ .(5)精馏乙酰乙酸乙酯时需要减压蒸馏,装置如图所示.冷凝管的进出水方向应______ 口进,______ 口出.毛细管的作用是______ .(6)实验最后所得产品远少于完全转化的理论产值,除了反应过程中的损耗外,主要原因是______ .2.【实验化学】苯甲酸常用于抗真菌及消毒防腐.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氧化甲苯制备苯甲酸,其装置如图1所示(加热、搅拌和仪器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实验过程如下:①将5.4mL甲苯、100mL水、几粒沸石加入250mL三颈瓶中.②装上冷凝管,加热至沸后分批加入16g高锰酸钾,回流反应4h.③将反应混合物趁热减压过滤,并用热水洗涤滤渣,将洗涤液并入滤液中.④滤液加入盐酸酸化后,抽滤(装置如图2)、洗涤、干燥得苯甲酸粗产品.在苯甲酸制备过程中发生反应:(1)图1冷凝管中冷水应从______ 管进入(填“a”或“b”),图2中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 .(2)实验中分批加入KMnO4的原因是______ .(3)判断甲苯被氧化完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抽滤操作与普通过滤相比,除了得到沉淀较干燥外,还有一个优点是______ .(5)第一次过滤时,若溶液呈红色,可加入下列试剂处理______ (填字母).A.H2Ol4C.NaHSO3D.HNO3(6)苯甲酸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见下表:T/℃41875溶解度/g0.180.27 2.20洗涤苯甲酸晶体时应用______ 洗涤.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0分)3.甲酸(HCOOH)是还原性酸,又称作蚁酸,常用于橡胶、医药、染料、皮革等工业生产。
2025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第8章沉淀溶解平衡考点二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及分析(含答案)

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及分析
必备知识·梳理夯实
知识梳理
1.两类沉淀溶解平衡图像
(1)沉淀溶解平衡——浓度图像
①典型示例(以某温度下AgBr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为例)
②图中点的变化及分析
a →c曲线上变化,增大c(Br-)
d→c加入AgNO3(忽略溶液体积变化)
c→a曲线上变化,增大c(Ag+)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有沉淀生成,曲线下方的点表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处于平衡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对数图像
图像分析
pM=-lg c(M) (M:Mg2+、Ca2+、Mn2+),p c(CO2-3)=-lg c(CO2-3)
横坐标数值越大,c(CO2-3)越小
纵坐标数值越大,c(M)越小
线上方的点为相应物质的不饱和溶液线下方的点表示有相应物质的沉淀生成
线上的点为相应物质的饱和溶液
根据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可计算相应物质的K sp
沉淀滴定曲线是沉淀滴定过程中构成难溶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与沉淀剂加入量之间的关
系曲线。
T℃,分别向10.00 mL 0.1 mol·L-1的KCl和K2CrO4溶液中滴加0.1 mol·L-1AgNO3溶液,滴定过程中-lg c(M)(M为Cl-或CrO2-4)与AgNO3溶液体积(V)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1)曲线L1代表与-lg c(Cl-) 与V(AgNO3溶液)的变化关系。
(2)T℃时,溶度积K sp(Ag2CrO4)= 4.0×10-12。
(3)相同实验条件下,若改为0.05 mol·L-1的KCl和K2CrO4溶液,则曲线L2中N点向点Q上方移动。
沉淀溶解平衡图像分析

上一页
下一页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5
A.图中 a 和 b 分别为 T1、T2 温度下 CdS 在水中的溶解度
√B.图中各点对应的 Ksp 的关系为 Ksp(m)=Ksp(n)<Ksp(p)<Ksp(q)
C.向 m 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 Na2S 固体,溶液组成由 m 沿 mpn 线向 p 方 向移动
D.温度降低时,q 点的饱和溶液的组成由 q 沿 qp 线向 p 方向移动
2. a, d, e 三点如何判断饱和,不饱和,过饱和 三种状态?你的判断的理由又是什么?
