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语文八级下

合集下载

《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

《长城谣》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长城谣》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现代诗两首》都是台湾著名现代诗作家的作品,都体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的诗歌,学习本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和意境的优美。

鲜明的节奏和和谐的韵律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获取独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爱国爱乡情感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就学过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因此已初步具备感知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对游子的思乡爱国情怀也有所体会,但学生在学习中仍会出现抓主题难、明意境难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设想: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

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时鼓励创设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达到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品,利用朗读调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诗歌的主题,激发爱国热情。

2.把握长城形象,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诗境之美和作者强烈的感情。

2.难点:理解诗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七、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长城的视频片段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歌唱长城的诗,《长城谣》(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学生齐读作者简介席慕容: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1943年出生于重庆,长在台湾。

13岁时开始写诗,198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七里香》。

她的诗歌多写爱情、人生、乡愁,清新易懂,使其拥有大量的读者。

教师补充介绍作者:席慕容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89年之前,她一直没有去过自己的原乡,她经常提起原乡带给她的创作灵感。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语文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语文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语文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长城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想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锐的一根弦。

因此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因此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焚起〔〕敕勒〔〕蝉翼〔〕沾着〔〕槐树〔〕山巅〔〕2.易误读的字音蹲踞jù不读jū敕勒chì不读shè隘口ài 不读yì沾着zhān 不读ni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3. 形近字┏焉:焉支┏踞:蹲踞┏敕:敕免┏沾:沾湿┗嫣:嫣红┗裙:衣裙┗蔌:野蔌┗粘:粘性4. 词语讲明。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平复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躯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不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长城谣»中较直截了当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旧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教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教案(新版)语文版

长城谣一、教学目标(一)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二)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朗读《长城谣》(一)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片,配舒缓低沉的音乐)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二)配乐诗朗诵(教师示范)(三)诗歌赏析1、作者简介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后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2、初步体会《长城谣》表达的思想感情。

齐读诗歌,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明确:主题意象—长城,也有对黄河的思恋。

抒情主线——对故乡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追寻作者的情感历程。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热情。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乡思。

3、深入探究《长城谣传》隐含的思想根基。

(1)男生齐读第一节。

题问:你从简洁质朴的文字里读到什么?明确要点:历次战争与“长城”恩怨荣辱与“长城”千年历史与“长城”以上内容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能理解作者借助“长城”这个意象来凸现历史的本来面貌的意图,初步感知诗歌借助形象来抒情的特点就行。

可让学生理解“无情”、“冷眼”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是怎样以历史的视角、现实的笔法来写长城的。

看似无情的建筑,作者却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它当人来写,“蹲踞”的姿态里隐藏了超乎寻常的客观与冷静,曾经的发光剑影,鼓角争鸣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一个“泠眼”亦瞥尽长城上下的千年恩怨与荣辱,唯有长城悬卧天地间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掌握诗歌象征、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营造意境,以物寓情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关于乡愁的现代诗。

(出示长城图片)二、学习《长城谣》(一)作者简介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

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

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

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

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整体感知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2.为下列生字词注音(课件出示)焉.支(yān)隘.口(ài) 蹲踞.(jù) 荒莽.(mǎng) 焚.起(fén) 敕.勒(chì)3.划分诗歌节奏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6现代诗两首一片槐树叶》word教案 (1)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下《6现代诗两首一片槐树叶》word教案 (1)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课文简介:《一片槐树叶》是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了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他借这有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设计一:品读赏析式思路综述:本设计力求通过对诗歌的品读赏析,让学生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浓浓的乡思乡愁,进而感知诗歌这种文学样式。

导入启思2、朗读领会2.教师示范朗诵,3.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4.一边画出断句标5.志,同6.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所感受。

7.学生自由朗读,8.在听读的基础上,9.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10.让学生自由朗读,11.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巡视、倾听,12.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13.也要听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14.给予个别点拨。

15.学生展示朗读,16.请几名同17.学有感情朗读,18.其他同19.学要评一评,20.好在哪里,21.哪里还需要改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22.导。

23.学生比赛朗读,24.分男女生竞赛朗读。

教师打分记录,25.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2、寻找有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3、在下面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疑难。

7、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8、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9、师生共同10、探讨,11、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

即: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是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四、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纪弦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于是他借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

两条线索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全诗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主题寄情于物的写法教学难点:怎样欣赏诗歌学情分析:在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中,学生往往只喜欢读有着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的小说、戏剧,而对历史悠久、意境优美、艺术性很强的诗歌普遍不感兴趣,尤其是现代诗,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全面发展。

设计理念:1、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学习方式。

2、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把握诗歌主题,理解诗人的思想之情。

2、体会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技能性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如何读懂一首诗,怎样欣赏诗歌的美情感性目标:拓宽学生的欣赏领域,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全面发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搜集现代乡愁诗。

