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以动衬静
[宋]辛弃疾 听到 闻到
看到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正当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中时, 浑然不觉天气起了变化。等他猛抬头,发 生了什么呢?
➢词人此时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行装 作者名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属湖 北)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是唐 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盛 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 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各 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有《东 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小 1.在诗中圈画你最喜欢的字(词), 贴 并作相应批注。 士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说说你通
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比喻
[宋] 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暴雨之
大,雨 白雨跳珠乱入船。
突点出之速急 卷地风来忽吹散, 度之快 望湖楼下水如天。
湖水平静
黑白狂雨云风雨后翻散跳西墨云珠湖图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 喜悦
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欢快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眼观世界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练一练
1.“路转溪桥忽见”表达了一种惊喜,陆游 写的哪句诗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上古诗词三首诗意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3首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意思如下:
1、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乌云上涌,翻滚的乌云像泼洒的墨汁,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
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难点: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其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3. 课文讲解:(1)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写作手法。
(2)解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探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分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三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进行仿写,不少于4句。
2. 答案示例:(1)仿写《宿建德江》:江水悠悠绕芳甸,月明如昼照人闲。
两岸垂杨阴绿意,夜深风轻送蝉鸣。
(2)仿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烟雨朦胧罩远山,狂风卷起千层浪。
惊涛拍岸船家梦,醉卧孤舟听雨眠。
(3)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沙漠苍茫月如钩,夜行风雪断归途。
马蹄踏碎星辰影,孤灯独照征人愁。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6年级上第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6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2.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和背诵,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诗词意境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诗词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宿建德江》:解读诗句,分析修辞手法,体会诗人情感。
(2)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结合诗句,讨论诗词意境,学习写作技巧。
(3)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析诗词结构,感受诗人豪情。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三首诗词的主要意境。
(2)分析三首诗词中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 例题讲解:以《宿建德江》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词,标注重点词汇。
2. 在黑板上列出三首诗词的修辞手法。
3. 画出诗词意境的简图,帮助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
(2)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绘自然风景的作文。
2. 答案:(1)略。
(2)示例:夏日炎炎,阳光灿烂。
湖面上波光粼粼,柳枝轻舞。
远处的山峦叠嶂,云雾缭绕。
此情此景,宛如人间仙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和背诵三首古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6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

6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原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衍生注释:“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就是划动小船。
“泊”是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客”指诗人自己,因为他旅居他乡。
“野旷”指原野空旷。
“天低树”是说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还低。
“月近人”,是说水中的月亮离人很近。
二、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停船夜宿建德江边时的所见所感。
开头“移舟泊烟渚”,“移舟”点明行止,“泊”字点出停船宿夜,“烟渚”给人一种朦胧、孤寂的感觉。
“日暮客愁新”,“日暮”本就是容易引发愁绪的时候,而诗人此时客居他乡,那愁绪就如同潮水般涌来。
后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前半句写出了旷野的空旷,天空仿佛压下来,和树相连,有一种压抑感;后半句却很巧妙,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其中,仿佛离人很近,好像是唯一的慰藉。
诗人通过描写秋江暮色,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一生未曾入仕,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他的诗歌风格清淡自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去外地旅游,在一个小湖边的客栈住下。
那天傍晚,我独自走到湖边,看着那雾蒙蒙的湖面,周围很空旷,就像孟浩然诗里写的“野旷天低树”,当时我就特别想家,那种孤独感一下子就涌了上来,我突然就理解了孟浩然写“日暮客愁新”的心情。
我觉得啊,当人在异乡的时候,看到相似的景色,那种思乡之情是抑制不住的,就像那湖水,看似平静,底下却有着涌动的暗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衍生注释:“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翻墨”,形容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黑。
“跳珠”,跳动的水珠,这里用来比喻雨点。
“卷地风”指风从地面卷起。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望湖楼夏日暴雨的奇妙景象。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这首诗写的是秋夜宿船,月
映江水,旅人怅望,表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首写景诗。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望湖楼上欣赏西湖美景时的所见所感,展示了作者对
自然美的热爱和敏锐的观察力。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佳作。
这首词描写了作
者在夜晚行走在黄沙道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
自然的敬畏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赞美。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 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本课由三首极富画面感的古诗词组成。
