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合集下载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一、创作背景 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创作风格就是想要表达不同的风格,所 以,在这种迥异风格的影响下,他在自己六十年生涯中造了上百 部经典作品,进而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同时期有 不同的风格,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音乐和序列音乐这三大时期 为主要时期。 俄罗斯风格时期,很多的创作者将他的风格进行自我延续,因 为管弦乐法和音阶开始被广泛传播起来,而在俄罗斯这一现象特别 显著,因此,在俄罗斯时期主要创作出了三部舞曲,它们是《彼得 鲁什卡》、《火鸟》以及《春之祭》这三部舞剧。但是在这三部舞曲 中,虽然三者都被广为传播,但是只有《春之祭》被称之为当时影 响力最大的作品,这也为后世的音乐创作留下了宝贵财富 二、《春之祭》之艺术特征 (一)原始主义的题材 《春之祭》最早取材于俄罗斯异教时代的古老传说,因为在 当时,很多的民族是用少女的舞蹈来祭祀进而来感动大地,其分为 “对大地的崇拜”和“祭献”这两幕。在作品中虽然不能够将每个 故事都描述的非常具体,但是在添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乐器相互撞 击所产生的狂躁元素后,整个作品变得更具有感染力,并且在舞蹈 的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当时古老时期是很注重祭祀的,甚至可以 说宗教就是当时世界的掌权人,而斯特拉文斯基将宗教当时的神秘 感完全的融入进了舞剧当中,使得舞蹈也变得更加神秘。 (二)音乐中的节奏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节奏的变 化,节奏是音乐本身不可缺少的因素,也是一个好的作品所必备的 因素,而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也是一样,他在节奏的变化方式上 主要是以时间和空间为主,时间是在节奏的变化上进行改变,而空 间就是对于原有音乐的变革,也就是创新,所以,在抛弃了传统 的音乐创作模式后,斯特拉文斯基才为我们带来了他精心创作的作 品,而这些作品都是通过节奏的强弱变化来让音乐更加饱满,更是 当时那个时代很少出现的作品。 (三)音乐中的旋律 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会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在接受的过程中很 多人关注的只有节奏变化带来的满足感,但是提到他的音乐,那么 很多人认为是没有旋律的,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么?当然不是,斯 特拉文斯基在创作时已经将旋律变得更加朴素,更加的贴近自然, 他的创作方法主要就是想要给听者一种返璞归真之感,但是他的大 胆也可能会让人丢掉了旋律,而这个大胆就是他要他创作出来的作 品需要富有片段性,这就需要他在作品中加入很多的娴熟技巧来达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作者:侯雪妍来源:《艺苑》2019年第04期【摘要】关于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共识性认知,是基于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叙事规律没有很好地挖掘和把握。

舞蹈叙事有三条规律:舞蹈语言的功能、行动、叙事三个层面环环相扣,形成最终叙事;舞蹈作品细节助力情节发展,不可忽视;舞蹈要基于原文本,但要从原文本中挣脱出来,达到舞蹈第二叙事层,成为“这一个”,形成个人风格。

把握这三条叙事规律后,你将会发现舞蹈艺术叙事的极大潜力。

【关键词】《春之祭》;叙事规律;舞蹈叙事[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舞蹈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艺术门类,然而舞蹈并非难于叙事,而是有其独特的叙事规律。

掌握了这一规律后,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欣赏角度,我们都将清晰地理解到舞蹈作品的叙事内容。

因此,我们尝试去研究舞蹈作品自身的叙事表达规律和方法是十分有意义和价值的。

经典作品《春之祭》是由斯特拉文斯基于1913年作曲、尼金斯基编舞,他们共同创作的芭蕾舞剧。

《春之祭》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因此,就以此梦为基础,用一种仪式的结构编创了剧本。

之后,这一经典作品被多位编导进行改编创作,也使该作品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文本。

笔者将从《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抽取特征性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索在同一文本下不同叙事的方法和途径。

一、舞劇语言推动内容叙事罗兰·巴尔特曾在《叙事作品的结构分析导论》中,将语言分为功能层面、行动层面、叙事层面的三个部分。

在为叙事服务的一切行动中,功能、行动、叙事三者缺一不可,功能性动作在以情绪变化为基础下的行动中进行叙事。

在舞蹈创作之中,无论是舞蹈动作还是生活动作,哪怕是现如今它们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动作都有其内在的功能性含义和作用。

