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史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历史演变中的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建筑史上重要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3. 分析和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演变及建筑类型的区分。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代表性建筑实例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风格演变、重要建筑类型及代表作品。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了解古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以颐和园为例,讲解其建筑风格、布局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他代表性建筑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建筑风格演变3. 重要建筑类型及代表作品4. 实例分析: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在建筑史上的地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其他方面,如园林、寺庙、民居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推荐学生参观古建筑,亲身体验古建筑的韵味,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尽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内容的详尽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确保对教材的章节和详细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应详细阐述其结构、材料、装饰、布局等方面的内容。

在建筑风格演变方面,要清晰勾勒出各个时期的建筑特点,如秦汉、唐宋、明清等时期的建筑风格变化。

对于重要建筑类型和代表性建筑实例的介绍,应包含其历史背景、建筑特色、文化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古代建筑”,详细内容涵盖: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构造技术、装饰艺术以及其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具体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建筑类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建筑的演变过程、风格特点及其在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建筑。

2. 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建筑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古建筑构造技术、装饰艺术的理解。

重点:古建筑的演变过程、风格特点及其在各个朝代的代表性建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颐和园等古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1)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及其在各个朝代的演变;(2)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性建筑;(3)古建筑构造技术、装饰艺术及审美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和利用。

4. 例题讲解:以颐和园为例,讲解其建筑风格、构造技术及装饰艺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古建筑简图,并分析其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在明清时期的代表性。

2. 答案:故宫建筑特点包括:严谨的布局、宏伟的建筑、精美的装饰、丰富的文化内涵等。

在明清时期,故宫是皇权的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建筑的了解程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古建筑保护现状,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1. 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2. 古代建筑的构造技术3. 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4. 古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5. 古建筑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保护与利用教学过程中,注意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古建筑相关知识。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

中国建筑史教学计划精品教案教学资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建筑风格和分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建筑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分类、建筑构造及其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建筑模型、实物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美学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2)建筑风格和分类(3)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4)传统建筑文化内涵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析身边的古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以一例古建筑为例,详细讲解其构造、特点和文化内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评价一组古建筑图片。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建筑史2. 内容:(1)基本特征(2)建筑风格与分类(3)历史时期建筑特点(4)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并评价你所在城市的古建筑,不少于500字。

(2)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款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现代建筑。

2. 答案:(2)要求创意新颖,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实用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建筑史,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观古建筑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建筑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实践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创新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及深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第一章前言、原始、奴隶教学前言一、教学计划与教学要求二、中国古建筑概况及特征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风格变化不大,以木构架承重体系为主,重视建筑群体的组合,图0-6,0-7,0-8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2、建筑群的组合3、建筑与环境4、工官制度三、学习《中建史》的目的及重要性四、学习方法1、培养兴趣2、运用比较法3、注重建筑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4、从“使用功能、科学技术、建筑艺术”等三方面入手五、《中建史》学科发展概况1、理出《中建史》的头绪,建立了《中建史》学科体系2、拓展成果,向纵深发展,逐渐进入到专题研究3、研究在达到一定的广度后进入——新的阶段——理论研究阶段六、《中国建筑史》的学习内容:以汉族建筑为主流,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民间公共建筑、王府、居民、长城、桥梁等七、古代建筑的时段划分: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476年)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会(前475~公元1911年)战国~清作业:1、谈谈你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理解。

2、中国古建筑所主要包括哪些类型?每种类型举两个遗存实例。

3、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4、宇文恺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5、李诫是哪朝代人?他在建筑方面的主要成就有那些?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一、前建筑活动1、树居,2、崖下居3、岩洞居二、建筑的创造1、巢居:树居的发展2、风篱和窝棚3、窑洞三、建筑创造突进1、穴居(半穴居)——从地面窝棚演变——北方(黄河流域)2、干阑——从巢居演化——南方(长江流域)3、窑洞——沿用——西方(地质条件许可),(1)穴居系列:穴居系列建筑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下建台基的地面建筑——居住面逐渐升高从室数看:一室——多室从平面看:园形——园角方形——长方形从形式看:从不规则——规则,(2)干阑(南方)树居——巢居——干阑系列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约7000年前),(3)概述史前建筑两大流派四、史前建筑艺术的体现——“大房子”、祭坛、巨石建筑1、“大房子” (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晚期)2、祭坛,图1-42,1-43原始祭坛——是原始人露天祭祀自然神灵的场所,新石器中期开始出现3、原始墓葬、巨石建筑墓葬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高架葬等,以土葬为主。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第一章:中国建筑史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要性。

