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通阳化猪桂枝气兼解苓白术表邪茯苓养阴清泽热泻滑石不足阿胶热互结津液未伤阴虚有热水蓄下焦津液方药鉴别要点尚有表邪水烦渴、饮不解XXX表邪入腑,发热、渴,水入即散证水蓄下焦口渴、吐,兼有表证利膀胱气小便化失职阳明病下后水心烦不得眠,不利、猪苓伤津,水热咳而呕渴,发脉浮汤证结于下焦热不恶寒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在于猪苓汤主要针对下焦水湿证,强调伤津,治疗口渴、水热、咳嗽和呕吐等症状,而五苓散则适用于表邪入腑、水肿、渴、发热等症状。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完整word版)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sè)啬恶寒,淅(xī)淅恶风,翕(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 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suì)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条文

伤寒论重点条文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
34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82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146
154
161
163
177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
303
305
319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伤寒必背条文

伤寒必背条文

伤寒论选读背诵97条修正版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7.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8.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1.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12.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3.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14.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15.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16.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41)17.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18.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19.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条文

伤寒论重点条文

伤寒论重点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发汗,遂suí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bì一汤方。

(2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重点笔记

《伤寒论》1.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是——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张机)所著的《伤寒论》。

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确立。

2.被后人尊为医中之圣的医家是——张仲景3.张仲景奋发学医——“乃勤求苦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4.《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金匮》两部分,伤寒主论外感热病,兼论内伤杂病;《金匮》主论内伤杂病,兼论外感热病5.《伤寒论》全书十卷,共397条,22篇,113方(实际为112方,其中有一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6.《伤寒论》有两种版书,一是宋版本,二是成注本。

宋版本原刻本已佚失,今有明代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

成注本是金代成无己注解的。

原书杂病部分后经整理为《金匮要略》7.《伤寒论》的价值——一是创立了六经辨证的体系。

二是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是立法严谨,处方精湛,具有典范作用。

8.《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如《内经》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所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是五种中的伤寒。

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9.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10、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是指———《伤寒论》的六经。

11.六经病证的纲领———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⑵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⑶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⑷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⑸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⑹阙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12.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张机,字仲景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首次校正:宋朝林亿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病邪:寒邪八纲:表、实、寒——阳证病位:在表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2、桂枝汤煎服法: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4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论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作者:机,字仲景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2、首次整理;晋王叔和首次校正:宋朝林亿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

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病邪:寒邪八纲:表、实、寒——阳证病位:在表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纲要】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7)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

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2、桂枝汤煎服法: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药并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灵活运用)4、桂枝汤类方5、比较:桂枝汤vs麻黄汤两证均是太阳表证的主要证型,以恶风寒、发热、头痛、脉浮为基本临床表现,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

但桂枝汤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证的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伤寒表实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根汤主之。

(31)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39)麻黄汤禁忌证: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病人有寒,不可发汗。

6、太阳病,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继续可用麻黄汤。

7、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迟:脉一息不足四至为迟。

这里是指尺脉迟滞无力。

)8、麻黄汤类方大青龙汤:《伤寒》中麻黄用量最大(六两)的汤证。

9、比较:大青龙汤证vs小青龙汤证大、小青龙汤证均是太阳伤寒兼有里证,俱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同用辛温解表,方从麻黄汤化裁而来。

然而大青龙汤证是外寒热,兼见郁热烦躁,治法是发汗解表兼清里热,并以解表为主;小青龙汤证是外寒饮,兼见咳、喘、呕等,治法是发汗解表兼温化水饮,并以蠲饮为主。

【表郁轻证】10、表郁轻证【蓄水证】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五苓散:方中泽泻用量最大。

水逆:水饮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为蓄水重证的表现。

11、蓄血证桃核承气汤中桂枝的用途:温通经脉,非解表。

12、比较:桃核承气汤证vs抵当汤证vs抵当丸证三证均是血热互结,病在下焦血分的蓄血证,但它们之间却有轻重缓急的不同。

桃核承气汤证是蓄血证的轻证,血热初结,热重瘀轻,临床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为特点,治当活血化瘀,通下郁热,方用桃核承气汤,该方因硝、黄同用而泻热之力较强。

抵当汤证是蓄血证的急重证,瘀血较重,病势急迫,临床以少腹硬满、其人发狂为特点,治当破血逐瘀,泻热除实,方用抵当汤,该方因水蛭、虻虫而破瘀之力大增。

抵当丸证是蓄血证的缓证,瘀血较重,但病势徐缓,治当泻热逐瘀,峻药缓攻,方用抵当丸,意在小制其量,改汤为丸,以图缓攻。

【合病与并病】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根加半夏汤主之。

(33)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汤主之。

(172)【变证纲要】13、坏病:变证。

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

变证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汤禁忌: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