如“伸手”这一动作,其含义可以是试探、可以是安慰、可以是指路的手势,也可以是一种职业礼仪等等;这一动作内在的表达作用,可以是揭示人物关系、可以是表达内心情感、也可以是推动情节发展。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分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分析
杂志曾有过这样的评价:“如果仅提及一部管弦 乐作品来代表20世纪的经典,《春之祭》当之无愧。”它充分证明 了这部作品在世人心中无可比拟的历史地位。 《春之祭》首演于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战争的浩劫 使得整个欧洲经济与社会秩序严重破坏,从根本上打破了人类的理 想,因此他们开始进行理智的构想,希望能够回到以前那种宁静而 平和的社会形态并打出“复古”的口号,新古典主义应运而生。这 种风格主张将古典与现代工艺进行完美结合,具有端庄雅致的时代 特征,在建筑、美术、音乐等不同的艺术形式上均有明显的表现。 本质上它并非要求仿古或者复古,而是推崇神似。 从音乐的发展来看,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已经发展了将近一百 年的历史,那种狂热奔放又赋予幻想的性格几乎已经到了极致而使 得人们感到有些厌倦,这样来看新古典主义的产生也成为了必然。 这种音乐风格与以往的浪漫主义略有不同,它倾向于“音乐就是音 乐”的绝对音乐形式,主要关注作品的技术与结构并以其作为主要 的情感表达手段而非借助内容。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虽然与传统 音乐一样追求旋律与节奏的均衡对称、提倡清晰规范的曲式结构, 却相当多地运用充满色彩的和声与无调性技法进行处理,不时还夹 带着一些20世纪特有的尖锐与不协和音响,因此未能真正地回到 古典主义。为区分二者,人们将这种复古的音乐流派称为“新古 典主义”。 二、作曲家的生平简介 伊戈尔·菲德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美籍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著名的西方现代派音乐 代表人物。出生于1882年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幼开始学习钢琴, 1903年跟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学习作曲,涌现出许多传世之作后逐 渐成为新古典主义音乐的领导者,其创作时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1920年前的俄罗斯风格时期,主要以俄罗斯古老的宗 教礼仪与习俗为创作灵感,代表作有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是 卡》《春之祭》。 (二)1920-1951年间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此时开始反对浪 漫主义那种宣泄情感的音乐,开始进行“复古”并于1920年创作出 标志性作品《浦契涅拉》作为运动开端。 (三)1951-1971年间的序列主义音乐时期,主要受韦伯恩等表 现主义作曲家的十二音体系影响,代表作有《阿贡》《哀歌》等。 其中1912年的《春之祭》对于当时的音乐界可谓是一次重击, 直接影响到接下来近一百多年的作曲技巧与发展方向,原因在于它既 否定了浪漫主义过分宣泄情感又对印象派那种唯美主义加以嘲弄,将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着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春之祭论文

春之祭论文

漫谈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在钱海霞老师的课上她为我们介绍了一首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初次欣赏这首乐曲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原始、虚幻、神秘、狂乱之感,尤其是乐曲中繁杂、多变的节奏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春之祭》听完第一遍之后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首乐曲,但是经过钱老师细心、耐心的讲解我对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他的这首《春之祭》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生于俄国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鲍姆,他的父亲是一名男低音歌手。

他的大学时期攻读法律,毕业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遇到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从此走上了专业作曲的道路。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的创作中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俄罗斯风格时期(原始主义风格);第二个时期是新古典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十二音序列音乐时期。

《春之祭》这部作品是斯特拉文斯基在俄罗斯风格时期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春之祭》最初源于突然闪现的一幅史前期古俄罗斯部族祭祀的图景。

斯特拉文斯基在自传中写到:“我好像看见一个庄严的偶像崇拜仪式:年老的智者们围成一个圆圈席地而坐,眼看着一名少女跳舞直到跳死,他们要把她作为告慰春神的奉献。

”《春之祭》原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一部舞剧。

①舞剧《春之祭》描写的是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

首演的当晚,听众对他们从未听到过的、如此粗野和凶猛的音乐大为震惊,也为披着粗麻袋的演员们的缺乏传统美感的舞蹈感到意外,以致剧场里发生了音乐史上少见的骚乱。

②在当时这是一部极具争议的作品。

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它打破了当时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标准。

