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 5期
饶跃进 : 近年 来 我 国学 生观 研的力 度 . 深 入 教 学 实 践 当 中 , 握 新 型 学 生 要 掌
观 的实 施 状 况 、 响 因素 和 遇 到 的 困难 , 而 研 究 影 进 如 何克 服这 些 困难 , 成更 加 规 范 的学生 观 。 达
会 出 现 语 法 错 误 , 至 阻碍 交 流 的顺 畅 进 行 。 甚 在 此 阶 段 . 师 可 以让 学 生 参加 短 剧 的 表 演 ; 课 堂 活 动 教 在
单 词 , 能 理 解 但 不 能 自如 使 用 的单 词 , 且 他 们 能 明 白通 过 中运 用 音 乐 、 视 和 广 播 等 辅 助 手 段 , 可 以 观 看 电 影 片 段 , 即 并 电 还
责任 编校 : 祝 子 萍
第二语 言习得 的五个 阶段
汪 珍 珠
( 东师 范 大 学外 语 学 院 , 海 2 0 6 华 上 0 0 2)
关 于 第 二 语 言习 得 的 发 展 过 程 , 比 较 公 认 的一 种 理 论 就 的 前 半 段 。 学 生 完 成 后 半 段 等 等 。 让 是 . 对一 种语 言 的 一 无 所 知 到 像 母 语 一 样 的精 通 程 度 , 往 从 往
参考文献 :
[ ] 齐 宗. 向 审 美 人 格 [ . 汉 : 中师 范 大 学 ,0 2 4何 走 D] 武 华 20.
[ ] 法 ) 尔 ・ 格 朗. 身 教 育 引 论 [ . 南 照 , 树 清 等 5 ( 保 朗 终 M] 周 陈 译 . 京 : 国 翻译 出 版公 司 ,9 5 北 中 18. 『] 6 李政 涛. 表 演 和 观 看 中 生 成 的 生命 — — 表 演视 角 下 的 学 在 生 观 [] 育 科 学 ,0 4 ( ) J. 教 2 0 ,2 .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语习得(5-7)

二语习得(5-7)
(一)特定语法项目发展过程研究
1.“了”的发展过程:习得汉语“了”经历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未出现含有“了”的话语
(2)“了2”出现
(3)“了1”的出现并与相关结构“是……的”相混
(4)相关语法形式的相互冲突:“了”同“过”,“了1”同“了2”的冲突
2.主题突出的特征:主述题结构是汉语存在句的中介语的一个明显特征,且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习得了汉语中最典型的主述题结构。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第二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第一语言
Brown的纵向研究&Villiers等人的横向研究:
第二语言
Krashen(1982)
9个语素习得顺序:
语法:
V了=V+ed
语用:
韩国人下课的时候说:“老师辛苦了!”
日本人说:“请多多关照!”
6、你觉得产生僵化的原因是什么?
僵化的原因:
a.年龄
b.一语的影响无法消除
c.学习者认为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即使得到过积极反馈。
d.认知上,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无法接受
e.依靠“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二语
7、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语用迁移。
第五讲
1、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2、中介语理论的三位先驱
Corder科德
Nemser奈姆瑟
Selinker赛林克(中介语之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1.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比如,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普遍认可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a.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概

第二语言习得概

一、名词解释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

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

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

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

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

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

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

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

第5 期饶跃进: 近年来我国学生观研究的述评?43? 反思的力度.要深入教学实践当中,掌握新型学生观的实施状况,影响因素和遇到的困难,进而研究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达成更加规范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 长春:东jE 师范大学,2002.
『2]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及学生观
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5,(8). [3]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基础教育版),2003,(3).
[4]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 周南照,陈树清等译.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
『6]李政涛.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
生观[J].教育科学,2004,(2).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4.
[9](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一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0]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5,(61.
责任编校: 祝子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比较公认的一种理论就是.从对一种语言的一无所知到像母语一样的精通程度,往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默/接受或产出前阶段(TheSilent/Keceptive orPre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可以持续1O 小时到6 个月.学生有500个"接受" 单词,即能理解但不能自如使用的单词,并且他们能明白通过解释达到可理解程度的新单词.在这个阶段,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句子.但可以做出一些反应,比如通过用手指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图片或者人物:做出比如站立,关门等动作;点头或摇头:甚至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说话,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技巧:使用辅助的视像材料,使用手式或身体语言,放慢语速,强调重点单词,并将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鼓励齐声朗读.TPR 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
第二阶段,早期产出阶段rrheEarIv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再持续6 个月的时间.学生有将近1000 个能理解并能使用的单词.学生能说两到三个单词的短语.并能通过回答"是"或"不是","或者"以及"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来展现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谜,进行角色游戏,使用图表等概念性视像材料,鼓励两人或三人同时阅读,提供句子的前半段.让学生完成后半段等等.
第三阶段,语言出现阶段(TheSpeechEmergenceStage) 此阶段要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拥有大约3000 的词汇量,可以使用短语和简单的句子,也能说较长的句子,但往往会出现语法错误,甚至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短剧的表演;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音乐,电视和广播等辅助手段,还可以观看电影片段, 让
学生组成小组将剧本听写下来:鼓励个人阅读,并进行相互之间的理解检查.
第四阶段,中等精通阶段(TheIntermediateLanguage ProficiencyStage)
此阶段可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有6000的词汇量,开始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来陈述观点,分享不同的想法. 第五阶段,高级精通阶段(TheAdvancedLanguage ProficieneyStage) 要达到此阶段得花5 到7 年的时间.在此阶段,学生已拥
有了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词汇,可以参加与年级相符的课堂活动,当然,有可能偶尔也需要额外的帮助.但总体上来说,学生使用语法与词汇的程度已经和同年龄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差不多了.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一定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让学生对某一社会事件阐明立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