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上课伊始呢,老师先过一把当主持人的瘾,因为我最崇拜的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话》栏目的前主持人崔永元,所以呢,咱们假定这里就是实话实说的演播现场,现在呢,主持人就来个现场采访,希望大家踊跃发言,实话实说,我要提问的问题就是,在文学作品的四大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中,你最喜欢读哪类作品?为什么?生答。

通过采访呢,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喜欢读小说,因为小说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可是喜欢读诗歌的人呢,就比较少,我们都知道,诗歌这种作品形式历史悠久,意境优美,艺术性很强,可为什么现在喜欢阅读诗歌的人反而少了呢?尤其是现代诗,据我观察分析,原因呢主要有两个:一个呢,是这些年,诗歌创作园地萧条,不景气;其二,就是一些人不知道怎样欣赏诗,如何读懂一首诗。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说课稿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现代诗两首》长城谣说课稿 (新版)语文版

长城谣一、说教材1、说教学内容《长城谣》是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结构与内容全诗篇幅较短,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用数十个字,概括了几千年来长城上发生的是是非非,凸显了长城的沧桑之感。

其中,“夺”“还”“无情”“冷眼”是这一节的几个关键词,对理解整节诗歌内容与主题的起重要作用。

第二节,诗歌抒情的主体部分,抒发了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其中,“总”“一…便”这两个副词,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对理解感情起重要作用。

“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是这节诗歌中的两个重要意象,“云、树、风”作者借用古典思乡意象,来抒发自己感情。

第三节写诗人梦回故乡,感受梦中故乡的美好。

考虑到诗歌教学的抽象性和这首诗的借物抒情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重心放在对一、二节内容的把握上。

主要方法是通过对关键词语和主要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整节诗、整首诗的感情。

3、说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朗诵技巧——重音(重读、轻读,表达不同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3、(情感道德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其中第○1○2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

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是太好或者说比较差。

但他们对诗歌并不陌生。

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大堰河我的保姆》、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席慕容) 说课一等奖

初中语文语文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6现代诗两首长城谣(席慕容) 说课一等奖

《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赏析。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

难点:诗歌的朗诵与欣赏导入师:老师是在南方上的大学,在学校的时候啊,老师总是去学校的一个湖附近去闲逛,因为这个湖和老师家附近的一个公园里的湖很像。

老师知道咱们班级很多同学是住校生,尤其是外地的同学可能要很久才能回家一次,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事物是能在不经意间就勾起你对家的思念的?生答作者、写作背景简介师:一副旧画、一首老歌,在外人看来或许不起眼,但对于一些人来说,有时这些简单的事物这些却能触碰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每个人的心中对家乡的情感都有不同的寄托,对纪弦老先生来说,他的思乡之情就寄托在了一片槐树叶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现代诗——《一片槐树叶》。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你感受到的诗的情感。

生:给我的感觉很伤感。

师:同学的感觉很准确。

我们在读任何一篇作品的时候都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作品的写作背景。

哪位同学知道纪弦是何许人也?明确作者、写作背景:纪弦(1913~月22日),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

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

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

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

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本文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离开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一次偶然间翻动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发了诗人情感中最敏感的一根弦,诗人感情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便借这一小片槐树叶尽抒思乡之情。

赏析一、整体感知情感师: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结合刚刚初读课文的体验,同学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来读这首诗呢?生:语调低沉带着善感的情绪伤感语速舒缓师:很好,那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诗的乡愁同我们刚刚学过的同样表达思乡之情的《长城谣》相比,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有没有什么不同?生:长城谣更激昂,气势恢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长城谣》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

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这首诗写于1954 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

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隘口()蹲踞()焚起()敕勒()蝉翼()沾着()槐树()山巅()2.易误读的字音蹲踞j U不读j U敕勒ch 1不读sh e隘口a i不读y1沾着zhm不读ni an蝉翼chdi不读 d al3. 形近字厂焉:焉支厂踞:蹲踞厂敕:敕免厂沾:沾湿「嫣:嫣红「裙:衣裙「蔌野蔌「粘:粘性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__ ,流进 _____ 。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去享受 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 ,_________ 族女诗人。

蒙古名字是 ______ ? _____ 。

1981 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__ ,原名________ ,1936 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 __________ 》月刊。

他与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

他是_______________ 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1. y a n a i d m j u f en ch 1ch d n y 1zh a n hu 6di a n5.要从你身旁流过我不眠的梦中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6.席慕蓉蒙古穆伦席连勃七里香纪弦路逾新诗覃子毫钟鼎文现代_. 、中、、.、、/. —~r二、课文学习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的恩怨【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

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

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明确】“总” “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明确】“应”“ 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 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 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

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

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

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 “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这样写不矛盾。

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

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示例: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

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 ,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

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

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长城谣》文章结构图结构图表如下:厂长城的沧桑一一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心系故国长城谣T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卜思恋故乡「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2)《长城谣》段落分析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

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

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

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

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

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

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

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

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

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

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

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厂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声声含泪一片槐树叶T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卜字字泣血「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 ;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 。

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

”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

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

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

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

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

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

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