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中草药概述1

合集下载

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

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

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中药材是中国传统的宝贵资源,它们来源于天然植物和动物,经过炮制和加工后,用于医药治疗。

中药材主要分为草本药材、矿物药材和动物药材三大类,其中草本药材占据了绝大部分。

以下是全草入药中药材品种大全,分为以下几个大类介绍:一、地上部分草本药材:1.苍术:苍术又名长苍术,为姜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祛湿、疏通经络,治疗腹痛、腹泻等病症。

2.大黄:大黄又名黄麻,为中国四大名草之一,主要用于清热、泻火、通便。

3.甘草:甘草又名甘遂,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解毒、润燥、养阴。

4.金银花:金银花又名忍冬藤,为忍冬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治疗感冒、咽炎等病症。

5.苦参:苦参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二、根茎类草本药材:1.白术:白术又名苍术,为姜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健脾和胃、温中止呕。

2.甘草:甘草又名人参,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益气养阴、清火解毒。

3.何首乌:何首乌又名续断,为蓼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补肝肾、乌发戴发。

4.黄芪:黄芪又名北芪,为豆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益气养血,增强免疫力。

5.当归:当归又名女贞子,为伞形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补血活血,调经养颜。

三、果实类草本药材:1.枸杞:枸杞又名红果,为茄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滋阴补肾、明目养颜。

2.菊花:菊花又名茼蒿,为菊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3.丹参:丹参又名赤术,为唇形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4.红枣:红枣又名枣,为大枣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补血、养心安神。

5.玫瑰果:玫瑰果又名野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入药主要用于润肠通便、降脂抗菌。

以上是部分地上部分、根茎类和果实类草本药材,还有许多种类的草本药材未能一一列举。

它们在中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泛用于中医药学中的疾病治疗和保健。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中药材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或误用带来的不良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中药材,如矿物药材和动物药材。

中草药的介绍

中草药的介绍

中草药的介绍中草药是指从自然界中采集的植物的各种部分,用于医药和保健的目的。

中草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及其功效。

一、人参人参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提神、增强免疫力以及促进新陈代谢。

它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具有抗疲劳、改善记忆力和增强体力的功能。

人参还可以用于调节血糖水平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二、黄芪黄芪是一种流行于中国的常见中草药,被视为免疫调节剂。

黄芪富含多种氨基酸、多糖体和矿物质,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和抗氧化的作用。

此外,黄芪还被应用于治疗疲劳综合征、胃溃疡和心血管疾病。

三、当归当归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在中医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用来调节女性内分泌、缓解月经不调和改善贫血症状。

当归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芳香化合物,还具备抗衰老、抗菌和保护肝脏的功能。

四、川芎川芎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常用于中风后遗症、头痛和痛经等疾病的治疗。

川芎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其中包括芛芜醇和川芎嗪等物质,具有镇痛、舒筋活血和促进微循环的作用。

此外,川芎还可以扩张血管、调节心血管功能。

小结中草药是一项源远流长的医药资源,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中草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和川芎。

这些中草药都有着多种功效,如提神、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舒筋活血等。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寻求更好的健康保健和治疗方法。

总之,中草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我们应当加大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认识其药理特性,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全草类中药(含常用别名)

全草类中药(含常用别名)

全草类中药(含常用别名)全草类中药,全指草本植物的全体部分被用于药用的植物。

全草类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学中,具有丰富的药理活性和治疗功效。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全草类中药,包括其常用别名及其主要药用功效。

1.罗布麻(又名乌麻、黑麻)罗布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

它的全草部分被广泛用于制成中药。

罗布麻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感染、肿瘤等疾病。

2.白花蛇舌草(又名南蛇草)白花蛇舌草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全草被广泛用于中药制剂中。

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病症、瘀血症以及风湿疼痛等疾病。

3.川连(又名天仙藤)川连是一种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川连的全草常被用作中药材。

川连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毒症、咳嗽痰多、便血等病症。

4.石斛(又名冰羊角)石斛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兰科植物。

石斛是一种常见的草药,以其鲜花入药。

石斛具有滋补养生、清热祛湿、补肾壮阳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早泄以及热病烦渴等症状。

5.党参(又名太子参)党参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党参的地上部分全草被广泛用作中药。

党参具有补气养血、益肺生津、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虚劳乏力以及肺病咳嗽等病症。