在这部作品中没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没有规整的节奏、也没有丰富多彩的配器,相反取而代之是不和谐的音程、狂乱的嘈杂的节奏、离奇的曲调。

当时的人们已经听惯了古典浪漫时期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所以像这种运用打破传统、推陈出新的创作手法而创作的乐曲很难被那个时期的人所接受。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

《春之祭》何以成为音乐经典?《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是美籍俄罗斯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是他的第三部芭蕾音乐作品,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该剧于1913年在法国香榭里榭大街巴黎剧院首演时,曾引起了一场大骚动,遭到了口哨、嘘声、议论声,甚至恶意凌辱的侵袭。

而在音乐家和乐师们中间,引起的震动则比一场地震还要剧烈。

本文作者班丽霞,原载《艺术评论》,2013年第八期。

关于“经典”(classic)的探讨是当下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文学与艺术社会学领域已为这一研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与观念,对我们思考音乐经典及经典化问题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就“经典”的定义来说,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出,经典就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作品”。

同理,音乐经典也正是那些历经时间考验,被一代代爱乐者反复聆听和诠释,从而彰显出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在西方音乐领域,与“经典”类似的表述还有“保留曲目”(repertoire,最常用)、“音乐杰作”(masterpiece)、“博物馆作品”(museum piece)等称谓,基本只限于“艺术音乐”或“严肃音乐”的范畴。

自巴赫、亨德尔两位巴洛克晚期的音乐大师开始,经维也纳古典乐派至19世纪多位浪漫主义“天才”的杰作,共同构成了西方音乐经典曲库的主体部分。

与文学和视觉艺术经典一样,音乐作品经典地位的确认也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经典化”过程,像巴赫的《马太受难乐》(1727)就为之等候了上百年的时间。

音乐经典在19世纪中叶之后逐步占据音乐厅,将音乐厅转变为主要上演保留曲目的“音乐博物馆”。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 nsky,1882-1971) 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

从舞剧《春之祭》的不同版本中探索舞蹈艺术的独特叙事规律1. 引言1.1 舞剧《春之祭》的背景介绍舞剧《春之祭》是由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融合音乐、舞蹈和戏剧的作品。

该作品首次于1913年在法国巴黎的波尔多剧场首演,被认为是20世纪舞蹈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春之祭》的剧情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绘了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以春祭为主题,融合了古代神话、宗教仪式和原始风俗。

整部舞剧的氛围异常神秘,节奏多变,音乐和舞蹈互相交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春之祭》的首演曾引起轰动,不仅因为其大胆的音乐语言和创新的舞蹈形式,更因为其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深刻的内涵。

这部舞剧被认为是现代舞蹈的奠基之作,对后世的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春之祭》,人们可以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力量和魅力,领略到舞蹈在艺术表达中的独特魅力和叙事魔力。

舞剧《春之祭》的背景和内涵丰富多彩,使其成为舞蹈史上的经典之作,令人难忘。

1.2 舞蹈艺术在舞剧中的重要性舞蹈艺术在舞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舞剧的灵魂和核心,更是通过独特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达出剧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

舞蹈艺术的存在使得舞剧能够以非常直观和具体的方式传达故事情节,观众通过观赏舞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舞蹈艺术的带动下,舞剧《春之祭》能够通过优美的舞姿和动作来呈现出故事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主题,使得观众在沉浸于舞者的表演中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共鸣和思考。

舞蹈艺术不仅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阐释,它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引发人们对生命、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舞蹈艺术在舞剧中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它是舞剧中独特的表现手段,能够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思想启迪。