2. 掌握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认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史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中国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点。

3.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举例法:通过具体建筑案例展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概念。

2. 搜集中国建筑的图片资料,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和建筑材料。

3. 中国古代建筑在艺术和文化上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直观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四、教学作业1. 预习相关教材章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 搜集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资料,分析其结构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实例分析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分析和评价方法。

3. 学生古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实践操作。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一、引言1.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其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2)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3)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2.1 建筑材料(1)木材: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因其易于加工、施工方便和可持续利用等特点而受到青睐。

(2)砖石:在砖石结构建筑中,砖主要用于砌筑墙体,石主要用于柱子、梁、基石等承重构件。

2.2 建筑结构(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结构类型。

(2)砖石结构:主要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承重结构,如佛塔、城墙等。

2.3 建筑风格(1)对称布局:中国古代建筑普遍采用对称布局,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

(2)屋顶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如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成就3.1 宫殿建筑如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展示了古代建筑的豪华与辉煌。

3.2 宗教建筑如佛教塔、道教宫观等,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宗教影响力。

3.3 民居建筑如福建土楼、四川民居等,体现了民间建筑的特色和智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3.4 园林建筑如苏州园林,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与演变4.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建筑规模逐渐扩大,出现庭院式布局。

4.2 秦汉时期:统一天下,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大型宫殿和城市。

4.3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建筑风格受到影响,出现佛教建筑。

4.4 隋唐时期:国家繁荣,建筑技术不断创新,出现木结构建筑的高峰。

4.5 宋元时期:城市商业繁荣,建筑风格趋向多元化。

4.6 明清时期:建筑技术日趋成熟,出现故宫等代表性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

《中国建筑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建筑类型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探讨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特色与风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掌握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官式建筑、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的风格特点及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建筑模型、图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介绍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建筑元素。

(2)官式建筑:以故宫为例,讲解其布局、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例,分析其建筑特色及宗教内涵。

(4)园林建筑:以颐和园为例,阐述园林建筑的布局、意境及美学价值。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身边的中国古代建筑,分享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2. 官式建筑:故宫3.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道教宫观4. 园林建筑:颐和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2)分析故宫的建筑风格及象征意义。

(3)比较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的建筑特点。

2.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点:木构架、斗拱、屋顶、彩画等。

(2)故宫的建筑风格:严谨对称、宏伟壮观;象征意义:皇权至上、国家统一。

(3)佛教寺庙:以塔为中心,注重宗教氛围;道教宫观:以殿堂为主,强调仙境意境。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 培养对古建筑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展示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

2. 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案例,如故宫、长城等,分析其建筑特点和历史价值。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古建筑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古建筑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建筑保护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和构造方法。

3. 分析不同类型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适用环境。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宫廷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

2.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木结构、砖石结构等。

3.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方法:斗拱、榫卯、砖雕等。

教学活动: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类型古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和讨论: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讲解结构原理和构造方法。

3. 模型制作:让学生动手制作古建筑模型,加深对结构原理和构造方法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具体古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如曲阜孔庙、平遥古城等。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

2. 模型展示:评估学生在模型制作中的动手能力和对结构原理的掌握。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和意义。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主要形式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美无言——《中国古建筑史序论》我们今天的标题是——大美无言,这是道教里的一句用语,用来说明一样东西的美妙是无以言传的,需要用心智——心灵,智慧去体会,我希望这是每一个人在学习中国古建筑史这门课时都能体会到的境界。

今天我们讲古建筑史的第一章,中国古建筑史序论。

今天这节课的目的是在于让大家对于中国古建筑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这种美有一种向往,这就足够了。