6.川穹花(又名白花川穹)川穹花是一种生长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多年生花卉。

川穹花的全草常被用于中药制剂中。

川穹花具有祛风散寒、活血凉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7.白花姜(又名冰片姜)白花姜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植物。

白花姜的全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白花姜具有理气祛湿、温中止痛、化痰止咳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湿阻痰滞等症状。

8.华佗草(又名夏枯草)华佗草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中药饮片图鉴基础知识(1)

中药饮片图鉴基础知识(1)
32、大蓟:本品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切段, 干燥。(饮片:大蓟、大蓟炭)别名:虎蓟、大刺儿 菜、刺蓟菜、千针草、野红花、鸡刺根
33、预知子:本品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 木通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洗净,晒干。用时打碎。别 名:八月瓜、八月炸、压惊子
34、桑白皮:本品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根皮。切丝, 干燥。别名: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白桑皮
48、鹿衔草:本品为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普通鹿蹄 草的干燥全草。除去杂质,切段。别名:破血丹、金 牛草、鹿安茶、鹿蹄草
49、商陆:本品为商陆科植物商陆或垂序商陆的干燥 根。除去杂质,切厚片或块,干燥。别名:章柳、山 萝卜、见肿消、倒水莲、金七娘、猪母耳、白母鸡
50、旋覆花:本品为菊科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 干燥头状花序。除去梗、叶及杂质。别名:全福花、 金复花、金佛花、金沸花
8、梗(jiegeng):本品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 切厚片,干燥。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别名:包袱花、炮仗花、明叶菜、三叶菜
9、桃仁: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仁)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用 于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 便秘,咳嗽气喘。别名: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
25、海风藤:本品为胡椒科植物风藤的干燥藤茎。切 厚片,晒干。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 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别 名:满坑香、老藤、大风藤、岩胡椒
26、海金沙:本品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 孢子。本品呈粉末状。功能主治:清利湿热,通淋止 痛。用于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别名: 金沙藤、左转藤、竹园荽
27、海螵蛸:本品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 干燥内壳。洗净,干燥,砸成小块。功能主治:收敛 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用于吐血衄 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 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别名:鱼古、乌铡 骨、乌贼骨、墨鱼骨

中草药资料大全

中草药资料大全

中草药资料大全中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学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您提供中草药的详细资料,包括各种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等,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中草药。

一、黄芪【名称】黄芪【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肺经【功效与用法】有补中益气、托毒生肌、益血化痰、利尿通淋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腹泻、肢体困重等症状。

常用于气虚引起的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肢体无力等。

【注意事项】脾胃伤湿者慎用。

孕妇及体内热邪壮盛者忌用。

二、当归【名称】当归【性味归经】甘,温,归肝脾经【功效与用法】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养肝明目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痛、眩晕等症状。

常用于月经不调、经痛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血热及痰湿者忌用。

血瘀者慎用。

三、人参【名称】人参【性味归经】甘,温,归脾肺经【功效与用法】有补气养阴、生津益胃、宁神安眠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症状。

常用于虚劳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痰湿壅盛及外感风寒者忌用。

心脾虚弱者慎用。

四、荆芥【名称】荆芥【性味归经】辛,温,归肺经【功效与用法】有散风散寒、止痛化痰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

常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流感、鼻塞等病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阴虚壮热、痰湿者慎用。

孕妇忌用。

五、白芍【名称】白芍【性味归经】酸,苦,凉,归肝脾经【功效与用法】有活血止痛、调经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痛经、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治疗。

【注意事项】阳虚及血瘀者慎用。

孕妇忌用。

以上仅为中草药资料中的部分内容,中草药种类繁多,具体使用时需要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并结合个人体质情况使用。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剂量的控制和合理搭配,遵循医嘱,并注意草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总结:中草药资料是帮助人们了解和使用中草药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用法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草药并正确使用。

中草药摘抄

中草药摘抄

中草药摘抄
中草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草药及其功效的简单介绍:
1. 人参: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功效。

2. 黄芪:补齐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宫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3. 枸杞: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4. 当归: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等。

5. 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

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

6.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

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中草药的简单介绍,每种中草药都有其特定的药理作用和适用范围。

在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合理配伍和用药,以确保安全有效。

建议在使用中草药前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或药师的意见。

中药简介

中药简介

一、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麻黄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归肺膀胱经。