14、举例说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

15、热证——栀子豉汤类证热证——其他胸中窒→栀子豉汤、心中结痛→栀子豉汤【虚证】16、虚证——桂枝甘草汤类方桂枝加桂汤:《伤寒》中桂枝用量最大(五两)。

“加桂”作用:平冲降逆(泄奔豚气)。

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代表方(通阳利水代表方:五苓散)。

17、比较:苓桂术甘汤vs 苓桂甘枣汤两方在药物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虽然同为水气致病而设,但在病机及临床表现方面有诸多不同。

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为主,饮停中焦,症状亦以中焦为主,以心下逆满,气从心下上冲心胸为主;苓桂甘枣汤证为心阳虚为主,饮停下焦,症状以下焦为主,以脐下悸动,有冲逆之势为主。

在治疗上虽皆温阳化气、利水消饮,然苓桂术甘汤侧重治理中焦,以白术健脾。

苓桂甘枣汤侧重于治理下焦,重用茯苓利尿。

18、虚证——其他厚朴生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厚朴:人参= 8 : 1(说明气滞为主)真武汤证:温阳利水代表方。

19、小建中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是什么?主症:腹中急痛,心中悸而烦,喜温喜按,可兼有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健脾,调和气血。

20、真武汤证的主症、病机、治法是什么?主症: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病机:虚弱,水邪泛滥。

治法:温阳利水。

21、虚证——阴阳两虚证【结胸证】原文: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37)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22、结胸:有形病邪结于胸膈,出现以胸、胃、腹疼痛为主的一类病证。

(寸脉浮,关脉沉)藏结:临床表现与结胸相似,但性质不同,为阴寒盛、虚实夹杂的病证。

(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潮热:一种热型,发热如潮水一样,定时而发,至时而降。

23、结胸证【痞证】24、痞证——泻心汤证类25、比较:半夏泻心汤证vs 生泻心汤vs 甘草泻心汤三证均以心下痞硬为主症,均可见呕吐、下利、肠鸣等症,均以脾胃受损,水湿中阻,升降失职,气机痞塞为病机。

半夏泻心汤证以胃气上逆为主,故心下痞、呕逆为其主要表现;生泻心汤证夹有水饮食滞,故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为主要表现;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故以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繁剧,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慰主要表现。

三者病机、征候大体相似,但侧重不同,其治法均以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半夏泻心汤为其代表方剂,生泻心汤重在宣散水气,甘草泻心汤重在补中和胃。

26、痞证——其他【上热下寒证】27、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欲愈候】原文: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太阳病类似证】28、太阳病类似证1)饮停胸胁证——十枣汤证主症: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下利,短气。

病机:水饮停于胸胁,气机升降不利(证属悬饮)。

治法:攻逐水饮。

方药:芫花、甘遂、大戟。

2)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主症: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呼吸急促,寸脉微浮。

病机:痰实壅阻胸膈。

治法:涌吐痰实。

方药:瓜蒂、赤小豆。

阳明病篇病邪:热邪八纲:里、实、热——阳证病位:在胃、肠、胃经【纲要】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胃家实:指阳明病病机。

肠胃有实邪(实热之邪)结聚。

2、太阳阳明→脾约→麻子仁丸证脾约:胃热肠燥,津液受损,脾阴不足,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症见大便硬、小便数。

汗出濈濈然→转属阳明3、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热证】4、热证5、白虎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病机:阳明热盛,充斥外。

治法:辛寒清热。

药物: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6、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3)猪苓汤:滋阴利水代表方。

【实证】7、调胃承气汤证主症: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病机:燥热盛,腑实初结。

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

方药:芒硝、大黄、甘草。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8、小承气汤证主症:大便硬,腹大满,潮热,心烦,脉滑而疾。

病机:热实结,腑气不通。

治法:通便导滞,行气除满。

方药:大黄、厚朴、枳实。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讝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讝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濇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14)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9、大承气汤证主症:热:潮热(发热汗出不恶寒,日晡所发热)烦:讝语(心烦,独语如见鬼状)胀:腹胀满(腹满,腹胀)闭:不大便(大便难,大便硬,燥屎,宿食)实:脉沉实有力病机:实热病邪严重结聚肠胃。

典型的阳明腑实证。

治法:攻下实热。

方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10、阳明三急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2)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机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热炽盛,伤阴动风无表里证——无表证大便难,身微热——热邪伏伤津发热汗多——里热炽盛,伤津严重发汗不解,腹满痛——腑实已成,热病传变迅速11、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