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1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1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自主学习】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3)“一边倒”——坚定地站在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1)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新中国。

(2)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___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

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2.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问题。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3)成果: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________。

(3)特点: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4)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几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5: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高中历史必修1精品学案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其内容。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就的原因、内容和特点。

【重点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

(2)难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涉及到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与历史的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较难理解。

【学法指导】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知识链接】一、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含义和作用1.历史背景:(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阵营削弱;②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③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④新中国的成立。

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2)国内形势:①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②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基本内容、含义和作用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相互关系、突出特点和主要意义1.历史背景:(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学习目标】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意义;两次国际会议提升新中国形象。

【基础知识填空】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欧亚人民国家出现,资本主义体系削弱这些对我国是有利形势;世界日益分裂为、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利因素。

2.针对近代中国屈辱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方针。

3.“”就是不承认建立的一切屈辱外交关系。

4.“”就是清楚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其一切特权。

5.“”坚定地站在阵营一边,捍卫主权,不致于处于地位。

6.建国后第一年,与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主要是与国家建交,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是。

1950年,两国签订《》,对于促进新中国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中国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7. 年,周恩来在接见代表团时提出,是新中国外交走向的标志,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8. 年,新中国首次以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为和平解决和问题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9. 年,第一次没有国家参与的会议在印尼举行,有些国家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怀疑中国搞活动,周恩来作了发言提出“”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0.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与会各国关心的、争取、发展等问题,后来人们把会议中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友谊的精神称为“精神”。

【概念解释】(口头表达训练)【知识框架】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2.“另起炉灶”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4.“一边倒”5.《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6.和平共处五项原则7.日内瓦会议8.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课后作业】完成《导与练》对应作业;完善本学案- 35 -。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含义是 ( ) A .在外交上完全追随苏联的政策 B .只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C .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D .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2009·扬州模拟)《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一大片”3.右图为周恩来代表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某次重要国际会议的情景。

该会议是 ( )A.不结盟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4.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

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关注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亚非拉国家的广泛支持和响应C.美苏“冷战”对峙,加大了对亚非等中间地带的争夺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于1956年元旦在中国外交部新年记者招待会上发言,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

你的发言要点应选择①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国际会议③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6.中国外交思想中最能体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是A.中国自己要发展,就要先促进其他国家发展B.“求同存异”C.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7. (2008·上海高考)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课标】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20世纪50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知识结构】【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内容,应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

【知识梳理】版本1: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20世纪50代):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1)背景: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

(2)特点:“一边倒”(保障革命胜利成果,维护独立与主权,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3)作用: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建国第一,同苏联等17国正式建交,)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1)背景:1953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环境,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首次在1953(中印关于西藏问题,周恩来);完善再在1954(中印、中缅联合声明)。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5)特点: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6)意义:拓展新中国外交方针,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政策的制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打破封锁的实践(与苏联等17国建交) 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参加国际会议)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doc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doc

女约》签订现场■一>dlT==±・= -】Sas《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其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活动方案】活动一:理解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阅读课本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及所提供的图片,解决以下问题(要%1 联系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结合所提供的图片,谈谈你对旧中国 外交的感受。

新中国成立时确立了怎样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在当时有何具体体现?%1 依据课文109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外交政策针对对象内涵意义求:在自主整理出要点的基础上,小组内逐一讨论,最后《辛丑条约》签订现场《马关条约》签订现场触目惊心的《二十一条》③情景扮演: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问: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在两大阵营中间采取中立态度?新中国的“一边倒"在当时取得了哪些成就?你怎么回答呢?(提示:外交政策的制定,受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活动二: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认真阅读课本109页最后一自然段,解决下面①②两个问题。

要求:先自主整理,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并形成书面文字供班级交流。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由谁在什么场合提出的?这些原则最初是为了发展同哪些国家的友好关系?%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的?它的提出有何历史意义?%1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步入国际舞台,参加两次国际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外交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三子目的内容和111页的“历史纵横”,自主整理两次国际会议的知识要点。

)1、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_______ 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____________ ,并企图从___________ 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教学设计1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让学生回顾近代历史上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主权的破坏情况,再结合周恩来的话“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说明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质区别,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即两大阵营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与激烈斗争。

国际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对新中国充满敌意,他们从政治上进行孤立、经济上进行封锁、军事上进行威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新中国的外交公告阐述了建交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新中国都愿意与它们建立外交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认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政策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

“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参加日内瓦会议(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概念辨析“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图解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成就深化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第一次是1949年~20世纪50年代初,以中苏建交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第二次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4)立足点: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归纳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分三步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第一步,清理自身,通过“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自身沉疴、轻装上阵;第二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外交孤立;第三步,积极争取同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知识结构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读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两极格局的世界态势,人民政府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应用(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答案』 A『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结合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并未放弃冷战,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并且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朝鲜半岛并未统一,故D项错误。

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应用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外交上坚持“一边倒”政策。

材料二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被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指导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我们不学他们。

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 应用依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

『答案』方针: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唐家璇应用依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

『答案』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首倡至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与各国求同存异、和平发展。

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应用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体现在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我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B.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1955年“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提出『答案』 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B项正确。

1.新中国外交的根本原则是()A.独立自主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加强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D.改革开放『答案』 A『解析』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故A正确。

2.《共同纲领》第五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一规定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基本方针()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答案』 D『解析』《共同纲领》中的规定,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完全承认国民政府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初期“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D正确。

3.(2019·河北大名一中高一月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一边倒”政策()A.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统一B.大大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空间C.使中国同周边关系直接得到改善D.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表现『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一边倒”政策是指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有利于保障革命成果,在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无援,因此“一边倒”政策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又能够维护国家利益,故A选项正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A.中国在西方世界赢得了广泛的盟友B.中苏同盟关系出现了严重的裂痕C.“一边倒”战略取得了重大的胜利D.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实现了明显的转变『答案』 D『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由注重意识形态向国家外交转变,D 正确。

5.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雅尔塔会议B.日内瓦会议C.万隆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B项正确。

6.1955年,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会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