3.将横纵轴由对数变成负对数之后,图象如何 绘制?与对数图象有什么区别?
上一页
下一页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8
2.
上一页
下一页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9
A. CdS的溶解度比ZnS的大 B. 该温度时,Ksp(ZnS)=1.0×10-30 C. P点有ZnS析出,但是没有CdS析出
√C.加入 Cu 越多,Cu+浓度越高,除 Cl-效果越好
D.2Cu+===Cu2++Cu 平衡常数很大,反应趋于完全
上一页
下一页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3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Hale Waihona Puke 2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图像的三步骤:
明确图像中横、 纵坐标的含义
→
理解图像中 线上点、线 外点的含义
→
抓住Ksp的特 点,结合选项
分析判断
上一页
下一页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3
类型1 c(Mn+)—c(An-)型图像(以AgCl为例)
思考:
1. a, d, e 三点如何判断饱和,不饱和,过饱和 三种状态?你的判断的理由是什么?
沉淀溶解平衡及图像分析(共30题)——2020届高三化学题型狂练

沉淀溶解平衡及图像分析(共30题)——2020届高三化学题型狂练1.某温度下,[]-21sp 2K Cu(OH)=1.010⨯。
向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OH 和2Na S 的混合溶液中滴加4CuSO 溶液产生()2Cu OH 、CuS 两种沉淀,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的()2+p(Cu)=-1gc Cu ,()-p(B)=-1gc OH 或()2--1gc S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曲线Ⅰ表示的是Cu 2+与OH -浓度关系的曲线B .该温度下,-36sp K (CuS)=1.010⨯C .升高温度时,b 点会向c 点移动D .向d 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对应阴离子的钠盐固体,d 点向b 点移动【答案】C【解析】A.若曲线I 表示的是Cu 2+与OH -浓度关系,则c(OH -) =c(Cu 2+) =1.0⨯10-7mol/L ,c 2(OH -) ⨯c(Cu 2+) = (1.0⨯10-7mol/L)2⨯1.0⨯10-7mol/L=1.0⨯10-21=[]-21sp 2K Cu(OH)=1.010⨯ ,故A 正确;B.根据A 选项分析,曲线II 表示CuS 的溶解平衡曲线,当达到平衡时,c(S 2-)= c(Cu 2+) =1.0⨯10-18mol/L ⨯1.0⨯10-18 mol/L=1.0⨯10-36, 所以该温度下,-36sp K (CuS)=1.010⨯,故B正确;C.升高温度时,沉淀的溶解平衡向正向移动,c(S2-)、c(Cu2+)都会增大,故C错误;D.该温度下,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硫化钠,硫离子的浓度增大,沉淀的溶解平衡向逆向移动(形成沉淀的方向),c(Cu2+)会减小,d点向b点移动,故D正确;答案选C。
【点睛】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
温度升高促进沉淀溶解,K sp增大,与各物质的浓度无关。
2.25℃时,Fe(OH)2和Cu(OH)2的饱和溶液中,金属阳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负对数[-lgc(M2+)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该温度下K sp[Cu(OH)2]-K sp[Fe(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线表示Fe(OH)2饱和溶液中的变化关系,且K sp[Fe(OH)2]=10-15.1B.当Fe(OH)2和Cu(OH)2沉淀共存时,溶液中℃C(Fe2+):c(Cu2+)=l℃104.6C.向X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可转化为Y点对应的溶液D.除去CuSO4溶液中含有的少量Fe2+,可加入适量CuO【答案】A【解析】A.该温度下,K sp[Cu(OH)2]<K sp[Fe(OH)2],则c(Fe2+)>c(Cu2+),离子浓度越大,-lgc(M2+)值越小,则相同条件下,饱和溶液中c(Fe2+)较大,所以Fe(OH)2饱和溶液中-lgc(Fe2+)较小,则b线表示Fe(OH)2饱和溶液中的变化关系,由图象可知,pH=8时,-lgc(Fe2+)=3.1,K sp[Fe(OH)2]=10-3.1×(10-6)2=10-15.1,故A正确;B.