舞蹈的美妙之处在于它能够通过身体的动态表达出无数的意义和感情,让观众在观赏中领悟到生命的深刻含义。

2. 正文2.1 不同版本的《春之祭》舞剧中的原创舞蹈叙事在不同版本的舞剧《春之祭》中,原创舞蹈叙事是各个版本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赏析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涌现出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众多的音乐流派,美籍俄国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1882-1971)无疑是其中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富创新精神的音乐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一生共创作了一百多部、各种各样体裁的作品,上个世纪没有哪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样多变,涉猎范围那样广泛,《俄狄普斯王》典雅华丽、《乐章》优美简洁、《春之祭》狂野奔放、《敦巴顿橡树园协奏曲》幽默风趣、《C大调交响曲》明媚洗练等等不胜枚举,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时,不管哪种风格流派,他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他娴熟运用各种音乐风格,从多神教古风到古希腊神话,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音乐到俄罗斯音乐,从中世纪法国音乐到现代美国音乐,从爵士乐到弥撒曲,从交响乐到马戏团波尔卡无不囊括。

他的作品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主要音乐流派的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作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对同时代和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春之祭》是斯特拉文斯基创作初期的第三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是一部蔚为大观的芭蕾舞剧,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曾被英国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al CD Magazine》评选为对西方音乐历史影响最大的50部作品之首。

斯特拉文斯基努力在音乐中表现人与自然的不可调和性。

在他的音乐中一方面是原始人对大地的恐惧与崇拜,另一方面是对大地回春、万象更新的陶醉和狂喜。

《春之祭》从仪式的感觉上讲也是个神话。

它源于斯特拉文斯基关于古老的斯拉夫仪式的梦想。

他看到了被智慧老人们环绕着的年轻女子为了唤醒春天而一直跳舞到死。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个梦想向一个画家、考古学家Nichdes Roenzh 进行了描述,Roenzh和斯特拉文斯基开始以他的梦为基础构想这部芭蕾舞剧。

他们用一种仪式结构创编了剧本,开始是一个老巫婆指名了芭蕾的行动,并预知其节目及庆典仪式。

斯特拉文斯基把这部舞剧构思成完全由舞蹈来表现的神圣祭典:“一切都应该是舞蹈的,没有哑剧。

”但是,事实上,完成后的音乐是将哑剧融于舞蹈之中,把舞剧从注重造型性的情节舞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成为富有表现力的作品。

《春之祭》原本是作为一部交响曲来构思的,后来季亚吉列夫说服了斯特拉文斯基,把它写成了一部芭蕾舞剧。

这部作品首次在巴黎上演时,就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应。

第一场一开幕,台下就开始因为这部芭蕾舞剧与传统的芭蕾舞剧大相径庭大吵大闹,因为《春之祭》的演员们身着粗布袋、动作生硬、姿态粗野,而音乐也是一反常态的不协调甚至刺耳,乐曲的节奏非常野蛮,这与传统的芭蕾舞剧一直优雅华丽、多姿多彩的服装完全不同,而对于芭蕾舞中的演员角色也是一个颠覆。

可以说斯特拉文斯基以其冲突的调性、冲突的和弦以及冲突的节奏震惊了整个音乐界。

《春之祭》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大地的崇拜》将我们带到史前一座孤寂无人的山谷,由巴松管奏出的音符使人感到原始森林的召唤,那些怪诞的、梦幻的、甚至怪诞的感觉。

开头即可听出斯特拉文斯基独有的风格:拍子变化多、音乐狭窄。

引子以独奏大管在高音区吹出的一支阴郁的立陶宛民间曲调开场,它那神秘的音响把我们带到了史前时期的一座孤寂的山谷。

在这里,春天即将来临,大地逐渐苏醒,一群男女在静静地沉思。

第二段大地回春;青年舞曲:这一段以模仿沉重踏步的节奏作为开始,青年们和着这种粗野的节奏而跳舞。

这是“春天到来”的欢乐宣告。

第三段诱拐之舞,这是整部舞剧中最粗野、最恐怖的一段,舞蹈也是激烈而粗犷的。

整个乐队变得越来越喧闹,不时还传来雷鸣般的爆裂声。

第四段春之轮舞,单簧管奏起了似乎无始无终的抒情旋律,像一支牧歌,充满了质朴的思慕之情,同时又表达出热烈的愿望。

对垒游戏是一场描写部落间战斗的舞蹈。

在舞剧中,这是一段两人一组的体操般的舞蹈,而乐队则用一支受到“古怪而有力”的节奏交替支撑和推进的旋律,来为这一舞蹈伴奏。

第六段长者的行列,用四支法国号以不同的调性,庄严而有力地宣告长者的到来。

这时,打击乐器用各种节奏来做伴奏,其中还有弦乐器的颤音缠绕其间,呈现出在远古的献祭仪式上香烟缭绕的情景。

第七段大地的崇拜,这一段仅四小节,以一个轻微而神秘的不协和和弦构成,是上一段突然刹住后的一个尾音,它与先前的轰然巨响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是大地之舞,这是一段气氛热烈、力度与配器变化多端的音乐。