草质茎。

桂枝:樟科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归心肺膀胱经。

嫩枝。

紫苏:唇形科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归肺脾经。

茎、叶。

生姜:姜科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归肺脾胃经。

根。

香薷:唇形科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归肺脾胃经。

全草。

荆芥:唇形科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归肺肝经。

地上部分。

防风:伞形科发表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归膀胱肝脾经。

根。

羌活:伞形科散寒袪风、胜湿止痛。

归膀胱肾经。

根茎及根。

白芷:伞形科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归肺胃经。

根。

细辛:马兜铃科袪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归肺肾心经。

全草。

藁本:伞形科祛风散寒、胜湿止痛。

归膀胱肝经。

根茎。

苍耳子:菊科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归肺经。

果实。

辛夷:木兰科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归肺胃经。

花蕾。

发散风热药:薄荷:唇形科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归肺肝经。

茎叶。

牛蒡子:菊科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散肿。

归肺胃经。

果实。

蝉蜕:蝉科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止痉。

归肺肝经。

蜕壳。

桑叶:桑科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

归肺肝经。

叶。

菊花:菊科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归肺肝经。

头状花序。

蔓荆子:马鞭草科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归膀胱肝胃经。

果实。

柴胡:伞形科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归肝胆经。

根。

升麻:毛茛科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气。

归肺脾胃大肠经。

根茎。

葛根:豆科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归脾胃经。

根。

淡豆豉:豆科解表、除烦。

归肺胃经。

大豆发酵而成。

二、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无水硫酸钙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归肺胃经。

知母:百合科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归肺胃肾经。

根茎。

芦根:禾本科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归肺胃经。

地下茎。

天花粉:葫芦科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归肺胃经。

块根。

竹叶:禾本科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中医药药材介绍

中医药药材介绍

中医药药材介绍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秉承着“以人为本、防病为主”的理念,通过中草药等天然药材来治疗疾病。

在中医药体系中,药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材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着特定的功效和应用范围。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药药材。

一、人参人参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主要产自东北地区及中国南方山区。

人参具有滋补强身的作用,常用于调节气血、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

中医学认为,人参味甘、性温,有补气血、益脾胃、生津液等功效。

常见的人参制剂有人参片、人参汤和人参酒。

二、黄芪黄芪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中药材,主要产于中国北方。

黄芪被广泛用于治疗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肺虚、脾虚等病症。

中医学认为,黄芪具有益气、健脾、提神等功效。

常见的黄芪制剂有黄芪片、黄芪胶囊和黄芪汤。

三、当归当归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产自中国山东、陕西等地。

当归被广泛用于调经补血、舒肝活血等方面。

中医学认为,当归味甘苦、性温,有补血、活血、调经等功效。

常见的当归制剂有当归颗粒、当归糖浆和当归酒。

四、熟地黄熟地黄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滋补药材,主要产于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

熟地黄常用于治疗肾虚、月经不调等问题。

中医学认为,熟地黄味甘、性温,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等功效。

常见的熟地黄制剂有熟地黄片、熟地黄颗粒和熟地黄丸。

五、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产自中国西北地区。

枸杞子被广泛应用于调肝明目、益肾补血等方面。

中医学认为,枸杞子味苦甘、性平,有滋阴补肾、明目等功效。

常见的枸杞子制剂有枸杞子茶、枸杞子片和枸杞子饮料。

综上所述,中医药药材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功效,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和枸杞子等常见药材都有着丰富的药理作用与适用范围。

然而,在使用中医药药材时,也要注重合理用药,遵循医嘱,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搭配和用量控制。

这样才能发挥中医药的最大功效,为人们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

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

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

《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种。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继传到中国。

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

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

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其中《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山橙
别名:冬荣子、屈头鸡、山大哥、猢狲果、猴子果、铜锣锤、马骝藤、马骝橙藤、犸镏果、檎那。

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主治:行气;消积;杀虫。

主胃气痛;膈症胸满;小儿疳积;疝气瘰疬;皮肤热毒;湿癣疥癞
【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
来源:蕨类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用于湿热痢疾腹痛。

外用治蜈蚣咬伤,疥疮,无名肿毒。

用法:煎汤内服,12—30克。

外用适量。

紫玉盘
别名:油椎、香蕉、酒饼子、牛刀树、牛菍子、牛头罗
以根、叶入药。

苦、甘,微温。

功能健胃行气,祛风止痛。

用于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跌打损伤,腰腿疼痛。

【水杨梅】:
来源:蔷薇科水杨梅属
药用部位:茎叶或花果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湿热泄泻;痢疾;湿疹;疮疖肿毒;风火牙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檀香】又叫白檀、白檀木、白银香、黄英香、旃檀、真檀
来源:檀香科檀香属
药用部位:干燥心材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止痛。