要去体会一种美呢,从文化层次上讲有三个层次要走过:物质层,心物层,心理层。

对于建筑文化来讲物质层就是直观建筑物,心物层则是指建筑技术,构造,最后的心理层是指建筑思想,观念。

今天我们从这三个层次入手,来讲三个问题,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二中国古建筑的特征,三古建筑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古建筑的发展。

任何一座古建筑都与其时其地的气候,物产材料的供给;所在民族风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的趋势;尤其与所在时代的艺术文化,技术巧拙,知识发明有着莫大的关系。

因此每个时代的建筑规模,形体,工程,艺术的嬗递演变,乃其所在时代的缩影。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集》中曾说过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当时的的匠师们,每人在那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中工作,犹如大海扁舟,随风飘荡,他们在文化的大海里飘到何经何纬,是他们自已所绝对不知道的。

在那时期之中,只有时代的影响,驱使着匠师们去做那时代形成的样式;不似现代的建筑师们,自觉的要把自已的个性,影响到建筑物上去。

”现在我们试将二千年历史中的建筑的发展分为三大阶段,在每个阶段取一两个代表性的现存实物资料来看中国古建筑的衍化。

因为时间问题,我们今天做一个最简要的概述。

1、殷商,周,战国,秦,汉现在我们所得到最早的建筑实物是河南安阳殷商时代的宫殿或家庙遗址,在高出地面的夯土台上,有排列不太规则的石础,和烧过的木柱残迹,而且有铜质垫在下面。

在布局上间架分明。

同时在殷墟夯土台的下面发现了比殷文化更早的穴居,它们是两两相套的圆形穴,与古代像形字宫的写法惊人的相似,这应是我们对古建筑稚形的最早印证。

在我国最古的文学作品《诗经》里有一篇关于周初建筑的歌颂和描写,提到生活比以前更美好,人民对这次建造有很高的热情,提到周祖先过去是穴居生活,“未有家室”,而迁到岐山之下,便先量了田亩,划出区域,找来管工程的司空,和管理工役的司徒,带了木版,绳子,和版筑用的工具来造房子。

他们找着鼓,兴奋地筑坡用土夯筑的墙壁,又建了顶部舒展如翼的宗庙,“作庙翼翼”,又立了很高的皋门和整齐的应门。

后来以筑造了集会用的叫“大社”的土台。

当时建筑的具体形象我们至今不得而知,而这首诗中描绘的情景,使我们知道了当时人们对自已创造的建筑艺术形象已觉得自豪和骄傲。

经过春秋战国的发展,到秦统一六国,建筑也相应地发展到新的规模,战国以来各国高台榭,美宫室的各种建筑风格在秦统一的过程中,发展出了集各家之长的咸阳宫室,这些宫殿又被“复道”和“周阁”连结起来,形成了大规模建筑组群。

秦的另一著名建筑是闻名世界的长城。

汉代是一个统一的朝代,同时汉代有向外交流,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艺术传入中国,其中与汉交往密切的大月氏是希腊的附属殖民国,摄取希腊文明。

汉桓帝时罗马使臣朝贡中国,中国亦遣使回访。

后汉明帝时,印度摄摩腾竺法兰传入佛教,当然远没有被普及。

因此这时汉代建筑因此具备一些特征,首先大多建筑继承周秦,随着国力的壮大,由周秦的古雄而进入壮丽,建筑风格沉毅坚稳。

其次,由于西域文物的传入而加新的趣味。

可能是由于与西方交通的影响,用石材建造墓前纪念建筑的风气日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石厥,石祠,其中如四川雅安的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山东嘉祥武氏石室等最为著名,从中可以看到汉代的建筑风貌,其中雅安高颐阙,从它选用的式样和浮刻上充分应用了当时的木建筑形式,栌斗上立短柱,施于额枋之上,拱的形状一斗承两散斗,已有成熟姿态。