当pH=10时,-lgc(Cu 2+)=11.7,则K sp [Cu(OH)2]=10-11.7×(10-4)2=10-19.7,c(Fe 2+):c(Cu 2+)=()()22sp sp K Fe OH K Cu OH ⎡⎤⎣⎦⎡⎤⎣⎦=15.119.71010--= 4.6110-,故B 错误;C .向X 点对应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 ,溶液中会生成Cu(OH)2沉淀,溶液中铜离子的浓度会减小,而从X 点到Y 点铜离子浓度不变,故C 错误;D .K sp [Cu(OH)2]<K sp [Fe(OH)2],Cu(OH)2更易生成沉淀,在含有Fe 2+的CuSO 4溶液中,加入适量CuO ,不能生成Fe(OH)2沉淀,所以Fe 2+浓度不变,故D 错误;故选A 。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 作业31 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

作业31沉淀溶解平衡的图像分析(选择题1~8题,每小题7分,9~11题,每小题8分,共80分)题组一曲线型图像1.已知某温度时,C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向100 mL该条件下的CaSO4饱和溶液中加入400 mL 0.01 mol·L-1 Na2SO4溶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中析出CaSO4固体沉淀,最终溶液中c(SO2-4)比原来的大B.溶液中无沉淀析出,溶液中c(Ca2+)、c(SO2-4)都变小C.溶液中析出CaSO4固体,溶液中c(Ca2+)、c(SO2-4)都变小D.溶液中无沉淀析出,但最终溶液中c(SO2-4)比原来的大2.某温度时,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Na2SO4固体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D.a点对应的K sp大于c点对应的K sp3.如图所示,有两条T1、T2两种温度下的BaS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加入Na2SO4固体可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B .T 1温度下,在T 1曲线上方区域(不含曲线)任意一点时,均有BaSO 4沉淀生成C .蒸发溶剂可能使溶液由d 点变为曲线上a 、b 之间的某一点(不含a 、b)D .升温可使溶液由b 点变为d 点 题组二 对数图像——直线型4.已知:常温下,K sp (AgBr)<K sp (AgCl)。
某温度下,饱和溶液中-lg c (Ag +)与-lg c (Br -)、-lg c (Cl -)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直线Ⅱ代表AgCl 的沉淀溶解平衡B .常温下,AgBr 的K sp (AgBr)=1.0×10-10C .常温下,当c (Ag +)=1.0×10-4mol·L-1时,饱和溶液中c (Br -)c (Cl -)=1.0×10-2D .加入AgNO 3固体可使溶液由c 点沿直线变为b 点5.已知p(A)=-lg c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12题题型各个击破——有机物的制备综合实验(大题专练)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乙酰乙酸乙酯(CH3COCH2COOC2H5)是一种不溶于水的液体,熔点:−45°C,沸点:180.8℃,它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原料.在实验室,它可以由乙酸乙酯在乙醇钠的催化作用下缩合而制得,反应式为:2CH3COOC2H5CH3COCH2COOC2H5+C2H5OH反应中催化剂乙醇钠是由金属钠和残留在乙酸乙酯中的微量乙醇作用生成的,而一旦反应开始,生成的乙醇又会继续和钠反应生成乙酸钠.乙酰乙酸乙酯制备的流程如下:金属钠,有机液体钠熔化小米状钠珠橘红色溶液含乙酰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乙酰乙酸乙酯粗产品阅读下面关于乙酰乙酸乙酯制备的实验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1)将适量干净的金属钠放入烧瓶中,为了得到小米状的钠珠,需将钠熔化,为了防止钠的氧化,熔化时需在钠上覆盖一层有机液体,下表是钠和一些常用有机液体的物理性质:钠苯甲苯对二甲苯四氯化碳密度(g/cm3)0.970.880.870.86 1.60熔点(℃)97.8 5.5−9513.3−22.8沸点(℃)881.480111138.476.8最好选用______ 来熔化钠.是否能用四氯化碳?______ (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 .