用于寒凝气滞,胸痛,腹痛,胃痛食少;冠心病,心绞痛。

【萝芙木】又叫鱼胆木、矮青木、鸡眼子、万药归宗
来源:夹竹桃科萝芙木属
药用部位:根
功能主治:镇静,降压,活血,止痛,清热解毒。

用于高血压病,头痛,眩晕,失眠,高热
不退;外用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汤内服,15—30克。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鸳鸯茉莉】又叫二色茉莉、两色茉莉
来源:茄科鸳鸯茉莉属
药用部位:叶
功能主治:清热消肿。

治水肿。

【麻风树】又叫臭油桐、羔桐、臭梧桐、假桐子
来源:大戟科麻疯树属
药用部位:叶、树皮
功能主治:消肿散瘀,止血止痒。

外用治跌打肿痛、创伤出血、皮肤瘙痒等。

注意:本品有大毒
【翠云草】又叫蓝地柏、绿绒草、龙须、蓝草、翠云卷柏来源:卷柏科卷柏属
药用部位:全草
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止血,止咳。

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肠炎,痢疾,肾炎水肿,风湿痹痛。

【五指山参】又叫箭叶秋葵、红花马宁、梓桐花
来源:锦葵科秋葵属
药用部位:根和叶
滋养强壮。

治神经衰弱,头晕,腰腿痛,胃痛,腹泻。

【木薯】又叫葛薯、木番薯、树番薯、臭薯、苦木薯。

来源:大戟科木薯属
本品生吃要人命
功能主治:用于痈疽疮疡,瘀肿疼痛,跌打损伤、外伤肿痛、疥疮、顽癣等证。

【龙利叶】又叫龙舌叶、龙味叶
来源:大戟科守宫木属
药用部位:叶
功能主治:肺热咳喘痰多;口干;便秘,咯血。

【大叶仙茅】又叫松兰、竹灵芝、野棕、般仔草
来源:仙茅科仙茅属
药用部位:根茎
功能主治:润肺化痰,止咳平喘,镇静健脾,补精固肾。

用于肾虚咳喘,腰膝酸痛,白带,遗精。

【秃疮花】别名秃子花、勒马回[陕西]
【来源】罂粟科秃疮花属植物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 (Maxim.)Fedde,以全草入药。

春夏采集,晒干。

【性味归经】苦、涩,凉。

有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杀虫。

用于扁桃体炎,牙痛,淋巴结结核;外用治头癣,体癣。

【用法用量】3~5钱。

外用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患处。

鲜草捣烂,投入污水中,可杀孑孓灭蚊。

【荞麦】又叫野荞麦、花麦、三角麦。

来源:蓼科荞麦属
药用部位:种子,茎和叶
功能主治:茎叶:降压,止血。

适用于高血压,毛细血管脆弱性出血,防治中风,视网膜出血,肺出血。

种子:健胃,收敛。

用于止虚汗。

炒香研末,外用收敛止汗,消炎。

【血苋】又叫红木耳、一口红、红苋、红叶苋
来源:苋科苋属
药用部位:全草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

用于吐血,咳血,创伤出血等
【假蒟】又叫哈蒟、毕拨子、芦子藤、臭蒌
来源:胡椒科胡椒属
药用部位:叶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祛风,消肿。

用于和胃寒痛,气胀腹痛等
【石仙桃】又叫川甲草、石橄榄、石莲、石山莲、石上莲、石上仙桃、圆柱石仙桃来源:兰科石仙桃属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养阴清热。

用于肺痨咳嗽、咳喘气逆者。

用于跌打损伤肿痛者。

【露兜树】又叫露兜簕、林茶、露兜树、假菠萝、老茎、野菠萝
来源:露兜树科露兜树属
药用部位:根
功能主治:感冒发热、眼热疼痛;叶芽可治烂脚;果可补脾胃、固元气、解酒毒.主治肝热虚火、肝硬化腹水、中暑等
【香茅】又叫柠檬草、白茅、大风矛、大风茅、风茅、枫茅
来源:禾本科香茅属
药用部位:干燥全草
功能主治:头痛,偏头痛,喉咙痛,发烧,咳嗽,肠炎,增进食欲,风湿痛,油性皮肤,皮肤松软,粉刺,乳汁分泌少,激励情绪,减轻忧郁不安,除臭,杀菌,驱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