另外从发现的汉代明器和铜器花纹,画像石上可以具体地看到汉代建筑的形象,都有汉代建筑朴拙沉稳的风范。

2 . 三国两晋南北朝——宋。

六朝的建筑是衔接中国历史上两个伟大文化时期——汉代和唐代的桥梁,也是这两个时期建筑不同风格急剧转变的关键。

它是由汉以来旧的、原有的生活习惯、思想意识和新的社会因素、精神物质上剧烈的新要求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的产物。

产生这新转变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北方鲜卑、羌等胡族占据中原——所谓“五胡乱华”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所起的各种复杂变化。

二是汉族统治阶级士族豪门追求奢侈丰富的生活方式,及南渡中南北文化的交融。

三在晋以前就传入中国的佛教这时在中国普遍的传播和盛行。

全国上下的宗教热情成为建筑艺术巨大的推动力。

新的民族的渗入,南北方的融洽,新的宗教思想的要求,和随同佛教一起由西域进入中原的各种新的艺术影响,如中亚、北印度、波斯、希腊的各种艺术和作风,不但影响当时中国艺术的风尚手法,并且还发展了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建筑类型及其附属的工艺美术。

如刻佛像的摩崖石窟,有佛殿、经堂的寺院组群,多层的木造和砖石的佛堂,以及应用到世俗建筑上的建筑雕刻,如陵墓前石柱和石兽和建筑上装饰纹样等,就都是这时期创造性的发展。

以塔的出现为例。

当时的塔基本上是汉代的“重楼”,也就是多层的小楼阁,顶上加以佛教的象征物——即有“覆钵”和“相轮”等称做“刹”的部分,这原是个缩小的印度墓塔,“窣堵坡”,当时匠人只把它与多层的小楼相结合,作为象征物放在顶部,至于寺院里的佛殿,和其他非宗教的中国庭院殿堂的构造根本就没有区别,为了内容的需要,革新的部分只在殿堂内的布置和寺院组群的分配上。

这时期最有创造性而杰出的建筑物是河南登封县嵩山嵩岳寺砖塔,(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在造型上,它是中国建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试用十二角形的平面来代替印度窣堵坡的圆形平面,用高高的基座(平素无饰,)和一段塔身(各隅立倚柱一根,柱头饰垂莲,东南西北四面砌火焰形尖拱圆券门,其余八面,各作墓塔形佛龛一座)来代表窣堵坡的基座和覆盆(半球形塔身),上面十五层密密的中国式出檐代表着“窣堵坡”顶上的刹。

不但这是一个空前的创作,而且在中国的建筑也是第一个砖造的高度达到近乎四十米的高层建筑,它标志着砖石结构的工程技术上飞跃的一步。

唐五代辽这个阶段的建筑艺术是以南北朝在宗教建筑方面和统一全国的隋代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

初唐建设雄宏魁伟的气魄和中唐雅致成熟的时代风格是比南北朝或隋代的宗教艺术更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外域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不再借助宗教的力量。

唐将外来许多新因素汉代了,将陌生的丰富多彩的非中国成分和典雅庄严的中国格局相结合,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生活服务。

如须弥座、莲瓣、柱础、砖塔、塔檐瓦饰、栏干,之类都改成更接近于中国人所习惯的风格。

在砖塔式样上也经过了一些成熟的变化,中国第一座八角塔就在这时期初次出现。

唐代政治良好,对外战争胜利,鼓励胡人汉人杂居,与西域各民族往来密切,有着文化上商业上的交流。

商业交通特别发达,海路可直通波斯.总的说来,唐代在建筑方面的成就,首先是城市的布局,规模宏大,不但是长安洛阳,而且普遍于全国的州县。

其次是个别建筑组群在造形上是以艺术形态完成的整体,雄宏壮丽的形象与华美细致的细节、雕塑、绘画和自然环境密切地有机联系起来。

从世界各时牮建筑水平来看,这时中国建筑艺术达到了卓越的水平。

这与唐初全国生产力的提高,以后商业经济的繁荣,工艺技术的进步,西域文化的交流分不开的。

另一方面,是当时宗教所促进的创造有全民性的意义。

充分体现唐代建筑风格的是唐仅存的木构佛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当时在敦煌壁画上的“五台山图”曾描绘了九十座寺院组群,其中之一的“大佛光之寺”就是这座寺院。