(2)将烧瓶中的有机液体小心倾出,迅速加入适量乙酸乙酯,装上带有一根长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并在导管上端接一个干燥管.缓缓加热,保持瓶中混合液微沸状态.在实验中,使用烧瓶必须干燥,原料乙酸乙酯必须无水,原因是______ ,烧瓶配上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 ,导管上端接一干燥管的目的是______ .(3)步骤⑥为向混合溶液中加入饱和食盐水,其目的是______ ,写出步骤⑦实验操作的主要仪器______ (填最主要一种).粗产品(含乙酸乙酯和少量水及乙酸等)经过几步操作,最后成为纯品.粗产品乙酰乙酸乙酯(4)向分离出的乙酰乙酸乙酯粗产品中加无水硫酸钠固体的作用是______ .(5)精馏乙酰乙酸乙酯时需要减压蒸馏,装置如图所示.冷凝管的进出水方向应______ 口进,______ 口出.毛细管的作用是______ .(6)实验最后所得产品远少于完全转化的理论产值,除了反应过程中的损耗外,主要原因是______ .2.【实验化学】苯甲酸常用于抗真菌及消毒防腐.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氧化甲苯制备苯甲酸,其装置如图1所示(加热、搅拌和仪器固定装置均已略去).实验过程如下:①将5.4mL甲苯、100mL水、几粒沸石加入250mL三颈瓶中.②装上冷凝管,加热至沸后分批加入16g高锰酸钾,回流反应4h.③将反应混合物趁热减压过滤,并用热水洗涤滤渣,将洗涤液并入滤液中.④滤液加入盐酸酸化后,抽滤(装置如图2)、洗涤、干燥得苯甲酸粗产品.在苯甲酸制备过程中发生反应:(1)图1冷凝管中冷水应从______ 管进入(填“a”或“b”),图2中仪器X的名称为______ .(2)实验中分批加入KMnO4的原因是______ .(3)判断甲苯被氧化完全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4)抽滤操作与普通过滤相比,除了得到沉淀较干燥外,还有一个优点是______ .(5)第一次过滤时,若溶液呈红色,可加入下列试剂处理______ (填字母).A.H2Ol4C.NaHSO3D.HNO3(6)苯甲酸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见下表:T/℃41875溶解度/g0.180.27 2.20洗涤苯甲酸晶体时应用______ 洗涤.二、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40分)3.甲酸(HCOOH)是还原性酸,又称作蚁酸,常用于橡胶、医药、染料、皮革等工业生产。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分析甲酸的组成和结构后,对甲酸的某些性质进行了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甲酸能与醇发生酯化反应该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甲酸(HCOOH)与甲醇(CH3OH)的酯化反应实验。
有关物质的性质如下:沸点/℃密度(g·cm−3)水中溶解性甲醇64.50.79易溶甲酸100.7 1.22易溶甲酸甲酯31.50.98易溶(1)装置中,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长玻璃管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从锥形瓶内所得的混合物中提取甲酸甲酯,可采用的方法为_______。
Ⅱ.甲酸能脱水制取一氧化碳。
一定条件下,CO能与NaOH固体发生反应CO+NaOH HCOONa。
(1)为了证明“CO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设计下列定性实验方案:取固体产物,配成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定产物中甲酸钠(HCOONa)的纯度:准确称取固体产物8.0g配制成100mL溶液,量取20.00mL该溶液于锥形瓶中,再加入_____作指示剂,用1.5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NaOH,平行滴定三次,平均消耗盐酸的体积为5.05mL,则产物中甲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乙酸乙酯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
