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2.3汇总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湘教版必修1.2.3

自然地理复习提纲必修1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1.3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新课标2019-2020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三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I第一天任务: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 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 太阳活动 影响外日 冕太阳风 磁暴、极光色 球 耀斑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日珥光 球 太阳黑子 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第二天任务: 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º。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 缩小。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湘教版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湘教版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自然与社会经济现象的空间分布图。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3. 地图的分类:自然地图、社会经济地图、综合地图。
地图可根据投影方式、色彩、用途等进行分类。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 气候类型: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人类活动。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类型与影响:寒流、暖流,对气候和渔业的影响。
3. 地貌形态:-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世界人口稠密区、稀疏区,人口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征、问题与对策。
2. 经济地理:- 农业地理:农业类型、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命。
- 工业地理: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布局、工业与环境。
- 交通地理: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交通网络布局。
3.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的原理、应用领域。
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的组成、功能、应用实例。
3. 全球定位系统(GPS):GPS的工作原理、定位方法、应用范围。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 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环境问题。
2. 区域合作与一体化:欧盟、东盟、非盟等区域组织的作用与挑战。
3. 中国的区域发展策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化。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1.地球与地理-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地理的学科分类和主要研究方法-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地球网格在地图上的运用-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计算与时区划分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地壳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地球上的板块及其运动4.地球表层的地形-地球表层的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地球表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原因-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和地震活动5.气候与气候因素-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6.气温和气温分布-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气温的测定方法和旬月季年度变化规律-当地和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的特点7.降水与降水分布-降水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降水的测定方法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8.大气压力和风-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季节性变化-风的概念和分类方法-风的成因和风的分布规律9.气团和气候-气团的概念和特征-不同气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和主要特征10.水循环和水资源-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和周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保护措施11.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2.人口与城市化-人口的概念和规模-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的机理-城市化的含义和发展规律-城市化对人口和环境的影响。
地理会考高一湘教版知识点

地理会考高一湘教版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掌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一湘教版地理会考的知识点。
第一章: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文化、经济、交通、城市等人文因素。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非常重要。
1.1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
地理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文化、经济、交通、城市等人文因素。
地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2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使用了许多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实验研究、统计分析、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地理学家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为地理研究提供便利。
第二章:地球的构造与地壳演化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演化对于理解地球的奥妙和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其中,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层,地壳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
地幔是地壳的下方,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2.2 地壳的演化地壳的演化经历了远古、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四个阶段。
远古时期,地壳主要由岩浆喷发和火山活动形成。
古生代时期,地壳发生了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许多的山脉和高原。
中生代时期,地壳继续发生变化,出现了许多的裂谷和火山。
新生代时期,地壳继续运动,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地形地貌。
第三章:地表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水是生命之源,地表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保护地表水资源和维护水环境的健康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地表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分布广泛,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等。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点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分类:(1)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注意:它们已经飞出地球,在宇宙中)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总星系等同于可见宇宙 可见宇宙半径:137亿光年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日地距离:1.5亿千米 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 八大行星矮行星彗星(哈雷彗星,自东向西运动) 其他天体注意: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远日行星:天、海;巨行星:木、土 八大行星运行特征:1、同向性(公转方向均自西向东)2、近圆性3、共面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形状与运动特征上。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目前处于稳定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光区:小于0.4微米;可见光区:0.4--0.76微米 红外光区:大于0.76微米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密度大,平时肉眼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色球层(厚度较小,密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密度最小,亮度小)5、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最新最全)

可观测宇宙⎩⎪⎨⎪⎧(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地球月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地 理 1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河外星系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复习提纲必修11.1地球的宇宙环境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类型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活动与地球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11 年)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1.3 地球的运动(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
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
目前约为23.5°。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昼夜长短的变化: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4) 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 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4 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五: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 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 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
T1一T2=N1一N2 (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 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 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成。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 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 变质岩 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 外力作用与地貌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般为冷锋。
2.4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中低纬度海区,副热带环流:岸为暖流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气候寒流: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海洋生物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3.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