《宿建德江》刻画了秋江暮色,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述了西湖雨中奇景,将一场突然而至的夏雨写得十分生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写出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陇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東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苏轼游览西湖,写下了五首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诗的大意是: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
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诗中的每一句都仿佛是一幅画,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加上“翻墨”“跳珠”等充满动态和新鲜感的表达,精准地描摹出了从阴到雨又到晴的过程变化,有声有色、构思巧妙而又信手写就、不着痕迹,令西湖盛夏时节暴雨骤来骤去的奇丽景色如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详解及练习

六年级上课文知识点详解古诗词三首知识精讲2.课文主旨《宿建德江》中,诗人通过写暮宿建德江畔所见之景,抒发自己的孤寂情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夏季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三)手不释卷1.宿建德江宿建德江①孟浩然移舟泊烟渚②,日暮客愁新③。
野旷天低树④,江清月近人⑤。
(1)词句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②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③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④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⑤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诗句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①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乱入船③。
卷地风来忽吹散④,望湖楼下水如天⑤。
(1)词句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②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③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④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忽:突然。
⑤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诗句译文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
一会儿我的小船突然多了一些珍珠乱串,那是暴虐的雨点。
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都吹散。
当我逃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①·夜行黄沙道中②明月别枝惊鹊③,清风半夜鸣蝉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作者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 月亮 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 诗人的心已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
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幅什么样 的情景呢?
江边夜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空阔。
诗意: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近处的树 还低,江水清澈,映照得月亮仿佛与人更近。
地 风 来
感受到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阵狂 风席卷而来,就把雨吹没了。
忽 吹
体会到这风很有威力,一下子就把大雨
散 吹散了,还吹散了天上黑压压的云,天
空变得一片瓦蓝。
有何表达效果?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突出天色变化之快, 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你还知道哪些含“忽”字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 花开。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 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道:“还来一 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 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吗?
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因为与王安 石政见不合,在官场受到排挤,无奈自请外任, 远离京城,到杭州任杭州通判。他与朋友同游 西湖时,经历夏日骤雨,触景生情,写成此诗。
远景 野旷天低树, 近景 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后两句运用了对比描写。在对比 的描写中,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忧 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读古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 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诗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羁旅愁思,
愁 统摄全诗内容的是“ ”字。
诗句解读
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 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 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打翻黑墨水,形容很黑。 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诗意:黑云像打翻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 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蹦进船里。
比喻
比 黑云翻墨未遮山, 喻 白雨跳珠乱入船。
比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从“忽见”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诗人怎 样的心情?
惊喜 放松 兴奋
倒装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二字流露又出词人怎样的感情?
“忽见”
流露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之情。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品读下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社庙丛林。社,社庙,土地庙。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用茅草盖的 旅舍。
同“现”。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 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 溪桥忽见。
词意:很远的天空闪烁着七八个星星, 山前滴落两三点雨滴。旧时熟悉的旅社、 社庙丛林,过了小溪 上的石桥转个弯儿便 看见了。
淡妆浓抹总相宜。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 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和赞美西 湖的千古名篇,课后找来读读并积累。
板
书
六
设 计
月
二 十 七
黑云——翻墨 雨 白雨——跳珠 急
变忽 幻雨 迅忽
日
疾晴
望 湖
狂风——卷地 景
令景 人象
楼 醉
湖水——如天 奇
惊壮 叹观
书
主旨概括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 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表现 了西湖奇特的景色。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
称“王孟”。主要作品有《春
晓》《过故人庄》《望洞庭湖
赠张丞相》等。
读一读
sù(宿舍)
dé
宿建德江
宿 xiǔ(一宿)
【唐】孟浩然
xiù(星宿)
zhǔ
移 舟/泊/烟 渚 , 日 暮/客/愁 新 。
野 旷/天 低/树 , 江 清/月/近 人 。
品
读
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这首《宿
诗 建德江》,结合书上的插图和注释,
这首词的前两句用了怎样的表现手 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样的表现手 法有什么作用?