某课外小组设计实验室制取并提纯乙酸乙酯的方案如下:已知:①氯化钙可与乙醇形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②有关有机物的沸点:试剂乙醚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沸点/℃34.778.511877.1Ⅰ.制备过程装置如图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9.5mL无水乙醇和6mL冰醋酸,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1)写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滴加大约3mL浓硫酸,B的容积最合适的是_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25mLB.50mLC.250mLD.500mL(3)球形干燥管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预先向饱和Na2CO3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提纯方法①将D中混合液转入分液漏斗进行分液。
②有机层用5mL饱和食盐水洗涤,再用5mL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最后用水洗涤。
有机层倒入一干燥的烧瓶中,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得粗产物。
③将粗产物蒸馏,收集77.1℃的馏分,得到纯净干燥的乙酸乙酯。
(5)第①步分液时,选用的两种玻璃仪器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②步中用饱和食盐水、饱和氯化钙溶液、最后用水洗涤,分别主要洗去粗产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乙氧基萘常用作香料,也可合成其他香料.实验室制备1−乙氧基萘的过程如图1:已知:1−萘酚的性质与苯酚相似,有难闻的苯酚气味.相关物质的物理常数: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状态熔点(℃)沸点(℃)溶解度水乙醇1−萘酚144无色或黄色菱形结晶或粉末96℃278℃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1−乙氧基萘172无色液体 5.5℃267℃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醇46无色液体−114.1℃78.5℃任意比混溶(1)将72g 1−萘酚溶于100mL无水乙醇中,加入5mL浓硫酸混合.将混合液置于如图2所示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实验中使用过量乙醇的原因是______ .(2)装置中长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 .(3)该反应能否用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的装置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简述理由______ .(4)反应结束,将烧瓶中的液体倒入冷水中,经处理得到有机层.为提纯产物有以下四步操作:①蒸馏;②水洗并分液;③用10%的NaOH溶液碱洗并分液;④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并过滤.正确的顺序是______ (选填编号).a.③②④①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5)实验测得1−乙氧基萘的产量与反应时间、温度的变化如图3所示,时间延长、温度升高,1−乙氧基萘的产量下降可能的两个原因是______ .(6)提纯的产品经测定为43g,本实验中1−乙氧基萘的产率为______ .6.实验室用溴化钠、浓硫酸和醇制备溴乙烷(CH3CH2Br)和1−溴丁烷(CH3CH2CH2CH2Br)的反应原理如下NaBr+H2SO4→HBr+NaHSO4CH3CH2OH+HBr⇌CH3CH2Br+H2OCH3CH2CH2CH2OH+HBr⇌CH3CH2CH2CH2Br+H2O 可能存在的副反应有:醇在浓硫酸的存在下脱水生成烯和醚,Br−被浓硫酸氧化为Br2等.有关数据列表如下:乙醇溴乙烷正丁醇1−溴丁烷密度/g⋅cm−30.7893 1.46040.8098 1.2758沸点/℃78.538.4117.2101.6请回答下列问题:(1)溴乙烷和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中,下列仪器最不可能用到的是______ .(填字母)a.圆底烧瓶b.量筒c.温度计d.普通漏斗(2)制备实验中常采用80%的硫酸而不用98%的浓硫酸,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3)在制备溴乙烷时,采用边反应边蒸出产物的方法,这样有利于______ ;但在制备1−溴丁烷时却不能边反应边蒸出产物,其原因是______ .(4)将制得的1−溴丁烷粗产品置于分液漏斗中,依次加入NaHSO3溶液和水,振荡、静置后,1−溴丁烷在______ (填“上层”、“下层”或“不分层”),加入NaHSO3溶液的目的是______ .(5)将实验(4)所得的1−溴丁烷粗产品干燥后,进行______ 操作,即可得到纯净的1−溴丁烷.(6)某实验小组在制取1−溴丁烷的实验中所取1−丁醇(CH3CH2CH2CH2OH)7.4g.NaBr13.0g,最终制得1−溴丁烷9.6g,则1−溴丁烷的产率是______ .