当这一音乐最后上升到极度狂乱的音响时,全曲的第一部分在乐队的沉
重切分和弦音响中,以最强音结束。

第二部分的舞蹈由少女们在黑暗中的游戏开始。

少女们的旋转舞蹈预示着,他们最终会将某位少女围起并奉献给春天。

被选出的少女将接受春天的祝福,并将从春天那里获得的青春力量还给春天。

少女们环绕着被选中的少女舞蹈,后者满足地静处于中央。

接着是大地的净化与召唤祖先的仪式,其后被选中的少女开始跳献祭舞,当她舞至精疲力竭就要倒下时,祖先如猎食的猛禽扑向她,在她倒下前的那一瞬将她抓起并向天高举,使她免于触及大地。

斯特拉文斯基曾为第二段的引子取名为“异教徒之夜”。

这段音乐描写出献祭前夜的沉思:长者和少女们围坐在篝火旁,他们都沉思不语,因为要从这些少女中挑选一个作牺牲者——她将不停地跳舞,直至死去,这就是对大自然的献祭。

下一段是青年人神秘的环旋舞,为表现精细效果而细分成十三个声部的弦乐器组,奏起了一支阴沉的、忏悔似的旋律。

第三段是对被选少女的颂赞——这段表现被选少女与其他少女们和男青年的两段舞蹈。

音乐节奏复杂,节拍多变。

紧接着是祖先的召唤:在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器低沉的长音背景下,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一连串蛮横和弦,令人心焦地反复奏响。

它们不时被定音鼓和低音鼓打断,这鼓声仿佛是在催促被选少女跳“献祭舞”。

第五段祖先的仪式,这一段英国管奏出一支粗野的歌,仿佛一个原始的咒语,全场为之震惊,并在这激发原始人举行神秘祭仪的咒语声中感到颤栗。

最后是被选少女的献祭舞——这最后一段音乐是整个献祭仪式的最高潮。

被选少女经过前几段音乐的催促,在彷徨以及因惧怕而神思恍惚之后,终于跳起了献祭舞。

被选少女在越来越粗野的音乐声中,精疲力尽地倒下——她终于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大地和春天。

《春之祭》表达的是大自然万象更新带来的生机勃勃和躁动不安。

在帷幕升起前的前奏中,乐队表达出巨大的慌乱,这是所有感觉敏锐的生灵面对自身可以无限制地成长、发展所感受到的那种巨大的慌乱。

这股力量从长笛高音区稀薄的音色逐渐传递到了整个乐队。

大自然复苏的感觉朦胧但强烈,这是青春期既迷茫又深刻的躁动。

前奏部分一直以“中强”的力度为基础,旋律的起伏较为平缓。

音乐力度的变化取决于演奏乐器的多寡,而非旋律本身。

乐曲没有使用弦乐器奏出这段旋
律,因为弦乐器的音响以及其强弱变化,很容易唤起听众对人声的记忆,而将声音较干涩,情感表达不太浓烈的木管乐器置于音乐的前景,更合乎美学。

总的来说,前奏曲表达的是大自然在春日复苏中的骚动,是对正午阳光的敬畏之情,是希腊牧神潘的哀叹。

最初的音乐素材不断膨胀,发展,蔓延。

每一件乐器都如同一颗幼芽,突破厚厚的老树皮,形成一个慑人的整体。

而乐队必须展示出春日万物复苏的景象。

《春之祭》这部作品使斯特拉文斯基进入一个新的音乐世界,形成自己不可被超越的独特风格,他的乐思通过非常准确的组合方式和音区获得“枯涩”的效果,而整部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冲突的节奏”,他的节奏突破了强弱交替的限制,和小节线的限制,因而节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而在和声中使用各种不协调和弦,突破和声体系的限制,从音乐的束缚中解放自己。

《春之祭》作为斯特拉文斯基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是现代主义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