这座建筑在以后的内容中我们要作详细讲解,它是中国古建筑木结构成熟的一个典范。

五代十国,中唐以后,中央政权和藩镇争夺的内战使黄河流域遭到破坏,经济中心转移到江淮流域。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到来,中央政权削弱,中原经济无法恢复,建筑没有发展的可能,偶有兴建,匠人也是遵循唐制,无所创造,。

山西平遥镇国寺大殿是五代木构建筑的罕贵的孤例。

在南方的十国,个别政权不受战争拖累,又解除了对唐中央的负担,数十年中,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建筑在吴越和南唐,由于地理环境和新的社会因素,发展了自已的风格,南京栖霞寺塔以八角形平面出现,在造型方面和在雕刻装饰方面都有较唐朝更秀丽的新手法,塔全部为石造,平面八角形,共五层,初层塔身颇高,立于富丽堂皇之须弥座和仰莲座上。

须弥座下有阶基栏杆,正面有踏道望柱。

须弥座束腰有佛迹图,塔身每面立倚柱,正面刻作门形,其余各面浮雕金刚菩萨等像,柱头之间有阑额,无斗拱,仅出混石以承檐,第二层以上塔身低矮,各层檐均刻有椽子瓦陇形。

华丽秀美的造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后来北宋建筑风格的先声。

辽是中国东北边境吸取并承继了唐文化的契丹族建立的一个独立的区域政权,在时间上与宋大部同时,但在文化上不折不扣的是唐边疆文化,基本上唐五代辽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风格的不同发展时期,关于这一阶段的中国建筑,值得注意的是它对朝鲜、日本建筑的重大影响,研究朝鲜日本建筑者不能不理解中国隋唐建筑,就如同研究欧洲建筑者不能不理解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一样。

不但如此,这时期中国的建筑也影响到越南,缅甸新疆等东南亚地区,并且唐和萨珊波斯的文化交流,不亚于和印度及锡兰的。

北宋统一了南北是它的发展和全盛时期,南宋是北宋的成就脱离了原来的政治经济基础,在江南的条件下的延续和转变,金和元都是在外族统治下宋的风格特点在北方和新的社会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要理解宋建筑类型、手法风格和思想内容,我们必须理解宋代政治经济情况:一北宋经过后周在北方的经营,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统一了中国,征服了南方,不但在经济上得到了生产力较高的南方的供应,在文化上也吸取了南方所发展的一切文学艺术成就,包括在建筑上的成就。

二宋朝自建立不久就陷入了积贫积弱的状况。

庞大的军队和冗集的官僚机构使宋的财政负担沉重,北方以屈辱的条约与辽求和,在西方又受到西夏的侵扰。

这一切使得这一时期的规模,建筑物的性质气魄,和汉唐差之甚远。

三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使城市出现了为工商业服务的新建筑类型,如密集的市楼,邸店,廊屋等产生了。

城市生活丰富了,有了看戏的瓦子和豪华的瓦楼。

四手工业发展进入工场组织,分工更细,生产规模提高,使手工业飞速发展,这一细致精巧的倾向影响了当时建筑材料和风格。

标准化琉璃瓦和面砖的生产和精致木雕的出现,改变了建筑的形态,同时造纸业的发展使门窗上可大量糊纸,出现了可以开关的球纹格子门窗。

五,由于建筑法式固定化,有了中国唯一的建筑术书,《营造法式》。

这一切在建筑风格上表现为纤细精致,繁琐,颓废的形象。

我们在这一时代选择的是正定龙兴寺的摩尼殿,文献考证为宋初建筑,殿平面近正方形,广七间,深六间,其四面各出抱厦一座,其外观为九脊重檐殿,四面抱厦各以山面向前,在立体结构上由若干单位层叠联络而成,富有趣致,可以在宋画中常见此构图斗拱,上下檐均为单杪单昂偷心造,但要头斫作昂嘴形,所以是类似单杪重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