静
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动静结合:它们与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 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板
书 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计
上阕
下阕
江南水乡美景
躲避即来山雨
声色兼备
感受细腻
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词意:明亮的月亮升起来惊动喜鹊飞 离树枝,清爽的夜风伴随着蝉的鸣叫。 闻到稻花的香气,听到 青蛙的叫声,让人想象 出一派丰收的美景。
齐
读 上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Nhomakorabea阕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 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蛙 声一片,这一切多么美好。
第
第 1 课
2 课 时
第 3 课
时
时
3 古诗词三首
秋思
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
[唐]张籍
[唐]王维
洛阳城里见秋风, 独在异乡为异客,
欲作家书意万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复恐匆匆说不尽, 遥知兄弟登高处,
行人临发又开封。 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思念家乡
这两首诗的“诗眼”分别是什么? 思念亲人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句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
蛙声阵阵,吸引诗人侧耳细听。 再读一读,读出丰收喜悦之情。
你觉得这两句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示例:我觉得可以,“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 里说丰年”。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稻花飘 香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
想象“水如天”之景。 望
水如天一样开阔……
湖
水如天一样明亮……
楼 下
水如天一样澄静……
水 如
读一读,读出“雨后西湖”的画面 天
感,读出自己的想象与感觉。
再读诗歌,回答问题: 1.诗中共写了哪些景物?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 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欢的符号圈出来。
云雨风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想象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品
读 感
联系生活实际。夏天雷雨来临之
悟 前,天空的景象是怎样的?能用
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吗?
黑云翻墨未遮山
乌云密布
电闪雷 鸣
结合诗句,说说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
词 想一想:
这首诗大概讲的什么意思? 诗里的哪个字、哪些词在向
愁
你传递诗人的感觉和情绪,
可以做做记号。
日暮客愁新
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
思乡之愁、 寂寞之愁。
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哪个字可
以看出来? 作者此时身处异乡。
是什么景物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日暮
日暮
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 你在干什么呢?
板
书
设
宿建德江 孟浩然
计 触景生情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远景
近景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淡淡哀愁 含而不露
主旨概括
《宿建德江》描写了诗人夜宿建德江, 看着周围的景色,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 对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 复杂的感受。
时间
事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
地点
2 课
苏轼
时
宋
作 者 简
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看到了什么? 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诗句解读
停船靠岸。 黄昏时分。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指诗人自己。
诗意:把船停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边,茫茫暮 色给我新添了乡愁。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思考:这两句交代了什么? 时间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初
读
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词
【宋】辛弃疾
què
chán dào
明 月/别 枝 惊 鹊 , 清 风/半 夜 鸣 蝉 。 稻
花 香 里/说 丰 年 , 听 取/蛙 声 一 片 。
七 八 个 星/天 外 , 两 三 点 雨/山 前 。 旧
时 茅 店/社 林 边 , 路 转 溪 桥/忽 见 。
这个“见”还在什么地方出现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静谧的夏夜 丰收的喜悦
主旨概括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通过写乡 村夏夜月明风清,稻花飘香,蛙声和鸣, 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表现了作者对劳 动人民的热爱。
对
比 阅
宿建德江
读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 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 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 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品
读 诗
(一)品读上阕
词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横斜的树枝。
蝉叫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丰收的年景。年,年景。
明半亮夜的里月清光风下吹,拂惊,醒传的来鹊
闭眼想象儿声:飞声你离蝉仿树鸣枝佛。。看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