(保留2位有效数字)7.己二酸是合成尼龙−66的主要原料之一.实验室合成己二酸的原理、有关数据及装置示意图如图表:物质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环己醇0.962g/cm325.9℃160.8℃20℃时水中溶解度为3.6g,可混溶于乙醇、苯己二酸1.360g/cm3152℃337.5℃在水中的溶解度:15℃时1.44g,25℃时2.3g,易溶于乙醇、不溶于苯实验步骤如下:Ⅰ.在三口烧瓶中加入16mL 50%的硝酸,再加入1~2粒沸石,滴液漏斗中盛放有5.4mL环己醇.Ⅱ.水浴加热三口烧瓶至50℃左右,移去水浴,缓慢滴加5~6滴环己醇,摇动三口烧瓶,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放出时再慢慢滴加剩下的环己醇,维持反应温度在60℃~65℃之间.Ⅲ.当环己醇全部加入后,将混合物用80℃一90℃水浴加热约10min,直至无红棕色气体生成为止.Ⅳ.趁热将反应液倒入烧杯中,放入冰水浴中冷却,析出晶体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重.请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所用50%的硝酸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滴液漏斗的细支管a的作用是______ .(2)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 ,使用时要从______ 通入冷水.(3)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___ ,溶液上方倒扣的漏斗作用是______ .(4)向三口烧瓶中滴加环己醇时,反应温度迅速上升,为使反应温度不致过高,必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5)进行该实验时要控制好环己醇的滴入速率,防止反应过于剧烈,否则可能造成较严重的后果,试列举两条可能的后果:______ .(6)为了除去可能的杂质和减少产品损失,可分别用______ 和______ 洗涤晶体.8.苯甲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实验室合成苯甲酸的原理、有关数据及装置示意图如下:名称性状熔点/℃沸点/℃密度/(g⋅mL−1)溶解性水乙醇甲苯无色液体易燃易挥发−95110.60.866 9不溶互溶苯甲酸白色片状或针状晶体112.4(100℃左右升华)248 1.265 9微溶易溶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温度/℃41875溶解度/g0.20.3 2.2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备、分离、提纯苯甲酸,并测定所得样品的纯度,步骤如下:一、制备苯甲酸在三颈瓶中加入2.7mL甲苯、100mL水和2~3片碎瓷片,开动电动搅拌器,a中通入流动水,在石棉网上加热至沸腾,然后分批加入8.5g高锰酸钾,继续搅拌约4~5h,直到甲苯层几乎近于消失、回流液不再出现油珠,停止加热和搅拌,静置.二、分离提纯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草酸(H2C2O4)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将滤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却,然后用浓盐酸酸化,苯甲酸全部析出后减压过滤,将沉淀物用少量冷水洗涤,挤压去水分后放在沸水浴上干燥,得到粗产品.三、测定纯度称取m g产品,配成100mL乙醇溶液,移取25.00mL溶液于锥形瓶,滴加2~3滴酚酞,然后用标准浓度KOH溶液滴定.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的名称是______,其作用为______.(2)甲苯被高锰酸钾氧化的原理为□+□MnO2↓+□H2O+□______请完成并配平该化学方程式.(3)分离提纯过程中加入的草酸是一种二元弱酸,反应过程中有酸式盐和无色气体生成.加入草酸的作用是______,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______.(4)产品减压过滤时用冷水洗涤的原因是______.(5)选用下列______操作,可以将粗产品进一步提纯.(选填字母)A.溶于水后过滤B.溶于乙醇后蒸馏C.用甲苯萃取后分液D.升华(6)测定纯度步骤中,滴定终点溶液的颜色变化是______.若m=1.200g,滴定时用去0.1200mol⋅L−1标准KOH溶液20.00mL,则所得产品中苯甲酸的质量分数为______.三、实验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9.水杨酸对正辛基苯基酯是一种紫外线吸收剂,常用作新型塑料的防老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